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另外用不用增加“德”?
- 仁、义、德、信,各是什么意思?
- 何为德、智、礼、义、仁、忠、孝、信,可以单个回答,也可全部回答,但务必详细点。
- 诚信是一种美德吗?
- 诚信是一种美德吗?
信是属于德的方面吗(什么是信德-)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信是属于德的方面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另外用不用增加“德”?
德包括,仁德,义气,礼貌,信用!智慧不属于德!追问你的意思“仁、义、礼、信”就属于“德”对吧?从董仲舒以来一直都是五常吗?有没有扩充?
追答结合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的言行举止进行定义!古时候的东西毕竟是奠定现代文的基础!而不是太死板的往古文化当中套!那样就失去了我华夏文明的精髓!再说了,诸子百家时期可是各家说各家理!不然哪来诸子百家的文化鼎盛时期!到后来个王朝对孔儒道佛家文化也是不同推举向政治。除非你去研究某某朝代的文化,那你这个问题就可以很详细的回答!
仁、义、德、信,各是什么意思?
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人生七大纲要,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不可不知,故分别简述如下: 一、道 “道”之本意是道路。人们离家外出劳动,达到目的后回家,从离家到回家,经过的路是一个圆满的有规律的过程。故称为“道”。“道”与“路”并称,不过“道”作为一条路是有始有终,环形的通达的有规律的一条路。 “道”作为人生之路,是了生脱死,活得圆满,死得自在,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生尽其用,死得其所之路。 “道”作为事业之路,是善始善终,始终圆满。动必有功,静必有获,动静自在。小以成大,大以爱小,小大一体之路。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做事有功,做人圆满,便被称为有道之人。一个人学习到了成功的真理,称为闻道。 后来,人们把道变成了成功过程的代名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从本到末这个整体,便是物之成就之道。从始到终这个过程,便是事之成功之道。成功地把握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成功者,这就是成道。 道之衍生名词很多。例如,“道理”即合情合理合法,能使人获得成功的理论。“道德”,利人利己的多方面的整体获得。“大道”,大的成功规律。“人道主义”,以成就人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想。“白道”,光明正大的人生道路。“黑道”,不能见人的丑恶的人生道路。 二、德 “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一个人天天勤学好问,则智慧通达;一个人时时干事创业,则财富俱足;一个人日日获得,则自信而且无畏,生活在快乐中。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自己谋幸福,这就是“福德”,即有福于自己的获得。 为自己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福累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领导的支持,亲人的拥护,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同时,便有了贡献大家,造福于大家的义务。 为了知恩报恩的理念,一个人天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由迷惑走向觉悟;一个人时时奉献自己的财富,使别人由贫穷走向富有;一个人日日奉献自己的无畏,使别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生活在快乐中。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大家谋幸福,这就是“功德”,即有功于别人的获得。 为别人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功累德”,便会得到老师的厚爱,领导的青睐,亲人的慈爱,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便把自己这滴水融入了集体的海洋之中,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和广阔无边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不知上进,没有实力,便会被大家瞧不起,这是因为他没有福德。一个人虽有实力,但是不知道为大家服务,便会被大家冷落,成为孤家寡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功德。所以说,懦弱无能的人生不足取,因为他不能造福于自己,没有福德。自私自利的人生不足取,因为他不能有功于别人,没有功德,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失去永恒的发展动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种人在缺德中堕落,即是缺德鬼。 有的人福气很大,对大家贡献也很大,受到大家的拥护和敬仰,这种人被称为“大德”,即有大福德和大功德之人。这种人“德高望隆”。“德高”,即功德高,有大功于大家。“望隆”,即福德大,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品”与“德”连称,便为“品德”。称赞某人时,常称为“品德高尚”。“品”为品位或档次。“品德”是指此人福德和功德两方面的档次和品位。“品德高尚”,是说此人,无论福德还是功德,都位于一个高的档次或品位。 “道”与“德”是两个分别独立但又关系密切的概念。有得必有失,若一个人福德和功德,高度发展,整体获得,圆满获得,没有失去,没有残缺,该得到的全得到了,便不再称为“德”,而是称为“道”,“道”是人生的全面成功和整体获得,是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和大志。因此,夫子云:“志于道”。 “德”相对于“道”来说,是人生的阶段成功和局部获得。每天都有进步,都有获得,日日更新自己的落后面目,称为“日新”,“日新”便是人生兴旺发达,天天获得的状态。故《易》云,“日新之谓盛德”。这种每天的进步和获得,是人生整体获得之根据地和补给站,故夫子云:“据于德”。 “道”与“德”连用,便为“道德”,称赞某人时,常称为“道德高深”。“道德”,是指此人福德和功德两方面的综合实力。“道德高深”,是指此人福德深厚,足以立己,功德崇高,足以立人。 总之,“德”之一词,妙不可言,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理念。 人生的七大纲要——仁 三、仁 “仁”大体有四重含义。 第一,“仁”是一种学说的代表,简称“仁学”。这种“仁学”,便是指做人的学问。《论语》一书,积做人学问之大成,大家详细研究之,无畏实践之,便可以对“仁学”登堂入室矣。 第二,“仁”是一种人生目标和追求,所谓“求仁得仁”,便是追求处处圆满的生活,得到时时自在的人生。对于“求仁得仁”,大家也许没有这个“仁”的形式,但人人必定有追求圆满自在的实质。 第三,“仁”是一种人的代表,即“仁者”。“仁者”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仁者”根据品位档次不同,又分为圣人、贤人、大人和小人四类。 1、圣人 在封建社会,合法的土匪头,即皇帝老儿,自称“圣人”。他的命令称为“圣旨”,臣民称呼他为“圣上”。“圣”,通“胜”,“圣人”即胜利者,无人能战胜者。作为皇帝,是一国之军事领袖,这个称呼并不分。 “圣”有“又”和“土”的组成,“又”者,有也,拥有地。“土”者,一切物质财富的代表。合言之,“圣人”,即拥有一切物质财富的人。作为皇帝,强权在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这个称号也可以自圆其说。庄子认为,这种圣人,是名符其实的窃国大盗,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言。 后来孔夫子也被尊称为圣人,便使我大惑不解,老夫子一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过着清贫自乐的生活,自然不是富翁。夫子虽然周游列国十四年,但并未谋取到一官半职,所以不会是军事领袖。所以说,我对夫子的“圣人”称号不理解。后来,读夫子之文,终于明白了夫子为什么是圣人。 所谓圣人,必须拥有圆满的智慧和如火的爱心,这是做圣人的前提。他不一定拥有财权,但可以帮助大家互相合作,走上致富之路。他也不一定拥有军权,但可以帮助大家团结一体,走向太平和稳定。他更不一定拥有政权,但可以帮助大家发展教育事业,远离愚昧和落后,走向智慧和光明。总之,他可以帮助亿万人民过上好日子。 夫子一生,和弟子们共创造的儒家文化,若是人们学习并用之于实践,便可以使亿万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说,夫子才是真正的圣人,他和只顾自己利益,维护小集团利益,将自己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痛苦之上的土匪式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夫子被尊称为圣人的原因,也是夫子所推崇圣人的本意。 总之,圣人在事业上,能让亿万人民过上好日子。圣人在文化上,能让千秋万代人明确成功的方向,明了成功的方法。离开了这两条,别无圣人。中国社会从宋朝开始,圣人如狗满地走,这种圣人,实际是连狗也不理的剩人,这种人活着,自己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只是靠吹牛和拍马屁混点别人的剩饭吃,不是剩人是什么? 2、贤人 “贤”,本由“臣”,“又”和“贝”组成。“臣”为眼目,居于上代表智慧高明,眼光高远。“贝”为钱财,居于下代表钱财富足,实力深厚。“又”,代表学问和能力,智慧和钱财同时兼有。合言之,一个人学问高明,能力强大,智慧高深,钱财富足,便是一个贤者。 “贤”者,先也,才能先进。“贤”者,献也,乐于奉献。一个人,无论智慧的开发还是钱财的拥有,都有比别人先进,而且能够利用自己的先进为本钱,奉献于大家,这就是一个贤人。 总之,贤人在利人利己的智慧上是先知者,并能以先知觉后知。贤人在利人利己的实践中是先行者,并能以先进帮后进。离开了这两条,别无贤人。中国明清两朝,将会作几篇八股文,装模作样的书生称为贤者,委以高官厚禄。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大贤,即不懂做人之道,又无做事才干,只知道狼狈为奸,共同祸国殃民,这种贤人,便和皇帝老儿自封的圣人一样,成了人见人嫌,为人所不齿的“嫌”人。 3、大人和小人 以天天上进,自立自强为生目标的人,称为小人。一般地讲,儿女、学生和群众都可称为小人。小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以自立为人生目标。 以天天获得,奉献爱人为人生目标的人,称为大人。一般地讲,父母、老师和领导都可称为大人。大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以奉献为人生目标。 广义言之,不分身分和老少,生活中以自立为追求目标,以自立为事业的人,皆可称为小人。生活中以奉献为追求目标,以立人为事业的人,皆可称为大人。 小人之自立,是大人之奉献的基础,无小人之自立,大人之奉献便会走向虚伪。所以说,小人以真实不虚为美,小人又称为“真人”。 大人之奉献,是小人之自立的归宿,也就是说,自立自强的目的是奉献爱人,无大人之奉献,小人之自立自强便会走向反动。所以说,大人以正而不邪为善,大人又称为“正人”。 “仁”者,二人也,即小人与大人也,小人求真,大人求正,即得小人之真,又得大人之正,这便是一个真正之人也。至于说贤人,那是人中豪杰。至于说圣人,那是人中导师。成圣作贤,只可严求于自己,不可苟求于大众也。 第四,“仁”是一种做人方法的代表。这种做人方法,在儒家学术中,指的是小人之道和大人之道。即小人的做人方法和大人的做人方法。 小人之道和大人之道没有形式上的区别,只有目的上的不同。例如,为别人服务,小人和大人都会积极去做。小人为别人服务,是为了换取别人的服务和支持,没有回报的事不能办。这是因为小人自立尚且不足,所以绝不可能无条件奉献他人。 大人为别人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换取别人的服务和支持,天天获得。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无条件回报的弱者,使他们走向自立。无论能否利己,只要需要自己尽义务,便会认真做好。这是因为大人实力强大,自立有余,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完全有条件帮助别人。 小人之道的目的,是远离贫穷和愚昧,从苦难的深渊中爬出来,走向自立自强。所以说,小人之道,破字当头,立在当中。只有先破除贫穷和愚昧,才能使自己自立自强。 大人之道的目的,是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和大家一道走向至善至美。所以说,大人之道,立字当头,破在其中。只有实力强大,拥有了帮助别人的条件,才可以放下自立自强的目标,走向奉献爱人。 无小人不能成就大人,是小人之道的大用。只有大人才会真心爱护小人,这是大人之道的大功。小者求大,大者爱小,小大一体,这便是“仁”代表的做人方法。 四、义 “义”者,宜也,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应该做的? 第一,要拥有将事业做成功的学问和能力。也就是说,要拥有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力量。这样做,人生才会变得真实不虚。 第二,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温饱和发展问题,使自己真实不虚获利,这样做,人生才会变得美丽动人。 第三,奉献自己,在自立的基础上,帮助大家真实不虚获利,这样做,人生才会变得善意暖人。 “义”中一点为“真”,左撇为“美”,右捺为“善”,天天追求真善美,这便是人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说,“义”是真善美的代名词。 “义”衍生之名词很多。例如,“不义之事”,即不应该做的假丑恶之事。“尽义务”,做应该做的事务,多指利益别人的善事。 “大义”应该做的俱足真善美的大事情。“大义凛然”,为了追求真善美,做大事无畏无惧。“意义”,应该有的意思。“无意义”,应该有的意思没有,无意思。 “正义”,应该有的都有,全面拥有真善美。“非正义”,不应该有的都有,全面具足假丑恶。“主义”,俱足真善美,能领导大家的一种思想。 “仁至义尽”,自己对别人好到极点,应该做的事都做了,即“义尽”,做了的事都做圆满了。即“仁至”。 五、礼 “礼”是规矩和标准之意。在古代,礼的内容偏重于人事方面。小到人们穿衣服的颜色,大到结婚送丧的排场,国家都有强制性标准和规矩。在现代,礼的内容偏重于事物方面,各行各业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国家都有强制性标准。 “礼”作为规矩和标准的代名词,衍生了很多词语。例如“礼节”即在规矩严格节制下的行为。“礼貌”,言行表现非常符合规矩和标准。“礼品”,为了遵守人们之间的往来规矩,而奉献的物品。“礼仪”,符合规矩或标准的做事形式或程序。“礼翼”,以做事达到标准,作为自己腾飞和崛起的翅膀。 关于标准,大家不必再多费心,因为各行各业的产品评价标准,多如牛毛,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想重复说明的是,做事按标准,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个人上进的基础和腾飞的翅膀。 关于规矩,大家也不必再多费心,因为各行各业的做事规矩,多如牛毛,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矩。我想重复说明的是,作人守规矩,用规矩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保护自己,并获得别人支持的前提。 礼之主体内容是“恭俭庄敬”。 人无疑也是一种产品,所以说,可以用人作例子,说明一下礼之主体内容。 作人态度小心而无私,这就是“恭”。生活费用节俭而不浪费,生活作风清静而不乱来,这就是“俭”。体格强壮,生机勃勃,英风豪气逼人,这就是“庄”。做事勇猛圆满,讲究策略,这就是“敬”。能做到以上四条,人这种产品便合格了。 礼之实践方法是“温良让”。 心态从容稳定,有长期奋斗的理念,这就是“温”。一个人不知道长期奋斗,不知道用从容稳定的心态获取成功,不是走向狂热,便是走向堕落。这种人,今天大讲卧薪尝胆,明天便可能破罐子破摔。要求这种人,按标准做事,按规矩做人,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温”是礼之实践方法之一。 用善良和平的方法,争取别人的支持,这就是“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无法无天是正常的,做事按标准,做人守规矩,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良”是礼之实践方法之二。 用奉献大众的心态去做事,这就是“让”。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能维护大家的利益,事事按标准去做。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能为大家尽义务,时时遵守做人的规矩。 对别人只有索求之心的人,绝对不会牺牲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按标准为大家做事情,而投机取巧却是正常的。对别人只有索求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奉献出自己的利益,按规矩为大家尽义务,而巧取豪夺却是正常的。所以说,“让”是礼之实践方法之三。 明白了礼之主体内容,又懂得了礼之实践方法,一个人便可以把自己打造成合格产品——一个守礼上进的人。七、信 言如其人,言行一致,引伸为诚实。人们彼此间的诚实,是人们互相信任的先决条件。所以说,“信”人为一种个人修养,便是诚实。“信”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便是信任、信服甚至信仰。 作为一种信任关系,信包括信自己,被人信和信别人三部分。 人怎样才能相信自己?自己做小事小成就,做大事大成就,说到做到,培养起自信心,这样就能相信自己。 人怎样才能被他人信任?话语不必好听,能劝人向善,事业不必辉煌,能惠人以利;容貌不必俊美,能让人敬爱;这样就能被别人信任。 人怎样才能相信别人?自己栽好树,让别人来乘凉;自己将事业成就了,让给别人经营;自己做绿叶,让别人做红花。自己甘心做开路先锋,幕后英雄,让别人实至名归,风光无限,这就是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这是辉煌的果;被人信任,这是红色的花;相信别人,这是绿色的叶。果使自己充实,花使自己荣耀,叶使自己生机勃勃。何为德、智、礼、义、仁、忠、孝、信,可以单个回答,也可全部回答,但务必详细点。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 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诚信是一种美德吗?
诚信的确是一种美德,但是诚信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直白说实话,诚信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比如你的朋友让你评价他的长相,你会直接告诉他比较丑,还是告诉他比较帅?这时候你说他丑,你是真实的,但你说他比较帅,这个说法也没有违反相应的规定。没有人会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虚假,不说实话,这就是诚信。所以诚信。也要有度,这是对的,诚信不能伤害别人。诚信也可以让人不尴尬,不难受。因为过分的真实就是愚蠢。
诚信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 chéng xìn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诚信是一种美德吗?
诚信的确是一种美德,但是诚信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直白说实话,诚信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
诚信是做人做事必备的一种优良品质,只有具备了诚信才能够有所发展乃至长久。但也有有所分寸,比如要分是什么人,不同的人不同对待。生活中很多,以诚信的名义为招牌去坑蒙拐骗的,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总而言之,诚信是优良品质,但还要结合其带来的效果而异。
诚信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将诚信当作了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诚信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别人、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发展。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信是属于德的方面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苹果手机发不了短信是什么情况(苹果手机发不了短信是什么原因)
室内外景观设计打造(室内外景观设计打造,庭院整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