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经验分享(课程建设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课程建设经验分享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的几点思考
听了虞永平教授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讲座后,让我更加增强了教师就是课程建设者的强烈使命感,对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特殊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举到的各种案例对我有所启发,让我有意识的思考可以利用周边资源开发哪些课程。
一、人人都是课程建设者
内观现在:在课程实施阶段,是成熟的园本课程在带引着我们前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根据蓝本实施即可,但在我们逐渐掌握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开发课程,比如,在上一个主题《彩色的春天》我有这样的尝试:在后两周,主要围绕我们班孩子最感兴趣的西瓜虫(潮虫)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貌特征到孩子们自主提问的问题做了深入探究。
在户外找西瓜虫,起初没有找到,下过雨的户外活动时间找到许多西瓜虫,从实际行动中孩子们感知到西瓜虫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通过观察法、观看视频图片等形式探究西瓜虫的外貌特征;在分享的过程中培养小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孩子们通过提出“西瓜虫为什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探索出西瓜虫不喜光,甚至在太阳底下照射会死等特质。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参与度极高,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究,不仅过程中充满欢愉,而且增强了探究的成就感。
我认为当班老师是最了解班级孩子兴趣点的,在主题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大胆尝试,而且可以做小型的生成课程,当然,也对老师们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自己的资源库。
二、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游戏化
在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活化、游戏化、过程性、情境性、活动性几个方面。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对象,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和游戏化的。
在水缸中种植芦苇、浮萍等水生植物以及让孩子们对于井盖有进一步认识探究,这两个例子让我眼前一亮,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都能成为孩子们课程的一部分。
那我们班里可以有什么延展呢?
1.尝试水培植物:种在泥学园中的南瓜、土豆等农作物在泥土里能生存,拿在水里能不能成长呢?不如和孩子们一起试一试吧。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做长期的观察记录,如果能生长,与土培的农作物生长出的叶子、果实又有什么不同呢?
水培植物场地可以选择在泥学园或者是班级植物角中。
2.多利用周边资源:
比如,孩子们每天在站队的时候会看到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可以带孩子观察消防栓中有什么,灭火器如何看压力的多少、组成部分、使用方法等等。
可以结合消防演习做进一步的探究,并及时把探究成果用照片和绘画表征的方式呈现出来。
3.让课程游戏化无处不在:
实施《动物乐园》主题时,在散步、排队等环节可以与各种动物来个密切接触。“猜一猜动物”:用描述动物外形或者是习性等方式让孩子们猜猜是哪种动物;“模仿动物”:用肢体模仿各种动物。
二、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
突出建设成果的描述。
方法如下:
1、首先突出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以及定位和特色。
2、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比如说师资力量雄厚,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
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的一个描述。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吕梁学院教务处召开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推进会?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11月16日,吕梁学院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学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推进会。会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管理,进一步推进学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使精品共享课程进一步取得省级认定,进一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教务处处长刘方,教务处副处长高文丹,吕梁学院2019、2020年度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课程与立项培育课程的负责人、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在综B-106会议室举行,由刘方主持会议。
刘方就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作了充分强调,提出录制高质量课程、编制高水平课件和教案、建设高标准课程网站、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高文丹就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对任务书填写存在的建设目标聚焦度不够等问题,指出要紧紧围绕认定目标,认真仔细研究6项认定条件,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扬长处;一流课程建设要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不能等,不能拖。
与会课程负责人就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就建设感想和经验作了分享交流。教务处就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诸如团队凝聚、激励机制、视频录制、专家指导作了意见征求。教务处表示,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将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参谋助手作用,为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据悉,吕梁学院近年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及专业建设提质增效的最基础最重要教学建设,2019和2020年两年,学校共推荐选送近60门课程参加山西省教育厅开展的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认定工作,经评审,吕梁学院获批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课程3门,获批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培育课程6门。
[编辑:梁燕则]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四、《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48-72页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曾经有人说过,没有问题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 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 、成就自己。
最近认真拜读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之生态观、真理观和对话观 ,我越发感觉自己的孤陋寡闻,也越发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真的是思想的大宝藏。感恩遇见,感谢项城课题组闫艳丽老师以及胡新颖老师无私地把好书分享给我们,感谢我的好友加同事彭松玲老师把我拉进群一起共读、共学、共同进步。
通过阅读相互滋养生态观 ,我明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理智取向 、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以及技术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也就是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从而确定发展的方式 。马克思曾经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独行快,但众行远 。"只有抱团取火,相互温暖、相互赋能, 我们才能够走的更久更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最难能可贵的思在于“无知之知”,即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即只会意味着自知无知。苏格拉底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引导孩子,进而让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寻求真理,最终得出结论和定义等等,他的思想之博大精深,是我永远都望尘莫及的,虽不能与伟人相比,但好在通过阅读,我现在认识到自己思想的无知:
一、教书育人做何解
之前总认为教书就是老师的事,和校长、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无关,现在越来越深刻意识到教书牵涉的范围太广,它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需要家校共育,需要社会支持,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好势头。并且还总认为教书就是教知识,现在发现不只是教给孩子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方法的指导、技巧的引导、兴趣点的激发以及为人处世的德行方面的教导、小组合作共赢的分享等等,这真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啊!
之前以为育人就是教育学生和其他无关,读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太浅薄了,思想太狭隘了,育人首先是育自己,自己发展成才了,育学生才能有资本和基础 ;其次是育学生, 教师需要更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 ,要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再次是育同事这不仅是与同事共同成长, 还要与同事共建立有利于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这就是合作共赢 。
二、成长意味着"心"的开放
心的开放需要爱,基于爱与被爱的需要,观课议课需要打破 "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到短,同样我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 ",这种私下默契的外壳,需要融化教师之间彼此封闭而又自以为是的坚冰 ,只有这样,才能应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闭门造车"只会封闭自己,把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同时,不点评、不发表意见、不提出自己的困惑,不但不利于自己成长也不利于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表面上来看,做好好人还不错,其实这是对教研的不尊重,对课程的不作为,做自己的不负责任。但是,一定要切记:议课针对的是课,议课的目的是发展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有利且合理的课程,寓教于乐、乐教乐学。那怎样的观课议课教研才更高效呢?
(一)教研前:确定教研的主题。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的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这个伟大的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 提出主题, 围绕主题进行对话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因此有主题的教研才是有准备的教研,才是高效的教研 。
(二)教研时:
1、观课者把自己看成助教
观课议课是教师之间的互助行为,观课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打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观课老师应给予帮助。 如果学生有进步,观课老师应鼓励他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位老师在身边是一件舒适的事 。同时对于教学要求观课老师要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观课老师一定要把握时机 ,做到适度参与。 不要抢了授课老师的镜头 ,否则会适得其反 。
2、授课者提供课前说明
让授课老师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说明 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正是尊重和理解授课老师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由于每一个老师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所差距,有些可能是通过阅读来感悟作者的心情, 有些也可以是通过朗读体会文字的优美 ,还可以是通过抽离文法句法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等。这都是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来作为设定的, 因此, 授课老师在课前做出授课说明 ,其他观课老师就不会先入为主 ,不会主观臆断。而是学会了先接纳、 先倾听 。以审视和研究的态度的去理解授课老师的探索,这样的课前的说明体现了对授课老师的尊重 ,同时有利于授课老师突破出于迎合心理的习惯来授课,还 有利于教学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观课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研讨 ,大大提高了研课的效率和针对性 。
3、议课时平等对话,头脑风暴
议课首先意识一种人际互动 ,美国学者格尔曼曾经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议课时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这里所说的考虑对方的感受并不是让我们做好好人 ,或者是对别人的课大放厥词,而是要以参与者的身份把自己置身其中,以一名学习者的态度、平等地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教研当中 ,走进课堂针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头脑风暴,面对共同的问题,大家一起贡献自己的智慧 ,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 ,同时还能够走出课堂 ,获得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就是"一 中求多" ,积累经验,反思并筛选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流程。
(三)教研后:有反思,有行动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行动、为了雕刻更加优秀的自己,为了"知行合一"。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活动,读文本就是和名家打卡对话,交流就是头脑风暴相互赋能,写作就是和自己对话,建构并内化属于自己的思想见解。唯有行动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进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我们的教育新添一泓活水吧!
以上就是关于课程建设经验分享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课程结构的三大特点(课程结构的三大特点 目的性 层次性 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