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景观设计案例图(沿江景观设计案例图片大全)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沿江景观设计案例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一、安庆沿江防洪景观工程由哪几部分组成?
这是一座巍巍江堤,还是一处风景游览胜地?是一条万里长江锁蛟龙的长江堤防,还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场所?这“似堤、似园”之处,便是“以堤防洪、以园美景”的安庆市城市防洪景观工程。安庆城市防洪景观工程,上起狮子山,下至金家闸,全长5.687公里,既是安庆市长江防洪屏障,又是安庆市民休闲、观江和游人游览、休憩的好去处。
安庆城市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在长江洪水位线以下,历史上就是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座落在长江之滨、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光绪八年题匾为“迎江寺”的古刹,与其他寺庙不同,迎江寺的两边各置一个重约3吨的铁锚,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滚滚江水东逝。铮铮铁锚,未能改变旧中国安庆风雨飘摇的历史,振风古塔见证了安庆市11次“行舟入市”的百年沧桑。
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安庆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安庆市历届党委、政府领导安庆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江河治理,与洪涝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98长江特大洪水,安庆江堤全线超警戒水位达88天,最高水位达18.50米,相继发生重大险情76处,数十万军民严防死守,昼夜奋战,确保了长江安澜。
大灾促大治。 98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加大了长江防洪工程投入。安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一方面提出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要求,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与水的和谐"理念,提出了“呼应皖江开发开放、建成沿江景观带、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设思路。安庆市水利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对城市防洪工程实施了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投入建设,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9亿元,并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安庆市城市防洪景观工程。
新建成的城市防洪墙顶宽3.0~8.5米、长4公里的观江平台,人们流连于此,凭栏远眺,烟波浩淼,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江上美景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曲折蜿蜒的回廊,缀以14座青灰琉璃瓦宝顶的仿古观江亭,与迎江寺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亭内小憩,江风习习,观振风古塔高耸入云,风中塔铃摇曳,听暮鼓晨钟、梵音袅袅,顿感天际澄明,物我两忘,心旷神怡。墙体立体绿化,墙基覆以长青苗木,间种时令鲜花,形成造型各异的花木组图,攀援植物给墙身披上了绿色的盛装,使人们四季徜徉在花的世界,感受着绿的春意。夜幕低垂,旋律悠扬,899套(组)华灯宝光璀璨,流光溢彩,巍巍防洪墙在彩灯映照下显得更加绚丽夺目,徜徉其间,恍若置身天上的街市;船行江中,伫立船舷,举目遥望,尽显宜城不夜的繁华与雍容。
宽窄不等的外江广场平台,杨柳青青,碧柳依依,婆娑的柳丝下,石几、石凳散落其间。晨曦渐透,欢声笑语早已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这里成为晨炼者的乐土,或羽扇蝶舞,或刀剑轻扬,或彩帕纷飞,人们用不同的身体语言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艳阳高照,鱼罾起伏间,收获的不仅是满载而归的鱼虾,更是明天的希冀与憧憬;置一顶草笠、挎一副鱼篓,撑一根钓杆,起起落落间,挥洒的是一份生活悠闲与惬意。华灯初上,三五成群的人们,或漫步在彩石铺就小路上,踱出一日忙碌后的悠闲,或江边嬉水,荡涤一日劳碌的尘埃;夜色阑珊,久久不远离去的是溶溶月色中斑驳的柳荫下相依相偎、窃声细语的情侣。利用观江平台开发的188间商业门点,形成了沿江地区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花木盆景经营场所——“安庆市迎江花木广场”,姹紫嫣红的花木、曲干虬枝的盆景,将安庆人民生活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同时也成为沿江景观带“景中之景”。
凸显江滨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市水利和景观建设完美融合的城市防洪景观工程,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安庆外滩”,是市民休闲、娱乐、观江、游览的好场所,先后多次接待了日本、美国友好团体以及韩国前总理李寿成等一行的观光。为进一步提高城防景观工程的文化品味,增加艺术内涵,努力使之成为皖江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以反映古代安庆筑城史--黄干筑城和安庆近代史的两组浮雕已定案付琢;以反映安庆近代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江滩公园已经落成并开放,一幅人文精神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城市水利与城市景观互为联动的亲水型文化、生态画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世界十大景观设计公司的案例分析,每个公司各3例,希望有图。
我有SWA和EDSA的图纸,740529734QQ
三、武汉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汉口近代租界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一定的冲突,建筑密度较高,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汉口近代租界近年来,修建了一些多、高层新建筑,总体城市风貌为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混合,高层建筑与低层、多层建筑混合,建筑质量不均衡。新建筑对汉口近代租界原有城市风貌带来一些影响。同时,该地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化和城市广场等开敞空间较少,汉口近代租界城市环境亟待改善。
(2)汉口近代租界现状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汉口汉口近代租界原有道路以及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设施陈旧,改造困难,由于区片人口、建筑密度的增大,相对显得标准落后。
(3)汉口近代租界的道路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一元旧城形成于上个世纪初页,道路网也带有租界时代的历史印记,密度较大,宽度很窄,主次不分明,没有明显的交通轴线,特别是南北向交通组织困难,错口和多路交叉比较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大交通、大容量的发展格局。但在另一方面,它又与两侧的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构成鲜明的历史人文图画和宜人的城市空间。
旧城的城市功能十分强大,一直存在着各种原因的占道现象,道路的交通功能难以发挥,局部的交通比较混乱。
由于中山大道未完全形成,胜利街成为主要的穿越交通集散道路,与沿江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未形成理想的布局,同时大量穿越交通进入旧城中心,破坏了生活环境和历史特色。
南北向缺乏贯穿性道路,目前仅有三阳路承担了大量的交通量,但车道数较少,并且与非机动车处于同一个断面上,干扰大。
由于近年来在旧城建成了一些大型建筑、商场等,随着江汉步行街、江滩工程的建成,同时政府的行政功能也集中在该区域,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未来随着城市车辆数的飞速增长,这种不足有扩大的趋势。
(4)汉口近代租界现状人口构成不合理,人口老化和外来化。
汉口汉口近代租界现状人口为25万人,在武汉近代历史上,曾经是传统高尚区域,集中了大量优秀的古典主义建筑,是大批当时中上层人士生活、休闲、居住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配套设施落后老化,同时,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吸引了老城区人口外迁,从而,出现了老城区人口“空心化”现象。相对低收入人群、老龄人口及外来人口集中在老城区。
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保护规划
1.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保护范围的界定
汉口汉口近代租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北至三阳路,与汉口永清片相邻;南至江汉路,靠近传统商业区汉正街地区;西至解放大道;东至沿江大道,紧邻汉口江滩;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含江滩面积为3.11平方公里)。
2.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定性
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社区环境,改善汉口汉口近代租界有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发掘汉口汉口近代租界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凸现该地区的地理及环境优势,从而,将汉口近代租界建设成既具有独特的近代历史文化风貌,又适应现代生活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核心区。
汉口汉口近代租界的保护规划目的,是要彰显百年人文底蕴;突现滨江自然景观;开创旧城现代格局;将汉口近代租界建设成为近代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中心城区。
3.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规划
①交通政策研究
在一元旧城这一城市的核心进行大拆大迁来进行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势必会破坏旧城的历史面貌,引入大量交通进入该区域而带来新的交通问题,也不利于旧城的改造和逐步外迁。
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对策应该是从总体上控制交通供给,不希望引起过多交通增长,故而原则不再进行大拆大建,而应当着重加强交通管理,整治占道行为,逐步控制和划分区域禁止机动三轮车等车辆进入,挖掘现有道路潜力。适当建设穿越性交通通道,近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走低成本解决交通之路。远期则主要通过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来解决交通问题。
②区域交通
将研究范围扩大,西起友谊路、东至黄浦路、南临长江、北达建设大道,约12.3平方公里,主要考虑一元旧城道路与汉口地区主要干道及联系三镇道路的交通联系,包括远期与青岛路过江隧道和轨道交通的衔接,确定大区域的配套交通项目的建设。
畅通区域交通进出口,修建香港路、黄石路、巡礼门立交及长江二桥上下匝道等工程,增加有效出口数,并可以利用四唯路、麟趾路及打通造纸街、公安街、一元小路组织自行车交通,禁止三阳路沿江大道至解放大道段自行车交通,增加有效车道数。除黄石路立交外,其余工程均可近期实施。
整合交通流线,打通中山大道三阳路至一元路段及车站路至黎黄陂段,并利用友益街、车站路、复兴路、一元路组织单向交通,形成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为主的东西向主要交通通道,避免穿越性交通进入胜利街等道路,合理调节干道之间的间距。
③内部交通
分析区域内部的出行方式和交通流向、流线,确定区域内部内部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模式,采取综合措施,合理组织交通,组织单行道系统,取消占道,拓宽局部道路,逐步在京汉大道以南禁止机动三轮车进入,组织单向交通等管理方式。
其余道路则尽可能与旧城风貌协调一致,营造旧城初始的生活节奏和空间感觉,保持宁静的生活环境,使市民拥有更多的自由度,营造原汁原味的旧城生活特色。
④静态交通设施
旧城区道路狭窄,路边停车是不可行的,同时用地十分紧张,因此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以外区域结合绿化广场等规划了三处较大规模公共停车场,并零散布置部分小型停车场,另外在区域内结合居住、商业等配建了部分停车场。
但从总体上看,今后该区域的停车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还需制定一系列政策配合,如该区域居民购车必须同时购买停车位,新建商业和娱乐场所必须响应配建足够停车设施,提高该区域停车位价格,鼓励经营停车场,严格执行交管执法、提供高档便利的公交系统等措施来解决和减少停车问题。
⑤公共交通
旧城区道路系统不够完善,交通紧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的有效方法,近期主要考虑结合轨道交通一号线合理敷设线路,组织好换乘,远期则要考虑以轨道交通为,组织不同客流在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规划好公交线路、公交停车场、公交首末站及公交枢纽站的布置。
⑥步行交通
汉口旧城街道纵横交错,是传统的行政管理、金融贸易中心与交通枢纽,其中许多地区为历史上的租界,尺度宜人,具有较强烈的人情味和亲和力,适宜行人步行、游憩和休闲。本次规划应在满足车行交通的前提下,划分出步行通道和步行区域,结合人行道、各种公共交通站点组成完整的步行系统。
(2)基础设施
要改造一元旧城,必须同步配套市政设施,进行增容、改造,但由于该地区道路修建年代久远,市政管线复杂,存在管道老化,管位不够,改造困难等问题,同时,该地区的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上下水、供气条件不好,管道入户条件不好,并可能影响到房屋结构和外观。
道路上杆线较多,线路复杂,但由于道路人行道条件不好,路下管线过多,入地有一定困难。
因此以上问题需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3)规划设计条件
a.限制性条件
轨道交通线路和隧道用地及位置保持不变;主要干道如: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等的道路红线宽度和线形不变;规划区内各种市政设施用地范围和容量原则上不变。
b.指导性条件
次要干道和支路的线形和宽度可以调整或取消;可按规划要求组织部分路段的单向交通。
4.汉口近代租界风貌保护街区环境整治(建筑修缮、环境整治)
(1)建筑修缮
①对保留建筑的严格与一般控制
严格控制对象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性建筑物,对构成有特征的、重要的空间界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建筑物,在主要的景观视野范围之内的建筑物,以及保存完好并能表现城市特色的某种建筑类型的建筑物。对严格保护的建筑物不能改变其原本的特征,必须在布局和外观上保持现有的原来面貌或按照其原来应该有的特点进行修复;对其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建筑进行维护或原样、同材料修复,修旧如旧。
一般控制的对象包括除严格控制之外的保存原状的传统建筑物和局部已经被改变的传统建筑物以及对形成城市空间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城市肌理具有重要和比较重要作用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这些建筑物可以是传统建筑物也可以是现代建筑物。对一般控制的保护建筑,应该在保留其现存的特征部分(或要素)的基础上,以建筑原有的特点为依据,进行整治、更新、整修、整饰。
②非保护的传统建筑的修缮
修缮的对象包括除被保护的传统建筑之外的、局部已被改变的、仅保留有传统建筑结构的传统建筑物。对这类建筑物一般不予拆除,应根据街区风貌特征要求,对建筑立面和形体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整治,从而恢复建筑原有风貌或减小其与历史街区环境的冲突。
③对非保护的现代建筑的改造
对象包括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或其建筑的品质不高的现代建筑物。对这类建筑可以拆除或局部拆除,对不能或暂时不能拆除的这类建筑物,应该做适应周围环境的改造。
④对非保护的现代建筑的保留
对象是除被保护和需要改造以外的现代建筑。一般这类建筑对破坏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影响不大或基本没有影响。
⑤对非保护建筑的更新
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在景观上和空间上与其所处的位置不符、不相适应,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的建筑物(包括非保护的传统和现代建筑物)。更新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重建,即拆除后根据历史资料依据历史原貌重建历史上该街区中曾经存在的建筑,包括迁建到这里的传统建筑.二是新建,即拆除后新建在风貌区与历史风貌环境较为协调的建筑.新建建筑物,在不影响重点历史建筑的保护的前提下,不走传统的“仿古”、“复古”的老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鼓励创新,大胆采取现代设计思路,强调对比,在对比中融合、在对比中统一。三是拆除后不再建,根据功能要求将空地作为公共空间、公共通道或绿化等。
(2)环境整治
①休闲性景观带
汉口近代租界内,结合风貌建筑及绿化的建设,通过加强洞庭街、胜利街的交通功能,减轻鄱阳街的交通压力,将鄱阳街建设成为休闲性景观步行通道。
休闲性景观带同时考虑为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线路总长度为2000米。
②绿化及开敞性空间
在汉口近代租界范围内,结合鄱阳街休闲步行通道,规划要求500米范围内至少有1个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绿化广场;200米范围内至少有1个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绿化节点;
在规划范围内,规划有大型绿化广场6个,保护控制区内规划有小型绿化节点12个,沿京汉大道控制有30米绿化带。
③标志性景观建筑
在适当地段考虑体现历史中心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规划采用传统对景的手法,结合历史风貌建筑布局,在道路主要景观方向规划有标志性景观建筑。保护控制区内有标志性景观建筑11栋。
④重要景观线及城市天际线控制
对汉口近代租界的重要纵向交通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胜利街、洞庭街、鄱阳街以及重要横向交通一元街、大智路、南京路、江汉路等,对它们沿线的景观进行综合规划。沿线通过绿化、建筑、城市广场、街道小品等构成良好街道景观。
对重要道路沿线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构成完善的城市天际线。总体上,规划建筑更新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最高;规划保护协调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次高;规划保护控制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最低;同时,沿江大道风貌保护建筑大多为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较控制区其它范围建筑略高。
⑤城市设计要求
a.在充分保护旧城风貌的同时,注重该地区的现有特色与创造现代生活相协调,与城市整体、相邻地区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相协调。
b.提高该地区城市街道景观的可读性、宜人性及生动感,对不同性质的道路应具有相应设计手段;特别是沿江大道沿线景观与汉口沿江地区旧租界历史风貌的协调和统一。
c.挖掘历史传统空间价值,充分考虑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视线直观感受和空间尺度,努力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外整体空间环境。
d.通过对沿江滨水区的改造,在丰富该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努力塑造沿江地区独具魅力的滨江滨水景观特色;并尽可能满足各建筑沿江视线景观需求。
e.保障该地区在分期实施的过程中,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均具有相对独立完整性。
⑥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与历史文化环境和谐,保障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协调好与城市整体的环境关系,加强环境绿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避免废气、噪音、光反射等环境污染。
(3)启动区保护规划
汉口近代租界是一项具有长期积累性的建设,为了稳步实现旧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首期选择六片历史保护建筑较为集中,环境条件较好的区片作为启动建设项目库,树立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改造建设的典范区,并为旧城保护工作的逐步实施提供成熟的运作模式。
启动区确定的原则:
现状历史风貌保护良好,有比较集中的具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
周边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好;
初步拆迁较少、投资相对较低;
相对集中在鄱阳街休闲步行通道一线,有利于较快改善城市局部整体环境;
分别布置在英、法、俄、德等不同风貌区,各具特色。
结合汉口近代租界规划而拟定的先期开发项目,先期启动建设项目库初步拟定为:上海村片区、洞庭村片区、珞珈山片区、同兴里片区、海寿里片区、坤厚里片区。
①上海村片区
包括上海村、江汉村、六也村,位于江汉路片保护重点地段,属二级优秀保护里份,总用地3.16公顷。依托江汉路强大的商业辐射功能,通过修缮建筑外立面,改善内部结构以适宜现代休闲生活,建设成为古典与现代完美融汇的经典文化休闲娱乐区,江汉路上的夜明珠。
②咸安坊、洞庭村片区
位于青岛片保护重点地段,属一级优秀保护里份,总用地7.30公顷。通过修缮建筑外立面,完善其内部结构以适宜现代生活方式,增添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复原其为环境典雅的新里坊住区。
③珞珈山片区
位于八七会址历史保护重点地段,总用地3.38公顷。该片区汇集大量的优秀近代建筑,具有优良的历史人文景观基质,结合江滩滨江自然景观区的建设,开发珞珈山文化休闲娱乐区具有天然的地理及人文优势,成为旧城引人入胜的文化娱乐景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④同兴里片区
比邻珞珈山片区,总用地3.58公顷。为二级优秀保护里份,结合周边优良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修缮建筑外立面,完善其内部结构以适宜现代生活方式,增添现代园林景观要素,还原其为高尚典雅的新里坊住区。
⑤海寿里片区
核心保护区总用地2.33公顷,沿街界面建筑风格优雅细致,配合已形成的海寿街商业氛围,可开发为名店名品区,其中肖耀南公馆建议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增添地区的文化气质,成为商业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
⑥坤厚里片区
核心保护区总用地1.26公顷,沿街分布着5栋风格雅致的花园洋房,依托其周边多分布有市属行政办公机构等区位优势,通过建筑功能置换,区内环境的再创造,建成典雅怡人的小型商务办公区。
四、三江口的长久规划
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宁波三江口桅樯林立,千帆待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如今,船只林立的港口景象早不见踪影。宁波市规划局开始重新开发三江口核心区改造提升规划中,在此前的交通策略和滨江空间营建策略之外,提出城市形象提升策略。包括适度恢复码头、提升跨江桥梁功能性、滨江空间采用一致的LOGO等想法,希望能重现“海外杂国、贾船交至”的码头盛景。 桥上赏景,江边品茗三江口少不了桥的风景,除了连通两岸的基本功能之外,桥梁的功能性和活动性被更多关照——成为江中观看城市的新视点。
一桥一景,并且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规划打通桥下空间,使滨江步行道贯通、增加桥下空间照明、改善桥下活动空间品质。沿江还会植入一些带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比如江边咖啡馆、休憩亭、街道家具等。到了夜晚,景观灯亮起,滨江另有一种风情。
三江口核心区“城市形象提升”的设想中提到“适度恢复码头功能”,但是,规划中的码头功能不再是物资集散的场所,而是休闲娱乐的水上空间。沿江结合周边城市功能,设立城市水上观光、水上巴士、游船等码头,结合主要的码头空间,通过多种公共艺术手法,再现港口码头印象,并适度植入商业活动,形成码头主体特色商业娱乐街区。 超高层建筑远离江岸
之前的规划设想中曾提到“滨江空间场”内限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然而,超高层建筑本是俯瞰全景的最佳观景平台,也是城市景观创造的坐标系。
为此,规划提出,可以借鉴上海外滩的案例,把超高层建筑布置在改造更新地块、离江更远的林阴大道环路周边。沿江的低层、中高层建筑和更远的高层建筑,共同形成富有层次的滨江天际线。更浪漫的想法是,当夜晚被璀璨的灯光点亮,当节日的焰火飞舞,周边的高楼也融入美景。 滨江空间也要统一LOGO
接触过“印象西湖”的人,一定会对那个“”LOGO印象深刻。滨江空间场也要打上统一的LOGO和系列化的标识色,来增加可识别性。
什么样的LOGO能一眼让你记住?到底什么元素能概括这片核心区域,体现地域和文化特征呢?规划也给出了几个初步设想。
核心滨水区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细节处也要好好打磨。规划就改善街道家具、照明、扶手、雕塑等提出建议,比如从实用、安全角度局部更新水岸扶手、设计遮阳避雨的城市小品,整个水岸公园采用风格一致的景观家具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沿江景观设计案例图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