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应具备什么媒介素养(公众应具备什么媒介素养呢)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公众应具备什么媒介素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新传基础知识 | 媒介素养
01 概念
媒介素养问题源自20世纪30年代,后来作为公民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为教育实践所关注。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对各种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自己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受众需要具备认知、识别大众传媒及其所传递的信息的能力;在第二个层面上,受众需要具备使用媒介并有效利用其信息的能力。另外,“媒介素养”或是“传媒素养”一般针对的主体是普通大众,而非记者和其他传媒从业者,记者一般用“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来界定。但学界也有人认为媒介素养的主体也包含记者、政府工作人员等。
02 面临的挑战
(1)国内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
(2)互联网语境下:
①虚假信息越来越具有隐蔽性、迷惑性、欺骗性;
②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与冗余、商业炒作、网络水军等严重分散受众注意力。
03 如何应对
(1)需要
①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信息的生产;
②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③倡导“理性交往”。
(2)途径
①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机制;
②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管理;
③让媒体自身成为推进媒介素养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
【2】《大众传播学通论》
【3】《传播学概论》
【4】《传播学基础》
二、为什么媒体素养是必要的
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
新闻背景: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是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对此说法,连日来坊间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这是对信息公开原则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挑战。
主持人:在信息公开原则得到确立、舆论监督受到鼓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负面报道增多导致安全感下降”的说法产生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观地说,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推进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种“是否会挑起公众恐慌心理”的担忧。就安全感下降这个问题而言,您认为和负面报道增多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
陈力丹:客观来看,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众所周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全基于个体体验,更多地是来自媒体信息的间接构塑。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西方媒体负面报道的比重远甚于我们,怎么就没有引起公众的心理恐慌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在过去,我们的媒体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因此当时的媒体并不是按照新闻的价值标准来运作的,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这有异于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操作的西方媒体。但现在不同了,一些突发的、重大的、冲突的异常事件成为部分媒体追逐的焦点。所以这也就给老百姓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社会问题比较多。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出于“鼓舞人心、促进稳定”的考虑,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所以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我想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传媒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如果人们了解媒介基本职能是什么,媒介的工作特性是什么,作为新闻价值的媒介“兴奋点”在哪里,那么也就不会觉得犯罪丛生,危机四伏,会对传媒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主持人:对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来说,公众对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舆论监督、信息公开而回避负面报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客观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可能对公众认知产生影响,而重新堵塞言路、屏蔽信源。最重要的是,长久以来视受众为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必须转变。
陈力丹: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信息传播、发布者的素质,似乎只要传者的素质提高了,传播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其实传播能否有效,或者是否发生误解,受众的分析、判断力在其中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现在我们才是刚刚从“传者”这一头做起,逐步推进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但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偏废。
这里恐怕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突破。以前我们总是希望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高越好。所谓宣传,总是把落“实”摆第一位的。在那个什么都要保持一致、单一主流的媒体时代,这样的衡量标准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媒介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已不是主流唯一的媒体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更需要的是公众的辨别能力。否则,凡事都容易“当真”的高信任度是容易引发公众心理危机的。因此,培养媒体素养,适当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是社会变化的要求。
主持人:近两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可谓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深受公众关注。对此很多公众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种对媒体的高度信任可能近乎“盲从”,但是面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这样的重大问题,人又怎么可能做到事事辨明、泰然处之呢?
陈力丹:过分要求公众,苛责公众放大了的危机感,的确并不合情理。比如食品安全。如果说关于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增多,其实这两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出的问题也不少。面对一次次的黑幕、风波,公众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安全感非常脆弱。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我想媒体本身应该担负很大的责任。就拿曝光冠生园月饼陈年馅的事件来说,这个报道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强调这个事情仅仅发生在南京的冠生园。由于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导致殃及全国所有的冠生园。所以,这个舆论监督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公众的恐慌,对“冠生园”三个字造成的过度敏感,完全是因为媒体刻意追求更大的轰动效应造成的———你强调一句“不是全国的冠生园”不就行了吗?面对安全、卫生这样的突发事件,公众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做出即时的判断。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公众无论如何不能被动地默默接受,公众也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利。比如在事后,对于媒体刻意追求轰动、一心只想爆料的做法,公众就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有来自公众的监督压力,才能督促媒体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如果公众没有这样的监督意识,那么很容易给炒作制造市场,而一个子虚乌有的传闻也容易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绝不会只有记者的声音。在记者监督外,也应该形成社会舆论和监督。而这,也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新媒介素养的媒介素养的范式转变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早已成为公众生活中的日常伴随式文化实践,公众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媒介素养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在于批判性的媒介认知过程,媒介素养可以笼统地看成是公众使用、分析、评价、创造媒介内容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范式转移”及其特征。
1930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第一代范式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大预防针,防止侵害。
19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判断力。第二代范式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如何让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这与1960年代前后的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既然文化是一种社会过程和全部的生活方式,既然大众媒介及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体的机制之一(雷蒙·威廉斯,1991),那么人们需要提升的就是对不同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1980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第三代范式转而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的巨大潜力,强加给受众主流的价值观念,认为媒介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批判解读能力。
1990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第四代范式认为媒介素养的目的是帮助公众成为成熟公民,而不仅仅是老于世故的消费者。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和行动建构的问题。霍布斯(Hobbs,1998)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批判性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媒介素养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Autonomy)。
四、如何增强舆情意识 提高媒介素养
如何增强舆情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参与者的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近年来,网络负面和虚假言论成为影响舆论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部分网络舆论主题在发布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时候散布虚假轻率的偏颇极端的言论,而网络舆论的受众又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由此导致的种种乱象令人堪忧。
二、参与者媒介素养不高的成因分析
由于网络媒体开放性强,准入门槛很低,网民很容易进入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意见表达和意见参与的主体。由于网民群体构成复杂,不同的年龄阅历、教育背景、社会阶层使得网络舆论声音呈现出良莠不齐。
(一)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多以年轻人为主。由于年轻的群体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比较高的参与意识,目前青年网民占国内网民总数的60.8%,其中18―24岁占总数的31.5%,25―30岁的占18.1%。他们渴望通过自我表现来得到认同,同时又充满热情,表现为极强好奇心。
(二)文化程度上,逐渐向低学历扩散。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相对于普通民众,属于学历较高的群体。但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用户正在逐步向低学历群体等扩散。近几年来大专以上学历网民从86%下降到现在36.2%。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他们对遇到的问题思考肤浅,仅仅通过表象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易于盲从的特性使他们很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煽动,从而无法客观判断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一些负面结果[1]。
(三)职业分布上看,私营企业职工以及无固定职业者居多。51.3%的网民为学生、无业游民或自由职业者;有固定职业的网民中,41.8%的就职于私营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群体所受到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利益上矛盾也日益突出。他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背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要通过网络进行渲泄和排解,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就容易走极端[1]。
以上几个群体是我国网民群体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参与者综合素养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若想继续巩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真正地把握网络舆论参与者的这些特点和特征。因此,如何提高网民的素养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进一步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受众在网络中同时担当着信息接受方与传播方。对于一个具有高素养的人来说,不良信息有时并不能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正面认知,因为高素质的受众保持了较活跃的批判思维,同时会理性地深刻分析媒体的传播行为。培养受众群体,使其具有主体参与意识,是改善媒体受众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2]。
三、全面提升网络舆论参与者的综合素养
(一)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什么样的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责任,新闻从业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因为媒体从业者不是一个盈利的职业,而是一个永远将公众利益放在最前边的事业,胆略与见识也应该是其所要坚持的品格。这两年有些媒体工作者用娱乐化、商业化、低俗化来换取政治和经济利益,这是新闻从业者应当摒弃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人面对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时才不会放下反抗的勇气,才不会一味迎合,也才能发掘、清理社会的蠹虫,这样群体事件才能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为大众所了解、评论、参与。新闻媒体要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社会要不断进步,就是要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民众应该做的,什么是市场应该调节的,什么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这才是真正的媒体责任,是广大媒体从业者应该遵守的道德素养。
(二)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能力。网络媒体想要出色的履行舆论引导的职责,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业务过硬的专业人才。网络媒体从业者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就是策划能力和创新意识。当今社会,一条新闻消息的基本同时发布是常有的现象,如今一条信息这个网站发布以后,同一条信息也被其他网站转载,同质化竞争已是各媒体网站所面临的不争事实。一些信息传播者想在公众中造成某种舆论,但它不一定能转化成公众的舆论。面对相同的人和事,相同的场景,能够找到不同的视角去进行报道才是博得网民关注度的有效方式。我们从原来叫大家“看什么”,到现在教大家“怎么看”,策划新闻的“新”并不局限于事实的新鲜度,还应包括视角的新颖度,要做到从万千报道中脱颖而出,媒体人就必须具备独到的新闻意识,客观、公正、深刻、独特的视角才是新闻竞争的硬本领,这样不仅能博得网民关注度,还能从源头上保证网络舆论的高质量,在舆论监督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做监测引导,掌握负面的传播,引导民生。
(三)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榜样作用。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政府要着力培养一批代表官方的意见领袖、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他们在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追随者,往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多网民会理所当然的响应他们的观点,而与之相左的意见则被置之不理或恶意对抗。很多现象都说明,当网络舆情发生时,仅凭官方一家之言,往往难以让公众信服,政府需要第三方的帮助。政府要探索路子,主动培育这样一批意见领袖,他们可以是社会名人、官员政要、草根领袖,这些人平时在网上拥有很高的人气和大量的粉丝,他们介于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更像是中立的第三方,在一些舆论焦点问题上,政府可以借用他们的观点来为自己申辩,这样就可以缓冲舆论对自身的直接攻击,同时又可以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获得一个帮手,巧妙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他们的代言,将政府的意见传递给受众,这与政府的政务微博相比,具有更好的传递效果。
(四)培养网民责任意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法律的实施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遵守,传媒舆论合力的传播效果需要人们的支持和配合,网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实现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仅是国家和主流媒体的责任,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更是责无旁贷,必须树立这种责任意识,在享受网络舆论平台带来的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就相应的肩负了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舆论秩序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低学历化发展趋势的愈加明显,我国网民的个人素质也愈发参差不齐,部分网民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省意识,致使网络谣言的散播,对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广大网民了解到网络对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种种助益,认识到维护网络舆论环境利人利己的重要意义,促进我国网民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规范网民的舆论行为。
以上就是关于公众应具备什么媒介素养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