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台州府城墙
- 外文名 :City Wal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aizhou
- 别名 :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
- 属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所在地区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
- 时代 :宋至清(始建于东晋)
- 批准文号 :国发〔2001〕25号
-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体现典型的明清城墙规制特点
-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具备缜密的城防系统
- 运用高超的筑城技术
- 公交线路
- 自驾游
台州旅游景观设计工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台州旅游景观设计工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为布袋山风景区、皤滩古镇、神仙居景区、临海市江南长城景区、台州海洋世界、长屿硐天双门硐景区、琼台仙谷、台州湾野生动物园、东方太阳城、方山·南嵩岩风景区等。如下:
1、临海市江南长城景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东湖路与北山路交汇处。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全长6000米,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
2、皤滩古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镇上都是些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房子,还能看到古戏台、钱庄等。最值得一看的是陈氏祠堂,祠堂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这在其他小镇上是看不到的。
3、神仙居景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东村岭。神仙居以自然风景取胜,山中竹林、瀑布密布,基本保持了原始野趣。由西罨寺、韦羌山、聚仙谷三大景观群组成。
台州海洋世界
台州海洋世界是一处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欣赏娱乐、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地,是台州最好玩的10个地方之一。
台州海洋世界共分五层,有海洋生物10000余只(尾),内设热带雨林馆、珊瑚礁生物馆、海底隧道馆、海洋嘉年华、海洋风情馆等海洋生物展示和游乐设施,并推出美人鱼、人鲨共舞、海豹等表演项目,还有海洋礼品商场、海洋欢乐餐厅、观赏鱼销售展示中心等配套服务项目。
二、浙江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浙江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神仙居
神仙居是一座古老的名山,也被称为威强山。山上有乾隆年间县令题写的“雾霾第一城”的称号,意为风景秀丽、天下第一的仙居。神仙居地质构造独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群,有“观音、如来、天目峰、海云、瀑布、塔站”六大奇观。
2、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临海市金神山西麓,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名“神龙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可惜寺庙在抗战期间被毁,只留下唐代修建的千佛塔,现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十里长街
十里场街是台州路桥市场的发源地,也是路桥行业历史发展的缩影。这条街上有许多商店。店铺虽然外表都是古建筑,但里面的东西却很杂,有衣服,有珠宝,有古董,有纪念品。
4、蛇蟠岛
谢板岛是台州第二大岛。虽然它的名字里有蛇这个词,但是和蛇没有关系。由于长期采石,岛上留下了1300多个姿势各异的奇洞,故又有“千洞岛”之称。岛上气候宜人,海风习习,盛夏特别凉爽。
5、仙居公盂景区
仙居龚宇风景区以其海拔1200米的梯田地形而闻名。整个龚宇巍峨雄伟。在这里,悬崖与悬崖相连,悬崖横跨无边无际的区域。每座山峰都是独立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石林的悬崖有自己的风格。
6、坎门后沙
坎门后沙是台州唯一一个住在镇中心,面朝大海的沙滩。它两侧的礁石景观非常独特,岛屿景色更是独一无二。海滩坡度平缓,沙细,每年夏天都很热闹。晚上,大量的游客来享受凉爽的假期。
7、紫阳街
紫阳街是台州第一条古街。也是千年古城的缩影,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它记录着沿海开发历史的兴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8、括苍山
过江山位于浙东中南部,东临大海,西临仙都,南临雁荡山,北靠天台。米思郎主峰海拔1382.4米,是浙东南最高峰之一。阔仓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上还有中国第四大风电场。高低旋转的风扇与背后美丽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美丽的景观。
9、国清寺
位于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的国清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建于隋炀帝开皇十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这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寺庙。寺内有许多著名的僧人,包括唐及其随从、寒山、结德、济公等僧人。
10、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台州天台县北部,西南有仙霞岭,东北有舟山群岛,是曹娥江和邕江的分水岭。天台山以其众多的悬岩、悬崖和瀑布而闻名于国内外。
三、台州1号公路温岭段什么时候开建
台州一号公路(临海示范段)10月底已正式开工,预计于春节前全部完工。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公路、市政、房屋建筑、景观台州1号公路(临海示范段)正式开工。该标段于10月20日完成施工单位招标,10月21日完成监理单位招标,预计于春节前全部建成完工。
台州1号公路(临海段)起于临海龙湾滨海景区,止于杜南大道,总长约35公里,总投资概算62亿元(含海塘坝提标建设)。全线采用双向2车道旅游公路标准,路面宽度12米,设计车速30-60公里/小时。
而此次先行开工的,则为长约14.7公里的临海示范段,投资9600万元。沿线利用海塘坝,途经头门港跨海大桥、港铁大道、北洋大坝、351国道、靖海大道、白沙湾大道、始丰路、白沙湾标准海塘坝、白沙路等。
“全线沿海布设,是临海市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沿海通道。”临海市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工程还融入了“白沙湾海滨公园”这个网红打卡地,届时市民可自驾沿着沙滩绕行一圈,领略另一番景象,解锁景区新的打卡方式。它的建成有助于提升临海市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台州样本。
四、台州府城墙详细资料大全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曾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基本介绍
历史沿革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拆除雉堞以示诚意。 北宋宋真宗时期,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包括外城的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崇和、靖越、朝天七门及子城的顺正、延庆二门。 北宋庆历年间,暴雨引发洪水冲毁了台州府城墙,知州彭思雨修复城墙,“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此次修复工程在原有夯土墙外包青砖,增强稳固性和刚度,西南临水面用条石砌筑,后来台州太守钱暄“增治城堞,垒石为台,作大堤捍之”,较大地强化了防灵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于临海城内地势东低西高,北固山溪流汇聚在城东洼地,常因降雨而泽国一片(即东湖扩大前的水域),几乎无法居住与通行。因此,熙宁四年(1071年),时任太守钱暄根据历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况,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点,将东城墙西移至东湖之西,并扩大原东湖水域,修整岸线,疏通东湖与灵江的水道,不仅解除了内涝威胁,而且为临海城东面增加了一条大跨度的天然护城河。由此,临海城墙的格局基本定型。 揽胜门入口 元朝建政初期,因统治需要损毁了许多城墙,台州府城墙也因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幸存。 明朝,中国的东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袭与抢掠。临海城墙虽能挡住洪水,但无法抵御倭寇的袭扰,往往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夺而付出惨重代价后,遂于当年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强化建设。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临海城墙的防御能力。 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再次进行城墙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高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垛口数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 1956年至1958年,城墙东面崇和门及相连的约1800米的城墙被逐步拆除,故址开辟为东湖路和大桥路,部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而西、南两面的城墙防洪作用明显,北面的城墙在起伏的山脉中,因此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剩余的城墙西、南段沿江部分约2370米。 1962年,临海县人民 *** 把北固山东段(长100米,宽5米)城墙空地提供给军分区高炮建设停炮坪,当时北面城墙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损毁。 台州府城墙考古勘探现场 1984年,在西城中段(原括苍门旁)开辟望江门,东、西分别连线巾山路和望江大桥。 1998年,望江门改为单孔,加宽、增高并增设城楼。 1995年8月,临海市举行“临海建设名城,修复古城墙”动员大会,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同年,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动工。 1998年,历经三年,台州府城墙全部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了台州府城墙工程竣工剪彩。 2011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台州府城墙进行了考古勘察。根据考古勘探,认定台州府城墙分别于宋、明、清三代进行过重修,与史料记载完全对应,且各个朝代层次分明。该次勘探由于挖掘的深度及选址限制,唐代墙体难以确定,但可以确定台州府城墙的扩建时间在唐代初期。 长城雪景建筑特点
文物遗存
台州府城墙由城墙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护城桥、敌台、马面、垛口、女墙等组成。从其功能和军事防御重要性来看,大体可分为基本防御单元、核心防御单元。其中基本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墙墙体和护城河;核心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门、城楼、瓮城、敌台、马面。墙体
台州府城墙总计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到7米,设定了7座城门。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定雉堞,内侧砌筑女墙,墙身还间隔一定距离设定外突的马面。台州府城墙为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其夯土层最下端为褐灰土,质地最为坚硬,然后覆盖了一层20至30厘米的紫红土垫层,第三层为黄土层,表层为黑土层,使用了中间夯土外部砖包砌的方法。在建设方法上,台州府城墙将土和糯米或者胶泥均匀混合,然后夯打密实,自然风干后,坚硬无比,城墙的刚度和强度大为提高。 台州府城墙巾山段城门
台州府城墙城门原有7座,分别是东面崇和门;南面兴善门、镇宁门;东南靖越门;西南丰泰门;西面括苍门、朝天门。其中西南的靖越、兴善、镇宁、朝天是临江的主城门。在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沿江瓮城建立之前,不仅仅要防御敌军的火攻、攻城武器的冲撞,还要防洪、防水、防潮等。因此城门不仅采用了拱券形门洞,而且设计了高过城门洞口顶部的城门扇,并且城门两侧内壁自门臼向外扩至2.2米,扩深各0.4米,方便交通运输,并因此在上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窗”式空间。这些天窗尺度大概为4.3至5.1米长,2.2至2.65米宽,颇为独特。这是其他明清城墙所没有的孤例,其功能尚未有定论。 台州府城墙东段 1984年后,台州地方 *** 于城墙西面中段新辟望江门,在龙顾山北面,城隍庙旁新筑北固门外,在原崇和门遗址重建崇和门。望江门的开辟,成瞭望江揽胜之地,门上建楼。城楼
城门上方建设城楼以防御和眺望。东汉后期至隋代开始,往往为二三层的多层建筑物。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明初,台州府城墙上就有7座城门楼,分别是惠风(崇和门)、超然(兴善门)、神秀(镇宁门)、靖越(靖越门)、霞标(丰泰门)、集仙(括苍门)、兴公(朝天门),均饱含寓意。 崇和门 ——惠风楼,位于城正东,近东湖,通护城河,筑有月城,架吊桥,俗称“吊桥头”。崇和门的命名是由城墙的建筑高大雄伟,匀称适当而得。惠风楼是以古城山水风光之美,把造城的实惠好处留给老百姓而得名。这正是天地合一,美不胜收。 靖越门 ——靖越楼,位于城东南,依巾子山近灵江。靖越门、靖越楼,门楼命名重复叠用,意在强调筑城抗敌,保家卫国,让老百姓更好地过上平安的生活。 兴善门 ——超然楼,位于城南稍偏东,也是东近巾子山,南濒灵江。兴善门由于靠近巾子山,山上多寺庙,佛道的做善事给人们的启示,人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在城中盛行慈善而得名。超然楼靠近巾子山和灵江,古城的山水风光又是超过寻常的,如此的美丽,应当保护。而楼又在城门上,有利于观看巾子山和灵江的风光,故而得名超然。 镇宁门 ——神秀楼,位于城正南,南际灵江,北通州治,俗称“大南门”。镇宁门镇定而宁静,它的涵义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一个宁静安定的家园。神秀楼这个楼名的命名,是把一种愿望寄托于此,希望把鹿城的家园建设得神奇而秀美,让人看了神往。 丰泰门 ——霞标楼,位于城西南角,两面靠近灵江。丰泰门的命名,是从感受台州、临海的丰富物产,人民生活的安宁,祝福年丰人寿,生活安康。霞标楼的取名,标志著鹿城人民的生活如彩云一样,多姿多彩,无限美好。 括苍门 ——集仙楼,位于城正西,面对灵江。括苍门是以浙东南第一高山括苍山而命名的。集仙楼是根据传说中括苍山多仙人居住,他们在山中炼丹、练术,得道升天而得。括苍山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奇异秀美,让人遐想和向往。 朝天门 ——兴公楼,位于城西北角,西临灵江,北倚龙顾山,是一道天然雄关,俗称“西门”。朝天门凭借龙顾山的天险,雄伟壮美,把城门取名为朝天,更使城墙显得有气魄有活力。兴公楼的取名,是为了兴盛公益事业,造福古城老百姓,让老百姓永远铭记在心。马面
马面是指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供守城士兵三面御敌。其间距根据弓箭的有效射程来设计,一般都在100至120米之间。台州府城墙上设定了大量敌台,仅临江面就有9个,可以更好地防御从东部海边登入和灵江突入的倭寇突袭。其马面形制大都和其他城市类似,唯有滨江段城墙由于常受灵江水冲刷,因此,有6个马面设计为弧面或者斜面,有的甚至为半方半弧形,以减弱江水的冲击,强化防洪能力。台州府城墙上的“马面”,因东面城墙已毁,原有的数目已不得而知,而保存下来的“马面”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 6个弧形马面相关信息分别为: 第一个“马面”在镇宁门西面153.75米处,外凸6.16米,外端面宽4.2米,内宽7.5米,江上游一面呈弧形。 第二个“马面”与第一个相距223.5米,外凸6.4米,外端面宽6.6米,内宽9米,江上游一面为斜面。 第三个“马面”与第二个相距178.15米,外凸4.6米,内宽3.4米,外端与江上游不分面而合呈弧形。 第四个“马面”与第三个相距56.3米,外凸4.4米,内宽5.2米,外端与江上游亦成弧形。 第五个“马面”与第四个相距74.8米,外凸6.1米,外端面宽4.4米,内宽6.4米,江上游一面呈斜面。 第六个“马面”与第五个相距101.68米,内宽7.6米,外凸江下游方向8.2米、上游方向6.45米。外端反成斜面,宽6.7米。 六个“马面”的独特形制,注定了台州府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是其它古城尤其是北方古城所没有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敌台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抵御倭寇。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空心敌台瓮城
设定瓮城是为了围剿攻向城门的敌军。台州府城墙的4座临江主城门(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朝天门)都设有单瓮城,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只有镇宁门为半圆与方形之间,且瓮城内的西面加筑三道护城以防洪,并开设二门,门洞结构内大外小,内高外低,这与其他3座城门相似。 瓮城护城河
台州府城的护城河利用天然的河流——灵江。西南两面可凭江而守,而东部则有人工开挖的东湖阻隔,北部因有山可守,城墙随山就势的布局,和大小山体融为一体,不仅建设量减小,而且防御力大增,民间美称为“江南八达岭”。护城河上设定了护城桥,西面出入口设定了浮桥,便于出入和贸易。铭文砖
台州府城墙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开始砖石包砌,后屡经修缮,直到清同治十年十一月最后一次大修。各朝的城砖,长短不一,厚薄各异,种类繁多,都是手工压模制成。 铭文古砖拓片 铭文砖有阴刻,也有阳文;共有窑工7种、窑厂5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1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铭,计有文字的有60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这些铭文砖为进一步研究台州府城墙的建筑历史和地理沿革、军队设定、烧造地点以及文字演变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价值
研究价值
当代所能见到的遗存下来的一些古城墙,多数是建于或重建于明清两朝,而台州府城墙可以认为是北宋时代的遗物,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而独具研究价值。 长城与梅园文化价值
台州府城墙以卓越的技术和形式革新推动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和军事功能的完善,而且与历经1600年历史的临海古城相互依存,不仅符合传统风水理论,而且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规划原则。城墙和古城的发展、演变展现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府州级城市的规划思想,在古代东亚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历史谱系中具备充分代表性,并保存了大量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城市景观和生活习俗。 台州府城墙与灵江保护措施
1990年,临海相关人士提出台州府城墙申遗的工作建议,并就申遗工作开展了研究。自“申遗”后,临海市组建了台州府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了《台州府城墙保护规划》、出台有《台州府城墙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台州府城墙与城区关系图 1997年8月,台州府城墙被浙江省人民 *** 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有专家认为,由戚继光等重修的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明长城,是以临海的古城墙为“母本”,根在临海;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表示,台州府城墙已基本符合申遗要求;同年8月,临海市委、市 *** 正式启动申遗程式,以加盟“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的方式,开展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工作。 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8个明清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11月,台州府城墙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2018年1月,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批准的《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其中5月10日被定为“台州府城墙保护日”。 瓮城旅游信息
门票
成人票:65元 老年票、儿童票:30元 优惠政策:台州户籍的凭借有效身份证件提前预约后免收门票。交通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州旅游景观设计工程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