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类型及其特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课程类型及其特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课程性质是什么意思?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是什么意思?都是必选的吗?
课程性质主要有公共必修、学科必修、学科选修、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实践必修、实践选修。专业主干课是某个专业里面的最主要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某个专业里面可以选修的课程。专业主干课是必选的,专业选修课不是必选的。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是指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由学生自行安排选习的课程。与“必修课”相对。分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
前者指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的课程,如必须在指定的若干组课程中选修一定组数的若干课程,或在若干门指定的课程中选修一定门数的课程;后者指不加限制,由学生自由选读的课程。
扩展资料:
大学的课程按大类来说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简言之,必修就是必须修读,选修就是选择性修读。一般来说,基础性的知识都作为必修课程。有些知识不是基础性的,与兴趣和研究方向有关,这部分知识可以选择。这是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细分起来,必修课又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有全校性任选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跨院系选修课。必修课的分类各校差别一般不大,选修课的分类有一定差异。
有的学校这几类课程同时存在;有的学校把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合并,叫专业选修课;有的学校全校性任选课和跨院系选修课是一回事,有的学校则分开,当然叫法会不一样。
选课前要做的一件主要的事就是搞清楚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的类型。因为学校和各院系对本科期间应修习的各种类型的课程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如果不清楚或搞错了,有可能得不到毕业证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业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选修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选课
二、2014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部分分不分中学和小学
你好,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是分中学和小学的。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大纲中学和小学都是分开的。具体内容:
小学大纲:
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5.课程
(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6.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4)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7)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
7.德育
(1)德育及其意义
(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8.班主任工作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
9.学生
(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
(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4)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殊儿童的教育
10.教师
(1)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2)小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
(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二)心理学
1.小学生认知发展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3)记忆的概念、记忆品质、记忆过程、记忆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思维的概念、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想象的概念、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
(1)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种类
(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
3.小学生个性发展
(1)需要、小学生的兴趣及其培养
(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类型、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培养
(4)性格的概念、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念、学习分类
(2)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分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4)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迁移与教学
(5)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
(6)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7)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
(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
(三)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
2.教师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
3.学生权利保护
(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四)新课程理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
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4.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5.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2013年)
2.教师职业行为
(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解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约占70﹪,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约占30﹪。
中学大纲:
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
(3)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4)教育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5.课程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3)课程理论流派
(4)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5)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6.教学
(1)教学的意义
(2)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理论流派
(4)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5)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7)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8)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
7.德育
(1)德育及其意义
(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3)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4)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8.班主任工作
(1)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2)中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3)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4)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5)中学班主任工作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9.学生
(1)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中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
(3)中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4)中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10.教师
(1)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2)中学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
(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二)心理学
1.中学生认知发展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3)记忆的概念、记忆品质、记忆过程、记忆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思维的概念、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想象的概念、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1)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种类
(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
3.中学生个性发展
(1)需要的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类型、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培养
(4)性格的概念、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念、学习分类
(2)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分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4)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迁移与教学
(5)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
(6)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7)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
(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
(三)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
2.教师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
3.学生权利保护
(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四)新课程理论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
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高中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4.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5.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7.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
(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2013年)
2.教师职业行为
(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解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约占70﹪,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约占30﹪。
三、课程性质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1) 学问; (2) 指学术; (3) 学习的课业。
1、课叮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问题二:课程性质是什么意思?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是什么意思?都是必选的吗? 专业主干课时必修课程,必修全部修满。专业选修课时在在众多专业选修课里选择修学分,专业选修课绩学分够了就可以。有的学校专业选修课已经是学校给选好了,你去上课就可以了
问题三: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问题四:课题性质是什么 所谓课题,指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课题背景就是指该问题是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产生的,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等等。课题包括: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
课题性质即科研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问题。有三种分类法:
1、按研究过程分类:科研课题有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开发研究型。
2、按研究方法分类:科研课题有实验研究型、调查梗究型、观察研究型。
3、按研究者的风险分类:课题研究有探索研究型和发展研究型两类。
问题五:课程有哪些性质?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崔允[摘要]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标准;教学[作者简介]崔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但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新课程到底倡导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教学;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明教材教”);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更进一步地,关于作为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课程标准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讨论,就更是鲜见了。因此,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出当前我们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进而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期为我国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怎样将规划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除上述提及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学外,还应包括地方层面的课程推广,但是,不管怎样,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本文将课程实施限制在教学范畴来探讨。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最为大家熟知和广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实(fidelity)取向、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课程创生(enactment)取向。[1]这三种取向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囊括了实施中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事实上,对任何政策、方案或计划的实施都可以拿这个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但是,回到我们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离不开他们的情感、动机与价值观,何况学校与课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势必要灵活地处理这种差异;另一方面,三种取向的划分缺乏现实的执行力,如“相互调适”如何调适,调适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课程创生”创生什么,创生的依据与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因......>>
四、幼儿园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的特点
核心课程特点如下,一)学前卫生与保育
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卫生保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卫生保育实际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幼儿人体特点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对幼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会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用餐、睡眠、盥洗、锻炼等环节进行指导和管理;初步具备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技能和幼儿意外伤害急救的基本技能;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前心理学
此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四大方面。
(三)学前教育学
此课程要求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各年龄段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托幼机构、家庭与社区;幼儿教师等方面。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此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校内外实训具备较强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初步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索幼儿园在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各种教育活动类型的目标要求、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要点和评价方法。
(五)幼儿游戏与指导
此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知识、游戏的类型及其各类游戏的特点和主要功能,系统掌握幼儿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基本方法,通过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训练,具备设计与指导幼儿开展各类游戏活动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游戏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婴幼儿游戏等游戏类型的特点与主要功能、游戏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策略。
以上就是关于课程类型及其特征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