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杭州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绿化景观设计理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意哪些?
旅游规划软件操作示意TourismPlanningAndDesign 2016_6_2 3_38_54.mp4,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hRY4tMLT5Z7B8dDyOmNYA
目前流行的三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图技巧和案例应用,还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九种方法
园林景观设计的九种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满足客户需要、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九种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构思
构思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和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我们这里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来看,景观设计着重于具体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局部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都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规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方案构思“四法”
1草图法
草图法的特点和作用
在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能将自己的想法较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随意修改。
2模仿法
模仿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别人的想法、构思,激发自己的灵感。
模仿法在仿生学领域的应用:模仿鹰眼的成像原理仿制出来的微型照相机、摄像机自动调焦的摄像头等;人造卫星的拍摄系统;模仿飞鸟的翅膀结构原理制造出的飞机机翼等。
模仿法构思设计方案时,可以大致分为:
a.外形模仿
b.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
c. 结构模仿
d.功能模仿
3联想法
要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人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及较丰富的想像力。
加一加
减一减
扩一扩
缩一缩
变一变
反一反
4奇特性构思法
运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能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方案的比较与权衡:
1、概念: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之后,我们往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同时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最后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
2、方案的比较:通过比较,明确了各个方案对设计指标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对各个方案进行权衡。
3、方案的权衡:通过比较,明确了各个方案对设计指标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对各个方案进行权衡。
注意:
(1)比较与权衡必须有依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2)比较与权衡是技术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比较是为了权衡,没有比较就没有权衡.
绘图
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通过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尽端安排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对景一般指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正对:在道路、广场的中轴线端部布置的景点或以轴线作为对称轴布置的景点。
互对: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借用远处的景致。如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1借景的类型
①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②邻借(近借)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③仰借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④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2借景的方法
①开辟赏景透视线
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②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③借虚景
如借时借光,借声借香等。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苏州拙政园的”闻木樨香轩”,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则是借了鸟语花香。
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隔景与障景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
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称之隔景。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
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隔景有实隔与虚隔之分。实隔后视线不能透过,造景上便于独创一格。虚隔则视线可以透过,增加联系及风景层次的深远感。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
一座园林创作,关键在于引导的处理。引导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与具体景象要素融汇一气而体现园林思想与实用的全部内容。因此,引导决定诸景象空间关系,组织景观的更替变化,规定景观展示的程序、显现的方位、隐显的久暂以及观赏距离。
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是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2019年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亮点解读
4月25日,省人大法制委、环资委和省建设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是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能够有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推进“两美”浙江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筑绿屋、谋发展 浙江走在前列
在《条例》中,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符合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按技术应用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3个等级。
位于杭州滨江区的杭州低碳科技馆是一座以倡导绿色生活为使命的公共建筑。这是中国第一座获得国家绿色三星认证的科技馆,也是浙江绿色建筑的示范建筑之一。
为保证参观者的舒适,科技馆在设计之初,就有意设置了通风廊道,引导自然通风,同时墙体采用“三明治”保温结构,玻璃幕墙也是保温隔热的中空玻璃,最大限度减少空调能耗。空调系统因为无需冷却塔,每天可节水193吨。比如采光,这里安装了40多套采集自然光照明的导光筒,全年节电近2万千瓦时。再比如用水,馆外的人工湿地景观,也是收集雨水的水质处理池,这里的水用于景观、绿化和冲厕。
经测算,相对于传统建筑,目前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达65%,而建造成本只增加1%左右,还能改善建筑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同时,发展绿色建筑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而且节约使用成本。有人算过一笔账:以一栋建筑使用寿命50年计算,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长期使用的能源费用可以节约4.5万元至9.2万元。
但是绿色建筑的理念,不只体现在建筑物上。“这是贯穿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从规划设计一直到建设、使用,直至最后的拆除。”杭州低碳科技馆馆长吉京杭说。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累计实施绿色建筑5782项,建筑面积2.7亿平方米,约占全国绿色建筑实施总量的20%,浙江省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和规模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新引擎、绿动能促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浙江省支柱产业之一,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6.1%,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已达12%。
在欧美国家纷纷将绿色建筑作为新一轮科技创新主要方向的大背景下,浙江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推动相关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换代,引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拉动有效投资,促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建筑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条例》要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全省总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住宅全装修的实施范围要逐年扩大,到‘十三五’末全省城镇新建多、高层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省建设厅负责人说。
“高品质的建筑也会带动建材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说,绿色建筑不仅指建筑过程,还强调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管理、运营,这之中还会延伸出许多新型的服务业,其产业链也会拉长。
★保民生、促环保《条例》亮点不少
《条例》从绿色建筑的规划与建设、运营与改造、技术与应用、引导与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
《条例》中的一大民生亮点,是建立全装修成品住宅推广机制。《条例》明确,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进行建设,并鼓励其他居住建筑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进行建设,推行以菜单式装修等方式一次装修到位,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亮点之二是建立了分类递进与分区递进相结合的绿色建筑实施机制。一方面,《条例》明确了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普遍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又对其中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提出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授权市、县政府通过编制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绿色建筑技术等级。
“按照强制性标准推进,浙江是全国首个这样做的省份。”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说。
亮点之三是建立了既有建筑能耗监管与改造制度。目前,浙江省已初步建成了浙江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实现了556幢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上传,还组织 浙江大学 等7所高校开展了国家节约型校园用能监管平台建设。
根据《条例》,省经信等有关部门已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县级以上政府的能源监察机构,还将重点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公共建筑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实现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既有高耗能公共建筑进行绿色改造的目的。
亮点之四是《条例》规定了一批扶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包括因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和不动产登记的建筑面积;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的建设单位,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项目资金补助;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的,供暖制冷系统用电可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规定,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上浮20%。
四、园林规划设计常识是什么?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地建设施工的前提和指导,是施工和定点放线最可靠和准确的依据。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运用植物、水体、建筑、山石、地形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艺术规律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绿地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首先考虑规划设计的意图和构思,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体现不同绿地的不同特点。
在细部设计上,要考虑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地形园路设置的合理性,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和投资,要研究园林建筑设施的形式、数量和设置布局的合理,远期与近期景观效果的协调等问题。
在进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协调好上述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园林施工人员也必须在了解园林规划设计意图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园林工程施工。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
1.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1)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2)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科学性、艺术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3)要继承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借鉴国外园林的有益成分,使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创新,不断发展中国新园林。
(4)园林规划设计要与施工和养护管理紧密联系。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
(1)要根据设计绿地的功能、性质确定主题思想和造景形式,即意在笔先。例如,医院绿化就要以卫生隔离、病人疗养、创造景观为主题进行园林绿化设计。
(2)要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经济水平、种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来进行园林设计。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为例,耐荫植物应选择种植在背阴面、水生植物应择水而居,喜光植物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地带供其生长等。
(3)园林绿地要按照绿地功能的不同来分隔景区。
(4)园林设计要根据绿地原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周围环境景色,巧于因借。设计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艺术境界。
(5)园林规划设计要赋有诗情画意,讲求意境,这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二)园林艺术造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突出主景的方法有:
(1)主景升高法。
(2)中轴对称法。
(3)风景视线的焦点或终点法。
(4)动势集中,众星捧月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烘托主景。
(5)中心、重心法,即把主景设置在园林中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
(6)渐次法,即把主景安排在动态景观序列的终点。
2.对景与障景手法
(1)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例如,广场焦点、入口对面、湖池对面等。
(2)障景:在园林绿地中遮挡视线、引导空间的屏障景物。
3.夹景与框景手法
(1)夹景:在游人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
(2)框景:四周围框而中间观景。
4.层次与景深手法
景观分为前景、中景、背景或近景、远景,从而体现出景观的层次感,有景深效果。
5.借景手法
借景是将园外景物“借”到园内,融为整体景观范围的方法。可分为借物、借声、借色、借香等方法。
6.点景手法
点景是园林中对景物的命名、题咏和导游介绍。点景方式有楹联、匾额、石碑、石刻、宣传装饰等。
在我国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中,各种的楹联、诗词和景点命名,都是点景应用的范例。例如,苏州园林中的“与谁同坐轩”(对:清风明月我)、爱晚亭等,以及黄山的迎客松、颐和园的万寿山等,都是应用命名的方式来点明主题的。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形式
1.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为整形式、建筑式或图案式园林,是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例如,北京的天坛公园、天安门广场绿地,南京的中山陵,大连的斯大林广场,杭州的岳庙等,都属于规则式园林。规则式园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形、地貌平整,或呈阶梯状平面,地形纵剖面均由直线组成。
(2)水体外形轮廓为几何形,驳岸整齐。在园林中常见的水景类型以整形式水池、壁泉、喷泉、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主体。
(3)建筑常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也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方法,并以主要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式的主轴和副轴来控制全园。
(4)园林中的道路广场的外形轮廓也为几何形或规则式,并以对称或规整式的建筑群、林带、树墙等来围成封闭的草坪和广场空间,道路多由直线、折线或几何曲线组成。
(5)花卉布置多为图案式毛毡花坛、花境为主,或组成大规模的花坛群。树木种植为行列对称,以绿篱、绿墙来划分空间。有时树木也进行整形式修剪。
2.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等。这一类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例如,我国留存至今并发扬光大的古代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等,现代园林——北京的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广州的草暖公园,天津的水上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等,都属于自然式园林的范畴。自然式园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形地势多利用自然地貌,或自然的地形与人工的山丘水面相结合。地形断面起伏,成缓和曲线。
(2)水体形式多以溪流、池塘、瀑布、叠水、湖泊等作为同林水景主题。驳岸线自然,多采用自然山石堆砌或做成缓坡状。
(3)建筑群不要求左右对称,个体外形也不要求对称,全园不用建筑对称轴线来控制。
(4)道路广场采用自然形状,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石、自然形式的树丛、林带等来组织空间。道路采用自然式的平、竖曲线。
(5)花卉栽植多用花丛、自然式花带等。一般不用绿篱和毛毡花坛。
(6)树木以孤植、丛植、群植、林植为主,不讲求行列对称。多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充分展现园林植物的自然美。
3.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是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相结合的园林形式。在园林绿地中,绝对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一般并不多见,常常是两种形式的结合。我们所说的规则式园林或自然式园林,也不过是看全园整体布局上是以规则式占主体,还是以自然式占主体了。
(四)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类型
园林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有公共绿地绿化设计、城市社区道路绿化设计、居住区(社区)绿化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绿化设计以及宾馆庭院、公共建筑、各类公园、风景区的园林规划设计等主要类型。
1.公共绿地绿化设计
(1)公共绿地绿化设计:公共绿地绿化是城市社区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市政投资,经过艺术布局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园林设施,对市民公共开放,供市民游览、观赏、休憩及开展文体活动,以美好城市社区、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园林绿化。
(2)公共绿地的设计类型:公共绿地的设计类型有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体育公园,街心广场,纪念性园林等。
(3)公共绿地的设计原则:
1)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主,强调植物造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2)要体现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经济性。巧于组景,创造特色。
3)要体现地方园林特色和风格,不同绿地有不同景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总体设计要注重利用现状自然条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要避免景观的简单堆砌和重复。
5)依据城市社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和年龄段游人的活动内容需要。应根据需要设置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文化交流区、安静休息区等。
2.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以“线”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城市社区各个角落的城市社区绿化形式。联系着城市社区绿地中分散的“点”和“面”,组成完整的城市社区绿地系统。
(1)城市道路绿地:城市道路绿地主要是指城市街道绿地、花园林荫道、滨河道,以及穿过市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干道、立交桥等交通设施的防护绿地。
(2)道路绿化的设计主要类型:包括行道树绿化,道路林荫带,交叉路口中心岛绿化,立交桥绿化,高速干道绿化,滨河路绿地。
3.居住区(社区)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最接近居民,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使用率最高的绿地类型之一。居住区绿地在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创造景观环境、通过户外活动场所、积极卫生防护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1)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类型:居住区绿地分为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楼间绿地),居住区道路和停车场绿地,公共建筑及配套设施绿地。
(2)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
1)科学原则:要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步,以保证居住区绿地面积的科学合理;要充分利用居住区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要以绿化为主,注重改善环境;要以乡土树种和养护简便的植物为主要植物素材,适地适树,合理设计植物群落;要与居住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相协调一致。
2)生态效益原则:改善小区整体生态环境。
3)美观原则: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借鉴现代城市社区景观和环境艺术设计手法提高设计水平和审美情趣。
4)实用原则:力求绿地设计方便实用,提高绿地和各类环境设施的使用率。
5)经济原则:考虑降低建设工程投资和后期养护费用。
4.单位附属绿地绿化设计
(1)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类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主要包括机关、厂矿、学校、医院等具有专属性质,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绿地设计。
(2)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原则:
1)根据不同单位附属绿地的性质、地段和服务对象进行设计。
2)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利用和满足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达到减弱或消除一切外在的,不利于健康和环境美化的因素。
4)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
(3)单位附属绿地植物选择:
1)杀菌植物:例如,油松、白皮松、雪松、侧柏、樟树、桉树等。
2)抗污染植物:例如,臭椿、柳树等。
3)抗逆性强的植物。
4)无污染植物。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绿化景观设计理念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活动运营完整流程的十个环节(活动运营完整流程的十个环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