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防护林木(景观设计的防护林木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的防护林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防护林的技术要求
营造防护林的具体技术要求:①树种选择和混交类型,宜选择生长稳定、长寿、抗性强的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宜。根据当地条件,营造乔灌木混交型、阴阳树种混交型等类型的混交林。②防护林配置,根据防护目 的和地貌类型,配置防护林带。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配置成片状、带状或块状,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护林体系。③抚育管理,在防护林地区只能进行择伐,清除病腐木,并须及时更新。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原则
以自然物为第一要素的住区景观,我认为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十一项原则:
1. 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 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 美学的要求
2.1 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3 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4 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西藏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的很好的选择。
2.5 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6 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 生态功能考虑
3.1 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在华南,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拦阻夏日北晒,现时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
3.2 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起隔音降尘作用的高绿篱;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中水和下水,再选用生长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过滤经厌氧发酵处理过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能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营养离子;在水体中放养食孑孓鱼类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等等。
3.3 系统稳定的原则
休闲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性交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这里特别提一下海岸防风林:我国1960-1970年代曾比较认真地执行了高潮线以上30米内种植海岸防护林的政策,华南地区的树种主要是木麻黄,许多大树的胸径都长到了60厘米以上,对防治风害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同时在林下开辟沙滩休憩场地也很好。但现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区都把防风林砍掉,要么赤裸裸一片沙地,要么种一些并不适合海岸栽植的棕榈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费了钱,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闲住区可千万不能按着这种思路做。
3.4 适生树种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则
生态学之要旨,和生物和环境的统一。许多植物虽漂亮,不适应开发地的环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动物能否生长良好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和大环境有关外,过涉及到各种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环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开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选用的草种不同,透光乔木下和浓荫乔木下选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产生相尅性物质的树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层开敞的野营地;池塘中大鱼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考虑。
3.5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3.6 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休闲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住区规划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总之,休闲住区的环境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景观和生态的设计。设计要结合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中的水文、动植物等各种要素,以美学、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实现休闲住区景观的美化、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4年植下沿海防护林9600亩 长乐生态屏障绿意蔓延
周末时光,回到长乐文武砂街道东湖社区的林先生推开自家窗户,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番美丽海景:碧蓝海湾,波澜壮阔,层林叠翠,绿意蔓延。“记忆中的海边渔村,曾经风沙漫天,自从有了一道绿色天然屏障守护,风沙基本不见了。”林先生说。
乘着福州新区新城建设的东风,长乐区着眼于滨海新城长远规划和推进速度,结合海岸线特点,系统谋划,分期推进、规划建设三期总长21.1公里的沿海防护林项目。近日,在福建省召开的“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再出发”新闻发布会上,长乐区沿海防护林建设经验获得推介。林先生提到的绿色天然屏障正是长乐沿海防护林。
林木从1.2米长到平均6米
沿着滨江滨海大道文武砂段驱车行驶,两侧蓊郁木麻黄高高耸立,朝着长乐的海岸线蔓延伸展。
“目前,防护林一期和二期已完成建设。”长乐区林业局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防护林一期范围在滨海新城核心区86平方公里内,项目北起漳港街道机场南侧,连接文武砂镇、江田镇沿海,南至松下镇北侧沙岸,建设总长度约11.8公里,宽度为200米的沿海基干林带。
“防护林一期2018年6月动工建设,2019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约5.45亿元,累计完成约1800亩苗木种植,在喷灌、滴灌等措施的加持下,苗木成活率超95%。经过两年多的养护,外侧的木麻黄已从初植的1.2米生长到平均6米,内侧的银合欢、黄花风铃木、三角梅,高低错落,淡黄深红点染其间。”上述负责人表示。
兼具防护和生态旅游功能
在梅花镇的生态屏障,又是另一番美景,漫步在渔乡梅花镇鸟咀海岸边,南方楝、东方杉碧绿苍翠,笔直高耸。美人树、相思树粉红嫩黄,花开正艳。
这里是沿海防护林二期,从梅花镇开始连接文岭镇沿海,南至湖南镇大鹤林场。二期项目建设人工林总面积2610亩,总长度7.2公里,最大宽度500米,其中沿海200米为木麻黄林带,主要起到沿海一线防风固沙屏障作用;内侧200米至500米为混交景观林带,以木麻黄与36种不同季相的绿化树种混交。
二期防护林项目于2020年5月开工建设,今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项目以“乔木+灌木+花草”三层建设综合生态防护体系,结合休闲公园绿化设计,在林下设置慢行步道,从而达到将森林的防护功能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形成防护林到城市绿地的生态过渡。
防护林三期本周内动建
防护林的绿意还在蔓延。“防护林三期北侧连接防护林二期,三期项目建设总长2.1公里,占地1180亩,投资0.79亿元,分两期完成,目前一期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这周内将动建,年内完工,二期计划2024年建成。”长乐区林业局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防护林三期将打造成为梅花镇与松下镇之间的滨海森林生态长廊。
有了防护林拱卫,让沿线众多像林先生一样的居民实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
四、农田防护林是什么?
(farmland shelterbelt)
(孙德林)
为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防止自然灾害,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营造的带状或网状林分。农田防护林,大致有三种形式:①带状林分:即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栽植林带。这种带状林分在整个农田中往往由主林带与副林带纵横交织成网,又称农田防护林网。防御主要害风并与其方向相垂直(或成一定偏角)的林带为主林带;与主林带相垂直的林带为副林带。②农林间作形式的行状林分:即在农田中间隔一定距离栽植一行树木,形成农林间作。中国的农桐(泡桐)、农枣、农柿间作等都属于这种行状林分。③团状林分:即在农业地区营造片林,使农田分布在团状的片林之中。
农田防护林与公路、铁路、道路两旁的护路林带,河流、水渠两侧的护岸、护渠林带,以及小片林等结合在一起,在农业地区构成带、网、片相结合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形成林农景观。它作为固定的自然地理因素,已成为现代化农业集约经营综合体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发展概况
世界很多国家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平原农区营造防护林。19世纪在英格兰东部营造的防护林,证明有增产作用,随后,德国、匈牙利、瑞士等国,也营造防护林。但是,有计划、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主要是苏联、美国和中国。苏联1948年颁布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推动了农田防护林的大规模发展。到1982年末苏联人工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达160万公顷,受防护林保护的农田面积约2000万公顷。全苏已有5200个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起完整的防护林体系。美国营造防护林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大规模的防护林带是从1934年黑风暴之后设计营造的,即所谓“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到1978年美国已营造护田林带25.2万公顷。中国,1949年以前,农民自发营造的小型林网,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至今还保留其痕迹。1949年后,农田防护林有了很大发展。至1953年基本完成了河北西部和永定河下游防护林的营造任务,造林总面积达1万公顷。从1951年到1964年东北地区西部共完成农田防护林19.8万公顷。50年代,河南省只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东部防护林建设,在黄河故道上营造起五条大型防护林带,总长度520公里,造林面积达4.66万公顷。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国农田防护林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70年代后期以来,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入了以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农林间作和小片丰产林为内容的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新阶段。据统计,到1984年已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面积达64.3万公顷,受保护的农田面积为1.073万公顷;“四旁”植树72亿株;农林间作面积112万公顷;平原地区小片丰产林总面积368.7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共营造防护林605万公顷,有800万公顷农田受到林网保护。在无林少林的广大平原农区建立起来的防护林体系,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防护效应
农田防护林在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抗御灾害性天气,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方面,发挥着多功能的效应。
①防风作用:在林带有效防护范围内,林带能使风速平均降低30~40%。林带有效防护范围的大小,与林带树高成正比。林带降低风速的幅度,随着距林带的距离而变化,离林带越远,风速降低幅度越小,5~1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可达40~60%:到30倍树高处,风速降低一般不超过20%,或接近旷野风速。林带的防护范围及降低风速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决定透风系数(亦称通风度、疏透度)的林带结构、林带与风向之间的交角、风力等级有直接关系。疏透结构林带的防护范围可延续到40~50倍树高处,而紧密结构的林带仅达到20~30倍树高处。透风系数是指林带垂直面透光面积与林带总垂直面积的百分比。透风系数为30%左右的林带,削弱风速的作用最好。紧密结构林带与风向交角为90°时,风速降低幅度最大,随着交角的变小,防风效能也随之减小。通风结构林带与风向成一定偏角(不大于45°)比交角成90°的防风效能要大些。长方形网格比相同面积的正方形网格更好些。
②对湍流交换的影响:湍流交换强度的大小,决定着上下空气层之间联系的强弱。农田近地表(1~2米高)气层湍流交换强度的变化,是影响林带间农作物生长的水文气象条件的重要因素。林带能减弱湍流交换强度,与其防风作用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林带对气流的改变及对风的动能的抑制造成的。林带对湍流交换的防护作用,约为其防风作用的60~70%。在林带保护下的农田1~2米高处的湍流交换强度平均减弱15~20%。湍流交换强度的减弱,对农田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保存积雪,防止沙暴等具有重要作用。
③对气温的影响:春秋冬三季,林带均有增温作用,夏季则有降温作用。这样就有利于农作物种子的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据在中国河北省的观测,春季林网内气温比林网外空旷区高1℃左右,林网内小麦出苗比无林网麦田早1~2天;6月上旬林网内麦田气温比无林网麦田低0.4~1.9℃。气温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土壤温度。
④对水文状况的影响:由于有林带作屏障,田间风速降低,湍流交换强度减弱,使蒸腾和蒸发的水分能较长时间地滞留于田块上,从而增加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据测定,林网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网外对照点高15~30%。据中国山东省的观测,林网内土壤含水量比网外空旷地高27%,水面蒸发减少10~30%。树木的生理排水作用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含盐量。据在中国宁夏灌区的观测,在5~7倍树高范围内,地下水位降低10~20厘米,1倍树高处与10倍树高处相比,盐分上升减少20%。
⑤抗御干热风: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正值小麦乳熟至蜡熟阶段)。干热风的主要气象指标是:14时的气温大于30℃,空气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大于3米/秒,并持续两天以上。中国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小麦产区受干热风危害的面积约1330万公顷,为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小麦受干热风危害,一般减产15~30%。由于农田防护林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弱蒸发、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改变着形成干热风的气象条件,从而减轻甚至避免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⑥增加农作物产量:据中国各省(区)的调查,在正常年份,有农田防护林的保护,小麦增产10~30%,玉米增产10~20%,水稻增产6%,棉花增产13~18%。在自然灾害较多或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出现灾害性天气的年份,农田防护林这种增产效应,表现得尤为显著。
营造技术
为使农田防护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营造技术上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和农业发展区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其次要因地制宜地根据立地条件和灾害程度(即自然灾害轻微地区、一般灾害地区和严重灾害地区)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最好沿着田边、路边、渠边设计林带,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田块过大的,可在农田中设计辅助林带。主林带之间的距离,按30倍树高和灾害程度来确定。自然灾害轻微地区,网格可大些,面积20~40公顷,主林带间距400~500米;一般灾害地区,网格面积要相应地小些;严重灾害地区,网格面积10公顷左右,主林带间距200米左右,甚至更小些。农田防护林带(网)的规划设计,还应尽量和其他林带(如护路林带、护岸林带、片林等)结合起来,构成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②树种选择:要按照立地条件类型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要选择速生、优质、抗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宜本地生长的外地优良树种。造林树种不宜过于单一,以营造混交林为好,并可配置灌木树种。
③结构配置:根据各地经验,一般情况下,疏透结构的窄林带,防护效果较好。主林带一般以栽植2~4行,副林带以栽植1~2行为宜。栽植密度要适当,以有利于树木正常生长并构成疏透结构为度。
④抚育管理:主要包括幼林抚育、防治病虫害、抚育间伐。苗木定植后数年内,要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松土等抚育管理,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追肥,并及时防治病虫害。有的树种如要修枝,则应切实防止修枝过度。树木株间郁闭后,初植密度大,影响正常生长时,要及时进行间伐。树木达到自然成熟期(见防护成熟),也要进行采伐更新,最好采取轮伐方式,不使农田失去屏障,以保证防护效应的永续性。
参考书目
曹新孙主编:《农田防护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以上就是关于景观设计的防护林木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