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文化可以从几个方面谈(三书六礼三媒六聘指的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婚俗文化可以从几个方面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中国传统的婚姻理念和婚俗文化都是些什么。另外求西方的婚俗文化。
(一)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与让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现代的婚礼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中西式婚礼结合起来,如中国新人在传统喜宴中迎宾穿婚纱就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鲜明一例。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在神父面前,许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结婚了。(二)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我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罝、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三)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苻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西式的婚礼简洁、浪漫。在祌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沟事人浪漫的感受。(四)中西方国家婚礼亮点不同我国最典型的是花轿、凤冠霞帔;西方国家则是抛花球。(五)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我国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国家则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六)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贺,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在宴席中间,新娘一般换1至2套衣服,迎宾时的新娘先穿白色婚纱,敬洒吋再换上极富个性色彩的衣服,甚至高贵的晚礼服,新郎虽没有如此频繁地换衣服,但在新娘换衣服吋,有时也会配合换装。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比如说,在第一支舞之后,新郎会护送新娘到她父亲那边,让他们父女跳一支舞。在这些特别的舞结束后,宾客们会被邀请―起下场跳舞。宴会会在互相敬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一辆被他们的朋友“装饰”过的车子离去为止。(七)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祌前的婚礼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的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了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总之,虽然各国婚礼的习俗各异,但都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人结合的祝福,是值得每对新人纪念一辈子的人生大事。何为“娶”?谈谈古代婚俗文化的嬗变,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传统婚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原始初民的粗犷"开放",到封建社会的僵化封闭,形成一套完整体系,从中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汉字功不可没。因而,汉字和古代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婚姻进行中有一个字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娶",这是个会意字,很直白的分为"取女",取彼之女为我之妇。
但是怎么"取",这就涉及到一整套的婚俗文化体系,与中国古代婚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何为"娶"
汉字的方块形状给人产生一种强烈视觉感受,并且形和意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娶"字《说文解字》指出,"取妇也,从女从取"。
这里频繁出现的"取"字又是什么来历呢?
还得看《说文解字》,取是捕取的意思,《周礼》进一步解释是取左耳,就是古代人在捕获野兽或者敌人时把他们的左耳割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战争术语。
"取"为强制行动,必诉诸武力,故引申为夺取,攻取,据为己有。结婚是如此喜庆的事情,古人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血腥的字眼呢?
原来那时存在"劫夺婚"。这是一种通过武力进行强制性劫夺女人,进而实现成婚目标的婚娶方式。
主要发生在部落或氏族战争中,敌对势力的妇女成为掠夺的对象。那时还曾经发生过将娶亲的人误认作匪寇的事情,可见当时抢婚之时肯定是全副武装,抢婚之事多么频繁地发生。
有学者曾言,"取女,抢女也。"在汉以前的文献中"娶"仍写作"取",从两个字的通用可以看出,娶女在古代确为一种武力抢夺。
我们从"取"和"娶"的字型可以看出当时割取左耳的残酷事实,可以推测在造字之初,娶妻是一件多么让人"惊恐"的事情。
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现代娶妻则变成人生大喜之一,中国古代婚俗的演化和曲折进化,其中的风云变化、悲喜交加,让人瞠目结舌让人眼界大开。
二、古代婚姻形态的起承转合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的生殖繁衍逐渐烙上了文明的印记而发展成婚姻,并形成特定的、礼仪与习俗。从原始社会起,可以看到中国的婚姻形态分为以下几种:
1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形态
首先是原始群婚。就是整个原始部落中的男女互相间都为夫妻,生下的孩子只知母亲不知父亲,是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这种婚姻制度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之前。
其次是血族群婚。在部落人群内进行了初次划分,规矩是凡属同一辈分的男女互为夫妻关系,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也不例外。新石器时代初期之前是这种婚制,此时婚姻进入族内婚状态。
其三是血族婚。禁止本氏族内兄弟姐妹通婚,这种婚姻形态主要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
其四是对偶婚。一个男子(女子)开始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要的配偶,同时允许有多个不固定配偶。婚姻形式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形式。
其五是单偶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等财富逐渐变成家庭拥有,这一切使单偶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婚姻形态。此时,男女之间产生爱情的萌芽,人类社会有了文明的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从形式上逐渐由男从女居发展为女从男居,内容上从无意识男女杂游走向有意识的男女结合。
2奴隶社会的婚姻形态
此时男子在家庭中的权利日益增强,妇女沦为家庭奴隶。这个阶段主要有两种婚姻表现形式。
一个是"转房婚",即寡妇改嫁给原夫亲属。
主要是男子在父亲死后可以娶庶母;或者可以娶寡嫂或寡居的婶母。
一个是"媵妾"婚,也可称为嫡妾婚制,妻分嫡妾,其所生子女也有嫡妾之别。这是一夫多妻制的变形。封建帝王的后妃制就源于这种婚制。
3封建社会的婚姻形态
封建制和奴隶制婚姻关系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改礼为法,使婚姻关系通过法律和制度加以强化和保护。
这个时期主要实行娶婚。男女通过聘的程序进行娶嫁。主要内容不外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约或聘财。
西周时出现聘娶婚,春秋战国之后,聘娶婚在中国普遍流行。这时在民间还有一种童养婚,童养婚是女方在童年时即被男方收养,长大后成亲。
另外还有典雇婚和赠赐婚。典雇婚多是家境贫困的丈夫,为生活考虑将妻子典雇给他人作妻妾的临时性婚姻形式,民间俗称"借妻生子",以孩子出生为截止时限。
赠赐婚是指帝王或其他人将所拥有的女子赠或赐给别人为妻的婚烟形式。封建时期民族间的和亲也属于这种婚姻形式。
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
三、古代婚俗文化的精神要素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婚俗文化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某些社会观念。
1婚姻观念的嬗变
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择偶观、贞操观念和生育观念逐步形成。
首先是门当户对观念一直盛行不衰。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卒"时期,"门第高下"成为婚姻唯一的标准。
第二种门当户对是指权财结合。地位较低的人家可以用雄厚的财力求得和上品人家的通婚,双方各取所需。此时"财聘厚薄"成为一个可选的婚姻标准。
第三种是郎才女貌。男子惟"才",女子重"貌",这算一种另类的门当户对,此时"才""貌"成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才子配佳人最是让人认可和称赞。
其次是贞操观念的严格化。这里主要指性道德观念。封建社会最重贞操观念,女子从小就受家庭训教,社会上还有一系列规范其言行。
除了婚前婚后要守洁之外,寡妇也要守洁,宋以前再婚是被允许的。 但是自宋朝开始提倡"饿死事小, 失洁事大"的风俗,女性的贞操被提高到令人恐怖的高度,寡妇也不能置身事外。
其三是生育观念的至高性。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崇尚子孙满堂,多子多福。这里包括两个意思: 多生子还要生儿子。
传宗接代在古代受重视的程度高于其他要求,为了传宗接代,允许典雇妻子,允许休妻,允许娶妾,甚至寡妇也可以放弃名节。
2礼法结合的宗法礼制观念
奴隶社会是礼治社会,实行宗法制度,确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制规范,并要求"夫为妻纲"。
而封建统治者则开始使用法律武器,用"户律"、"婚姻"之类的法律来约束婚姻关系,并且继续沿袭有利于自己的宗法观念。
他们的策略是以宗法观念为指导思想,用法律的形式统治人、约束人。古代传统婚俗文化主要包括婚前"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正婚礼俗主要有拜堂、、脱服等。婚后礼俗分为成妇礼和成婿礼。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外,还有很多的婚姻杂俗和婚礼禁忌,繁文多不胜数。
中国古代的治理体系是礼法合治,反映在婚姻关系方面尤其明显。婚俗法律关系大都由礼制规范所约束、所调整,可以看作是条文化的礼,或礼化的法律。
依礼"夫为妻纲"。于是法律规定,妻必须对丈夫绝对保持贞操,稍有越规,即要遭到严厉惩罚。
依礼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法律据此规定,包办买卖婚姻合法,家长对子孙婚姻有绝对权威,男女若自由结合为"淫奔",会受到严格制裁。
依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法律据此承认一夫多妻妾为合法。依礼父母丧守制三年。法律规定,不能提前脱掉丧服,不能嫁女娶妇,甚至在这三年里生孩子的也有罪。
可见, 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定,大都来源于礼制规范。本来是一些行为规范写在礼书中,却被纳入法典,赋予国家强制力。传统婚俗就这样被礼和法同时管制着。
四、小结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块形的汉字因其表意的独特性,在很多从"女"部首,如"妻、妾、妇"等字里也都能看到古代婚姻文化的某个侧影,进而折射出中国某个特定时期的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一统国家形式下,表现为传统源远流长,虽形式繁杂多样,但特点却不尽相同。
人类从古至今,婚俗文化经历了蒙昧时代到封建社会的群婚杂居、知母不知父、任意赠送抢夺到夫为妻纲的一夫多妻等多种模式.
直至当代的一夫一妻制,这些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相联系,并互为表里的。
苗族的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哪些特点?
苗族的婚俗文化一共有四个步骤,具有典型的苗族特点。首先苗族的男女决定结婚以后,父母双方就会选择吉利的日子来安排结婚。在确定了日期后的时间内,这对情侣就不能见面了,直到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就需要把结婚需要使用的物品以及聘礼等都送到女方的家里,让对方的父母确认过目。
在这些聘礼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糯米粑粑,但是这个糯米粑粑跟普通的还不一样,这一张糯米粑粑需要用三十斤糯米来制作,然后做成一张非常大的糯米饼,这就表示了新人在婚后可以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并且也预示着这对新人可以丰衣足食,生活富足。
然后等到结婚的当天,苗族寨子里面的乡亲父老以及亲戚朋友都会聚在一起,男方就会带着几个好兄弟以及礼物到女方家去迎亲,其中需要有一个经验很丰富的长辈陪同,这一路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迎亲的路上会有很多女方的乡亲用竹竿拦路,并且还要对歌,对完歌还需要给这些拦路的女方亲人发放礼物才可以放行。这一路上要反反复复的经历好几次才可以顺利的到达女方的家里。
有的人还会借此来捉弄新郎,会在新郎的脸上涂一些石灰让他出丑,而结婚这一天新郎要喜庆,所以说这些逗趣的方式也不能生气,也代表了相亲的祝福。然后顺利的迎娶到了新娘以后就要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中,然后举行拜堂的仪式,要跟双方的父母敬酒。开饭前第一碗饭要喂给自己的父母。
而在举办婚礼的期间,凑热闹的乡亲和亲人也会抓住机会捉弄新郎,有的人会使用箩筐把新郎罩起来,这也是给婚礼增加一点喜庆的氛围,让大家乐呵乐呵。而且有些苗族人在迎亲的时候还会故意上演抢亲的戏码,这样才能显示出新娘的抢手。而且万一以后男方喜新厌旧的话,女方也有了更多的道理可以跟男方理论。
以上就是关于婚俗文化可以从几个方面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