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华侨爱国的故事
印度尼西亚华侨惨案(印度尼西亚华侨惨案女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惨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美娜多旅游需要签证吗
美娜多属于印度尼西亚,不需要旅游签证,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公民是单方面免签。印尼对中国公民实行为期30天的“落地签”,并争取在飞机上完成签证。
为了更加方便中国游客,印尼打算与航空公司合作,将“落地签”搬到飞机上完成。届时,中国游客下机即可直接旅游。
扩展资料
出境旅游注意事项
印尼是排华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度之一。从1740年荷兰殖民当局制造的“红溪惨案”开始,印尼曾发生过许多起大规模的排斥、屠杀、迫害华侨华人的惨剧。
如1945年11月的泗水惨案、1946年3月的万隆惨案、同年6月的文登惨案、8月山口洋惨案、9月的巴眼亚底惨案、1947年1月巨港惨案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印尼仍经常发生许多较大规模的反华、排华动乱。
如1963年3月至5月从西爪哇蔓延到中、东爪哇的排华骚乱、1965-1967年全印尼性的排华浪潮、1974年由反日运动引起的排华骚乱、1978年雅加达由学生示威引发的反华骚乱、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华暴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签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尼西亚签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尼西亚
二、撤侨行动包括华侨家人吗
包括的。
属于撤侨范围的人员很广,包括所有在利比亚持中国护照的官员、学生、商人、中资企业人员、外派劳工、旅客、游客,以及主动要求回国避难的利比亚籍华人。
撤侨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把侨居在其他国家的本国公民撤回本国政府的行政区域的外交行为。如中国在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
新中国建国不久,一切欣欣向荣,许多华侨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生怕因加入了外国国籍而背上“忘掉祖国”的骂名。但1955年4月27日,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会见当地华侨时却给他们泼了冷水。他说:“如果在我们国内,有几百万外国侨民,他们也是双重国籍,我们政府好不好办事呢?凡事都要推己及人。”不过,为打消华侨们的顾虑,他强调:“选择了别的国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他甚至还多次说这是“亲戚关系”,“你们入了当地国籍回中国,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一样”,并随时“欢迎你们回娘家嘛。”
三、华侨爱国的故事
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
李登辉(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时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相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共和报》主笔,作国际宣传。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
李登辉从一九○五年回国后从事教育,主持复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达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时儿女殇亡,后又丧偶,乃以校为家。国民党政府一再邀他为“立法委员”,他始终不就,而专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沪寓,时年七十五岁。
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清朝末年, 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 要在瓜分中国之后, 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 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就想: 中国的土地和物产,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后来, 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生产出红、白葡萄酒20 多种,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风行全国, 而且畅销海外.在1915 年万国博览会上, 张裕公司制作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海外侨界爱国爱乡情怀实录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当年咿呀学语的婴孩已满头华发;当年孱弱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的共和国,也完成了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的沧桑巨变。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全球华侨华人包括侨领正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母亲的拳拳深情。
本报记者/陈江松 发自上海
日前,本报记者从国务院侨办了解到,本月底将有两千多名海外侨胞应中国政府邀请,赴北京出席国庆庆典。十月一日,他们将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华侨华人代表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来自未建交的国家和地区的侨领。
目前,有数千万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由于名额的限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但是,他们并没有缺席新中国的生日庆典,正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沉之爱。
据悉,国庆前,将有数以十万计的海外华侨华人自发组团回国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其中有举家回国,也有是坐在轮椅上被推回国参加庆典的。目前,北美、南美等华侨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国庆前赴京机票已很紧张。另外,在国庆节前的半个月时间内,海外华侨华人筹备的各类庆典活动,也将在海外侨胞聚集国家和地区举行。
如果将全球华人比作一片竹林,每个华人正像一株株直指苍天的翠竹——它们的枝干虽然各自挺立,但根却纠结在一起,无法分离。一株竹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茂密的竹林却足以抵挡风风雨雨。当前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为新中国华诞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正是表达着绿叶对根的情意——他们的枝叶在国外,根深扎在中华大地。
“她,
就是我的祖国啊!”
在十几年前的一次美国洛杉矾上万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庄严仪式上,一个身材伟岸、高鼻大眼的男子汉,眼含热泪亲手将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国熊氏集团主席、美国中华工商团体联合会会长熊德龙。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华文传媒论坛上,本报记者有幸聆听了熊德龙的故事,听他饱含深情地谈起自己的养父母,谈起中国。他对记者说:“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印尼华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兼有荷兰、印尼血统,出生后被遗弃于孤儿院。当他快两岁的时候,旅居印尼的梅县籍客家人侨胞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他。
熊氏夫妇将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倾注在熊德龙的身上,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启发他、培育他、造就他,而熊德龙也怀着无比热烈的报恩之心,以自己的胆识和毅力创出了一番事业,崛起于印尼工商界,进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业王国。目前,他的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名下拥有美国大兴银行、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报业集团等几十家著名企业。
熊德龙身居海外,心系父邦,频频彰显其百分百中国心的爱国爱乡情结,热心故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成为饮誉国际社会的著名爱国侨领。
因为从小深受父母辈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爱我中华”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他怀着报答养父母养育之恩、回到梅州家乡尽点孝心的愿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国这块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他一踏上国门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说:“这就是我养父养母的祖国,我现在终于回来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国啊!”
熊德龙回到了养父养母的家乡梅州,看望了家乡亲人,拜访了家乡地方官员,受到地方政府和乡亲的热情接待。从此,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客家亲情。他看到山区人民生活艰辛,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内心很不平静,遂立志为发展家乡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熊德龙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投资进行弥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养父所在的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小学和水白中学,捐资兴建校舍,改善家乡中小学的教学条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他得知后,独捐人民币210万元,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德龙会堂。此后30年,他倾其所能,不断地向中国内地进行投资,先后拨出数亿元巨资资助内地的教育事业,输送了近3000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出国培训。
熊德龙还极其关心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自1979年以来,他为梅州市的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资逾2000万元人民币。
熊先生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协助做好侨务工作,广泛联络,沟通侨情,增进友谊。从1986年开始,他分批邀请海外华侨、华裔代表团回中国参观考察,牵线搭桥,引进资金、项目。与此同时,分批邀请祖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科技人员出国学习考察。
当有人问他,这些年在中国投资那么多,究竟赚了多少钱,熊德龙说,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宣传中国,回报我的“家”。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我是祖国
忠诚的儿子!”
四、华人与华侨有什么区别呀
华侨·华人·华裔
1.华侨
《辞海》的注释是:“侨居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不包括出国旅行访问人员,政府派在他国协助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国家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和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已经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是外国公民(亦称中国血统外籍人),不是华侨”。根据这一概念本人这样理解:长期侨居国外,一直保留中国国籍;而且又一直未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可称华侨。对于生活在香港、澳门地区的中国人,他们本来就不是侨居国外,而是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中国人,所以根本就不能称华侨,而只能称“港澳同胞”;况且他们早已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港澳同胞”这个称呼是否可以继续沿用,值得商榷。
2.华人
《辞海》的注释是:“中国人的简称。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根据这一概念本人理解为华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长期侨居国外;二是必须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可称为华人。因此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可能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侨;另一种是已经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人。如加入了美国国籍的中国人就称为美籍华人。那种“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都是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把华侨与华人区别开来。
3.华裔
《辞海》的注解是:“在国外的中国人的后裔的简称。有的习惯于称华侨在侨居国所生的而又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子女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为华裔。”根据第一句话,我个人理解为:侨居海外的华侨与华人的子孙后代,或与中国人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称为华裔。海外不少华裔科学家颇有建树,在世界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各种媒体时有报道。如世界闻名的丁肇中、杨振宁就是美籍华裔科学家。
我国侨胞遍布世界各地,人数达3700多万。广大侨胞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关怀和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当他们的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我国政府会立即作出反应,替他们说话。如果他们愿意回国,国家将提供各种方便,让他们尽快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如去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骚扰华侨事件,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就是一例。
以上就是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惨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