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造的!为啥却比任何人都要善良,体贴周到,温柔?
- 有一部美国电影,女主是一个人造机器人,这电影叫什么名字?
- 日本的机器人,到底有哪些功能?日本为何发展仿生机器人?
-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机器人?
- 世界第一台人造机器人,当初扬言要说“毁灭人类”,如今怎样了?
人造机器人(人造机器人电影)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人造机器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造的!为啥却比任何人都要善良,体贴周到,温柔?
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目前并不能跟人一样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他的智能更多的依靠的是编程,所以就会让人觉得比任何人都要体贴周到有一部美国电影,女主是一个人造机器人,这电影叫什么名字?
这电影的名字叫《机械姬》。
剧情简介
一名神秘的亿万富翁内森(奥斯卡·伊萨克饰演),邀请他公司的一名赢得公司一项幸运大奖的程序员迦勒(多姆纳尔·格利森饰演)到老板的别墅共度一周。
这栋别墅隐匿于林间,它其实是一座高科技的研究所。在那里,格里森被介绍给名为“艾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艾丽西卡·维坎德饰演),原来他被邀请到这里的真正目的是进行针对伊娃的“图灵测试”。
扩展资料:
《机械姬》(ExMachina)是由亚力克斯·嘉兰编剧兼任导演,多姆纳尔·格里森、艾丽西卡·维坎德、奥斯卡·伊萨克主演的科幻惊悚片。该片讲述了老板邀请员工到别墅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图灵测试”的故事。
《机械姬》是一部由亚力克斯·嘉兰导演的科幻惊悚片。该片主要讲了伊萨克(一名程序员)被老板邀请到自己别墅给一个叫艾娃的机器人进行图灵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伊萨克和艾娃都对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这也造成了故事最后的悲剧。
影片最具特色的是其中的场景设计,简洁·大方,老板住的房屋很大部分为玻璃,而且特别具有构成感。该片虽然人物只出现了4个,但却能够将故事演绎的十分真实,只靠4个人,故事的跌宕起伏便展现了出来。
日本的机器人,到底有哪些功能?日本为何发展仿生机器人?
1、日本为何发展仿生机器人?
2014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日本复兴战略》,提出要在 “再生的十年”(2013—2022年度)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实际增长率达到2%的目标。之后,日本政府火速启动“机器人革命实施会议”,由安倍首相亲自召开。直言要“通过规制改革实现机器人无障碍社会,确立世界最高水准的人工智能技术”。
(1)解决养老问题
就是在这次首相亲自召开的会议上,日本政府把2015年称为“机器人革命元年”,机器人行业被称为“技术创新的象征”,解决少子老龄化社会人手不足的“王牌手段”,也成为日本政府各种振兴经济的“高招”和“绝招”。所以,日本是真的押宝机器人产业,而用来解决“老龄化、养老难”的仿真机器人则是其重中之重。
(2)解决青壮年劳动力问题
日本对于发展其机器人产业认识可谓相当深刻。除了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日本高额的人工费用和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也是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日本劳动力不足问题日趋严重,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最基层的基础劳动力始终是极大的问题,而对机器人的应用继续扩大或许是另外一种可行的方案。
(3)日本拥有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其实早在90年代前半期,日本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90%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人等技术受到全世界国家的关注,但日本依靠其多年的潜心研究,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发展机器人产业,日本具有天然的优势。
具体来说日本的机器人领域在关节技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高精密减速器、控制器、驱动器等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精密减速器、力传感器等的世界市场份额高90% 。与之相比,中国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从日本、德国等技术先进国家进口,其中精密减速器的75% 从日本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整体 生产成本的70% 以上。(该数据来自中国机器人网)
2、日本的机器人到底有哪些功能?
谈到日本的仿真机器人,很多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人形机器人。前几年,价值十几万的日本“妻子”机器人一度引发全网热议。但实际上仿真机器人却不仅仅是模仿人类,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某些部位早已巧夺天工,拥有了最合理的结构特点。而仿照这些特点,创造出可以为人类服务的仿真机器人,正是很多科学家一生的追求。
具体来说,仿真机器人可以分为陆面仿真机器人、空中仿真机器人、水下仿真机器人。
(1)路面仿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只是陆面仿真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严格地说起来,类似这样的分支还有三到四种。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是仿真多足机器人、仿真蛇形机器人、仿真跳跃机器人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机器人,虽然都可以灵活地活动,却是模仿自不同的自然界动物。受限于篇幅原因,小编就不一一举例,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查看下对应的机器人。
(2)空中仿真机器人。如今的无人机已经不是新鲜物品,但无人机的飞行原理,你找得到是源自哪种生物吗?人类虽然可以驾驭飞机,甚至冲出太空,但这种飞行方式完美吗?地球上有着众多鸟类和昆虫,其在飞行形态、运动方式、能量利用等方面,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飞行器的制造思路,也许就在它们身上。
没错,目前人类对于空中仿真机器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真正身处大自然的那些飞行精灵,并没有很好地被科学家破译。但这也意味着,在空中仿真机器人上,还有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3)水下仿真机器人。水下仿真机器人主要是模仿鱼类游动,绝大部分机器人都是利用电机控制摆动实现推进,但近些年,这种方式正在不断被革新,新型仿生材料和仿生驱动被应用于水下机器人,全球地位系统成为了机器人的眼睛。地球中大部分区域都是水环境,在水下机器人的利用上,科学家正在不断突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神奇的水下机器人诞生。
3、仿真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仿真机器人千奇百怪,各有特点,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遇到自己的瓶颈,这是因为在基础层面上,很多通行的问题并没有获得突破。总的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控制、能量转化上。
(1)物理材料不等于生物材料。物理材料完全不同于生物材料,尤其是在生物减阻、自洁、抗疲劳等方面。生物力学和工程力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如何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将结构、驱动、材料一体化方,或许是打开机器人大门的必备钥匙之一。
(2)更精纯地使用能量。当前阶段,科学家对生物能量转换机理研究不深,各类机器人的能量转换效率很低。人造的仿真机器人往往需要大量的耗能,这与生物身上超高的能量转化率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3)微观控制。机器人绝不是笨重的代名词,未来的机器人反而会越来越灵活。像变形金刚那样的大家伙看起来威猛,但绝不会是主流。相反,微观控制是机器人发展的下一个重要突破点。目前,众多仿真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依然很传统,更谈不上更精细的神经控制、机电控制,但在未来这是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科学狂人马斯克就致力于脑机的研究,希望利用脑机技术,让大脑和芯片“人机合一”,实现思维不灭。而这种研究发展也遵循着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的原则,仿生学的终极研究,或许还在仿人上。
4、结语
仿生学的研究,必然会不断深入下去,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将会在生活的各方面造福人类。以莱特维健为首的Wlnad就是很好的例证,或许在未来,我们能看到长寿城市的诞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精工机械可能都会慢慢向人工智能甚至是仿生学发展。而进化了几千万年的各种动植物昆虫,真的会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道法自然,在仿真机器人的道路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款体贴的女或男机器人陪伴成长。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适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现代机器人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机器人化机器。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产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
世界第一台人造机器人,当初扬言要说“毁灭人类”,如今怎样了?
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莱尔
导语: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只有足够发达的科技,才能够保证人类生活的进步,也能够让很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物质的优越感。就像在现实生活当中,若是没有高铁和飞机,人类的出行将是极其不方便的。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也非常的发达,机器人在很多城市都已经遍及,比如北京和上海。不过有人也会担心,机器人大力的发展将来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让我们没有了收入。今天我们来讲,当年扬言要毁灭人类这个人造的机器人,现在怎么样了?
世界上第一个女性机器人,有一个名字叫做索菲亚。我相信平时喜欢看新闻的人都会了解到,她在很多年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索菲亚的设计师只给自己的作品设计了一个人的头颅,上半身并没有设计完整。可她的外表和人类真的非常的相近,你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真的以为那是一个真正的人。除此之外,索菲亚还有自己的国籍,属于沙特阿拉伯。索菲亚会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思考做出判断,与人交流,就像一个正常的女性。
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女性,机器人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曾经给有记者以及一些节目采访过索菲亚,索菲亚在公众面前说自己要毁灭人类。当年这句话已曝光出来,人们就纷纷议论,她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在AI时代,人的用处越来越少。以后会不会真的如他所言,我们老百姓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工作,全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将会引起世界大乱。很多年以前,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曾经说过,他并不支持发展机器人来取代人类的工作,科学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现在也不好去评论。
这几年人工智能在大力发展,有一个行业就特别的紧缺人才,那就是编程这一个行业。很多的程序员是科学技术公司的紧缺人才,人们花了很多的代价,都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程序员。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多专业即便不是和计算机相关,可老师为了让将来的学生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还是鼓励同学们去学习编程。比如像财务做一个专业,既要了解财务的知识,又要知道如何编程。
结语:我们不必太过于担忧,将来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要做的是顾好眼前,要活在现实生活当中,同时还要有忧患意识,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应该如何去争取。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突破自己,才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以上就是关于人造机器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