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课前探究应写什么(课前探究应写什么题目)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课前探究应写什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没有什么框架?或者学得快的方法?
教学设计是有个框架,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这部分又大致分为导入、新课、拓展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格式 分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9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二、1、目前探究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是什么? 2、探究教学过程方案一般什么写(步骤,轮廓)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课题组
二00五年四月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强调,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们于2002年成立了“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申报的研究课题“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无锡地区开设的一个重点子课题,也是正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短短的三年期间,我们对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作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开展“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1、研究内容: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2、研究目标为: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能力。
3、研究的特色和策略: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能适应广泛的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任务为中心组织学习,在不同课程领域间建立有效的连接。(3)学习是在通讯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者之间是协商与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5)将技术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注重于基本技能、内容和高级思维技能,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6)将可信的评估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促进终身学习的潜能。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课题研究时采用的策略是: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连元街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一所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在网络兴起的初起,就把握住了这一新兴事物,敏锐的感觉到,网络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准备阶段,老师们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同时积极申请课题目研究,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开辟一条网络环境优化教学的新路子。
2、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课题组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系统,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各层次的公开观摩教学。
3、 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与整理,经过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 确立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网络环境下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二) 组建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教学平台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体现了网络和各学科的整合,“整合”,并不是油水分离、机械的拼合,而是水乳交融、有机的揉合。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让计算机和网络为教学服务,让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和网络与《新课程改革》思想中的教师身份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
使用动画工具FLASH和网络工具Dreamware制作课件,并加入Asp动态网页,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具有体积小、交互性强等特点。力争体现这样几个教育思想:那就是激趣、自主、实践,让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助手。课件如果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用来进行传统的多媒体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了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中最大的收益者就是我们的学生。短短的三年内,网络课除了给学生带来更风趣、丰富的课之外,学生通过探索,还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增强了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2、构建环境基础:数字化资源库
校园网、资源库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环境基础。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组教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重新设计、改版了校园网站,将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光盘读物、教学软件、录像带、VCD光盘等)进行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一个基础的数字化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阅读,自主学习,老师也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资料进行电子备课,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它的价值。
3、完善网络硬件设备
课题环境建设涉及的硬件装备。现我校共有多媒体计算机120台,网络机房两个,100M光纤接入中国电信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考虑到“长期规划,滚动发展,循环更新”,并且目前学校正面临重建的重大规化,不搞盲目投资和追求时髦的短期行为,学校遵循实用、适用、管用的办事原则,将继续创设更好的硬件环境。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将网络技术与小学各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2、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的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
⑴ 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⑵ 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⑶ 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
⑷ 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⑸ 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
3、基于网络环境下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
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数学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面向21世纪的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确定课题——组成课题组——实施研究——撰写报告——交流研讨——成果鉴定。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层次还不适合提出太高、难度太大的要求,在这个模式下,旨在让学生体会这一新的学习过程,对结果关注的要轻一些。
(三)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原则: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2、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流程(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说明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没有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如果仅仅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必将使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感受大自然中的奥秘,更不能共享其自身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考虑到这一点,我校老师把这一课设计成了网络课:课前让学生查阅图书、搜索网络、请教家长等途径收集一些资料;课上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借助准备好的电脑动画理解课文举的三个主要例子,接着老师要求他们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介绍,培养他们处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搜集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些交流也是学生知识积累后的呈现;然后老师要求学生用电脑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页面,宣传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能与同学分享,还能通过电脑小报的形式与更多的人交流,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的最后,学生可以到BBS中畅谈本课的收获,涉及语文、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上的体验,可以说是学有所得。
3、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六、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1、主要特色
⑴ 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网络技术与小学课程加以整合,重塑教学结构。
⑵ 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
⑶ 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⑷ 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2、不足之处
课题组虽然已经告一段落,在预期时间内也能较好地完成各项研究任务,组建的教学平台系统也已初具规模,但它还只是一个点,离全体学生这个层面还有一段差距,还需要普及。老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整合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深入,形式还比较单一,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为更深层次的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三、如何实现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效课堂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采取"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课堂上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积极性。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1.精心设计《导学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根据老师设计的《导学单》预习课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我确定。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置并抓好课前预习性自主学习环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机会,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提前熟读课文、自己查工具书、资料,解答《导学单》及自己确定的目标积累知识。坚持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独立研究,为课堂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长期坚持课前自主预习,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会大大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的去学习、探索。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的探索。
3.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单》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去想办法,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质疑,选择不同的方式解答问题并汇报。
二、以合作交流、讨论作为课堂学习主要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要善于思考质疑并提出个人的观点,独到有价值的见解,能引发同学们思考。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自主学习的情况及教师设置的问题,互相讲解、争论质疑。还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要为学生合作学习设计恰当的问题。合作学习要使学生讨论交流有气氛、热烈,教师必须设计适当的问题。如教学《母亲》一课《导学单》设计以下问题:(1)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4)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那些影响?(5)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只有在提前熟读课文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找出答案,在课堂讨论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气氛才能活跃。
3.合作学习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共同发展,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暴露想法。组员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收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教师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和学生一起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点评。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展现语文高效课堂魅力
1.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它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出学习兴趣,才会真正感觉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导学单》设计如下问题:(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其什么精神性格?那些详写?(2)哪些事促使我弃医从文?(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4)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地方?用意何在?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想要搞清楚的,他们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求的过程,在过程中培样了学生的探究情感。
2.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字、词、成语等东西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海燕》一课,设计如下问题(1)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海燕形象的?(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是一种什么手法?(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4)本诗主要塑造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5)"大海、狂风、乌云、闪电"的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的,他们需要查资料认真读课文、分析内容才能发现。因此,这给了学生极大地探索空间。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效课堂本身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这就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3.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探究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还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借助工具书,展现语文才能。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构建他们网状知识体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而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让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举一反三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善质疑、敢怀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展开学生的个性,让语文学习变得活泼,具有思辨性、开放性。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四、如何进行探究学习?
新课标下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有些探究性学习过程可能落于形式,或者在操作中存在一些偏失。以致竟然有人在谈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差异时说新课程比旧课程要热闹;新课程注重外在表现,旧课程注重内涵。我们且撇开说这类话的人对课标认知的问题;单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许我们在实际操作上,可能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操作上。
很显然新课标注重语文学习与社会实际、社会活动的联系。但绝对不是说新课标追求热闹。而且新课标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它的内涵必然比旧课标要丰富得多。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更富动态的、更有个性的去学习,绝不是表面文章和某种形式。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自开展探究学习一来,分组和分组学习是教师首先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分组上教师应该慎重。要多了解学生基础和个性特征,并作出合理的调配。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活动所能带动的动力和氛围,最好能做适当的均衡。且可以尝试动态分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组,增强小组的活力。
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明确的分工。分组探究首先应该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阅读、思考、知识的领悟这些首先应该是个性行为,在个性基础上得到一些共鸣。所以探究课要让每个学生切实在探究,不要落于形式或是一窝蜂。
二、开放性和导向性要有机结合。
探究课题的设置开放,是多方位的,既可以探究已经被他人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探究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只要探究的问题是大多学生目前还不知道的或不全知道的均可。而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有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但也要注意方向性,这方面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探究的问题必须能体现语文性,应该是语文的,如语言、文学、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揠苗助长。
三、成果检验和评价要及时。
成果检验是激励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成果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各种形式的成果,教师的检验与评价要能及时而准确的跟上,不可拖拉。评价还要注意要中肯,现阶段我们大多提倡表扬反对批评。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是非观念,一味肯定表扬或是一味批评都不可取。而应该对批评和表扬都要强化。评价不可指鹿为马,更不可言不由衷。
以上就是关于课前探究应写什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