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景观设计敦煌论文(景观设计敦煌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08:23:2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0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敦煌论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景观设计敦煌论文(景观设计敦煌论文范文)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优秀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优秀论文

    摘要 :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解析,园林景观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要体现地域特色,因此在设计中要融入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并进一步继承发展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在表现地域文化时要遵循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地域文化的解析包括文化元素解析、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历史场景解析。

    景观设计敦煌论文(景观设计敦煌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固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园林和工程的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的地形、植被、建筑等进行计划性、人为的改造。使城市景观设计趋于合理,园林景观能保护生态环境,有观赏价值,又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有紧密的联系,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园林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园林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才能使其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1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1.1园林景观设计创作的来源是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包括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这二者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独具特色的素材,地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其呈现地域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筛选和挖掘,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现象,使园林景观呈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独树一帜。

    1.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

    好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应该结合现代文明挖掘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使园林景观极富张力,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历史韵味。游客在观赏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独特的地域文化,又能体会到当地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智慧、文化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

    2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自身地域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时要突出地域文化,使其变得灵动、绚丽。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地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不利于先人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把传统地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园林景观中,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传承和发展。也能使园林景观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创新感,丰富了其内涵,提高了其艺术价值,因此园林设计体现地域文化既是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也是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必然选择。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原则

    3.1独特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就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这样才能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营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氛围。

    3.2整体性原则

    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地域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融入当地环境中,呈现协调性、一致性。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且要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园林设计要从全局出发,要合理规划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注重对当地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使历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4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

    4.1文化元素解析

    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使其呈现独特性。但地域文化元素种类形式丰富,不能毫无选择的堆砌在一个园林景观上。而是要认真挑选、规划,使其与园林景观充分结合,相得益彰,既能呈现传统地域文化,又能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地域文化元素整体或一部分直接设计在园林景观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椰树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海南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浓厚的南国风情。眉山是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故里,这里的园林景观处处都有苏轼的'诗词,体现了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

    4.2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

    除了把地域文化因素直接设计到园林景观中,也可以把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抽象、简单化的加工,在园林景观中只保留其抽象轮廓、视觉形体等。这种园林景观设计使其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如秦皇岛奥体公园中的海鸥雕塑,并没有详细刻画海鸥,只是用抽象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勾画了海鸥的大致形体。流畅的线条、简单的造型、展开的翅膀在展现海鸥这一秦皇岛海滨城市特有的事物之外,雕塑本身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手法既使雕塑发挥了标识秦皇岛海滨城市的作用,又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4.3历史场景解析

    当地的历史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也应该融入历史元素、历史场景。历史元素包括地域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场景,园林景观通过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观赏者者联想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也会体会到园林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黑龙江的尚志公园、王府井大街的雕塑等,都是在景观的地面、墙上、木桩等地方展现历史场景。这些历史场景的融入设计,使园林景观具有特殊性,甚至成为获得当地人历史文化认同,吸引游客的点睛之笔。

    5结束语

    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解析,既能增强园林景观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使其具有独特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促进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直接保留完整、典型、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建筑。也可以抽取典型元素符号,用现代手法把它们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使园林景观既有观赏价值、艺术特色,又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翟梁,梁春飞.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江西建材,2016(10):213-217.

    [2]王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农技服务,2016(05):246.

    [3]周晓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吉林农业.2015(02):107.

    [4]杭慧.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7):316.

    作者:吴富荣 单位:厦门贝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

    二、国画毕业论文题目

    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优秀的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欢迎大家阅读!

    景观设计敦煌论文(景观设计敦煌论文范文)

    1.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2.“入”与“出”收获“形”与“象”--滋芜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

    3.20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3.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8.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

    三、关于 园林景观设计的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怎么写

    我是今年毕业的,学的也是园林方面

    要看你喜欢弄什么方面了,是做设计还是喜欢写论文

    设计方面:题目可以很简单,不过就是要小,越小越好,大的难把握

    比如:xx庭院的景观设计 XX小区的景观设计 XX公园的绿化设计等

    你可以虚拟一个名称,这种没什么影响,而且地形大小形状你也可以自己定,长方形等规程的地块是比较好做的,地势可以设成平的,你好规划,不过这种是我的建议

    设计就是做图,主要是包括:简介(你所设计项目的概况,如所处方位、周边环境、主要用途等),平面(也就是CAD的整体平面图)、效果图(如整体的彩屏图、鸟瞰图、截点的效果图),还有什么封面、封底、目录这类的,做成类似一本书的结构,还有小的效果图要都做几张,可以在傍边写上介绍。

    论文方面:可以论述某处景观设计的缺陷,不过要结合实际,而且你论述的地方要实际存在,比如说它的功能分区不合理啊,植物搭配不好啊,最好还是要结合图来说,就是把实际你要论述的不好的地方用相机照下来,放在论文里,在下面说他的不好,说了之后要给以建议,就是要怎么改进

    你还可以写景观设计的植物应用调查,这种是调查式的论文,比如:XX(你知道的某个景点名字)植物调查报告

    这种论文要实际去一种一种植物的去看,把所有树种的名字都罗列下来,标明科属种,最后要写一点你的观点,比如你觉得调查的景点那些地方成功啊等,就是要实

    景观方面大体就这些,这些就是我们班同学所选的方面,论文答辩简单的很,论文只要不去抄,自己写的都能过

    四、一个敦煌新石窟的营造故事

    敦煌市区西南30多公里处的党河河湾,被风剥蚀严重,崖壁裂成深沟,形同峡谷。著名的西千佛洞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向西2公里的党河北岸,被水库截流的半干半湿的河床上,垂直向上6米,像窗口一样的崖面洞窟分布三层,共有20多个,则是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敦煌石窟群(包含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一个系列),以成排的佛像,炫目的壁画和壮阔的景观闻名于世,而敦煌当代石窟是今人的作品,它建立的初衷,是继承敦煌1600年来的辉煌文化传统,创造当代艺术与生活的新空间。

    当代石窟的拥有者是旅日画家常嘉煌,他自筹资金,从1996年开建,到现在已23年。

    当代石窟上方的戈壁荒漠上,有一座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西北院落和土墙,进入洞窟的入口就在这个院子里,旷野的轻风从空旷的两端挤进狭窄的通道突然速度加强,风掠过耳廓和衣衫,人借着风势一口气下到地表下十几米的石窟里,仿佛掉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空洞。

    走在300多米长的石窟通路里,明暗交错,四周万籁俱寂,时间凝固,唯有党河水哗哗作响,接近九点的太阳在对面的山上形成圆日。

    建新石窟是完成父母的夙愿

    常嘉煌的父亲常书鸿1943年任敦煌研究所首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敦煌艺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与敦煌默默相守几十年,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于1994年逝世。常嘉煌回忆,父亲去世一年后的1995年,一次敦煌市市长在接待日本公明党代表团的宴会上,“团长说,‘我们非常想念常书鸿先生,我们希望能做些什么事情。’市长听到后走到我面前,跟我说:‘嘉煌,有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就是在敦煌开凿新石窟’”。

    “我回去给母亲写信,她马上给我回了封长信,讲了父亲开凿新石窟的想法。

    常嘉煌说,母亲在信里告诉他,父亲早在50年代就希望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开凿新石窟,进行新的壁画和彩塑的创作,传承和延续敦煌艺术。这是一项持久的延续千年的艺术工程,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坚持做下去。

    常嘉煌说,他秉承父亲常书鸿“继续敦煌”,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的遗愿,在1996年11月,与他72岁的母亲、画家李承仙,自筹资金开始建造当代石窟。

    当地政府对新石窟的建造给予了大力支持。常嘉煌说,时任敦煌市委书记,市长参加了奠基仪式。敦煌市计划局批复了当代石窟项目,敦煌市土地局审批了3万平方米的文化用地。青海石油局无偿为当代石窟铺设了2公里的地下电缆和输水管道。

    “当时的名称是敦煌石窟艺术工程,敦煌研究院指出敦煌石窟是指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和东千佛洞,容易混淆视听。后来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长建议叫‘现代石窟’,我说好,就用这个,非常感谢段院长。”

    常嘉煌说,他在2017年把“敦煌现代石窟”改名为“敦煌当代石窟”,当代和现代的区别以时间划分不同,当代是指目前所处的时代,为此他做了很多理念和内容上的调整。

    当代石窟的地面院落有一间小屋,放了一张钢丝床和一个书架,李承仙在去世前几年曾经在里面住过三个月。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回忆,2001年,一号窟“海外遗宝窟”开工,李承仙每天走下80多级陡阶到石窟里,站到脚手架上去画画,一画一整天,再走上来,为了避免上厕所,整天工作忍着不喝水。她那时已经77岁。

    常嘉煌说,“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都反对我,包括我儿子,他说‘你搞石窟把奶奶拖病拖累了,你是有责任的。’”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是在完成父母亲的夙愿,是我母亲带着我启动当代石窟,这是她在我父亲去世后所做的唯一重要的事。”

    “二十年前,我拿出我的构想时,就有很多人说我是个乌托邦,是个傻瓜,大家认识不到,因此获得的各方支持的力度不够。走到今天,我有很多困惑,对别人来讲,一个工程延续20多年是少有的。不过,我这不是烂尾楼,它一旦停下来,不会产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碰到无形阻力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曾经数次想过买两车水泥,把出入口封闭,但始终没有这么做,因为母亲在病重时说,随着国家的发展,民众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石窟肯定是能做下去的。现在,认同的人越来越多。”

    艰难的开凿

    常嘉煌介绍,当代石窟已开凿的20多个洞窟里,目前完成的是1号“海外遗宝窟”,2号窟是正在绘制的唐代精华窟,3号窟是中日净土窟,东京浅草寺出资开凿,复原七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奈良当麻寺的一幅精美壁画,还未最后完工;另外还有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亚、伊朗等国家的十多个艺术家来石窟留下了作品。

    目前,已有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亚、伊朗等国家的十多个艺术家来石窟留下了作品。

    2003年李承仙故去,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白玲教授继续承担1号窟的壁画绘制工作,她自筹资金带领研究生,根据从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拍来的照片,将《普贤菩萨骑象》、《行脚僧像》、《地狱图》、《树下说法图》等绢画,同比例放大再绘制到墙面,把它们永远留在了敦煌。

    去年,复原莫高窟220窟的事情有了新进展,51岁的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决定提前退休,然后用10年时间,自费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完成这项被公认的初唐杰作的复原。

    20年前,还是李白玲研究生的陈江晓与老师同学共同绘制了1号窟,20年后,她将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尝试复原莫高窟220窟这座唐代精华窟最初的样貌。“现在是陈老师接替了我父母亲想复原220窟的想法,她带的学生已经是当代石窟的第三代‘画工’了”,常嘉煌说。

    陈江晓说,常书鸿先生曾说过,220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常书鸿、李承仙两位先生数十年都在研究将其复原,李承仙在生前最后几年找出了整个壁画上所有的残破色块和变色前的原色,并绘制了精细的彩色复原图,希望能在当代石窟里再现壁画昔日的辉煌。

    要复原220窟,先要整修崖面、凿窟。陈明星是当代石窟的凿窟人,他说,当代石窟与莫高窟的地理环境基本相同,但比起莫高窟,当代石窟的开凿要更困难些。

    莫高窟坐落在鸣沙山的断崖上,砾岩里的碎石多是山石风化破碎而成,小且带着边角,相对更容易凿空成工整的洞窟;而当代石窟的内壁则是大小不一的整块鹅卵石混着沙土还有沉积物,被胶结成坚硬的岩石,遇到巨大鹅卵石的地方,只能将其保留在原地,然后绕过去开凿,这样一来,比如洞窟的窟顶很难做到平整。

    另外,与莫高窟容易被黄沙掩埋不同,当代石窟底部容易被党河水冲刷掏空继而坍塌,都江堰古代传统的石笼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设置好的铁丝网笼里填充石块,由于石块间有大量孔隙,渗进的水能及时排出,降低了水流对崖壁的侵蚀“比相隔2公里的西千佛洞的刚性混凝土防洪堤坝还要持久。”常嘉煌说。

    排除了这些因素,当代石窟所提供的场景与氛围,同公元366年那个法名叫乐尊的和尚在敦煌莫高窟开凿的第一个洞窟一样真实、神秘、有感。

    设色和勾线

    石窟开凿完毕,要用5厘米厚的泥土把有凹凸的墙面抹平,做成适宜绘画的墙壁,这叫地仗层,地仗层完成后,壁画分几道工序进行。首先安排设计全窟的内容;然后起稿,按设计在墙壁上绘出草图;接下来敷色,包括绘制底色和人物形象晕染,最后是勾线,以突出人物形象。

    陈江晓首选切入的是220窟的《药师经变》,这幅壁画表现的是东方药师净土的盛况。

    但《药师经变》也有不少地方破损,一些线条和设色甚至是人物形象模糊不清出现遗失,要想再现壁画昔日的辉煌,而非临摹已残损变色的现状,难度非常大,因为没有前人已经复原过形成的精准数据。

    现在的临摹已经与电子设备结合,高清照片很容易获得并制成线描小稿,但陈江晓还需要参考大量唐代未变色的壁画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佛教 历史 文献,通过对照比较,整理出所有缺失的线条和颜色细节。

    在她的估算里,复原一面墙的壁画需要三年,三面墙就是十年,整理线条的时间就占了十分之九,而在洞窟里绘制的时间只占十分之一。将线条找齐后的稿子,同比例放大复印在硫酸纸上,起稿完成。

    初唐洞窟的经变画通常会按水平线分为三部分,中段是说法场面;下段描绘净水池和平台,平台上往往有乐舞形象;上段象征天空,有飞天等形象。这次,陈江晓要完成的是上段的勾线、填色和中段的勾线。

    在给2号窟地仗刷上钛白粉作为底色后,陈江晓开始将已经整理好线条的稿子上墙。画稿上墙对现代人来说仍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从目前的绘画技术和科学技术来看,画者仍然必须在洞窟内支架,并时常在架上工作。

    9 月14 日,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图中)带队复原莫高窟220 窟的壁画。

    根据陈江晓的实践,画稿上墙较好的办法是在幻灯投射出的图像上用毛笔直接描绘轮廓,这样对地仗没有任何伤害。

    但由于投影仪只适合大轮廓,细节显示不清,陈江晓选择了硫酸纸作为画稿纸,将半透明的硫酸纸画稿背面涂上碳粉,固定上墙后用铅笔勾勒轮廓,这样墙上就留下碳粉线迹,之后再使用毛笔勾线。

    与西方绘画不同,在中国画里,线是有生命的东西,画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反映对象的质感,人物的动势、情态。在线条的粗细、转折变化和疾、徐运笔的过程中体现物象的气韵。所以勾线要求画者具有腕力和笔力功底,才能自如使用和控制毛笔。

    不过陈江晓认为,设色和勾线一样重要,在较远的地方看画,颜色比线更能体现整个石窟的意境和大效果,设色技术更能体现整个窟内壁画的风格和气势。

    脚手架上,壁画专业毕业的王杰和几个年轻人正在给已经勾好线的上段边饰填色。王杰说,画画的人都想到敦煌来画,这是一种情结,洞窟里作画,从材料到工艺,从线条到构图和颜色,一切都太神秘。

    跟着陈老师学习了三年的童娅说,填色的时候她满眼都是荧光闪烁的画面,令人陶醉,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美妙境界。

    洞窟壁画用了大量无机矿物颜料和少量有机植物颜料。如果在黑暗的洞窟里关掉所有的灯光,用紫外光照射壁画,就会看到闪烁的荧光,有欧美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有机颜料露出的真容。

    常嘉煌特意从日本带来了一把中锋毛笔和一袋特级岩彩画颜料松叶绿青交给陈江晓。

    在他的理解里,陈老师有两个特点,一是,她对颜色要求非常严谨和苛刻,她说壁画要给千年后的人看,不能画完几十年后就变颜色了;第二,她认为我们是现代人,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有这个时代最新的材料和 科技 ,复原不是克隆,没有必要去跟唐代画工比,因为当代壁画无可避免会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不过,在看了复原壁画的边饰后,常嘉煌还是毫不客气地对飞天、经幡、火焰珠等形象的“陈旧”颜色提出了异议,因为在他母亲李承仙曾经做过220窟的色稿里,色彩要强烈的多。

    9 月19 日,一名艺术家在对画像勾线。

    常嘉煌坦言,很怕陈老师按她现在在莫高窟看到的,把药师七佛和八菩萨的脸也染成黑色。

    陈江晓说本来自己更偏爱雅致的颜色,但是她想起之前看过张大千和李承仙等人的临摹,都是浓度超高的颜色,后来她才明白,他们都是最先看到当初原始状态的壁画的人,而她看到的黑色,都是某些红色和白色的含铅的颜料遇湿变色的结果。

    经过讨论,火焰珠从赭石色改成了鲜红色。经幡还是赭石色没变,佛脸采用肤色表现。

    为了尽可能防止壁画变色,陈江晓定了规矩,一支笔只蘸一种颜色;用色单纯,尽量不调色,不用混合色。

    还原一个唐代画工的生活圈

    在此次为期一个月壁画绘制即将收工前,《药师经变》中段部分的上稿,还是遇到了麻烦。因为硫酸纸不够大,画稿被分画在几张硫酸纸上,在墙上完成拼合确定位置后再逐一勾线。但因为对待整墙壁画的经验不足,直到上到最后一张要勾线了,陈江晓才发现出现了7厘米误差。

    在确定能想到的补救办法都不是对壁画最负责任的做法后,陈江晓决定抹掉那些已经勾好的线,从头来一遍,至于原因,很可能是上墙时正面、左侧面、右侧面等多个视点来观察而引起的,就像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如果用科学的透视法来看,唐代经变画的透视表现时常是混乱的,比如同一建筑物的上半部好像是仰视的视角,而下半部分可能就描绘成俯视的,结果当然其“消失点”并不在同一点上,不过古人是不会用科学透视的眼光来看的,所以画面尽管失去真实,但他们更在意的是“气韵生动”,能讲述故事。

    陈江晓说,敦煌的石窟是一个能让人类的 历史 与人类的灵魂对接的地方。完全投入其中,你会对当时画工心中的况味有了深切的理解,明白他们在怎样发挥他们的创造。

    这是一次“心酸的返工”,陈江晓借此机会也告诉学生,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人不可能一天两天就有成就感,要坚持,要耐住失败和寂寞。

    陈江晓和学生、志愿者们自己做饭解决一日三餐,生活艰苦。

    真正的绘制石窟的生活,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寂静与寂寞。晚上,远山深紫色,在戈壁上走,会感到漫天的星斗都在跟随你。

    石窟上面的地面建筑里有个小厨房,陈江晓和学生、志愿者们自己做饭解决一日三餐,豆芽木耳黄瓜很少肉类,多是煮和凉拌,很少炒菜,饮用水要从外面买来。两间勉强能住人的小屋,帐篷搭在床上,被褥铺在地上,半夜,四面呼呼漏风。

    9 月15 日,陈江晓和常嘉煌在党河河湾找到了大片“澄板土”。

    因为各种天然矿石和人工岩石颜料都十分昂贵。陈江晓用家门口的云南红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颜料,但粉碎、研漂分级的时间太长,半年才做出200-300克颜料,所以寻找和利用更多像“澄板土”(当地人叫法,敦煌的沙漠戈壁中淤积的一种质地极细密的土,这种土永不变色)这样的颜料代用品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次,陈江晓和常嘉煌一起,在党河河湾冲刷处找到了非常厚实漂亮细腻接近肤色的澄板土,“大自然已经给澄清好了,可以直接用”,陈江晓把带回来的澄板土泡在水里,溶解后加入比明胶更加稳定的调和液,用于晕染药师佛和菩萨面部。

    在常嘉煌看来,陈江晓的决心和状态最接近唐代画工。人到了敦煌,心要像大水缸里的一粒米,静静地沉到最底部,从感受、临摹与研究开始,继而再谈艺术创作。

    他说,最令人感动的是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的一段文字:“……画匠叁人,早上馎饦(馒头),午时各胡饼两枚,供两日,食断”,但他们还在继续画。莫高窟的画工基本是僧侣,他们是把自己的精神境界画到了壁画里。

    陈江晓希望常嘉煌能尽快修缮一下地表建筑,解决住的问题,这是个精神空间,可以让更多的艺术家或者是普通人停留下来,冥想、思考、创作,吃最简单的胡饼,还原一个唐代画工的生活圈。

    常嘉煌的想法是,可以在洞窟无自然光环境里,使用最低耗能的LED灯和水循环无土栽培技术,进行蔬菜和水产培育,满足艺术家们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等当代石窟具备了生活起居条件之后,再继续进行更有规模的艺术活动,提升当代石窟的精神内核。

    他认为,莫高窟壁画之所以能打动人,既有经文的因素,同时富有表现技巧的手法,还有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部分。而现在,环境是人类共有的最大问题。

    为此,常嘉煌决定在4号窟完成体现保护地球环境的大创作,发出问题警示,同时也是留给未来人类 社会 的一个证据,包括让1000年后的人类看到过去地球是怎样被蹂躏的。

    “4号窟有200平方米墙面可供创作,我想动员全世界的艺术家,包括孩子,一起来完成留给未来一千年的一个信息,让石窟成为人类环境艺术创作基地。”常嘉煌说。

    接下来,常嘉煌更希望将父母留下的文献资料捐献给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进行整理研究并建立纪念馆,“我相信这些研究可以令后人从中觅得人类精神文化的归属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观设计敦煌论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积肥互动景观设计(积肥互动景观设计招聘)

    国外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国外滨水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图)

    营销失败的案例有哪些

    深圳日式花园景观设计(深圳日式花园景观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