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鼓舞vi设计(湘西苗族鼓舞简介)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湘西苗族鼓舞vi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专注品牌设计、策划,为各大上市企业、个人提供一站式设计、策划服务,服务客户遍布全国,咨询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苗族迎宾鼓的意义
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也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辅助功能
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苗族自古骁勇善战,在远古时期与炎黄部落大战之时,苗族先民就曾使用鼓来振奋士气。后来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直到今天,苗鼓一直都是激励苗族人民斗志的工具。他们用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络,传送军情。
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利用鼓声激励战争中受挫的情绪,让幸存的将士从失败中振奋,恢复族群的战斗力。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苗族而言,鼓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传递功能
鼓声可用来传递信息。苗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声音强大,传播远,被用来作为族群之间的联络工具是十分有效的。崇山峻岭中间的苗族山寨相隔甚远,每逢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大事,如果靠步行通知往往是来不及的。但是,在合适的地方置一面大鼓,用约定俗成的敲击方式进行联系,即减少了山间往返的辛劳,也为应付突发事件节约了时间,从而对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今天由于通讯工具的发达,而使得苗鼓这种功能逐渐消亡,但它在苗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全民欢庆功能
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年鼓”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它与各种戏剧、舞狮相得益彰。“年鼓”敲响以后,全村寨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于公共场所中进行娱乐活动。其中情趣最浓的为年鼓中的“拦路鼓”。“拦路鼓”包含了迎宾、喜庆等,反映出苗族人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每当丰收年成、立秋日、挑葱会等,都有舞狮、跳鼓等欢庆活动。“跳鼓”时,最多时用大鼓达99面,号称“100 面”,场面宏大。每当望村望族取得重大成功、举办婚事等,均“跳鼓”相庆。到时候,鼓声、锣声、唢呐声,鼓舞、人舞、群体舞,鼓声一片,欢声一片,千山万岭,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苗族鼓舞除有很强的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许多苗族同胞用高超的鼓技来获取观众的赞许和尊敬,甚至以鼓为媒,借此赢得爱情。那些鼓艺精湛,表演出色的姑娘小伙,还不时推陈出新,变出许多花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驰神往。在湘西苗区还流传着一种习俗 ——“鼓王大赛”。届时,苗区所有鼓艺高超的姑娘小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进行角逐,最终决出“鼓王”。在苗区,“鼓王”的地位很高,倍受人们的尊敬。建国以后的湘西苗族第一代鼓王龙大姐、第二代鼓王石顺民,还曾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呢!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意义
民族价值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艺术价值
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外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苗族鼓舞这种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舞蹈艺术,多次派出舞蹈专业工作者深入苗寨村落,搜集、整理、传承、保护苗族鼓舞的舞蹈素材及表演艺术。1953年,凤凰县落潮井苗族艺人麻管送、麻顺太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表演了精湛的苗族花鼓并获奖。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被选拔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五界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苗族女子单人鼓舞并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第一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女鼓王龙大姐,被原中南民族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专门传授苗族鼓舞。1991年,第二代鼓王龙菊兰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表演苗族鼓舞获得极大成功。 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已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笔者赞同苗族学者石启贵的观点,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论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此时,苗鼓的社会功利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有两个特点男歌女舞、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1、男歌女舞特点
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
2、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跳舞者上下肢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灵活舞动。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扩展资料:
苗族舞蹈一般在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舞,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舞蹈
以上就是关于湘西苗族鼓舞vi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