义理和考据(义理考据和辞章原文)
发布时间:2023-05-23 22:42:0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1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义理和考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宋代史学兼重义理和考据?
北宋中期以后,在史学领域兴起了一股以阐发儒家义理为导向的新潮流,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对此,学界自20世纪以来开始关注,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义理史学”或“理学化史学”的称呼逐渐浮出水面。其中,近代蜀中学者刘咸圻尝谓:“宋人之于史,本偏重议论,孙(复)、石(介)、胡氏(瑗)之习既深入人心,而晦翁之学又行于世,故空持高义,以褒贬人品,而不察事势,乃成宋、元以来之通风。”刘氏较早注意到宋代史学的义理化倾向。蒙文通先生也指出,宋仁宗庆历以后,新学勃兴,受此影响,史学特重褒贬义例;南渡之后,史学盛于浙东,而吕祖谦、叶适为其中“义理派史学”的代表。吕谦举认为:“宋代史学多强调义理精神,其用心在使史学经学化,并进而将‘经’与‘史’并为一体,同归到理学的领域去。”蔡崇榜教授明确将这一史学新潮称为义理史学。对于义理史学兴起的原因,王东认为与《春秋》学的盛行有关。刘复生教授则结合当时思想学术领域的变化,认为北宋史学理学化的动力来源于同期方兴未艾的儒学复兴运动。刘连开提出,义理史学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把历史学从唯重罗列事实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提高历史学的思辨性,而且打击了宋以前的天命迷信观念,标志着历史观念的进步。钱茂伟认为义理史学是宋明史学的主流思潮,并从史学范型转变的角度,梳理出传统史学的三大类型,义理史学即为其中之一。吴怀祺、罗炳良等人则主张,理学化只是宋代史学中共存的两种倾向之一。对于义理史学的影响,罗炳良认为,它一方面对于提高传统史学的理论思辨层次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治史空疏学风的形成。汤勤福撰文指出,义理史学萌芽于宋初,发展于神宗、哲宗至徽宗时期,朱憙撰《资治通鉴纲目序》,标志着义理史学理论完全形成;义理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经御史、以理阐史、重义轻利三个方面;随着义理史学的发展,它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阻碍历史研究发展的官方史学思想体系。最近,曹宇峰又以专著的形式系统论述了南宋义理史学的代表性史家及其著作。宋代是儒学复兴的时代,学者们出于重振儒家精神的目的,努力探研儒家义理,并以此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史家涵泳于这一时代大潮中,也开始重新审视过往的历史,并尝试以义理为准绳对史料重新加以甄别、取舍和组合,由此完成对历史事实的重建。历史事实虽经重建,但其中蕴含的义理并非不言而喻,史家的阐释因此不可或缺,借用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话说:“凡是文本的意义不能直接被理解的地方,我们就必须进行解释。凡是我们不想信任某个现象直接表现的东西的地方,我们就必须进行解释……历史学家之所以解释过去的遗留材料,是为了发现其中被表现并同时被隐蔽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的基础就是诠释学”。对于义理史学,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宏观层面梳理发展脉络,总结其特征和得失,而对义理史学处理史实的具体过程关注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诠释学的观点,考察宋代史家对史实的重建与阐释过程。对于义理史学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史学现象,本文或能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什么叫义理,考据,辞章
义理,文章主题内容,考据,考证校勘,辞章,语言和结构等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解释如下:
考据指现代人文学术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方式,如校勘、考证、释义、定量分析与统计、中西比较等语言文献研究方法;辞章则包括定位学术研究的视界,建构其逻辑框架,调试其论证理路,权衡斟酌其表述方式等,这属于学术研究表述形式的层面;义理则主要是指学术层面上的文本内涵解读以及相应的人文批评与表达。
什么叫义理,考据,辞章
义理: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考据:即“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章: 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或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什么叫义理,考据,辞章
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出处刘因《夏日饮山亭》诗。
辞章,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或者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众所周知,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且夫文章学问一道也”,姚鼐《谢蕴山诗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
以上就是关于义理和考据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