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政天下(泓政天下)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弘政天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尚书序》
本人没有进行校对,请你比较一下再选择使用哈:此孔颖达所作,述《尚书》起之时代,并叙为注之由。故相承讲之,今依旧为音。
[疏]正义曰:道本冲寂,非有名言。既形以道生,物由名举,则凡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著,圣贤阐教,事显於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后人见其久远,自於上世,“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且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书者,舒也。《书纬·璿玑钤》云:“书者,如也。”则书者,写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也。又刘熙《释名》云:“书者,庶也,以记庶物。又为著。”言事得彰著。五经六籍皆是笔书,此独称“书”者,以彼五经者非是君口出言,即书为法,所书之事,各有云为,遂以所为别立其称。称以事立,故不名“书”。至於此书者,本书君事,事虽有别,正是君言,言而见书,因而立号,以此之故,名异诸部。但诸部之书,随事立名,名以事举,要名立之后,亦是笔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论谶》所谓“题意别名,各自载耳”。昭二年《左传》曰,晋韩起适鲁,“观书於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此总名“书”也。“序”者,言序述《尚书》起、存亡注说之由,序为《尚书》而作,故曰“尚书序”。《周颂》曰:“继序思不忘。”《毛传》云:“序者,绪也。”则绪述其事,使理相胤续,若茧之抽绪。但易有《序卦》,子夏作《诗序》,孔子亦作《尚书序》,故孔君因此作序名也。郑玄谓之“赞”者,以序不分散,避其序名,故谓之“赞”。赞者,明也,佐也。佐成序义,明以注解故也。安国以孔子之序分附篇端,故已之总述亦谓之“序”。事不烦重,义无所嫌故也。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牺氏,伏古作虙,牺本又作羲,亦作戏,辞皮反。《说文》云,贾侍中说此牺非古字。张揖《字诂》云:“羲古字,戏今字。”一号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王,于况反。画,乎麦反。卦,俱卖反。契,苦计反。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一云以书契约其事也。郑玄云:“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也。”结绳,《易·系辞》上:“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文字也。籍,籍书
[疏]“古者”至“生焉”○正义曰:“代结绳”者,言前世之政用结绳,今有书契以代之。则伏牺时始有文字以书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自今本昔曰“古”。古者以圣德伏物教人取牺牲,故曰“伏牺”。字或作宓牺,音亦同。《律历志》曰:结作网罟,以取牺牲,故曰“伏牺”。或曰“包牺”,言取牺而包之。顾氏读包为庖,取其牺牲以供庖厨。顾氏又引《帝王世纪》云:“伏牺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於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於成纪,蛇身人首。”《月令》云:“其帝太昊。”《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是直变“包”言“伏”耳。则伏牺是皇,言“王天下”者,以皇与帝、王据迹为优劣,通亦为王。故《礼运》云“昔者先王”,亦谓上代为王。但自下言之,则以上身为王,据王身於下,谓之“王天下”也。知伏牺“始画八卦”者,以《系辞》云“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后乃云:“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知之也。知时“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者,亦以《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夬”,是造书契可以代结绳也。彼直言“后世圣人”,知是伏牺者,以理比况而知。何则?八卦画万物之象,文字书百事之名,故《系辞》曰:“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是万象见於卦。然画亦书也,与卦相类,故知书契亦伏牺时也。由此孔意正欲须言伏牺时有书契,本不取於八卦。今云“八卦”者,明书、卦相类,据《系辞》有画八卦之成文而言,明伏牺造书契也。言“结绳”者,当如郑注云:“为约,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王肃亦曰“结绳,识其政事”是也。言“书契”者,郑云:“书之於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若结绳之为治。”孔无明说,义或当然。《说文》云:“文者,物象之本也。”“籍”者,借也,借此简书以记录政事,故曰“籍”。“盖取诸夬”,“夬”者,决也,言文籍所以决断,宣扬王政,是以夬。《繇》曰:“扬于王庭。”《系辞》云“包牺氏之王天下”,又云“作结绳而为罔罟,盖取诸离”。彼谓结罔罟之绳,与结为政之绳异也。若然,《尚书纬》及《孝经谶》皆云三皇无文字,又班固、马融、郑玄、王肃诸儒皆以为文籍初自五帝,亦云三皇未有文字,与此说不同。何也?又苍颉造书出於《世本》,苍颉岂伏牺时乎?且《系辞》云黄帝、尧、舜为九事之目,未乃云:“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是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何得为伏牺哉?孔何所据而更与《系辞》相反,如此不同者?《艺文志》曰:“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况遭秦焚书之后,群言竞出,其纬文鄙近,不出圣人,前贤共疑,有所不取。通人考正,伪起哀、平,则孔君之时,未有此《纬》,何可引以为难乎?其马、郑诸儒,以据文立说,见后世圣人在九事之科,便谓书起五帝,自所见有异,亦不可难孔也。而《系辞》云后世圣人在九事之下者,有以而然。案彼文先历说伏牺、神农“盖取”,下乃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黄帝、尧、舜之事也。又舟楫取涣,服牛取随,重门取豫,臼杵取小过,弧矢取睽,此五者时无所系,在黄帝、尧、舜时以否皆可以通也。至於宫室、葬与书契,皆先言“上古”、“古者”,乃言“后世圣人易之”,则别起事之端,不指黄帝、尧、舜时。以此葬事云“古者”不云“上古”,而云“易之以棺椁”。棺椁自殷汤而然,非是彼时之验,则上古结绳何废伏牺前也?其苍颉,则说者不同,故《世本》云:“苍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徐整云:“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云:“在炎帝之世。”卫氏云:“当在庖牺、苍帝之世。”慎到云:“在庖牺之前。”张揖云:“苍颉为帝王,生於禅通之纪。”《广雅》曰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则大率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十纪者,九头一也,五龙二也,摄提三也,合雒四也,连通五也,序命六也,循飞七也,因提八也,禅通九也,流讫十也。如揖此言,则苍颉在获麟前二十七万六千馀年。是说苍颉其年代莫能有定,亦不可以难孔也。然纪自燧人而下,揖以为自开辟而设,又伏牺前六纪后三纪,亦为据张揖、慎到、徐整等说,亦不可以年断。其涚讫之纪,似自黄帝为始耳。又依《易纬·通卦验》,燧人在伏牺前,“表计置其刻曰: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郑玄注云:“刻谓刻石而记识之。”据此,伏牺前己有文字矣。又《阴阳书》称天老对黄帝云:“凤皇之象,首戴德,背负仁,颈荷义,膺抱信,足履政,尾系武。”又《山海经》云:“凤皇首文曰德,背文曰义,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又《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兴焉。又《韩诗外传》称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馀人,仲尼观焉不能尽识。又《管子》书称管仲对齐桓公曰:“古之封太山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二而已。”首有“无怀氏封太山,禅云云”。其登封者皆刻石纪号,但远者字有雕毁,故不可识,则夷吾所不识者六十家,又在无怀氏前,孔子睹而不识,又多於夷吾,是文字在伏牺之前己自久远,何怪伏牺而有书契乎?如此者,盖文字在三皇之前未用之教世,至伏牺乃用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是教世之用,犹燧人有火,中古用以燔黍捭豚,后圣乃修其利相似。文字理本有之,用否随世而渐也。若然,惟《系辞》至神农始有噬嗑与益,则伏牺时其卦未重,当无杂卦,而得有取诸夬者,此自郑玄等说耳。案《说卦》曰:“昔者圣人幽赞於神明而生蓍。”《系辞》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则伏牺用蓍而筮矣。故郑注《说卦》亦曰:“昔者圣人,谓伏牺文王也。”《系辞》又曰:“十有八变而成卦。”是言爻皆三归奇为三变,十八变则六爻明矣。则筮皆六爻,伏牺有筮,则有六爻,何为不重而怪有夬卦乎?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少,诗照反。昊,胡老反。少昊。金天氏,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器,已姓。黄帝之子,母曰女节。以金德王,五帝之最先。颛音专。顼,许玉反。颛顼,高阳氏,姬姓。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景仆,谓之女枢。以水德王,五帝之二也。高辛,帝喾也,姬姓。喾,口毒反。母曰不见。以木德王,五帝之三也。唐,帝尧也,姓伊耆氏。尧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号陶唐氏。帝喾之子,帝挚之弟,母曰庆都。以火德王,五帝之四也。虞,帝舜也,姓姚氏,国号有虞。颛顼六世孙,瞽瞍之子,母曰握登。以土德王,五帝之五也。先儒解三皇五帝与孔子同,并见发题
[疏]“伏牺”至“常道”也。○正义曰: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以“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此三皇五帝,或举德号,或举地名,或直指其人,言及便称,不为义例。顾氏引《帝王世纪》云:农母曰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附宝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日角龙颜。少昊金天氏母曰女节,有星如虹下流,意感而生少昊。颛顼母曰景仆,昌意正妃,谓之女枢,有星贯月如虹,感女枢於幽房之宫而生颛顼。尧母曰庆都,观河遇赤龙,晻然阴风,感而有孕,十四月而生尧。又云舜母曰握登,见大虹感而生舜。此言“谓之三坟”,“谓之五典”者,因《左传》有“三坟五典”之文,故指而谓之。然五帝之书皆谓之典,则《虞书·皋陶谟》、《益稷》之属,亦应称典。所以别立名者,若主论帝德,则以典为名,其臣下所为,随义立称。其“三坟”直云“言大道也”,“五典”直云“言常道也”,不训“坟”、“典”之名者,以坟大典常,常训可知,故略之也。“常道”所以与“大道”为异者,以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故以“典”言之。而皇优於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於常,故言“坟”也。此为对例耳。虽少有优劣,皆是大道,并可常行。故《礼运》云:“以大道之行”为五帝时也。然帝号同天,名所莫加,优而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故后代措庙立主,尊之曰“皇”,生者莫敢称焉。而士庶祖父称曰“皇”者,以取美名,可以通称故也。案《左传》上有“三坟五典”,不言坟是三皇之书,典是五帝之书。孔知然者,案今《尧典》、《舜典》是二帝二典,推此二典而上,则五帝当五典,是五典为五帝之书。今三坟之书在五典之上,数与三皇相当,坟又大名,与皇义相类,故云三皇之书为三坟。孔君必知三皇有书者,案《周礼·小史职》“掌三皇五帝之书”,是其明文也。郑玄亦云其书即三坟五典。但郑玄以三皇无文,或据后录定。孔君以为书者记当时之事,不可以在后追录,若当时无书,后代何以得知其道也?此亦孔君所据三皇有文字之验耳。郑玄注《中候》,依《运斗枢》以伏牺、女娲、神农为三皇,又云五帝坐,帝鸿、金天、高阳、高辛、唐、虞氏。知不尔者,孔君既不依纬,不可以纬难之。又易兴作之条,不见有女娲,何以辄数?又郑玄云:“女娲修伏牺之道,无改作则。”已上修旧者众,岂皆为皇乎?既不数女娲,不可不取黄帝以充三皇耳。又郑玄数五帝,何以六人?或为之说云,德协五帝,座不限多少,故六人亦名五帝。若六帝何有五座?而皇指大帝,所谓“耀魄宝”,止一而已,本自无三皇,何云三皇?岂可三皇数人,五帝数座,二文舛互,自相乖阻也。其诸儒说三皇,或数燧人,或数祝融以配牺、农者,其五帝皆自轩辕,不数少昊,斯亦非矣。何燧人说者以为伏牺之前,据易曰“帝出於震”,震,东方,其帝太昊。又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言古者制作莫先於伏牺,何以燧人侧在前乎?又祝融及颛顼以下火官之号,金天已上百官之号,以其徵五经,无云祝融为皇者,纵有,不过如共工氏。共工有水瑞,乃与牺、农、轩、挚相类,尚云霸其九州,祝融本无此瑞,何可数之乎?《左传》曰:“少昊之立,凤鸟适至。”於《月令》又在秋享食,所谓白帝之室者也,何为独非帝乎?故孔君以黄帝上数为皇,少昊为五帝之首耳。若然,案今《世本·帝系》及《大戴礼·五帝德》并《家语》宰我问、太史公《五帝本纪》皆以黄帝为五帝,此乃史籍明文,而孔君不从之者。孟轲曰:“信《书》不如其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言书以渐染之滥也。孟轲已然,况后之说者乎?又《帝系》、《本纪》、《家语》、《五帝德》皆云:“少昊即黄帝子青阳是也,颛顼黄帝孙、昌意子,帝喾高辛氏为黄帝曾孙、玄嚣孙、侨极子,尧为帝喾子,舜为颛顼七世孙。此等之书,说五帝而以黄帝为首者,原由《世本》。经於暴秦,为儒者所乱。《家语》则王肃多私定,《大戴礼》、《本纪》出於《世本》,以此而同。盖以少昊而下皆出黄帝,故不得不先说黄帝,因此谬为五帝耳。亦由《系辞》以黄帝与尧、舜同事,故儒者共数之焉。孔君今者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黄帝,依次以为三皇。又依《系辞》,先包牺氏王。没,神农氏作。又没,黄帝氏作。亦文相次。皆著作见於易,此三皇之明文也。《月令》秋曰少昊,冬曰颛顼,自此为五帝。然黄帝是皇,今言“帝”不云“皇”者,以皇亦帝也,别其美名耳。太昊为皇,《月令》亦曰“其帝太昊”,易曰“帝出於震”是也。又轩辕之称黄帝,犹神农之云炎帝,神农於《月令》为炎帝,不怪炎帝为皇,何怪轩辕称帝?而梁主云:“书起轩辕,同以燧人为皇,其五帝自黄帝至尧而止。知帝不可以过五,故曰舜非三王,亦非五帝,与三王为四代而已。”其言与诗之为体,不雅则风,除皇已下不王则帝,何有非王非帝,以为何人乎?典,谟皆云“帝曰”,非帝如何!
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夏,禹天下号也。以金德王,三王之最先。商,汤天下号,亦号殷,以水德王,三王之二也。周,文王、武王有天下号也。以木德王,三王之三也。诰,故报反,告也,示也。奥,乌报反,深也。揆,葵癸反,度也。
[疏]“至于”至“一揆”○正义曰:既皇书称“坟”,帝书称“典”,除皇与帝坟、典之外,以次累陈,故言“至于”。夏、商、周三代之书,虽复当时所设之教,与皇及帝坟、典之等不相伦类,要其言皆是雅正辞诰,有深奥之义,其所归趣与坟、典一揆。明虽事异坟、典而理趣终同,故所以同入《尚书》,共为世教也。孔君之意,以坟、典亦是《尚书》,故此因坟、典而及三代。下云“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是坟、典亦是《尚书》之内,而小史偏掌之者,以其远代故也。此既言坟、典,不依外文连类,解八索、九丘,而言三代之书厕於其间者,孔意以坟、典是《尚书》,丘、索是《尚书》外物,欲先说《尚书》事讫,然后及其外物,故先言之也。夏、商、周之书,皆训诰誓命之事,言“设教”者,以此训诰誓命即为教而设,故云“设教”也。言“不伦”者,伦,类也。三代战争不与皇帝等类,若然,五帝称“典”,三王劣而不伦,不得称“典”。则三代非典,不可常行,何以垂法乎?然三王世浇,不如上代,故随事立名,虽篇不目典,理实是典,故曰“雅诰奥义,其归一揆”,即为典之谓也。然三王之书,惟无典谟,以外训、诰、誓、命、歌、贡、征、范,类犹有八,独言“诰”者,以别而言之。其类有八,文从要约,一“诰”兼焉。何者?以此八事皆有言以诰示,故总谓之“诰”。又言“奥义”者,指其言谓之诰,论其理谓之义,故以义配焉。言“其归一揆”,见三代自归於一,亦与坟、典为一揆者,况喻之义。假譬人射,莫不皆发,志揆度於的,犹如圣人立教,亦同揆度於至理,故云“一揆”。
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疏]正义曰:《顾命》云:“越玉五重,陈宝。”即以赤刀、大训在西序,是“宝之,以为大训”之文。彼注以典谟为之,与此相当。要六艺皆是,此直为《书》者,指而言之,故彼注亦然也。彼直周时宝之,此知历代者,以坟、典久远,周尚宝之,前代可知,故言“历代”耳。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八索,所白反,下同,求也。徐音素,本或作素。
[疏]“八卦”至“此书”也。○正义曰:以坟、典因外文而知其丘、索与坟、典文连,故连而说之,故总引传文以充足己意,且为於下见与坟、典俱被黜削,故说而以为首引。言为论八卦事义之说者,其书谓之“八索”。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所以名“丘”者,以丘,聚也,言於九州当有土地所生之物,风气所宜之事,莫不皆聚见於此书,故谓之“九丘”焉。然八卦言之“说”,九州言之“志”,不同者,以八卦交互相说其理,九州当州有所志识,以此而不同。此“索”谓求索,亦为搜索,以易八卦为主,故易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曰:“八卦相荡。”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出於八卦。就八卦而求其理,则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天下之事得,故谓之“索”,非一索再索而已。此“索”於《左传》亦或谓之“索”,说有不同,皆后人失其真理,妄穿凿耳。其“九丘”取名於聚,义多如山丘,故为聚。《左传》或谓之“九区”,得为说当九州之区域,义亦通也。又言“九州所有”,此一句与下为总,即“土地所生,风气所宜”是所有也。言“土地所生”,即其动物、植物,大率土之所生不出此二者。又云“风气所宜”者,亦与土地所生大同。何者?以九州各有土地,有生与不生,由风气所宜与不宜。此亦《职方》、《禹贡》之类。别而言之,“土地所生”若《禹贡》之“厥贡”、“厥篚”也,“风气所宜”若《职方》其畜宜若干、其民若干男、若干女是也。上“坟”、“典”及“索”不别训之,以可知,故略之。“丘”训既难,又须别言“九州所宜”已下,故先训之,於下结义,故云“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左史,史官左右。倚,於绮反,刘琴绮反。相,息亮反。倚相,楚灵王时史官也。
[疏]“春秋”至“遗书”也。正义曰:以上因有外文言坟、典、丘、索而谓之,故引成文以证结之。此昭十二年《左传》楚灵王见倚相趋过,告右尹子革以此辞。知“倚相”是其名字,盖为太史,而主记左动之事,谓之“左史”。不然,或楚俗与诸国不同,官多以左右为名,或别有此左史乎?彼子革答王云:“倚相,臣问《祈招》之诗而不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彼以为倚相不能读之。此云“能”者,以此据《左传》成文,因王言而引之。假不能读,事亦无妨,况子革欲开谏王之路,倚相未必不能读也。言此坟、典、丘,索即此书是谓上世帝王遗馀之书也。以楚王论时已在三王之末,故云“遗书”。其丘、索知是前事,亦不知在何代,故直总言“帝王”耳。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删,色奸反。
[疏]“先君”至“九丘”。○正义曰:既结申帝王遗书,欲言孔子就而刊定。《孔子世家》云,安国是孔子十一世孙,而上尊先祖,故曰“先君”。《谷梁》以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已丑孔子卒,计以周灵王时生,敬王时卒,故为“周末”。上云“文籍”,下云“灭先代典籍”,此言“史籍”。“籍”者,古书之大名。由文而有籍。谓之“文籍”;因史所书谓之“史籍”;可以为常,故曰“典籍”,义亦相通也。但上因书契而言“文”,下伤秦灭道以称“典”,於此言“史”者,不但义通上下,又以此“史籍”不必是先王正史,是后代好事者作,以此惧其不一,故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先言“定《礼》、《乐》”者,欲明孔子欲反於圣道以归於一,故先言其旧行可从者。修而不改曰“定”,就而减削曰“删”,准依其事曰“约”,因而佐成曰“赞”,显而明之曰“述”,各从义理而言。独《礼》、《乐》不改者,以《礼》、《乐》圣人制作,已无贵位,故因而定之。又云“明旧章”者,即《礼》、《乐》、《诗》、易、《春秋》是也。以“易道”、“职方”与“黜八索”、“除九丘”相对,其约史记以删《诗》、《书》为偶,其定《礼》、《乐》文孤,故以“明旧章”配之,作文之体也。易亦是圣人所作,不言“定”者,以易非如《礼》、《乐》,人之行事,不须云“定”。又因而为作《十翼》,故云“赞”耳。易文在下者,亦为“黜八索”与“除九丘”相近故也。为文之便,不为义例。孔子之修六艺,年月孔无明说。《论语》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则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反鲁为大夫,十二年《孟子》卒,孔子吊,则致仕时年七十以后。“修”,述也。《诗》有序三百一十一篇,全者三百五篇,云“三百”者,亦举全数计。《职方》在《周礼·夏官》,亦武帝时出於山岩屋壁,即藏秘府,世人莫见。以孔君为武帝博士,於秘府而见为。知必“黜八索”、“除九丘”者,以三坟、五典本有八,今序只有二典而已,其三典、三坟今乃寂寞,明其除去,既坟、典书内之正尚有去者,况书外乎?故知丘、索亦黜除也。“黜”与“除”其义一也,黜退不用而除去之。必云“赞易道以黜”者,以不有所兴,孰有所废故也。《职方》即《周礼》也,上已云“定《礼》、《乐》”,即《职方》在其内。别云述之,以为“除九丘”,举其类者以言之。则云“述”者,以定而不改即是遵述,更有书以述之。
独孤伽罗死后杨坚娶了谁?
独孤伽罗死后,杨坚娶了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宫人尉迟氏。
虽然杨坚和独孤伽罗之间的故事流传甚广,可惜除独孤伽罗外,他的其他几位妻子都没有好下场,独孤伽罗也因此背上善妒的名声。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复兴佛教:
隋朝建立之初,文帝便开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地复兴佛教的措施。杨坚全面复兴佛教,既出于个人信仰,又有社会历史原因。周武帝用行政手段强行压制佛教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广大信徒的不满,相反,它又往往会引发信教者更为强烈的宗教感情。
隋文帝普诏天下,全面支持和复兴佛教,招唤流民归土耕垦,对于隋王朝赢得民心、巩固统治都是非常有利的。
隋代佛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南北风格融合、佛教义学发达、中国化佛教宗派创立、佛经翻译与经录编纂、民间佛教的兴盛、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以中国为中心向四邻诸国的传播。
谁来介绍一下隋文帝的弘政夫人陈氏,陈宣帝第二十四女临川公主?
宣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封宁远公主,母施姬。隋开皇九年,隋朝平灭陈国完成南北统一后,陈氏与其他陈国皇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入大兴(今西安),被配入掖庭为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
文献皇后独孤氏在世时,隋文帝的后宫罕得进御,唯有陈氏能够得到宠幸。独孤皇后去世后,陈氏进封贵人,专房擅宠,掌管后宫,隋文帝病危时封其为宣华夫人。
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驾崩后,宣华夫人按制出居文帝别庙仙都宫,之后被隋炀帝再度接入皇宫,岁余而终,年约二十九。在历史上,宣华夫人作为“仁寿宫变”的女主角而出名(一说为容华夫人)。
人物生平
国破家亡
宣华夫人陈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陈顼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同父异母妹,母施氏(封号不明,《南史》称为施姬)。陈宣帝一生子女众多,史载其有子四十二人。陈氏封号为宁远公主,有同母兄弟临贺王陈叔敖、沅陵王陈叔兴。
陈氏大约两三岁时,与陈朝隔长江对峙的北朝发生了隋杨代周的政变。其父陈宣帝出兵隋朝失败,急怒攻心下病发去世,太子陈叔宝即位。后主陈叔宝自恃有长江天险,笃信无亡国之危,便荒废朝政,沉溺于纵情享乐,其代表作《玉树后庭花》也成为了著名的亡国之音。
隋开皇八年年底(公元588年),晋王杨广统帅隋朝水陆大军50余万挥师南下,在开皇九年年初(公元589年)平定南陈,完成了华夏统一。陈后主从井底被捞起来投降后,包括宁远公主陈氏在内的陈朝皇室成员跟随后主作为俘虏和战利品,从江南的建康城来到位于西北的隋朝京城大兴。
之后,陈国皇室男性成员被隋文帝分散到隋朝偏远地区,在隋政府的监视下种田干活自力更生,陈宫佳丽包括部分公主被赏赐给平陈有功的大臣和隋朝亲贵,刚刚十来岁的陈氏则配入掖庭成为了宫女。
得到宠幸
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性尤妒忌,有一次隋文帝见尉迟迥的孙女尉迟氏有美色,于是私幸了她,独孤皇后知道后趁皇帝上朝之时将其杀死。
隋文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左右仆射高熲、杨素的劝解下回宫,独孤皇后流涕拜谢,两人和好。尽管隋文帝的后宫形同虚设,然而唯独陈氏能够得到宠幸。史书记载陈氏“性聪慧,姿貌无双”。
晋王杨广想争夺太子之位,于是经常送礼给宫人们以笼络人心,为己所用。杨广送金蛇、金驼等物给陈氏,而陈氏确在皇太子废立之际为杨广出过不少力。
独孤皇后去世后,陈氏进位为贵人,受专房之宠,掌管后宫事务,六宫无人能与之相比。隋文帝病危之时,拜为宣华夫人。另有蔡氏也得到宠幸,拜为贵人,参断宫掖之务,地位与陈氏相当,隋文帝卧病时加号容华夫人。
仁寿宫变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年初,隋文帝精力不济,把政事托付给皇太子杨广之后便很快卧床不起,到七月份时已病入膏肓。据《隋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当文帝重病于仁寿宫时,皇太子杨广与宣华夫人等皆跟随侍疾。有天宣华夫人出去更衣时,杨广欲非礼她,被其抗拒。
她回到寝宫后,神色有异,文帝感到奇怪,问她原因,她哭着说:“太子无礼。”文帝得知实情后大怒:“这个畜生怎么担得起大任!独孤真是害了我!”说完便叫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召回废太子杨勇,打算废掉杨广。
杨素知道后,将这件事告诉太子,太子便矫诏囚禁元岩、柳述,把皇宫宿卫换成东宫心腹,并遣使者进入皇帝寝殿,把宫人们都赶到别处,很快就传出文帝驾崩的消息。宣华夫人与宫人们知道事情不对劲,相当恐惧。不久,太子派使者送一金盒给她,并亲自加上签名封条。
她收到后很害怕,担心太子送毒药来赐死她,于是不敢打开。使者一直催她,她才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放的竟是好几枚同心结。宫人们于是都安下心来,认为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宣华夫人为此相当不乐,不肯答谢,宫人们逼着她,她终于向使者答谢。
当晚,杨广便和其发生关系。不过初唐赵毅笔记《大业略记》记载容华夫人蔡氏为仁寿宫变女主角。因此,杨广调戏宣华夫人一事存疑。
香消玉殒
隋文帝去世后,宣华夫人遵从妃嫔守节的制度,出居仙都宫,但之后又被隋炀帝召入皇宫,一年多便去世了,终年约二十九岁。隋炀帝十分伤感,为其写下《伤神赋》(今不传)。
家族悲剧
宣华夫
人的母亲施太妃诞育有陈叔敖、陈叔兴、陈氏三个儿女,入隋之后,施太妃的两个儿子作为亡国王裔,被隋文帝打发到隋朝西北偏远边区,在隋朝政府的监视下靠种田自食其力为生。大业二年,陈贵人的侄女、陈后主的女儿陈婤在隋炀帝那里得宠,宣华夫人的两个兄长和家人随着陈国皇室集体回京。
宣华夫人大约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去世,年仅二十九岁。兄弟陈叔兴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撒手人寰,其妻沈氏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母施太妃也跟随一双儿女和儿媳驾鹤西去。
扩展资料
隋朝文帝杨坚有个妃子叫陈氏,是南朝时期陈宣帝的女儿。是陈宣帝最宠爱的公主,成为文帝的宠妃,连个正宫都没轮上,实乃不幸。后来,随着陈氏地位的提高,又成为凌驾于其他妃子之上的特权人物。然而最后她也没能逃脱“儿子”杨广的魔掌,落入红颜薄命的悲剧性结局。
陈氏自小聪明伶俐,颇具倾国倾城之貌,故而深得父亲陈宣帝的喜爱。她有一个疼爱有加的父亲,在父亲身边度过了童年。
开皇八年(588年)的除夕之夜,正当陈后主君臣在宫中饮酒作乐之时,隋军直抵建康,陈朝灭亡了。陈氏和陈国宫人一起被发配到隋朝后宫,不久,又被隋文帝征选为嫔,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陈氏生于陈朝宫中,自小耳濡目染宫中礼仪,行止端重,而且年轻漂亮,因而隋文帝杨坚对她非常宠爱。602年八月,独孤皇后在永安宫中病逝。隋文帝更加宠幸陈氏,不久,久把陈氏由夫人册封为贵人。陈氏随着地位的提高,她开始处理宫中一些内部事务,陈氏成为凌驾于其他妃子之上的特权人物。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姿嫔妃陪同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酷暑难耐的热天已经过去,此时正是风高秋爽,隋文帝却在自己的仁寿宫病倒了。太子杨广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他做了这么久的太子,机会终于到来,此时的太子就是希望文帝快些归天,以便他早日坐上梦寐以求的龙椅。
太子杨广见到宣华夫人陈氏就在父皇的床边照顾着,自己很是高兴,原来他一直暗恋宣华夫人,当时父皇身体一直健朗,自己没有机会接近,一直不能如愿。此刻,机会来了。一天,陈氏在杨坚床前照顾了一晚,陈氏一宿没有合眼,隋文帝一觉醒来,发现陈氏一直守护在自己身边,一刻也没离开过。
皇帝很是心疼,连忙催促休息。没过一会,更衣后神色慌张陈氏,衣衫不整,环佩错落,又跑回到隋文帝面前,文帝大惊,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陈氏号啕大哭,一直在骂。原来,在她出去更衣的时候,正巧遇到急匆匆赶来的杨广,杨广见宣华夫人年轻漂亮,实在难以把持,于是胆大妄为,想对宣华夫人施以非礼。
宣华夫人拼命挣扎,才从杨广手里逃出。闻之,隋文帝暴跳如雷,悔恨交加,后悔自己把国家重任交到杨广手里。但已晚矣!隋文帝死后,杨广继位,称隋炀帝。
文帝死后,杨广一直寻找机会想把自己对陈氏的爱恋表达出来。一天,隋炀帝派人把一个四面御封画押的金盒送到宣华夫人手中,宣华夫人一阵颤抖。几日前杨广调戏未逞,如今他做了皇帝,他能轻饶自己吗?想到这,宣华夫人的眼泪扑落了下来,她为自己红颜薄命而伤心。
宣华夫人颤抖着手揭去黄封,轻轻打开金盒,盒子里装着同心结,同心结是用五彩制成的。杨广对自己的爱慕之情是否是真心的?现在看到盒子里的同心结很是安心。
但一想,可自己是文帝的妃子呀,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在来使的催促下,宣华夫人惧怕杨广的皇威,终于收下了同心结。杨广得知收了同心结,心里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连夜赶来与之相会。
隋炀帝杨广背着萧皇后,天天跟宣华夫人饮酒作乐。他们的事情终于传到萧皇后的耳朵里。萧皇后肺都快气炸了,怒火顿时涌上心头,当着宣华夫人的面大骂杨广:“你刚刚做了皇帝,就背弃正妻,如此怎样治理国家?
父皇在九泉之下,会怎么样呢?你一定要把这个女人打入冷宫,不然,我就传下懿旨让百官都知道你们的行为,看你这皇帝怎样当?”萧皇后的话说得杨广哑口无言,宣华夫人更是羞愧难当悔恨万分。
久居深闱的宣华夫人深知宫闹内斗争的残酷,既已遭到皇后的嫉妒及朝廷大臣的反对,如不退步,恐怕性命难保,她让杨广把她送到无人居住、与世无争的地方。杨广在无可奈何之下将她送到仙都宫居住。
从此杨广整天闷闷不乐,时常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因为从内心深处他深爱宣华夫人,萧后看丈夫日渐消瘦,而且不思茶饭,知他惦记着宣华夫人,最后不得已又把她接回宫。
宣华夫人虽然又回到宫中,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件有违伦理的事公开于众,可想而知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其压力何其大。宣华夫人难以承受,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在一年之后就撒手人寰。宣华夫人死时只有二十九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华夫人
历史上孤皇后去世后杨坚宠幸哪三个女人?
历史上在独孤皇后去世了之后,杨坚总共宠幸了三个女人,分别是宣华夫人,荣华夫人,以及弘政夫人。众所周知,杨坚的父亲本身就是周朝的开国元老,因此杨坚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非常的好。杨坚的父亲是一个忠臣,而且也教给杨坚很多忠君爱国的道理。但是后来他会夺了周朝人的天下,并且改为隋朝让人非常的意外。
改朝换代而杨坚会夺位,也是因为周朝的统治者其实并不喜欢杨坚,因为对于周朝的统治者而言,觉得杨坚非常的像皇帝,所以想要杀了杨坚。但是因为杨坚命运的原因,所以活了下来。而且杨坚在做皇帝之后也结束了战乱,并且还推行了律法以及政策,让国家的经济在稳步上升的同时也改变了周朝晚期的时候国库空虚这种状态。
恩爱非常同时他还改变了人才选择的方式,推行了科举,在这个制度开始之后,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进入朝廷当官,所以让更多的人因为这个制度而相信朝廷相信了杨坚。但是杨坚本身是一个疑心病比较重的人,很轻易就会相信奸臣所说的话,在杨坚年迈之后,也杀了很多对国家有用并且有功的大臣,同时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并不友好。 而且历史上都知道,他和独孤迦罗之间的感情非常的好,在娶了独孤迦罗之后更是恩爱非常。即使是在做了皇帝之后,大臣让杨坚选几个妃子,他都无动于衷。
矛盾激发,移情别恋这也可以看到最初他和独孤迦罗之间的感情还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但是后来在杨坚做了几年皇帝之后,杀了宇文皇室的后人,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在杨坚老了之后,对独孤迦罗的感情也并没有之前那么深厚,所以两个人也渐行渐远。因此才会在独孤迦罗死了之后宠幸了三位夫人,并且对这三位夫人的宠爱比之前还要多。
以上就是关于弘政天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