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河道景观设计(污染河道景观设计案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污染河道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处理提出具体的方法。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资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著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 *** 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的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2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驳岸,使滨河区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及。例如黄浦江上海外滩段由于防洪等功能要求,河道两岸3~7m高的驳岸砌体恰似两面高墙生硬而呆板,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而后期改造的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空间就打破原有的岸线,设定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 3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这样的河道不加治理,不仅不能改善城市环境,反而会变成新的污染源。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得很大发展。四川成都活水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大面积滨水浅滩,栽植大量水生、沼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这种利用滨水溼地植物净化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这种思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改造值得借鉴。 4规划设计与地方文化脱节,景观缺乏个性。很多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设计者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照搬一般的设计模式,这样建设出来的滨水景观必定“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 *** 决策者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协调 *** 管理部门间的工作,组织水利部门、水运交通部门、园林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做到多目标兼顾。 其二,综合治理水道的水质污染问题。滨河区的开敞性、可接近性都是建立在水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的,如果面对污染严重、散发著臭气的河水,再好的亲水空间,恐怕也没有人愿意靠近。 总之,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2.1 生态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尚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完善。 2.2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对于后者,传统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考虑,生态规划设计是应填补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当然,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给生态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援,生态规划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或演变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设计师们常常采用一种折中的或改良主义的手法,即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预见,随看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阶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域性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3.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回圈,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回圈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城市滨水绿地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资讯的复合区域。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绿地内部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系统、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 4.1 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定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定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型别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 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型别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观风格和现代景观风格两大类,其中,古典景观风格的滨水绿地往往以仿古、复古的形式,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恢复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现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种风格通常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保护区域。例如扬州市古运河滨河风光带的规划,由于扬州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之古运河贯穿城市的历史保护区域,所以该滨河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是以体现扬州“古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古运河沿岸文化古迹的恢复、保护建设.再现古运河昔日的繁华与风貌,滨河绿地内部与周边建筑均以扬州典型的 “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城市或区域,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定位往往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会选择现代风格的景观,通过雕塑、花架、喷泉等景观建筑、小品加以体现。例如上海黄浦江陆家嘴一带的滨江绿地和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的滨湖绿地等,虽然上海、苏州同样为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均为新兴的现代城市区域,所以在景观风格的选择上仍选择现代景观风格为主,通过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小品体现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定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4.2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定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设定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这种复式的断面结构分成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几种。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淹没。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络,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临水可设定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O.5~1.Om,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定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 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生,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回圈。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区域性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4.3 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溼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云南黄馨、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建立溼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4 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回圈。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4.5 道路系统的处理 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是构成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联络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方式,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 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这里所说的人车分流是指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一般步行道路系统主要满足游人散步、动态观赏等功能,串联备出、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问,主要有游览步道、台阶登道、步石、汀步、栈道等几种型别组成;车辆道路系统一般针对于较大面积的滨水绿地考虑设定,一般小型带状滨水绿地采用外部街道代替主要包括机动车消防、游览、养护等和非机动车道路,主要连线与绿地相临的周边街道空间,其中非机动车道路主要满足游客利用自行车、游览人力车游乐、游览和锻炼的需求。规划时宜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例如苏州金鸡湖滨水绿地,由于湖面开阔,沿湖游览路线除考虑步行散步观光外,还考虑无污染的电瓶游览车道满足游客长距离的游览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其中,舒适要求路面区域性相对平整,符合游人使用尺度;方便要求道路线形设计尽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动场所的可达性,现代滨水绿地内部道路考虑观景、游览趣味与空间的营造,平面上多采用弯曲自然的线形组织环行道路系统,或采用直线和弧线、曲线结合,道路与广场结合等形式串联和各节点以及沟通周边街道空间,立面上随地形起伏,构成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道路系统;而美观是绿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道路相比,园林绿地内部道路更注重路面材料的选择和图案的装饰以达到美观的要求,一般这种装饰是通过路面形式和图案的变化获得,通过这种装饰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道路景观。 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最为丰富的景观绿地型别,其本质的特征就是拥有开阔的水面和多变的临水空间。对其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诸如临水游览步道、伸入水面的平台、码头、栈道以及贯穿绿地内部备节点的各种形式的游览道路、休息广场等,结合栏杆、坐凳、台阶等小品,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具体设计时应结合环境特征,在材料选择、道路线形、道路形式与结构等方面分别对待,材料选择以当地乡土材料为主,以可渗透材料为主,增进道路空间的生态性,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 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诸如坐凳、指示标牌等相关的装饰小品的设计,以满足游人休息和获取资讯的需要。同时,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一般滨水绿地道路常用的灯具包括路灯主要干道、庭院灯游览支路、临水平台、泛光灯结合行道树、轮廓灯临水平台、栈道等,灯光的设定在为游客提供晚间照明的同时,还可创造五彩缤纷的光影效果。
5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4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5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6 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0,9:27~30. 7 刘云.上海苏州河滨水区环境更新与开发研究[J].时代建筑,1999.3:23—29.
二、环境整治河道治理方案范文4篇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河道治理的方案 范文 4篇,欢迎大家阅读。
河道治理方案1
黑臭河道的治理 方法 :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为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 措施 。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复合酶类净化剂。
河道治理方案2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缺乏自然水源补给,污水厂排放的中水成为主要的河湖水源,加之多源径流污染,导致氮磷营养盐超标、生境缺损、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等问题,于是水体污染黑臭、富营养化、藻类爆发频繁出现,导致河道成为了城市的“露天排污道”。
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导致各地民怨不断。治理修复水生态、净化回用水资源、确保生态水的质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整治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重点,更是构建美丽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的举措。
山东恒远利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环保”为己任,改变传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生态治理方式,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交叉学科”手段,系统整合多项技术,对城市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整体解决方案。做为国内城市生态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公司依托全面的技术优势,可以提供项目咨询、工程设计、设备制造、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的一条龙综合服务,从而系统地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公司提供的生态综合治理方案分为四个技术环节,可以实现闭环衔接,达到消除污染、 变废为宝 、生态循环的效果。
零扩散疏浚技术
受污染湖泊河流,大量重金属、有机质等沉积到水体下底泥中,我公司通过高精度、零扩散的整套设备不仅实现了水下底泥精确疏浚,并且消除了传统疏浚带来的二次污染。
该技术是我公司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结合国内河湖现状进行优化、改进的新型环保疏浚方法。与传统的清淤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零扩散,无二次污染
新式疏浚方法可根据疏浚要求选用多种设备组合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环保疏浚盒可将水下待疏浚区域密封,通过渣浆泵产生的负压作用将底泥吸入密封设备内。整个疏浚过程对底泥及水体扰动小,基本无二次污染物产生。
密封设备可以与多种清淤船、挖掘机、长臂吊车配套使用,实现不同工况下的“零污染”疏浚。
2. 疏浚效率高
其核心设备采用美国技术,由机械机构和疏浚盒内射出水流同时扰动河底底泥,负压作用直接将底泥抽出,避免了传统搅吸头作业大量抽水做无用功,从而使其疏浚效率比传统疏浚方法提高30%。
3. 定位精度高
从美国引进高精度水下传感器及RTK定位系统。RTK基站固定在岸边,可覆盖半径10公里的施工区,移动端固定在施工船上同时接受基站及GPS卫星信号,使施工船舶水面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高精度水下传感器弥补RTK系统水下定位不足的缺陷,可对水下施工点进行精确定位。系统配备可视软件,船员在船舱中即可直观掌握水下施工点的详细状况。
此系统定位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免受浪涌、天气等不利条件的影响。
4. 可控分选
此功能适用于被重金属污染的底泥及生活水源地清淤。施工过程中依靠高精度的定位装置可精确控制施工深度,其核心设备可对施工区域内的物质进行有效分选,如重金属底泥清淤施工,只清理施工区域内含有重金属的底泥,不含重金属的砂石经高压水流清洗后,留存在河底原位净化水质。
底泥脱水净化技术
底泥通过疏浚系统运至下一环节的底泥脱水干堆环节。经净化处理的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回到河湖内,同时对脱水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目前针对底泥的脱水净化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1、土工管袋法
土工管袋底泥处理法,可实现原位脱水,减少底泥体积和含水率,便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
清淤系统将河底底泥通过管道混合器与相应的药剂充分混合后冲入土工袋中。清洁达标的水从土工管袋中渗出,固体颗粒留存在土工管道中。
此工艺全封闭式施工,不易形成二次污染,并可实现底泥的无害化处理。
2、机械脱水法
机械脱水法可实现整个脱水工艺的模块化设计,实际中可以根据泥性及工况条件,选用不同的模块。
疏浚设备将底泥输送至泥沙分离机,可将底泥中的河砂按需分离用于销售或土木施工。分离后的泥浆充入沉降箱进行初步脱水,清洁水流排出,底部浓浆加入药剂充分混合后,进入离心机或板框压滤机等设备进行脱水。脱水后的底泥可由输送带或运输车输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后续处置。
此方法具有工艺紧凑、吞吐量大、功耗小、减量明显的优势。
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脱水干堆的底泥经处理后,重金属及有机质与药剂发生反应,进行固化。同时因大量的底泥占用土地,长期存放风吹雨淋仍是污染隐患。我公司经过长期科研攻关,研发的底泥协同固废生产陶粒轻骨料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优选择。通过高温焙烧将底泥变为具有广泛用途的陶粒轻骨料,并将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固结在陶粒内部,彻底解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
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底泥生产的陶粒因具备多孔、质轻、保温、隔音的特性,具备广泛的用途。例如超轻通孔的陶粒由于孔隙分布均匀,渗透能力强、吸水性强,可用于微生物、绿色植物的栽培,进而应用于浮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建设,既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还可净化各种水系,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理想方式。
同时,通孔陶粒可广泛应用在城市街道铺设、绿化带建设等市政工程,能吸收并锁住大量 雨水 ,且可吸附尘土,是消除城市内涝,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环境的明智之选。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如将水体治理-底泥资源化-生态修复运用等闭环衔接,既能消除污染变废为宝,又能改善民生美化环境,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道治理方案3
大自然的产物河流为地球上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据统计全球约10%的面积属于河流,在水资源总量中河流占比为0.1‰。虽然其占比微乎其微,然而在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必不可缺的物资条件。
河流与人类社会发展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河流不仅可为人类生存发展、农田灌溉以及养殖业等提供水资源,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对宜居生活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原材料和大机器时代的出现,世界范围内的河流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与城镇化的推进,河流中被排入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堆放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河流水质不断下降[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统计资料,目前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受到河流污染的严重影响,并已成为人类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质持续恶化以及河道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在我国河流中也同样存在。中科院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约436条大中型河流均受到一定的污染,其中受污染河流占统计数量的82%以上,全国5个主要大尺度流域的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报道,部分地区的河流水质已无法满足饮用水要求。由此表明,解决我国河流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刻不容缓的地步。
近年来,为保护河流水体环境和生态自然条件,我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项目并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措施[2]。在河道治理措施及方案优选方面许多专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为河道整治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探讨分析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其建立原则,不仅可为治理效益评价和整治方案的优化决策提供理论参考,而且有助于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及河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
生态河道概述
西方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开始重视本国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并从多方面整治河道。随着生态环境学的提出和应用,许多地区逐渐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作为河流生态治理的依据,在该背景下下“近自然河道”的理念被提出应应用于河道整治。基于生态学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生态河道治理概念为:在确保河流安全的情况下,为实现人类社会与河流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保证河道的生态系统平衡,有必要建立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开放的生态系统[3]。
生态河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具有微生物、动物、植物等较为丰富的物种,通过多种复杂的生物链作用系统内的各类物种能够实现物质的交换与能量传递,从而确保了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河流的外界环境与内部体系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作用关系,外界的降雪、降雨等作用可补给河流水资源,从而确保了水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外,人类社会活动作为外界条件开发利用水资源。所以,外界条件与河流水系间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作用关系,在长期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
2生态河道治理模式探讨
2.1生态河道治理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河流分布较为广泛且南北地区气候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不同流域的水环境受污染程度不尽相同,从而使得河道治理模式多种多样,对于具体的河流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4]。结合我国河道治理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提出河道生态治理存在的不足。
1)河道淤泥堆积、防洪能力差。
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发现,辽河流域许多河流的两侧河堤规模较小、形式单薄,甚至未采取相应的护岸措施,大部分河道均为达到河流防洪标准和设计要求。许多具有航运能力的河道,河岸、河堤长期的在风浪侵蚀和行船影响的作用下均受到一定的破坏,部分河段存在大面积坍塌现象。另外,许多河道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岸坡植被较少,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在降水径流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冲刷进入河流,不仅抬升了河床的整体水位,而且在河低淤积甚至可造成河道的堵塞。野蛮式的开发建设为城市河道较为常见利用模式,由此进一步侵占了河道宽度,加之生活垃圾及城市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河流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上述各因素不仅严重影响着河道的泄洪能力,而且给河道生态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水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固体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化工原料等污染物在处理不达标或未处理的情况下被排入河流,这不仅打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平衡,而且使得河流水质不断下降[5]。
3)护岸形式结构单一。
为确保城市河道防洪安全,通常会对城市河段两岸作加固处理,从而实施相应的护岸措施。然而实地调研发现,许多河流的护岸形式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现浇混凝土、干砌或浆砌石结构。这些护岸形式以保护河道防洪安全为主要目标,但是阻断了河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对水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等生产条件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人为的改变河道形态。
防洪功能仍然为现阶段河道治理最主要的目标,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为保证河岸安全采用大量的块石堆砌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尽可能的以直线型河流走势替代原先的弯曲河道,对河道原有的平衡与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6]。
2.2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河道治理,不仅要满足传统的泄洪安全要求,而且要考虑河道的娱乐、生态景观等功能作用。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始终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保护水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河流的生态修复与自我调节能力。
1)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并将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尽可能的维持河流的原有自然形态和原始属性。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充分发挥河流的自我净化、自我清洁的功能作用。对于部分临河建筑物可按照水利工程防洪要求的水位、宽面宽度进行拆除,划定河道蓝线与扩宽河道,确定保护范围与管理区间,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水泥或浆砌石等硬化措施作为河岸护坡形式,所选择的护坡材料应有利于提升湿地和植被率、提高河道的垂向连通性、有助于坡面植被的生长与修复,河道治理的选择应考虑河道的亲水性和多样化原则[7]。
2)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现代化生态河道治理中可持续发展属于河流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河道整治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发展与河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河流生态治理必须要有能够保证河道正常流通的水容量与水源[7]。
3)植物合理配置措施。
实践表明,将足够的树木 种植 在河道附近不仅能够提高河流的调节能力,而且可有效改善河道的水体环境。树木在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树木的枯枝落叶可增大降雨径流时间和土壤入渗量,在保持水土和拦蓄径流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另外,河岸植物还可与水系统中的动物、植物产生交换,有利于增大水体的物种多样性和河流的净化能力。
4)协调统一性。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还要考虑艺术设计、生态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从而使得治理后的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协调统一,并为附近居民提供宜居的自然环境[8]。
2.3生态河道治理模式
“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治河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河道治理的要求,因此应明确生态河道的治理目标、详细内容并改变传统的理念方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治河体系,可从三个方面建立河道治理模式。
1)河道治理机构。
我国河流分布范围广泛且大小河流众多,因此治理过程繁琐且难度高,需要城建部、环境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这就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具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目标,在河道治理中充分融入生态治理、环保理念[9]。
2)河道治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理制度是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步入正规的重要依据,在河道治理中真正落实各项措施。
3)治理措施。
不同区域的河流其治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就是以轨迹化、数量化、流程化标准实施治理措施。轨迹化是指为便于查询追踪应建立河道治理台账,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数量化是指为使得治理效益更加应量化河流治理标准;流程化是指需要建立标准的河道治理流程,从而避免工作疏忽和人为随意性干扰[10]。另外,为确保各项生态治理措施落实的到位并发挥其功能效应,河道治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治理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并实施奖励惩罚制度[11]。
河道治理方案4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城市的景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
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②底泥疏浚“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 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5. 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践中将物化(人工增氧)和微生物栽培技术相结合,整治景观河道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这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案例。
三、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
徐承华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城市水系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与水共存。由于江、河、湖、溪、海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从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域。水是城市的命脉,河流蕴藏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水系具有提供水源、防洪排涝、接纳污水、生态涵养、交通运输、休闲游憩等诸多功能。水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系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水系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于城市水系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与研究。由于各地编制的城市水系规划基于编制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多元性,规划目的不尽相同,编制方法亦有差异,总体而言尚处于探索阶段。
城市水系作为贴近人民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的资源,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彰显城市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及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水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地位,认识到水系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被提到议事日程。
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是用好水资源、建好水环境、推进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新阶段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城市水系规划应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规划之一。编制城市水系规划将是规划师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
二、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
城市水系规划应以注重生态建设、引导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形象、服务社会经济、构建人水和谐为目标。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体现城市水系的诸多功能要素。
基于对城市水系规划的重新解读,城市水系规划着重涵盖以下方面:
(一)合理水布局
城市依水而建,水与城的关系非常密切,水系空间的形态影响着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因此,水系网络应成为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城市水系网络连通及形成连续水网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城市的河网布局结构,确定主次河道及水面,构建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的城市水网络系统。
规划应对现有的河道重新整合,对不合理的河道走向进行调整,提出需沟通及新增加的河道。使河道与规划道路相协调,在河道走向布置上注意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二)保障水安全
水安全是城市水系的前提,水安全包括饮用水源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城市水源安全是城市水系规划的首要任务。水系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提出城市水源的总体布局,明确备用水源,保证城市供水取水的水资源,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城市水源地尽量减少其他水体功能设置,避免对水源水质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防洪排涝保障城市安全是城市河道的主体功能。水系规划中应根据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提出的布局,反映与水系有关的防洪排涝规划工程措施,同时协调与其他工程设施的矛盾。
(三)改善水环境
水环境良好是实现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水系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如今,水污染已成为很多地方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由于水质下降而影响水系的正常及持续利用,并且污染河道的水质恢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水环境规划应遵循“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从外源控制(截污纳管、面源控制)、内源控制(底泥修复)、河道水源补给(配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河网水质治理对策。除传统的排水规划外,还应综合运用生物治理技术,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辅之河道配水、复氧等措施,恢复河道自净能力。在实施河道两岸截污、河网配水前提下,采用水体修复技术(人工浮岛、河道生物及移动式曝气设施等)以改善河网水质。河岸应注重生态性,避免浆砌,提高透水性,形成地下水与河水的自然循环,为水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建设水景观
水景观是城市自然景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水景观规划应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城景交融”的独具城市特色的景观体系。应与城市水系相结合,展现多姿的水景观;与城市功能区相结合,营造丰富多样的水景观;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建立绿色网络体系;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塑造富有个性与地方特色的景观体系。
通过河道景观评价,确定河道景观分类。将河道细分为重要景观河道、次要景观河道、一般景观河道等,针对各类河道提出景观规划重点与设计引导。分别利用水体形态、河岸处理、沿河植被、滨河建筑界面、视线通廊、夜景灯光、景观节点等设计元素,引导城区河道景观的构筑。
在确定城市河道的平面线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使城市河流重归自然状态。在景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道两侧控制的不少于15米的绿化带,以此作为联系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广场开放空间、生物物种迁徙的纽带与通道,成为市民就近健身、游憩、休闲的场所。
(五)体现水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源远流长,类型丰富多样。水系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深厚的人文沉积和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对河道沿岸各种河道文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挖掘、保护、开发河道沿岸古迹的内涵韵味,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并结合现代文明,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民俗文化、突出水文化的多元化,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水文化。
城市的许多文化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如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以及与水相关的商贸文化、航运文化、桥文化、坝文化、河岸建筑文化等。每条河道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文化,应通过对各种特色文化的综合把握,提出河道文脉的总体空间架构,并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在水系中加以反映。
(六)发展水经济
水经济就是将城市水系的景观、环境、工程等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环境优美的河道带来两岸土地及房产价格的增值,开展水上旅游活动等。而水旅游则是发展水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系给城市带来灵气与活力,水是最不容缺失的旅游要素之一,水旅游能为城市旅游增添浓墨重彩。水旅游是水系和景点的紧密结合,河流的良好环境和沿岸的独特风貌共同构成了精彩多姿、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开展水系旅游不仅能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水旅游规划需要和城市旅游事业规划及其他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密切结合,协调发展,构建内通外联的整体水上旅游网络。按照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选择具备一定旅游价值的河道,将单个景点景区串联成链,以水路和陆路交通结合的方式,形成流畅的旅游线路。通过合理的游线组织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开展,形成宏观上具协调性、微观上具异质性,适合不同需求的城市河道水旅游系统。
(七)有序水空间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亲水性。依水而居、面水而乐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境界。随着城市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滨水地区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亲水经济的现象。
滨水空间是水系空间向城市建设陆地空间过渡的区域。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开展滨水公众活动的场所来体现其公共性和共享性;二是通过水环境、绿化景观、建筑景观的交相辉映来展现和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形象;三是作为滨水生物通道和面源污染拦截场所来体现其生态性。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应作为彰显城市魅力的窗口,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安康,应体现城市的公平,让更多的人享用城市最美好的环境。
水系规划对滨水地区开发提出规划引导及框架性的城市设计指导。根据河道的特点及功能,控制两岸绿线的最小宽度和常规宽度。在保证步行连贯性的同时,结合周边土地开发形成丰富的河岸空间,在确保城市规划确定的河道蓝线、滨水绿线前提下,提出视线通廊、滨水界面等景观空间要求。
三、杭州市水系规划编制
基于以上分析,杭州市水系规划编制着重水系总体布局、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滨水空间控制等内容。
(一)合理水布局
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湿地,又邻东海,是一座“五水共导”的江南水乡城市。市区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形成了特有的水系脉络肌理。河湖水系养育了一方百姓,也使杭州成为钟灵毓秀之地。
根据水资源和水系空间分布,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架杭州市城区水系的空间总体结构为:江河为轴,湖溪为核,五片三级,互联成网。
即以钱塘江和京杭运河构架城区水系空间发展的主轴线,以西湖、湘湖和西溪湿地为重要核心,按照河网水系的水位特征,将城区水系划分为五大片区,即运河水系片、上塘河水系片、下沙片、上泗片和江南片。按照河道在安全、环境、文化、景观、经济、滨水空间等方面的权重,将城区河道分为主干河、次干河和支河等三个级别。注重“点线交汇、连片成网”的整体水系互联方式(图1)。
图1 城区水系空间结构图
(二)保障水安全
杭州市的饮用水源来自钱塘江和太湖流域的东苕溪。水系规划中明确了城市水源取水口的位置,提出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了取水口上下游沿岸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对其他有关水系的规划应避免对取水口的不利影响。
杭州市的防洪主要是钱塘江的江河洪水。而市区涝水排泄方向主要是杭嘉湖东部平原和钱塘江。按照钱塘江及城区内部地形、地势的排水条件,将城区范围内的防洪排涝分区划分为运河水系片、上塘河水系片、上泗片、下沙片、江南片等。确定了主干排涝河道及排涝泵站。
(三)改善水环境
杭州市的水系属平原河网,流速极低,河流的自净能力很弱。通过引入客水进入城区河道,增加流量对污染河水进行稀释,亦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引配水工程以钱塘江作为城区河道的配水水源,形成“钱塘江(上游)—运河—上塘河—钱塘江(下游)”的河网水体循环系统,对上泗片和下沙片河道也引入钱塘江水源进行配水,同时通过钱塘江八堡泵站、七堡泵站等设施,尽快外排城区河水入钱塘江,减少污水进入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的可能性。
按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对污水管道建设的要求,加强河道两岸污水管道建设,拦截排入河道的污水,建设老城区的中河和东河污水重点截流区。明确将城西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到运河水系作为补给水源。利用天然水面建设三墩湿地公园、城西湿地公园、西塘河湿地公园等,对周边的污水进行处理。建设老城区的中河和东河初期雨水重点治理区。建设庆隆片区重点生态河道修复区、城北公园重点生态河道修复区、丁桥重点河道生态修复区等。建设西溪湿地生态示范基地。
(四)建设水景观
水景观的布局结构为:“两带、三面、十一廊”。
两带:运河景观带、钱塘江景观带。
三面:西湖景观面、西溪湿地景观面、湘湖景观面。
十一廊:确定对城市景观产生重要影响的主次干河流景观廊道。包括余杭塘河、上塘河、五里塘河、沿山河、西塘河、中河、贴沙河、和睦港、北塘河、五堡直河、官河等。
按照城区河道的不同类型,分为自然风光区段、人工环境区段、历史风貌区段、商业办公区段、文化教育区段、工业区段等,对居住区内的河道景观以美化、绿化为主,强调游憩、休闲功能,营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对公建中心的河道强调开敞性、共享性,以水为特色营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城市广场等开发空间,开展各种亲水城市活动,如运河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对历史街区和古镇的河道以保护与恢复原有功能为主,强调文化性、开放性,如长河历史街区、西兴历史街区、三墩古镇等。
(五)体现水文化
按照杭州河道的文化内容和载体,确定“一轴兴五片,两带连四区,三块风水地,六点特色显”的杭州水系文脉总体空间架构。
一轴:即钱塘江现代文化发展轴,引导现代文明的潮流。
五片:结合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确定的之江度假区、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火车东站、下沙副城五个现代文明片。
两带:即京杭运河和萧绍运河两条历史文化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四区:四个文化资源聚集的历史文化区,即主城老城区、萧山老城区、半山历史文化区、三墩历史文化区。
三块风水地:指西湖风景区、西溪湿地、湘湖旅游区等三个风水宝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杭城雅文化兴盛的源泉。
六点:即六个水文化节点,指长河老街、西兴老街、运河的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与小河交界处的小河直街这四个以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的文化节点,沿山河与五常河交界处的一个反映历代杭州城市风貌的留下历史地段文化节点,备塘河的一个以民国时期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的笕桥近代文化节点。
(六)发展水经济
“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Waterside,Heaven site)是杭州旅游城市品牌理念的口号,其中“Waterside”强调了水的重要地位,“Heaven site”则体现了优质感受。在结合杭州旅游总体定位基础上,突出“水”在营造滨水天堂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充满号召力和竞争力的水旅游形象。
规划充分挖掘水旅游资源,从较为狭窄的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等水旅游重点向外延伸,由点及面地带动整个水系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流畅的水旅游网络,使杭州不仅有“水”的资源,更有“水”的旅游产品,使“水”成为旅游者对杭州城市的第一感知。
围绕西湖、西溪湿地、运河、钱塘江、湘湖等五大水旅游点,构筑以西湖为水旅游发展中心、以京杭运河和钱塘江为双轴、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湘湖休闲商务旅游区为三片的水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塑造生态水都、人文水都、繁荣水都、生活水都的理念,提出四个可分可合的游览主题:自然体验游、历史人文游、都会时尚游、水乡风情游等。
规划中提出的余杭塘河旅游线路、运河旅游线路、上塘河旅游线路已作为杭州市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于2008年国庆节推出。沿途可将西溪湿地的清丽细致、余杭塘河的漕运文化、上塘河的田园风光、京杭运河的古老文明、钱塘江的大气壮阔等悉数体验。
(七)有序水空间
水系规划提出滨水空间规划引导。包括通则、一般规定、开发控制、开发引导等部分。其中一般规定包括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交通通路等。
在水域控制线外控制一定宽度的滨水绿化带,滨水绿化带的范围通过划定滨水绿化控制线界定。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宜布置为公共绿地,绿化应有足够的公共性和连续性,并结合滨水绿化控制线布置滨水游憩道路。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保持一定的空间开敞度。因地制宜控制通往岸线的交通、绿化及视线通廊,通廊的宽度宜大于20米。滨水区每隔200~250米应设置可直达水边的公共通道。与河道平行设置的道路与河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滨水空间的环境需要。
在滨水绿化带外控制一定区域作为滨水建筑控制区。滨水建筑控制线与滨水绿化控制线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滨水建筑控制区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水体自然特征、天际轮廓线、观水视线以及建筑布局对滨水景观的影响,应有利于滨水空间景观的塑造。
四、结语与思考
城市水系规划应通过“合理水布局、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体现水文化、发展水经济、有序水空间”等规划目标的定位,实现城市水系“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总目标。
城市水系规划涉及水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市政工程等诸多领域,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共同耦合的结果。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将各专业从不同角度完成的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对涉及水系的基础设施进行协调,避免冲突和矛盾,使各专业规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安全性、历史性、协调性和综合性。
城市的水系规划编制,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水系规划,相当于总体规划阶段;第二阶段是单条河道的规划,相当于详细规划阶段。在城市水系规划的框架下,再编制单条河道的规划,将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有关理念及方案予以具体落实。
应通过各地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建立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制定适用于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导则,为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填补国家在城市水系规划理论方面的空白。
参加本项目的还有汤海孺、高群、毛斌、冯一军、蒋江峰、桂明、杨毅栋、丁小平、黄文柳、陈玮玮、龙彦等。
四、列举一下具体的景观生态设计有哪些?
生态景观设计案例
石家庄:滹沱河生态景观设计石家庄:滹沱河生态景观设计到明年再去看滹沱河花海,机动车辆将不能进入花海了。22日,记者从市园林局获悉,本月初,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景观工程已开始进场动工。该工程将对四大公园进行改造,把滹沱河打造成石家庄市的河湖型开放景区,成为华北平原耀眼明珠。工程计划将于今年底基本完工,届时整个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将建成免费开放景区,实施封闭式管理。 对滹沱河沿线四大公园进行改造:记者从石家庄市园林局滹沱河生态区管理处获悉,该工程是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的核心工程,西起中华大街,东至新元高速以东约300米的现状土坝,全长约10公里,规划建设总面积6600余亩。本次改造范围与生态绿廊工程无重复建设,是对绿廊工程的补充,与其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华北平原的明珠。主要涉及对四个公园进行改造:滹沱河生态休闲公园(塔元春早)、滹沱河自然公园(云龙绚秋)、滹沱河古渡公园——古渡斜阳、滹沱河历史公园——滹沱记忆等。 滹沱河生态休闲公园:这里可以踢足球,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滹沱河生态休闲公园定位是以生态型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的滨河公园。以阳光大草坪和春花植物为主要特色,以草坪剧场、专题花园、自然林地、阳光球场、自然骑行道、滨水栈道等为主要景观。这里将建百米亲水广场,将滹沱河水引入滩地内,形成浅水池。【查看更多......】杜克大学昆山校区生态景观设计杜克大学昆山校区生态景观设计设计单位:未来都市生态设计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与景观设计界的一大主题,围绕这个概念而生的各个设计准则在不同领域和尺度上得到实践。如何理解生态?如何做到生态?其核心问题是在当代后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大自然还原到景观中让人们生活在都市中仍然时刻感受到自然的呼吸和光阴的变化,就需要把景观设计提升到生态设计与还原的层次。杜克大学昆山校区景观项目2010年开始时,摆在设计师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挑战。杜克大学,这个全美排名前十的世界名校,要求设计师将生态与低碳更深层次的的文化内涵注入它第一个海外校园中,以代表其前瞻性的眼光和对全人类的责任心。项目的合作与资助方昆山市也希望在取得经济高速成长的傲人成就之后填补缺失的文化空间,再现江南水乡和现代都市相结合的城市特质。在2010年与美国aecom和英国erm等大事务所同场竞技的国际设计竞赛中,时惠来和她的未来都市设计事务所团队以新颖的生态设计概念胜出,并在随后四年中深化这个设计和指导施工。杜克大学昆山校区位于昆山高教园,一区用地200多英亩,包括学术中心、会议中心、创新中心、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等五个建筑群。【查看更多......】山东:滨河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滨河绿地是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滨河绿地景观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城市风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舒适的游玩性大大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休闲、娱乐等需要,这是很多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所无法比拟的。河流作为生态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局部气候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在关注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生态价值。由此可见,滨河绿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这就决定了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是一个满足多方需求的设计,这需要我们放眼全局,在研究其生态性的高度上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 1、项目概况:本案例位置位于烟台市福山区仉村河杏坛路与河滨南路交界处,是仉村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景观河段。本次景观规划河段为自仉村河入内夹河口(桩号0+000)至仉村李村(桩号1+550)段,共长1.55km,现状河道底宽25-42m,此段河道东连河滨南路,南靠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北接仉村李、仉村张二村,现状河床条件良好,但仍需要进行清淤、除杂等清理工作,总体具有良好的景观建设条件。 山东:滨河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2、设计原则:本案例作为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据河道整治的总体规划进行整体布局。加强自然山水的保护,降低城市景观的破碎度,由于本案拥有天然的河道和广阔平坦的地势,本案应以大面积绿化为主,采用段落式布局,依据河流走向沿河建设绿道及休憩停留点,合理营造景观氛围。在尊重现状环境及地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微地形调整,在适当开阔的区域设计滨河公园,发展区域文化,形成“一条绿色走廊,一条生态恢复区,一个滨水公园,一条文化生活带”的生态和景观结构体系。(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案的景观建设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在植物配置上尽量选择乡土树种,适地适树。(2)生态性原则生态优先,任何景观建设都不能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在研究本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整治河道的过程中尽量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整体设计要突出“大绿量”的特点,让人们走进绿色,让绿色融入人们生活。(3)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参与者的使用感受,考虑人的舒适性、参与性、娱乐性需求,滨水区域适当设置亲水区域,功能设施和场地尺度要人性化。 【查看更多......】德国多尔梅廷根化石体验园/棕地遗址生态景观设计德国多尔梅廷根化石体验园/棕地遗址生态景观设计甲方:holcim(南德)有限公司设计时间:2012~2013年完成时间:施工时间:2013~2014年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设计规模:10公顷所在国家:德国作品地址:多尔梅廷根项目类别:生态水环境设计遗址公园休闲景观设计项目委托:holcim(南德)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德国戴水道设计atelierdreiseitl项目合作:德国polyplangmbh、德国siegmund景观设计项目类型:生态水环境设计,遗址公园休闲景观设计项目面积:10公顷在位于德国多尔梅廷根附近水泥厂矿区遗址的土地复垦过程中,除了恢复农田耕地之外,还创建了一处新的公园,为居民和地区自然环境增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本设计没有移除场地内采矿时(页岩开采)的遗留地貌,而是通过适当梳理、改造、增设配套设施,向居民和游客提供自然主题公园,展示其历史背景。而这样的设计也为该地区增添了地域魅力。【查看更多......】日内瓦“螺旋藻泉”培育花园生态景观设计日内瓦“螺旋藻泉”培育花园生态景观设计材料“蓝藻”是一种没有等价物的营养植物。通常作为营养补充剂来开发和使用,这个自古就存在的物种,已经在许多国家进行工业化地栽培,这些国家农业不发达,土地贫瘠。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且是唯一包含了所有氨基酸、众多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植物蛋白源。在独特而浪漫的文化中,设计时往往参考优美的自然现象来构筑他们的建筑。扭曲的规模和形式,自由地改变特定景观的视野。相似地,泉水置于日内瓦公共公园的桦林里,与周围的环境和历史文物相呼应,同时它也生产食物。它既是一个花园,同时也是一个螺旋藻生产中心。【查看更多......】哥德鲁普河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哥德鲁普河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歌德鲁普河是一条穿越圣何塞(sanjose)市中心长达4.8公里的一条河道。由于常遭受洪水侵袭,原计划沿河修建一条防洪堤,但是市政府希望通过河道整治,带来两岸土地的开发,并在此修建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个目的和我们日常承接的水利景观项目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国内景观专业一般在水利之下、之后介入,但是歌德鲁普河组成了一个综合设计小组。以哈格里夫斯为首,集风景园林、水利、市政、结构、地质等多专业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方位的滨河公园方案,将防洪功能与公园功能完美结合起来。歌德鲁普河公园是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eaves)的设计作品。哈格里夫斯被赞为"风景过程主义之父"。哈格里夫斯是艺术与生态的结合,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查看更多......】英国伦敦马什巷沼泽地生态景观设计英国伦敦马什巷沼泽地生态景观设计马什巷景观项目位于英国lea河和dagenham支流之间的河滩地上,旨在升级现有的体育设施,创造沼泽地带新的生态景观。项目的核心是一个翻新足球场、多功能体育运动场、设施场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具有游戏、体育、休闲活动功能的公园。项目所有区域的设计均运用了可持续性策略和生态学考量因素。停车场区域利用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ds),多种野花、植物的引入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场馆中安装了太阳能屋面板,起到了新能源利用目的。木门、天然木质长椅和其他城市街具使公园和河岸区域建立其联系。为各年龄层设立的新游乐区域位于各个小岛的河滩上。当这些河滩被水淹没时,这些游乐空间将变成真正的岛屿,为游客带来一个尽管短暂却激动人心的时刻。其中,由树干、波浪线柱子、绳道路和绳网为年轻群体创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天然游乐场。一个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立的游乐区,包括一个基于生态探索的冒险的游乐区域。这个游乐区的框架由一系列的金属立柱和连接它们的木材甲板形成。【查看更多......】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的生态景观设计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的生态景观设计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的生态景观设计摘要:垃圾填埋场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巨大,但随之产生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依据长春市生活垃圾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将垃圾场打造成一个城市中的公园是城市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长春市第一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污染河道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