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门阀十大排名(唐朝门阀十大排名)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唐朝门阀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唐朝世家有哪些 ,朝中强大势力 。有哪些公主。朝中大臣的女儿。 拜托知道的告知一下。。
唐代世家主要是七宗五姓,朝中大臣多出于其中。至于朝中强大势力,历代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比如太宗时的那些开国功臣,玄宗时的李林甫,后来的牛李党争等等,公主和大臣的女儿就更多了,怎么可能列出来呢。终唐一朝,能够屹立不倒的,就只有七宗五姓。门阀势力只有在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繁时才会重新洗牌,比如晋朝北方战乱士族南渡,令原本是二流士族的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一跃成为超一流士族。在唐朝这样一个大王朝中门阀士族的地位是非常巩固的~~
给你介绍下七宗五姓吧。
七宗五姓,是大唐时期势力最大的七家门阀。那时,郡望第一流的高门士族,首推清河二崔、范阳卢氏、赵郡陇西二李、太原王、荥阳郑等七宗五姓。
门阀世家,其源起于汉,盛于晋,兴于南北而至唐时不绝。太宗皇帝李世民扫平群雄龙兴宇内,诏群臣作《氏族志》厘其等第。而群臣共议,以山东清河崔姓为天下第一。太宗盛怒,斥之再三,乃以帝姓李为第一,后姓长孙为次,而崔姓为其三。门阀之盛只此略可洞见。方当其时,门阀有五姓七宗。最为门阀冠冕,是为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陇西李、赵郡李、太原王。彼此婚配,不屑他姓。其家每拥户万余,势力倾城
七宗五姓势力极为庞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非纯种汉人,而看不起他们,拒绝迎娶大唐公主.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儿为妻。由此可见七宗五姓当年的威风……
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
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摧毁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 这意谓著世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着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世族影响逐渐衰微。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世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华北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例如《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二、唐朝八大世家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 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 当时号称“八柱国家”,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 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南梁的襄樊、巴蜀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他先后做过西魏的丞相、太师、大冢宰, 独裁军国大政.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 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 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 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 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 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 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 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 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 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 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 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她们是:北周明敬皇后(独孤信长女,与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成婚,宇文毓即北周明帝),隋文献皇后(独孤信第七女,与隋文帝杨坚成婚),唐元贞皇后(独孤信第四女,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也只有民国宋氏三姐妹勉强可以与之一比,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 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 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 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蔡佑,耿豪等名将, 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 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朝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孙)、李靖(韩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三、关陇门阀八大姓
陇西李氏
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到唐朝达到鼎盛。唐朝的诸位帝王就出自于陇西李氏一脉。
02
琅琊王氏
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在东晋时期达到顶峰,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03
陈郡谢氏
起家于魏晋。东晋时期,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居功至伟,奠定了陈郡谢氏成为顶级门阀的地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
04
弘农杨氏
始自西汉丞相杨敞,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家族世居高官。到了隋朝时期,著名宰相杨素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此外,隋朝皇帝杨坚也称自己出于弘农杨氏一脉。
05
兰陵萧氏
兴起于西汉宣帝时期,后来中落了两百余年。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再度复兴,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门阀。南朝齐、南朝梁两个王朝的帝王,均出自兰陵萧氏一脉。“两朝天子,九朝宰相”代表着鼎盛时期的兰陵萧氏一族。
06
太原王氏
始祖为周灵王的太子晋。秦朝名将王翦、王贲都出自于太原王氏一脉。王氏家族一直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为“五姓七族”之一。
07
赵郡李氏
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赵郡李氏历经魏晋南北朝,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08
清河崔氏
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从东汉时期开始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期,崔浩仕官北魏,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四、关西门阀 唐朝时以长孙无忌为首
不是,关西门阀的各族族长基本上不会入朝当官,关西门阀的首领是隋唐皇室(皇帝)到武则天时期,关西门阀已经名存实亡。长孙无忌为首实际上只是朝廷上的影响力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门阀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