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散文品的方法有哪些(分析散文品的方法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2023-05-22 20:36:4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2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分析散文品的方法有哪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应该如何赏析散文
散文赏析,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赏析重点如下: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例如:习文昭《一幅珍贵的画像》。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一、理清线索,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意脉。
文章结构一般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旨句的段把主旨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品味作者思想情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方法有如下。
1.找出文中的总领句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2.抓住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某处凝聚在一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的感情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另外,阅读鉴赏散文,要注意抓住散文的重点句,明确其作用。总起句能够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而且往往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句在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发人深思;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重视朗读,体味作品深层意蕴
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赏析技巧有哪些?
题型一:鉴赏技巧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形式为“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知识储备:散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一)表达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记叙的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托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等。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托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4)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必修教材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
(5)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章法结构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作用的分析与探究。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背影》。
2.开头的作用基本同小说。
3.结尾的作用也基本同小说。
4.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5.线索有贯串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谨严的作用。
掌握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
(三)修辞手法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列表归类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四)表现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除了掌握衬托、铺垫、抑扬、悬念、伏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小说专题中已经讲解)外,还需掌握散文常考技巧:
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囚绿记》就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2.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中某某段有何作用?请赏析。
5.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文语言上特色比较鲜明,试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解答思路
1. 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题型二: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把握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形象对主旨内容表达的作用,也要从结构技巧上考虑。
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
题型三: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观点成为读者头脑中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
常见提问方式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辨明评价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答思路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分析评价,即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以上就是关于分析散文品的方法有哪些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