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探究式教学观点的有(属于探究式教学观点的有)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属于探究式教学观点的有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化学教学中什么知识适合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来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化学老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然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探究式来指导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
一、探究式教学课例
高中化学新课程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三课时硝酸。
设计的教学背景: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解释现象,交流看法。录像内容:2005年1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一辆运载着48t浓硝酸的槽罐车在途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北环西路庄桥段时,突然发生泄漏,不断有黄色的烟雾冒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马路旁靠近黄烟的植物已经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而距事发地点不远处就是村庄。接警后,市消防、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启动了化学危险品紧急处置预案,50余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让学生观看录像后解释以下问题:1.看到的黄色烟雾,是烟还是雾?2.观察硝酸的颜色,为什么“烟雾”是黄色的?3.马路边上的植物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推测硝酸具有什么性质?4.假如你是消防队员,将用什么样的紧急处理方案?
教师通过这一情景导入,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事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发展。
设计的定位:本课题是以课堂讨论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课,由于刚开始接触实验探究活动不久,所以决定由老师提出课题,学生分析假设,并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由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知道硝酸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再让学生探究硝酸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知道了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他们做一些实验进行证明。如:实验桌上有一瓶浓硝酸,让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主要是课本)或简单实验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探究式教学的操作流程
1.诱导系统:以教师导航为主,学生自主探索为辅。
(1)教师活动:教师陈述自然现象、实验内容、课程内容等。
(2)学生活动:通过学生感悟、观察,引起思考触发生长点,协同教师进行活动。
(3)实验开放层次:引导探究(问题、器材、步骤给予,答案开放)。
2.操作系统(知识的演示过程):以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导航为辅实现师生位置的置换。
(1)教师活动:教师设计问题模块探究在生长点的链节上起疏导作用。
(2)学生活动:学生在问题载体上思考,思维高度激活,充分展示个性,创造性地构建心中的知识思维模块。
(3)实验开放层次:开放式引导探究(问题、器材给予,步骤、答案开放)。
3.生产系统(知识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完全自主探索,认识层面的飞跃。
(1)教师活动:教师完全成为旁观者,聆听学生的回答,欣赏学生的所获。
(2)学生活动:进一步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勾画心中美好的蓝图。自己总结知识网络体系、拓展迁移、知识技能内化,形成个性独有的品质,自评反思收获。
(3)实验开放层次:开放式探究(问题、器材、步骤答案均完全开放)。
通过以上的操作流程使学生顺利进入自主探究的序列,此时教师不能过多的干预,让学生扩充思路,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获得亲身实践,通过实验并主动搜索信息,汇集信息,再结合同学间的配合和讨论争议,获得最真切的感受。这样让学生自主建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不仅充满着自己发现和建构知识的乐趣,而且也获取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知识的真谛,并使学生明白人类就是利用现有科学知识不断的探索未知世界和不断的发展进步,这就是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他们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还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新课程的化学教科书在内容编制上就很能体现探究教学理念。如鲁科版《化学1》就明确指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式的方法。在内容编排中“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方法·引导”等栏目,均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到激发探究欲望,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享受发现的快乐。进一步体现了探究教学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性。
探究教学的实施,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探究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对学生的认识建构过程、探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探究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弥补了教材更新不及时、与当地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真正符合了建构主义观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1、目前探究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是什么? 2、探究教学过程方案一般什么写(步骤,轮廓)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课题组
二00五年四月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强调,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们于2002年成立了“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申报的研究课题“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无锡地区开设的一个重点子课题,也是正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短短的三年期间,我们对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作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开展“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1、研究内容: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2、研究目标为: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能力。
3、研究的特色和策略: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能适应广泛的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任务为中心组织学习,在不同课程领域间建立有效的连接。(3)学习是在通讯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者之间是协商与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5)将技术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注重于基本技能、内容和高级思维技能,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6)将可信的评估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促进终身学习的潜能。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课题研究时采用的策略是: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连元街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一所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在网络兴起的初起,就把握住了这一新兴事物,敏锐的感觉到,网络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准备阶段,老师们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同时积极申请课题目研究,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开辟一条网络环境优化教学的新路子。
2、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课题组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系统,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各层次的公开观摩教学。
3、 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与整理,经过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 确立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网络环境下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二) 组建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教学平台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体现了网络和各学科的整合,“整合”,并不是油水分离、机械的拼合,而是水乳交融、有机的揉合。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让计算机和网络为教学服务,让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和网络与《新课程改革》思想中的教师身份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
使用动画工具FLASH和网络工具Dreamware制作课件,并加入Asp动态网页,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具有体积小、交互性强等特点。力争体现这样几个教育思想:那就是激趣、自主、实践,让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助手。课件如果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用来进行传统的多媒体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了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中最大的收益者就是我们的学生。短短的三年内,网络课除了给学生带来更风趣、丰富的课之外,学生通过探索,还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增强了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2、构建环境基础:数字化资源库
校园网、资源库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环境基础。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组教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重新设计、改版了校园网站,将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光盘读物、教学软件、录像带、VCD光盘等)进行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一个基础的数字化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阅读,自主学习,老师也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资料进行电子备课,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它的价值。
3、完善网络硬件设备
课题环境建设涉及的硬件装备。现我校共有多媒体计算机120台,网络机房两个,100M光纤接入中国电信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考虑到“长期规划,滚动发展,循环更新”,并且目前学校正面临重建的重大规化,不搞盲目投资和追求时髦的短期行为,学校遵循实用、适用、管用的办事原则,将继续创设更好的硬件环境。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将网络技术与小学各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2、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的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
⑴ 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⑵ 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⑶ 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
⑷ 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⑸ 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
3、基于网络环境下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
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数学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面向21世纪的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确定课题——组成课题组——实施研究——撰写报告——交流研讨——成果鉴定。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层次还不适合提出太高、难度太大的要求,在这个模式下,旨在让学生体会这一新的学习过程,对结果关注的要轻一些。
(三)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原则: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2、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流程(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说明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没有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如果仅仅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必将使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感受大自然中的奥秘,更不能共享其自身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考虑到这一点,我校老师把这一课设计成了网络课:课前让学生查阅图书、搜索网络、请教家长等途径收集一些资料;课上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借助准备好的电脑动画理解课文举的三个主要例子,接着老师要求他们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介绍,培养他们处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搜集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些交流也是学生知识积累后的呈现;然后老师要求学生用电脑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页面,宣传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能与同学分享,还能通过电脑小报的形式与更多的人交流,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的最后,学生可以到BBS中畅谈本课的收获,涉及语文、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上的体验,可以说是学有所得。
3、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六、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1、主要特色
⑴ 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网络技术与小学课程加以整合,重塑教学结构。
⑵ 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
⑶ 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⑷ 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2、不足之处
课题组虽然已经告一段落,在预期时间内也能较好地完成各项研究任务,组建的教学平台系统也已初具规模,但它还只是一个点,离全体学生这个层面还有一段差距,还需要普及。老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整合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深入,形式还比较单一,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为更深层次的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三、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乐于探究,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一、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1.提出问题
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认真观察发现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且能够简单表述这些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即敢于思考,大胆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或是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对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猜测和假设可能出现的结果。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假设与猜想制定出实验计划。初步考虑探究的方法及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再考虑影响猜想的主要因素,确定实验的变量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收集数据,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可以自主评估相关信息的科学性,要求掌握一些简单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根据所见现象描述实验数据并记录,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论证,因果推理。
6.评估
根据所得结论进行评估,注意根据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来改进探究方案,可以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7.合作与交流
最后写出探究报告,要求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合作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改正
1.教师要进入“探究”角色
现在一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穿新鞋走老路”,在自己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讲授和评价方法,往往不愿意尝试也不敢于去打破自己的体系。当然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敢于尝试,不过即使他们已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独特优势,也看到了其实施的必然性,但是由于还没有完全深刻理解新课程,探究式教学仅停留在文字上。因而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有些教师会把学生引导进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而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思考探究,所以首先教师要改变这种定势,转变观念,自己先进入到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探究的教育理论。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课:第一步,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建立及实际应用。第二步,由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其主要推导过程并理解其意义,可以自主发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收集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知识的资料,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四步,研究学生思维特点。第五步,采用片段探究的方式,运用课堂实验法再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最后提出探究式问题:力与作用力是不是一样大小?有何不同?
2.建立探究背景环境
在讲授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可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以拿两个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让学生们判断。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则为生鸡蛋。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反之,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从而为探究本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3.多样化探究方式
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引入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寓言、故事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例如:“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是因为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亲身尝试和体验的探究内容,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展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用一些实验器具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
四、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
发现模式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去发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归纳的过程。探究模式最终是要对最初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需要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同时进行。
发现模式注重提问中的转移,使更多的学习者卷入学习,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问题;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问题
对同一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发现模式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探究模式的重点放在需要解释的问题上,而发现模式更重视学习者的相互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属于探究式教学观点的有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属于哪个街道(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属于哪个街道村委)
用ps做淘宝详情页长图(用ps做淘宝详情页长图文字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