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地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山地地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题)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山地地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坡地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坡地建筑结构设计,争对常见的坡地建筑结构是否设置地下室嵌固,从前期结构经济性和施工图阶段的结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保证坡地建筑的安全使用的功能。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及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的推动和加深,城市用地形势日益严峻,围绕老城区原有的居住用地的周边,形成各种卫星新城。但是,为了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很多政府批规用地为山坡土地、滩涂等非耕种用地,福建的八闽大地依山傍海、山峦叠嶂。努力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依托原有的自然地貌,做好“靠山”工程,形成局部城市绿肺,完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地形相结合的山地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新区中,使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更多的呈现在民用建筑设计中。
1工程概况
建发山外山项目位于漳州市长泰县十里蓝山度假区,项目分南北地块,依山而建,南地块为多层别墅,无整体式地下室,北区为高层住宅及大底盘地下室;南北走向建筑完成面黄海高程相差约为30m。场地上部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及第四纪冲海积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自上而下依次描述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残积砂质粘性土、④全风化花岗岩、⑤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⑥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⑦中风化花岗岩;地势起伏加大,中间呈U型冲沟,现状地面与设计完成面相差最高约为10m。
2方案前期控制
坡地建筑的场平成本和边坡处理费用占据前期费用的很大部分,在保证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面积开挖对自然地貌的破坏和造成新的地质灾害,更好的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在前期总图规划和方案确定时应结合土建造价综合考虑项目成本,结合实际情况,在方案阶段综合考虑了下列因素:
2.1土石方平衡
考虑将北侧坡地表面的土方(分台阶处理)局部开挖回填至中部的冲沟处,项目前期要把土石方控制在合理值范围,关键是在前期标高设计上非常精细。在建筑方案确认方案后,各专业根据现有场平情况确定各栋单体的综合指标,平衡每栋楼的建筑标高、道路坡度、是否设置地下室及地下室的层数和高度(高层考虑基础埋深,地下室集中于北侧高层处),确定填挖方的比例和坡度的大小,尽量减少开挖量,避免大挖大填,尽量保证本场地内的土石方平衡。
2.2挡土墙设置
挡土墙是坡地工程无法回避的难点,挡土墙本身的造价高,包括挖土和填土,墙背土方的夯实等。对挡土墙最好的选择是控制其高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可采用分台、顶部放坡等方法降低挡土墙的高度。南侧别墅无地下室,结合建筑总平布置,别墅间设置约4米的高差,利用别墅后侧混凝土墙体作挡土墙。小区周边与外侧道路间有较大的高差处,结合地下室外墙和小区景观绿化放坡等方式,减少独立挡墙的数量。
2.3排水设计
坡地建筑设计过程中,地质灾害是建筑工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加强对排水等综合管网的布局。根据坡地的具体走势,设计出高效、合理的排水系统,保证及时的降水,确保建筑基础的稳固。对有暴雨可能的南方城市,为了保证瞬时的水头增高(来不及泄洪)影响地下室的抗浮安全,可以在簸箕型的地下室侧边设置排水盲沟等措施,保证地表水的及时排出,减少需要设置抗浮的设计水头,降低设置抗浮措施的工程造价。
3施工图阶段控制
3.1有完整地下室
根据《地规》的规定,建筑基础埋深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并符合:①天然地基或者复合地基上的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②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及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房屋高度的1/18。山地建筑(非全埋式地下室)的基础埋深的室外地坪的起算位置,不能采用建筑0.00标高或者室外地面平均标高,而应采用建筑周边室外地坪的最低点位置;在确定建筑物高度时也应由室外周边地面的最低点算起。地下室外露的高度不大于整体地下室埋深的1/3且不大于2m,地下室临空面为钢筋混凝土侧墙且无大开洞布置,如满足上述条件则可按完整地下室设计。嵌固端地下室以上较高一侧的挡土墙可根据场地情况设置脱离式或者混凝土墙兼顾式挡土墙。
3.2高层无地下室
根据《闽建科37号》[1]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对于无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应满足规范埋置深度的要求,当建筑采用岩石地基或者采用其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前提下,可适当放松。本工程的地质起伏较大,基础持力层从填土层(地基处理)至中风化花岗岩的大幅度变化,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以下基础加固措施:①在墙柱下设置柱帽(即局部基坑,约为0.5~1.0米,基坑在满足岩体自稳定下,不设置斜坡,局部较深基坑可设台阶状)的构造措施,从构造上满足基础的抗滑移和抗剪要求,且在整体计算时满足在风和地震的水平工况下的最大剪力与建筑物的准永久组合下的承载力满足要求;
②在墙柱下(建筑物周边)设置抗拔锚杆,确保嵌固端满足抗弯承载力即结构的整体抗倾覆要求。对于一般工程,锚杆的设置满足风和多遇地震要求,对于特殊工程或基础平面中的关键部位,可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满足设防地震(中震)验算要求,锚杆强度可取为标准值;③个别栋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建筑要求或基础零应力区面积超出规范要求时,设置少量扩底灌注桩或人工墩,利用周边桩基的抗拔和全体桩基的抗剪承载力满足上部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的抗滑移和抗剪的要求。
3.3多层无地下室
南侧别墅群建筑形式分为掉层结构和吊脚结构。吊脚结构首层楼盖采用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掉层结构上接地端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段楼盖的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厚度不小于150mm;配筋均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小于0.25%。吊脚柱及接地层柱和掉层结构上、下接地层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吊脚或者掉层部分后侧采用混凝土墙兼顾挡土墙时,应在敞开侧设置与之匹配的钢筋混凝土外墙(仅在建筑需要的通道位置开设结构洞);以满足前后侧刚度平衡,避免地震作用下产生结构扭转破坏。
4结束语
坡地建筑的设计应在各个阶段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最优的工程投资造价要求。在方案阶段应根据初堪情况,考虑土石方、高差处理方式、结构抗浮问题等。在施工图阶段根据方案阶段定的原则深化考虑结构埋深、嵌固端,挡土墙型式等技术性问题。
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二、案例分析——清镇市喀斯特石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及数据分析
清镇市是本项目的实验点,在自然地理及喀斯特石漠化发育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性。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贵阳市,南连平坝,西临织金,北接黔西、修文(图3-3),总面积1492.4km2,其中山地区占33.3%,丘陵区占52.9%,山间平坝区13.8%,而从其土地利用现状分地类来看,清镇的耕地面积占30%,园地占0.66%,林地占31.30%,牧草地占19.22%,建设用地占4.29%,交通用地占0.35%,水域占5.72%,未利用土地占8.46%。
图3-3 清镇市地理位置图
清镇平均海拔1350m,在自然地理区域上,处于黔中丘原、苗岭山脉北侧。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南部低。清镇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凉暖和,年均温14℃左右,河谷地带年均略高,年降水量1200mm。清镇市境内地貌类型复杂,主要为丘陵山地,喀斯特发育强烈,人工湖水面宽广,全省最大的人工湖就位于清镇市的南部。清镇全市有10个乡镇,总人口434125人,县内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白等少数民族。
清镇市与全省其他喀斯特地区一样,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用破坏生态获得基本温饱,导致了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基础差,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等。清镇市地表出露的地层和岩石有前震旦系的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板岩,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灰岩、白云岩、页岩,第三系的砾岩,第四系的堆积物,海西期的玄武岩等。在该市的出露地层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共101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7.94%,故喀斯特地貌成为该市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尤以西北部的流长、马场、化龙、王庄、新店、鸭池、韩家坝、暗流、木刻与西部的沙鹅、打鼓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非喀斯特面积则较小,主要分布在清镇市东部,西南部和南部的少数地区,即小坝—温水—铁长—云归沿线、麦卷—小靛山—洛夯—中寨—破岩沿线、犁倭—河溪洞—席关—周家桥沿线、银厂、羊坝及清镇市西侧、红枫湖东侧少数地区,其余地区均为喀斯特地区,面积广大。同时,由于人为反复砍伐植被、陡坡开垦,引起植被覆盖层丧失、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导致了石漠化的产生。
一、喀斯特石漠化强度级别遥感影像解译
清镇市喀斯特石漠化遥感影像解译,与全省作业流程相同,遵照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解译工作的工作流程及技术路线,在遥感解译指标的建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1.岩性与地质构造判读特征
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岩性与石漠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岩性为碳酸盐岩的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依据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而程度有所差异。
清镇市地表出露的地层和岩石有前震旦系的变余岩、变余凝灰岩、板岩;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灰岩、白云岩、页岩;第三系的砾岩;第四系的堆积物;海西期的玄武岩等。强烈的燕山运动,先后使东部岩层形成近南北褶皱,西部岩层成北东向褶皱,褶皱带内走向断层发育,横向与斜向交织成网,相互成层的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经褶皱后呈带状交错,在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各种喀斯特和常态地貌形态。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地区进一步活化,老第三系的砾石也产生断裂,并控制现今的几个陆相红色沉积盆地。
第四纪以来地壳明显抬升,地区境内地面经两次大的造山运动和一系列溶蚀、侵蚀剥蚀后,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地势平缓的地带则为非喀斯特地带。地质构造是形成地貌基本骨架的主导因素,也是划分地貌类型和地貌分区的主要依据。地貌景观也反映了不同构造体系的地质特征。从山脉河流展布来看,清镇市内的主要山系、河流的走向与构造线的方向几乎一致,东北部的云归山、宝塔山、九龙山等几条主要山脉,走向均为南北向。它与老黑山褶皱背斜和大威岭背斜的轴向、岩层走向完全一致。儿条主要河流也是如此,暗流河、干河、龙滩河均为南北向,猫跳河为东北走向,均与岩层走向、断裂走向几乎一致。
2.石漠化等级的地貌坡度判读特征
石漠化程度与坡度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坡度越高,冲刷剧烈,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进程快,石漠化程度高。反之,坡度缓,冲刷较慢,水土保持较好,则石漠化程度低。
当地表质地和植被状况等其他指标一定时,石漠化等级主要决定于地貌坡度。地貌判读主要运用图形、色调和阴影,地貌影像的图形包括平面轮廓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色调和阴影则可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地貌形态,获得地貌及其组成物质的信息。山地在阳光照射下,向阳坡受光较强,亮度值高,色调浅;阴坡亮度值小,色调较深。
因此山地影像的色调很不均匀,高山阴影斑块较小,低山丘陵影像色调差异变化趋缓。山顶形状和山坡陡缓主要根据色调变化来判读。如山顶向阳南面一般呈三角形突出在阴影之中,三角形的顶点即为山顶,如山顶色调变化较舒缓或明显,则表示受光面呈浑圆或平缓的山顶。两斜坡色调深浅交界线就是山脊,山脊阴坡的色调也有深浅之分,色调浅且均匀分布表示坡缓,色调深或有阴影者表示山坡陡峻,两山脊之间的低洼部为山谷。影像上可清楚地分出峡谷和宽谷。峡谷两侧坡度较陡峻,其底部常被阴影遮盖,影像色调多为深色,宽谷底部较平坦,常有农田和居民分布。喀斯特盆地的影像特征是四周被山地所围,中间则呈现低平的盆状地形,平地的色调较均匀。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正负地形互相交替,地形显得杂乱无序。在喀斯特地貌区,常有孤峰和峰林、溶蚀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盆地、伏流、盲谷等独特的地貌形态,在平缓倾斜的石灰岩层上分布着许多漏斗,有单个的,也有成群分布的,漏斗多呈圆形和椭圆形。有些为松散沉积物填充,色调较浅,孤峰和峰林是喀斯特正地形,影像呈深色调;溶蚀洼地是负地形,呈浅色调;构成深浅交替、杂乱的图集。根据上面的影像特征,大致可以判断出基本的地貌情况,对于坡度等级的判读获取,除了参照影像阴影的深浅来获取外,更重要的是从1/20万的清镇市坡度矢量图叠加及1/5万地形图上获得。
3.土层及植被判读特征
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不同而各异。一般说来,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或无石漠化现象。而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
在遥感影像TM4、3、2波段中,对植被的反映敏感,当质地、岩性和坡度等指标确定以后,多边形图斑的勾绘和石漠化强度级别判定的指标就是植被、植被覆盖度、植被结构信息从影像色调深浅及色相确定(表3-5)。
4.野外作业验证
在遥感影像调查工作中,野外作业验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本工作区域作业补充调查,建立石漠化强度分级遥感解译标志,同时拍摄相应的野外实况照片,用于石漠化强度判读分析。为了正确解译卫星影像,保证调查准确,先在清镇遥感影像图上标出路线穿越的地点作为标志,结合地形图、地质图沿途查看对照,检验沿线影像预判结果。实际地点采用GPS来定位,再结合影像上的坐标进行判定,调查结束后即开始卫星影像的解译。
观测点一:清镇市簸箩村,卫星定位:N26°38.005′,E106°25.65′。该点为封闭式的峰丛洼地,典型喀斯特地貌,西侧的影像图为红中带白,为轻度或中强度石漠化,植被类型为低矮灌丛,植被覆盖率小于45%,是难利用石山,石沟、石芽不发育,利用程度低(照片3-2)。其东南侧,影像特征红色,植被覆盖率达90%,坡度较陡,为潜在石漠化,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容易形成石漠化(照片3-3)。
观测点二:贵州铝矿厂,卫星定位:N26°38.005′,E106°25.65′。该点岩层为下寒武纪出露的岩层,为非喀斯特地区。其影像特征为白色大块状结构,并非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工开采,导致大量岩石裸露。其东侧出露岩层为石灰岩,影像特征为绿红色,有零星白点岩层出露,植被覆盖率为80%左右,植被类型为低矮灌丛,为轻度或潜在石漠化(照片3-4)。
观测点三:鸭池河峡谷,卫星定位:N26°51.345′,E106°10.454′。该点影像特征由黄色转变为红色并带有白色。台地上土层较厚,陡坡开垦严重,为喀斯特地区,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阶段,为潜在石漠化的难利用地(照片3-5)。
表3-5 标准假彩色影像特征表
二、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数据分析
1.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空间分布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最终生成清镇市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强度级别空间分布图(照片3-6),利用GIS的数据分析功能,统计出各级别的面积、图斑及百分比等(表3-6),以利于进一步分析。
表3-6 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表
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清镇市的非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的东部和西南部,占清镇市总面积的14.38%,而喀斯特地区占85.62%,其中,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中部和南部红枫湖周围地区,潜在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东北和北部地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西部和西南部,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西北部、红枫湖西部,少量分布于中部地区,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中部地区,少量分布于红枫湖东部和清镇市西北部。清镇市的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24.67%,其中,轻度石漠化占17.31%,中度石漠化占6.46%,强度石漠化占0.90%(图3-4)。
2.石漠化强度级别与岩性的关系分析
从地质上看,清镇鸭池一带属于二叠系上统,为燧石灰岩、页岩互层,由于燧石岩致密坚硬,因此中度石漠化发育典型。在九头大坡的东部属于三叠系夜郎组,上部为页岩,中部为灰岩,下部为页岩,页岩性软,抵抗风化能力弱,但仍是粘土岩类中固结较强的岩石,以至有轻度石漠化发育,其周围地区及延伸到卫城东部等地,属于二叠系下统,以灰岩、燧石灰岩为主,底部稍见页岩,再往东至猫跳河及卫城东北部属于石炭系,以砂岩、页岩为主,都是潜在石漠化地区。
从卫城镇区以东到南部新发等地为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上部为白云岩,中部为灰质白云岩,下部为灰岩,由于这种白云岩层位不稳定,横向常过渡为白云质灰岩或灰岩,因此该地区大部分是无石漠化地区。其往东及马场附近为三叠系上统松子坎组,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页岩,中度石漠化发育典型。在流长周围,主要以三叠系的下统茅草铺组、夜郎组,二叠系上统、下统为主,因此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夹杂分布。红枫湖周围属于三叠系中统安尼锡克阶的花溪组的红枫亚组,主要为白云岩夹页岩,偶含溶塌角砾岩和石膏夹层,除西部外,都是以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为主。岩性不一样,将导致石漠化强度级别面积和程度已有差异(表3-7)。
图3-4 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表3-7 清镇市喀斯特区各岩性石漠化强度级别分布面积表(单位:m2)
根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各岩性的分布比例(图3-5)及比重(图3-6)。可以看出,清镇市的岩性分布对石漠化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其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白云岩地区,其石漠化面积占清镇喀斯特总面积的42%,其次,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页岩地区,其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总面积的19%,石漠化面积最少的是白云岩分布区,其石漠化面积占清镇喀斯特总面积的10%。而在灰质白云岩地区,潜在石漠化分布最广,约占其面积的62%,其次为无石漠化地区,占16%,强度石漠化最少,占1%(图3-7)。
灰质页岩地区潜在石漠化分布最广,其次为轻度石漠化、无强度石漠化分布(图3-8)。白云岩地区中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都较多,而强度石漠化仅占1%(图3-9)。石灰岩地区的潜在石漠化占58%,其次是轻度石漠化占26%,潜在石漠化占12%,中度石漠化占1%,强度石漠化占3%(图3-10)。在白云岩和石灰岩交替分布地区,以潜在石漠化为主,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所占比例差不多,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则较多(图3-11)。综合上述比较,无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白云岩地区,其次为灰质页岩、白云岩和石灰岩混合地区,石灰岩地区最少;潜在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白云岩地区,白云岩地区最少;轻度石漠化在白云岩、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多,灰质白云岩地区最少;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白云岩和石灰岩混合地区,而石灰岩地区仅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强度石漠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而在灰质页岩地区几乎没有分布。
图3-5 各岩性中石漠化分布比例图
图3-6 各岩性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重图
图3-7 灰质白云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8 灰质页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9 白云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10 石灰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
图3-11 白云岩、石灰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
三、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的塑造以丰富园林景观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亲近和自然相融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要求逐渐由个体生活空间的发展转化为注重群体情感的交流,注重个人的心理需求。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对山水地形的环境情有独钟,历代造园师们都把地形的处理当作是造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地形是连接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空间的主线,地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的造园效果及人们的使用功能[1]。
2微地形的概念和发展
2.1微地形的概念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态,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总称[5],此类地形地貌也被称之为大地形。《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的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以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特征称为“大地形”。
在园林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土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广泛应用于高尔夫球场、庄园别墅、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绿化等建设。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景观、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要[]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2.2微地形的历史
微地形是地形的一种,是从地形变化而来的。在我国,关于地形结构的最早的系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风水学中。从源头上说,风水学与中国古代地理学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而风水学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明末的造园名著《园治》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是风水的专业术语,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3]在西方造园史中,德国最著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菲尔德,他认为: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因此也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2.3微地形的类型
微地形可以按照其坡度的起伏的流畅程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曲线型和直线型[4]。曲线型微地形是指运用柔和流畅的曲线来模拟地形地貌,从而营造出自然倾斜的风景,如公园中的草坡,甚至用来作为极限运动的有硬质铺装的坡地都可以归为此类。直线型微地形可以说是微地形最为常用的表现方式,是指在微地形的设计过程主要采用直线条,营造出层层叠叠波澜起伏的地形地貌,如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到的嵌草大台阶、层层叠叠的假山石、下沉广场等(图1-2)。
3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
微地形分为直线形和曲线型,所以在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上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以下两种:
3.1曲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体现原始自然风光: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尽量保持地块的地形感,体现当地的乡土风貌和地形特征,展现自然风貌。可以根据地表特征,对设计地块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景观。[5]如对较大面积的地块可以设计成起伏的草地或疏林地,来展现悠远的意境;对面积较小的地块,可以设计坡度较大的微地形,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同时进行设计,打破狭窄闭塞的感觉,创造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3.2直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运用抽象的手法,创造出新的景观空间:直线型的微地形是由曲线型的微地形演变而来,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抽象的设计手法,也可以说是将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所表达的意境与情趣就完全不同。建筑师高迪曾经说过‘曲线是属于上帝的,直线是属于人类的’,但当曲线的地形与直线的构筑物相结合时,却产生了意想不道的美景。广州东站广场磅礴的水景瀑布与绿化广场交相错合,交汇视线来营造一个别样景观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上大型的动态玻璃瀑布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都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代表(图3)。
4微地形的绿化设计
近年来在广州住宅小区、道路、街头等景观区域也应用了地形的处理手法。但这种地形的处理区别于以往地形,是一种起伏较小的地形,现在称为微地形。微地形处理,可以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层次和空间,能围合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趣味空间。微地形可通过植物的高低起伏变化,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微地形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缺的景观营造手法。现就对华南地区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手法进行探讨。
四、求山地可行性报告一份
相关范文:
浅谈山地小城镇规划
1、引沦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 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 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 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 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开发山 地小城镇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许多便利和 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从战略的角 度进行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 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 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的规划。
2、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山地小城镇的生态性十分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 ,小城镇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 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 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 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 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 方神韵、体现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小 城镇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 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 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小城镇结构形成以后,它要能根据 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 担其结构功能,使小城镇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持 续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的特性,使城镇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运动过 程中,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抄袭、模仿和套用外地的规 划模式。这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对山地小城镇可持续 发展的要求。
山地小城镇的结构布局要顺应地形,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 、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小城镇的住区 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 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 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使各组团内住户都能方 便地享受到邻里交往的乐趣。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3、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山地地形复杂、特征明显,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 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 ,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 流顺畅即可,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并 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以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土方工 程量达到最小,从而降低建造成电同时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 街”、“爬山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 、活泼、有机的山地小城镇道路网络结构。山地小城镇曲折婉蜒的道 路,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使视线走廊层层变 化又串联一体,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婉蜒的街道空间 以建筑体块为媒介,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 连续渗透,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避免了一览无余创造出 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是平地小城镇所不可比拟的。沿着山地小城镇 的道路前行,那有曲有直、自由舒展的街道依次展开,使空间有抑有 畅,前后左右景观序列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那尺度宜人、错落有致 的建筑立面,使步行其中的人们在浏览路两旁店铺的同时,还欣赏到 美丽、富有节奏的衔景而倍感舒适和亲切。
步行交通规划是山地小城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 规划中应对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凸现山地特色, 可尝试以步行商业服务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中 心,小区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 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有效的步行交通环境。在步行系统 的细部处理上应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因地形 多变带来的疲劳感。那贯穿于各组团间的步行小径,既是山地小城镇 居民平时登山锻炼或散步的健身途径,又是别有情趣的景观欣赏线。
4、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土地利 用率普遍比平地小城镇低,其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非常突出。规划中 应综合考虑道路、坡度、坡向、地质、植被、沟谷,以及现状建设条 件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最大限度地 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积极探索 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山地小城 镇土地的升值。
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小城镇特色,尽可能 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以突出生态环境,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 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 ,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以保留其原始的森林化植被, 在此基础上考虑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 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5、恢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山地建筑是形成山地小城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设计中 应依山就势,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 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 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 、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而是可以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 车负担。
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邻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山 地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进一步采用错层、跌落、跃 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灵活的手法设计建筑单体 ,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 筑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 形式的私家花园。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宛如 “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6、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如何正确处理小城镇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重点 .山地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极大程度上有别于平原 地形,其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可 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 很有特色。这一切有利于创造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为未 来的小区建设储备了无数良好的宅址,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地小城镇所处区域内一草、 一木、一山、一水的自然地理地貌和景观脉络,将它们有机的组织到 小城镇景观中去,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展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 ,使山地小城镇既有浓郁的乡村自然景观,又充分体现城镇的现代生 活气息。
镇区内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将其规划 为专业化的观光农业带,遵循多样统一、适地适树、美观大方和经济 高效的原则,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 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并考虑季节性因素 ,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快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使田园风光 、园林绿化很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不同时节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形成独特的“镇中园”式的农业生态景观,开辟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 .内部既进行平常的农业生产,果树开花和果子成熟时节时则成为农 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时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使小城镇建 设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营造出自然 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映成辉、集城市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园林 化小城镇,自然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提高/J城镇 的物种利用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降低小城镇的环境和绿化 工程成本,促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眼度地发挥生态、 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有效保证山地小城镇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其 生态环境走上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路,体现出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共生关系,使山地小城镇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其他相关:
http://hi.baidu.com/yetie/blog/item/72ab6b29d68b33f998250a5f.html
关于台州绿心山地发展利用的调研报告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地地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