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日本留学生(第一批日本留学生名单)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第一批日本留学生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有哪位好友知道清朝末期去日本留学的人名单?
根据安徽毕业生人数,照留学生总数与毕业生之比,安徽留日学生总数应在千人以上。能够说明晚清安徽留日学生数量庞大的另一个证据,是《安徽人物大辞典》所收录的清末具有留学日本经历的历史人物。
在其收录的103人中,除了徐光炜、姚震、光晟、潘赞化、王淮深、王天培、李宜吉、王达、胡寅初等9人外,其余94人在毕业生名单中没有反映(其中有少数在1908年以前已经毕业,因而未登记)。也就是说,这些历史人物作为留学生代表,竟有90%未获毕业。
清末时期
立宪改革
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
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
二、近代留学生的日本
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综观半个世纪的留日运动,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6-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37年为第二阶段;1937-1945年为第三阶段。 1896-1911年的第一阶段: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1898年起,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掀起了官费、私费留日的高潮。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究其原因,正如张之洞当年所列举的:第一,路近,容易前往;第二,费省,可以多派;第三,文字相近,容易通晓;第四,情势、风俗相似,便于仿行;第五,西学繁琐,凡其中不切要者,日本人已经删节而酌改。至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后,留日热开始降温。由于日本本身现代化水平不高,留日学生数又太多,质量因而难以保证。留日学生与留学欧美者相比,学术水平显然不足。时人乃戏称留学欧美为“镀金”,留学日本为“镀银”,并有“西洋一等,东洋二等,国内三等”之说。留日学生学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学政法、军事的极多,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如黄兴、章太炎、鲁迅等。
1912-1937年的第二阶段:民国时期,留日运动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数时涨时落,起伏无常。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中日关系风云变幻。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人数逐渐减少,晚清时的高潮已不复存在。
1937-1945年的第三阶段:抗战时的留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伪满留日教育,二是汪伪留日教育。这一时期,两处伪政权每年派遣留日的学生共约1000人。加上少量的自费生,抗战时期,中国公、自费生留学日本的在8 000人左右(台湾省除外)。这一时期留日学生有两大特点:第一,程次较高。80%以上在日本专科以上学校就读,高于战前的中国留学生。第二,自清末至战前,留日学生普遍偏重文科。抗战时期的留日学生一反传统,学习理工农医的比例大增,其中尤以学医、学农者最多。这些学生并没有都如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等伪政权所期望的那样,沦为孝忠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许多学生依然坚持了民族气节,以自己学得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正是整个中国近代留学史的主旋律。
三、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是谁?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随外国传教士走出国门的,其中也包括女留学生。据载,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是宁波人金雅妹。金1864年生,自幼父母双亡,被传教士麦加地博士收为养女,雅妹先随麦加地赴美国,1872年又随麦到日本,入日本学校接受教育。1881年雅妹又赴美国学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此后活跃于日本和中国,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大多是日本留学生。随着留学日本热潮的兴起,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也随着父兄离家东渡,而最先来到日本的女性都是风气比较开放的南方女子。
1899年建校的东京实践女学校的校长下田歌子热衷于中国留学生教育,当时的中国女留学生大都就读于实践女学校。1902年,有十余名中国留学生在该校学习。当时上海的《大陆》杂志曾刊登了下田歌子校长和7位留学生的照片,并撰文赞扬了当时的留日女学生。清末该校共有二百余名中国学生入学。秋瑾也曾在该校学习,学校至今仍保存有秋瑾手抄的诗集《白香词谱》。
实践女学校校规很严,集体住校,统一管理,不许随便外出。尽管这样,在校的留学生仍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等爱国革命活动。女学生们对阻止她们参加留学生集体活动的下田校长说:“无国哪有我,无我哪有学。”这是当时留学生救国为先心境的真实写照。在女性教育未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清末,女性的赴日留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她们的留学行为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冲击,此外,她们还先后在日本结成了四个女学生的独立组织,并创办了多达7种的女性杂志,大力宣传新的女性观、爱国革命新思想。这对当时中国传统观念的震撼可想而知。
中华民国成立后,留学生的目的已由清末的“革命,改革救国”向“科学、教育救国”转变。女留学生们已不再集中于进行初、中级教育的实践女学校,开始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高等蚕丝学校、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女子美术学校等高级、专科学校学习。这一现象,和中国国内女子学校的迅速增加、女学生教育水准的提高密切相关。
留学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钱青在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毕业后,于1925年8月赴日留学。和钱青一起来日本的,还有同校毕业的另外5名同学。6人随当时在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留学回国探亲的沈端先(夏衍)到达奈良,进入该校为留学生设立的特设预科,学习日语等基础知识,后其中两人退学去了东京学医学和美术,其他4人考入该校本科继续学习。钱青于1932年毕业,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翻译工作。
奈良女高师的留学生和其他学校不同,她们和日本学生同吃同住,轮班做饭、打扫卫生。据钱青回忆,刚入学的时候,在中国很少做家务的留学生们,对自己打扫房间和厕所很不习惯,也曾把饭烧焦过。在同宿舍朋友们的帮助下,她们很快适应了留学生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日本的部分大学开始有条件地招收女生,30年代进入大学学习的留日女生也不在少数。
四、1877年3月31日,船政学堂首批派遣留学生,下面哪位不是首
1877年3月31日,第一批留欧船政学生30人,在留学监督日意格和李凤苞的率领下从福州启程,经海路抵法国马赛港。学习驾驶的12名学生赴英国留学,刘步蟾等6人先上英国军舰实习。严复等6人则进入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学习造船的18名学生加上两年前抵法的2名在法国留学。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批日本留学生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