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景观设计师(梵高景观设计师简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梵高景观设计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荷兰建造世界上首条夜光自行车道“梵高星夜”,其意义何在?
说起荷兰,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就是荷兰的风车,还有那里的郁金香,同时,当地还有许多关于贺兰的风景,以及和郁金香有关的产业,而且他们将郁金香的提取物提取出来,制成的精油销往全球各地,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世界首条夜光自行车道—梵高星夜。
许多情侣都喜欢在夜晚手牵手漫步。而漫步的最佳场地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梵高星夜。在这里漫步能让我们更好地培养感情。
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夜光自行车道,横贯了荷兰整个北布拉班特省。全球著名的梵高先生也是在这里出生的。而这条荧光自行车跑道的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梵高的《星夜》,在最终设计完成后,设计师将整条跑道设为一公里。而这个神秘的设计师就是丹—罗斯格德。而丹—罗斯格德作为著名的新派设计师,在荷兰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在设计这条道路后,也受到了荷兰群众的一致好评。
但是,这些道路为什么会发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条小道是有五万个会发光的“石头”组成的,而这些石头表面都涂有一种发光材料,他们能白天自足充电,晚上发光,这也是为什么说“梵高星夜”能发光了。
若是能和自己心爱之人一起到此来骑行,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将自融入于星空之中,又是多么的浪漫啊!这难道不是“梵高星夜”被设计出来的意义吗?只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游玩,同时让人身处于浪漫之中,感受浪漫。
二、梵高哪幅134年前未公开画作1亿元卖出?
是的,3月25日,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罕见画作《蒙马特尔街景》在法国巴黎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以1309.1万欧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成交。
据法新社报道,这幅画自完成后就没有公开展出过,由一个家族收藏了100多年,是为数不多私人收藏的梵高作品之一。
对此,网友唏嘘:“当年读梵高自传,结尾翻来覆去就看了几遍,因为体会到他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特别难受还哭了,心疼他的遭遇和落魄潦倒。如今梵高的画能拍出1亿元,再对比当年只剩一声叹息。我们终其一生,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扩展资料
《蒙马特街景》的创作源泉:
《蒙马特街景》是梵高于1887年所创作的作品,表现的重点是当时巴黎北部蒙马特街区一处已作为景观的风车。
梵高于1886年3月来到巴黎,与其兄弟提奥同住。之后他接触到不少居住在巴黎的艺术家,并逐步受到当时艺术先锋派的影响。在创作《蒙马特街景》时,梵高就一改其早期作品中的暗色调,转而采用更为鲜活和丰富的色彩结构。
三、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梵高的生活是怎样的
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是不受人所接受的,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沉淀,梵高的作品表现出的独特个性是被人所推崇的。梵高在创作时总是会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他将抽象画法运用到极致,由此表现出内心的视觉感受。梵高的画好在哪里的答案由此可得出,即他用抽象的笔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世界。
因为梵高是一位有个性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非常强烈奔放的。梵高能够为艺术献身,这就是梵高的作品好在哪里的答案,他在用生命为艺术做诠释。梵高的作品展现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信念,所有画作中都有他的内心的展现,即生活的孤寂与呐喊。
梵高曾经接受过传统的绘画基础知识,所以他拥有雄厚的绘画功底。当时的资本家们闹着革命,传统的旧思想不断地被新思潮冲击,作为一个艺术家,梵高很好的将新文艺融入到绘画中。于是一幅幅颜色鲜明,个性张扬的作品流露出来。后来梵高又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使其作品基本定型。
如果说颜料和画笔是死的,那么被梵高点在画布上之后或许就是拥有生命力的精灵了。梵高的画好在哪里更多的是因为他作品所展现吃的生命力。梵高绘画的对象都是一些极其普通常见的物品,比如小麦,向日葵……但这些物种更多的表现的是其生命方式,普通但不可或缺。梵高的作品以极具个性的表现在其逝世后,获得了后人的追捧。
梵高墓地
梵高是19世界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创作了《向日葵》、《星月夜》等著名画作。身为伟大的画家的梵高一生命运多舛。恋爱接连碰壁后,专心创作的梵高终于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但是也患上了精神病,也因精神病发作在37岁时开枪自杀身亡。
梵高墓地位于奥维尔小镇,奥维尔小镇位于距离巴黎30公里左右的瓦兹河畔的右岸。奥维尔小镇是一个秀丽的河滨小镇,拥有19世纪的宁静,奥维尔小镇的魅力也吸引了梵高、毕沙罗、多比尼等著名艺术家前来创作,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艺术家之村。梵高最后的时光就是在奥维尔小镇度过的,于是这里便成了梵高墓地的所在地,梵高精神病发作开枪自杀后就被葬在这里。
梵高一生的知己是他的亲弟弟提奥,梵高从精神病院前往巴黎与自己的弟弟见面,被提奥介绍到奥维尔小镇接受医生的治疗,奥维尔小镇最后成为了梵高墓地所在地。梵高最后的70天就是在奥维尔小镇度过的。梵高在奥维尔自杀时,因为没有打中要害,所以并没有立刻死亡,第二天提奥赶到奥维尔小镇和梵高一起回忆曾经的时光,陪梵高走完了最后一程,开枪后的第三天梵高去世。提奥在梵高去世6个月后,因悲伤过度也跟随梵高而去,几年后提奥的太太将提奥的灵柩迁到梵高墓地旁边,将他们合葬在一起。梵高墓地的后面就是梵高著名画作《乌鸦麦田》中的那片麦田。
关于梵高的生活
梵高在1953年出生于荷兰,他是家里的长子,爷爷和父亲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牧师。在梵高的生活里,进行绘画创作,是他一生的热爱。梵高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梵高在求学时期也进行绘画艺术的学习,之后梵高渐渐走上了创作的道路。离开学校后,梵高开始工作,期间他辗转各地,还曾进入过传道学校。
步入社会后,梵高的生活依然和绘画有关。梵高自学色彩理论,还与莫夫学习绘画,同时梵高还与当时的画家如高更等人也有来往。由于贫困等现实原因,梵高的精神一直不佳,他曾经在与人一次争吵之后,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但即使在这样的境地下,梵高依然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一直不断进行绘画创作,虽然当时并没有人认可他精心创作的这些艺术品。
梵高的生活穷困潦倒,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被解雇了,而且最后也没能成为一名牧师。不仅如此,梵高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悲剧。在1873年,梵高在伦敦工作期间,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于是,外表丑陋的梵高开始幻想着自己能够与这位漂亮的姑娘共度一生,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幻想无情击碎。再后来,梵高又疯狂迷恋上了自己的表姐,一方面这触犯了当时的社会禁忌,另一方面,梵高的表姐也并不喜欢这个表弟。绝望的梵高再次受到重击,直到他遇上了一名被人抛弃,并且怀有身孕的风尘女子,他们相恋了。可是梵高无力承担他们的生活费用,两人最终也分道扬镳。
关于梵高家庭背景
提起梵高,人们会想到这位艺术家生前的困顿,更会想到他那珍贵的杰作。梵高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较为知名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事实上,就连梵高自己也曾经想要成为一个牧师。从目前已经确定的资料来看,梵高的爷爷也是一位牧师出身,梵高是家里的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与三个妹妹。
梵高父亲的名字为奥多卢·梵·高,与梵高的爷爷一样,父亲也成为了一名牧师。虽然梵高家庭背景在那个时代较为殷实,但由于梵高不善经营而致使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贫困。其实,梵高还有一位哥哥,只是降生没多久就去世了。梵高其余兄弟姐妹的名字分别为安娜(妹妹)、伊丽莎白(妹妹)、威廉明娜(妹妹)、提奥(弟弟)、科尼利斯(弟弟)。尽管梵高的弟弟妹妹不少,可是与梵高关系密切的只有提奥及威廉明娜。
除了父母及兄弟姐妹之外,梵高还有几位叔伯,这些叔伯中有的是画廊商人、有的是海军长官。如上文所述,梵高家庭背景虽然颇有来头,但给予梵高最大帮助的是他的弟弟提奥。提奥与他的哥哥梵高相比,极具经营头脑和经商手段,提奥对哥哥的支持是巨大的,他经常给梵高寄去生活费用。而且梵高与提奥常常互通信件,梵高在和弟弟通信的过程中常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表明,提奥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对梵高予以支持,同时在精神上也是梵高的支持者。
关于梵高的父亲
梵高,众所周知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像梵高一样,像他那样出名。梵高父亲是西奥多卢·梵·高,职业是基督教牧师。
梵高父亲出生于1822年的2月2号,他逝世的时间是1885年的3月26号,享年年仅63岁。梵高的父亲,一生平平淡淡,虽然家里些许贫穷,但据令居所说,他父亲的品格确实是良好的。梵高父亲虽然仅仅是一位牧师,但因为他的几个兄弟在当时很有影响,所以他们家族在当时也是很有社会地位的。
在1849年是,梵高父亲就是一位出色的基督教牧师了。在之后的两年里,他认识了梵高的母亲,出生于海牙的安娜·科尼莉亚,在两年后,两人修成正果。在1853年,梵高父亲陪她的妻子安娜·科尼莉亚便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的一座教堂旁边的小屋子中,生下了梵高,在此之前,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刚出生便夭折了,所以他的父亲便为梵高取名为Vincent willem,他的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在之后的1857年,1862年,1867年,这三年里,梵高的父亲又陪着他的妻子,育下了三子,两男一女。梵高的父亲和其他家庭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对梵高寄予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但是,梵高并不喜欢,他喜欢艺术,他的父亲最终并没有逼迫他,让他必须子承父业。梵高的父亲,虽然并不是一位多出色的名人,但他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负责的丈夫。
梵高的孤独
“你曾是孤身一人,在你孤独的田野上种植着向日葵。许多人认为你是一个疯子,也许他们只是不了解你的孤独吧。”梵高孤独的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最爱的艺术。
梵高眼中的自然景观总是美好的令人陶醉,他在希望的田野里奔跑,孤独的守望。正是世人的不理解造就了这样的旷世奇才,只有死后才被人发现。梵高的孤独不只是他的性格、世人的不理解和穷困的一生,还有他眼中的艺术,那艺术是那样不为人知的美好。在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明了了真正的孤独,迎来了事业上的辉煌,解除了孤独的封印。照亮流过泪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梵高,即使前路布满荆棘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穷困潦倒也未丧失斗志。
他说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画乡村的生活,梵高孤独的愿望都让别人如此的不屑,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的同情,谁又可以明白?这样的美丰富我们的世界,有什么不好的?难道只有当他在谷底呐喊、割掉耳朵、用手枪了结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想要用他微弱的光芒照亮世界。虽然孤独,但是梵高也有一位忠实观众,他的弟弟始终支持着他的事业,如果没有他的弟弟,他的生命也许会了结的更快。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孤独,但从没有人像梵高孤独的这样深沉,愿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孤独,少一些嘲讽,多一些关爱,不要太自私。“我爱我离奇的想象,盛开的意念,是扭曲着的真实”,让我们用梵高的这句话祈祷天堂里的梵高可以不再这么孤独。
四、高分急求 : 梵高与保罗高更作品风格详细比较
高更的点连接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11098600&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凡高画风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的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凡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凡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凡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凡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这也是自称表现派的艺术家们共有的特性。凡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凡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凡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凡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尽管高更和凡•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凡•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凡•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 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凡•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凡•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凡•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凡•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凡•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凡高——一个火崇拜者
他象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每当我看见凡高的作品,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赫拉克特关于这个世界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凡高正是艺术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经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创作都闪耀着生命燃烧的熠熠光华,他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自焚者,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已为现代人所接受。
也许,凡高个人生活史是一部英雄史诗的最好题材,事实上欧文•斯通的纪实小说《渴望生活》正是在对其悲剧命运的描述中有力地证明了理想、道义和人格力量对于人生的价值。人们从凡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以至狂热的追求中,树立了殉道者的榜样,这榜样一直在激励着那些处在社会底层,至今默默无闻的天才。
但这些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画家,我们更需要直接研究他的艺术创造。
凡高30岁开始从事绘画。他有广博的文学知识,但并未成为一个文学性的画家。习画之初曾向荷兰绘画传统讨教,也曾对印象派有过一时冲动的兴趣,但他天性中那股地火一般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在本质上属于浪漫主义,1888年他在书信中坦率承认自已深受德拉克瓦思想的陶冶:“因为我不是企图把我眼前的自然一丝不变地准确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更为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自己。”
浪漫主义是现代艺术的序曲,它的基本精神是对个性和情感的解放。德拉克洛瓦在历史性绘画中发展了一种充满动感、活力、光暗强烈、色彩炽热的个人风格在他的画面上还偶尔地出现过不加调合的色彩并置。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冲突和精神冲突的直接表达,突出地代表了现代精神的指向。但这种表达还局限在未曾改变的表现体系之中,而这个成形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体系出于群体规范和社会理想,对个人在自然面前的自决权是排斥的,德拉克洛瓦克服不了这一内在的矛盾。印象派尽管在光色研究中改变了传统绘画的面貌,但这还只是艺术体系的表层变化,因其真实观仍以人对自然的臣服为前提。这样,浪漫主义对个性的崇尚(也即是对社会规范的反叛)和对情感的尊重(也即是结理性主义的冲击),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要在19世纪末叶的欧洲世界寻找自己的继承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凡高是幸运的,他在被环境抛弃的时候能够和历史相遇。
凡高的时代是现代艺术诞生的时代,在塞尚以结构观念极为冷静地研究自然永恒性的时候,凡高更正以其对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热情与想象力在寻找超越绘画自身的精神性,而凡高则凭藉着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正是他们各执一端的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开辟了现代艺术多向发展的可能。在他们中间,凡高是人道主义者,以全身心的激动和虔诚,护卫着个体生命的崇高和内在需要的价值。他是平民化的浪漫主义,这和他喜欢自然主义(左拉)不无关系。从他对普通事物——椅子、烟斗、旧皮鞋、简陋的小酒馆等等——的亲切关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凡高是现代艺术“主观——表现”倾向的开创人,而这一倾向正是以对个体价值的全面认可为前提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梵高景观设计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