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景观设计细节分析(西方景观设计细节分析图)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方景观设计细节分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欧式园林!!!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二、结合中西方园林设计谈谈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中西园林设计的哲学思辨
daixiedd发布于2008-11-22 14:32:47 分类:留学生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在景观设计理念上的多维和混乱,比较了中西园林设计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演变轨迹,分析了中西园林设计不同的审美文化和哲学理念,为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启迪。
关键词 中西园林设计、审美文化、哲学思辨
纵观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运用“时间类比法”不难发现,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审美情趣及价值认同等又使中西古典园林存在种种差别。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演变。陈志华先生指出:“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代写职称论文是一处最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 这就是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中西园林运用相同的构景造园要素,创造出了人们理想的生活场所和所追求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空间思维模式的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反差,使得中西园林又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下的,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西古典园林在起源之初,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根据神话传说构筑的园林景观。在中国园林起源之初和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三皇五帝的说法。至奴隶社会,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需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于是出现了“灵囿、灵沼、灵台”等的园林类型。而这一时期(约1万年前)的西方,惊现了著名的LASCAUX岩洞壁画;到了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古代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公元前1200年的直立巨石阵列成为千古之谜。这些最初的园林创作,使得人们不禁惊叹祖先们高超的技艺。相对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时期,在西方则产生了仰仗尼罗河文明的神秘的埃及园林和崇尚户外运动的希腊园林,这一时期,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被广泛运用于园林设计。2、气势宏大与山水别庐中国经历春秋战国的动乱到秦汉帝国的统一时期。西方正值古罗马帝国时期。在这一时间段,中国出现了阿房宫、上林苑等气势宏大之作,在园林设计中首次出现中国皇家园林必具特征的“三神山”设计。而古罗马的真正园林则是花园别墅:一类建于郊区乡间的水滨山麓,另一类则是附属于城市住宅的花园。它们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引领西方园林设计特征的绿色雕刻,承接古希腊园林设计的雕刻(题材不仅包括神话而且出现英雄人物)等,均成为西方园林的重要景观特征,在西方园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归隐循世与神权至上从古罗马灭亡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中间隔着一个将近1000年的中世纪,在欧洲,由于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强大和禁欲主义的潮流,没有留下关于大型观赏性花园的记录,这一时期园林设计的主流是修道院庭园与城堡庭园。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由于频繁战乱而导致许多人归隐循世、寄情山水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空前繁荣的隋唐文化;产生将摹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艮岳”的宋朝,以及园林设计活动较为平静的元朝。4、成熟风格与伟大作品自公元1400年后,中西方园林设计均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成功的作品。但是两者的由来及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过程。在西方,由于长时期的文化压抑,使得人们渴盼文艺复兴的春天,也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压抑,进发出了绚丽的园林艺术之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代表西方园林设计进入了空前的阶段。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园林设计师勒·诺特尔凭借他的伟大作品——维贡府邸(Vaux—le-vicomte)、尚蒂伊(Chantilly)和凡尔赛花园,被人们尊称为“国王们的园丁,园丁们的国王”。此外还有18世纪时英国的风景式造园运动,从而使得欧洲园林乃至整个西方园林步入辉煌的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几千年遵循的原则不变,只是不断完善,逐步成熟。至这一时期(明、清时期),园林设计已进入十分成熟的阶段。主要包括南方私家园林设计和北方皇家园林设计。而园林设计师则以计成为代表,出现了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园林设计。追求意境成为中国园林独有的特征。
园林设计审美文化。1、自然的认知观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世界则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意大利园林的典型代表朗特别墅(VillaLante)的花园设计以水景为主,表现出泉水出自岩洞涌出,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一直泻入大海的全过程。“但这一切都是在纵贯整个花园的笔直的轴线上进行的,是在整整齐齐的花岗石工程里进行的,就像一个可控的模拟试验。他们不怕把喷泉、水笛等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而且着重炫耀它们。” I而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方东美先生在《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一文中分析说,“自然”即富有生命情调的宇宙万物,何以中国人较喜欢用“自然”二字而远胜过用“宇宙”一词呢?盖因有三:其一,《易经》日“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由“自然”可观“天人合一”;其二,中国人天生具有诗的气质,常把自然拟人化;其三,自然的境界使人与自然合成一个和谐的乐曲,谱唱宇宙造化这一美妙的华章。中国的园林讲究在意境中体现自然,如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在造园中运用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等造园构景手法,加之中国园林所特别具有的借景、透景、漏景、补景⋯⋯将自然再现于园林中但又赋予高于自然的意趣。2、思维方式表现自古以来,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方思维重实体,不可毁灭的“实体”在2000年中一直是其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的基本概念。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具有重关系的特色。美国的R·A·尤利坦说:“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探索的目标。” 西方的花园设计是西方哲学家思维美学的具体体现:用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花园的对称、均衡和秩序。例如在西方园林的设计中,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很精到;就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良好的比例⋯⋯这说明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是理性的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承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于西方思维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是倾向于整体考察的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关照、系统把握、有机联系、动态平衡与天人合一。例如中国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那种满足于模糊的混沌,在审美上不想触动原始地貌,体现一种“与世无争”的“归田退隐”生活。由于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园林设计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一种对现象的直观体验,以及对“境界”的追寻。3、园林美学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是最引人注目的命题之一,而意境在中国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中国园林追求诗的意蕴,体现画的境界。处处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中国园林中的诗文、楹联、题刻等拓宽了园林的意境,使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远香堂”等;而造园家又惯常使用画画的笔法,以有限的笔墨塑造无限的意境。如疏能跑马,密不藏针⋯⋯体现略成小筑,足征大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样一种“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可谓“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而西方园林则是通过园林的大面积,加上透视,从而体现所要求的意境。如意大利园林是通过创造第三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国17世纪规则式园林是运用平面上强烈的轴线、平静宽大的水面、对称的花坛、动人而富含寓意的雕塑等来完成它的“伟大风格”;英国18世纪风景式园林则是充分利用风景画理论,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政治需要的作品。4、造园构景手法中西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山、水、植物、建筑等,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处。西方园林设计中,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现。在古罗马花园,还时常出现石块构成的水槽、台阶、花瓶、水池和喷泉等;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英国花园中宛如溪流、湖泊的水体;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设计的一个重大要素:古罗马的绿色雕刻,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中心,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三神山的设计是中国皇家园林一直沿用的传统,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江南私家园林中,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13的假山设计,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可谓“一石可代万重山”;中国园林中的理水,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范,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大部分情况下,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帅的拙政园、留园等;中国园林中,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正所谓“一年四季皆有景,一天四时观景变”。不仅闻香、观花、听声等,同时赋予植物以生命,拟人化意境的设计随处可见;建筑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尽管中国园林中建筑的比例较大,但是始终不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前宅后院的习俗,园林只是人们休息、娱乐、读书、吟诗的场所,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而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炼,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
代写论文网
三、关于园林景观设计
这是我们上景观课的参考书录,老师推荐的
古典类(中国) :
• 《园冶》(明)计成,中国园林史空前绝后的一本书(计成积几十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以及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
• 《履园丛话》(清)钱泳
• 《说园》陈从周,1984 (中国古典园林最后一位巨匠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性发言,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 《中国造园史》《中国造园论》张家骥(中国园林史研究南派权威)
•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1990(中国园林史研究北派权威)
• 《中国园林艺术论》宗白华 ,1987 美学大师从美学角度论中国园林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统分析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对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
古典类(西方) :
•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系统介绍四个流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园林,阐释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艺术的内在规律)
• 《西方造园变迁史》(日)钟个针谷久,西方园林景观教科书类读物
景观理论类
• 《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苏)阿尔曼德 著 李世玢 译 (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 《图解人类景观》(英)杰弗瑞•杰里柯/(英)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的介绍了从史前到17世纪末的人类代表景观;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景观的演进)
•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俞孔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探讨风水模式和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意义)
设计方法类
•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西蒙兹
• 《现代城市景观与营建技术》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 《德国景观设计》1、2、3、
•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峻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 索靖之 (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景观规划》李敏 中建工,1999
生态类:
•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 芮经纬译
行为心理类
•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 著 王求是,高峰 译 (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景观工程类:
• 《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吴为廉教授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吴教授多年潜心研究景观工程,该书涵概了景观工程的几乎所有内容,具有较好的工具书性质)
• 《图解景观工程细部设计》(景观工程图解系列)上、中、下三册
景观实践类:
• 《世界景观设计丛书》弗朗西斯科,中国建工出版社
• “Road Form and Townscape” (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y 张仲一、卢绍曾译 中建工1992年,该书对与道路(线性)相关之景观的研究极为透彻
《世界景观设计丛书》弗朗西斯科,中国建工出版社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俞孔坚,中国建工出版社
《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东南大学出版社
四、你见过哪些独具匠心的景观设计细节?
今天的主角——3RW建筑事务所设计的The Clearing(林中空地)纪念性景观没有传统纪念性景观中常见的锋利棱角、高大景墙和恢弘水景,仅采用简单的石材、圆木、花草和一个金属环,却创造出了一处有着独特力量的纪念场地——而设计背后隐藏的巧思,其实远不止表面所见这般简单。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方景观设计细节分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西方营销学评价广告信息的标准是(西方营销学评价广告信息的标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