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河景观设计(萧太后河绿化)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萧太后河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通州为何被称为“京师屏障”?
从金代开始,“坐拥”大运河的古城潞县(今潞城镇)就备受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渐渐的,因希望“漕运通畅”而有了通州。
通州从此也因漕运而兴盛。元代,修建通惠河运送粮食;明清时期,除了通惠河,还通过陆路运送粮食,通州被称为“皇家码头”,扼守北京城的东大门。当然,更多的漕粮及货物都被暂存在通州,因此,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资都汇集于此,形成了货品丰富、琳琅满目的繁华市集。清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他们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在通州上岸进京。他们目睹了通州作为“天下第一通漕之处”的繁盛景象。
如今,虽然漕运不再兴盛,但通州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再次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之一,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将再次矗立于古运河畔。
西汉
先有潞城后有通州
地铁6号线的东端首站潞城是未来行政副中心的核心所在地。很多人们会有些奇怪:说是“城”,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城呢?在历史上,“潞城”确实是一座古城的名称,其故址就在潞城镇政府西侧的古城村。
西汉初年,涿郡(今北京)的东面设置了一座城镇,由于这座城正好位于东西往来的通衢要道上,因此便以“路”字命名,取名为“路县”。其所辖范围除了今天的通州区以外还包括河北省三河市大部分地区以及平谷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时的燕郊和通州属于路县。
后来由于县城西侧有一条叫做“潞水”的河流(即今温榆河),因此而改名为“潞县”。到了东汉初年,位于今天密云境内的渔阳郡将郡治迁到了这里,此后不久,郡守彭宠因为叛变而遭讨伐,整个潞县城在兵火中化为灰烬。重新设置的潞县迁到了今天燕郊东北的军下村(大致在规划中地铁平谷线三河西站附近)。到了北齐年间,潞县再次迁移,最终落在了今天通州城区的位置。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将隋朝的涿郡(即今北京)改名为幽州,第二年将潞县改名为玄州。幽和玄两个字都代表的是“北方”。同年,原属于潞县的东部地区单独设置为临泃县,这就是今天河北省三河市的前身。贞观元年(627年),废除玄州,重新改称“潞县”,临泃县也在开元四年(716年)改名为三河县,并隶属于幽州。这是通州和三河的第一次“分手”。
五代的后晋时期,北方幽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后来金灭辽,将幽州升格为中都城。为满足都城粮食的供应,位于大运河北端的潞县受到关注。因为来自于南方的粮草,大多要通过运河到达潞县,再运抵都城。于是在金朝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正式将这里命名为“通州”,取“漕运畅通”的含义。这也是通州命名之始。
通惠河将南方粮食运进城
元朝废弃了原金中都城池,在其东北另筑新城,即如今的元大都城。在兴建新都的同时,还开展了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即修整大都城到通州的运河,以便利漕运。当时为了南方的粮草能够顺利运抵大都,分别疏浚了三条运河。位于中间的这条河,起点在元大都城中的积水潭(即什刹海),向东流经万宁桥(即后门桥),沿着皇城东萧墙一路向南(即今南河沿大街一线),从文明门(今东单路口)西侧的水关出城后折向东,直抵都城东面的通州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漕运干线——“通惠河”。
与通惠河同时疏浚的还有两条河流,一北一南与通惠河互为呼应。其中位于北面的这条河流至今仍存,望京地区的一条重要的街道名称也源于此河,这就是元代都城漕运的北线——阜通河。此河同样源自于积水潭,之后沿着今天北二环一线向东,由大都东北门光熙门附近水关出城,最后向东注入北运河的上游温榆河。
这条河流和它的支流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亮马桥、酒仙桥、西坝河、东坝、三岔河等地名。通过这条运河,南方的粮草还可以走北线最终到达都城内的积水潭。这条河流经一座水坝,名为“郑村坝”,即今天的东坝村。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中央军在这里有过一场激战,燕王采纳了手下宦官马三宝的意见,最终取得了胜利。兴奋之余便用郑村坝这个村名给马三宝改姓为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下西洋的郑和。
位于南面的这条河流历史上也称为“萧太后河”,因在辽国萧太后的主持下兴建而得名。疏浚后的萧太后河也被称为“文明河”,因其源自于大都东南门文明门附近。如今这条运河位于城区的部分大多已经改为地下暗沟或者消失。不过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东城三里河以及朝阳区十里河的地名。保留在地面上的萧太后河西起西大望南路附近的双龙小区南侧,流经东南四环小武基桥后不久折而向东,最后注入北运河,这也是元代漕运的南线。
这三条运河的修筑,大大方便了南方运来的粮食运抵都城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
通州的富庶震惊朝鲜使臣
明朝初年,通州的城墙改为砖筑,辟四门:东门通运门(6号线通运门站即由此得名),西门朝天门,南门迎薰门,北门凝翠门。明朝迁都北京后,加大了对于通州的重视程度。当时归属通州直接管辖的就有四个县,分别是漷县、三河县、香河县和武清县。直到清代雍正年间,为了让通州的职能更加专注于漕运和粮食仓储,才又将通州降格为“散州”,原其下统领的三河、武清、香河三县归属顺天府直辖。这是通州与三河县的第二次“分手”。
明代将通惠河在原皇城东墙外的部分圈入了皇城城墙内,并且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扩展,从而将通惠河沿着大都南城墙的一段河道整体圈入新的都城内而改为地下暗河。这就使得原有的通惠河从今天东便门附近“断流”了,再加上多年未进行疏浚,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淤塞现象。因此很多运粮的商队开始选择陆路将粮食从通州运往京城,在京城东大门朝阳门内便形成了大量的粮仓聚集区。时至今日仍有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地名遗存。
这条运粮的官道,也逐渐成为北京东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而对于每年都借道我国东北地区进入都城的朝鲜使臣,通州也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在这些朝鲜使臣的笔下,我们能够领略到当年通州的风采:“余见辽东人民物贸之盛,以为忧无比,比及到山海关,则辽东真如河伯之秋水,以为天下殷富此为无敌。今见通州,则山海关又不啻山店贫村。”这些使者们走出国门,来到我国辽东地区时,感觉这里和他们自己的国家比起来,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小康社会了,而到了山海关,则感觉辽东又成了小巫见大巫了。而将山海关和通州的繁华程度比较起来,山海关简直成了山村野店,不值得一提,足以见当年通州的富庶。
有趣的是,他们在这里还看到了明朝的帝王们为自己准备的“后路”:“上自皇上,下至百僚,计员有船。脱有缓急,各乘此船直达金陵之计也。”也就是说,在通州的运河上,昔日确实停靠着龙船和其他一些大型船只,而其用意即是朝鲜使者所记录的那样,在危急时刻供皇帝和百官“跑路”用。
由于漕运的繁忙,当时的通州的确达到了盛极一时的状况。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一,北直隶、河南和山东诸省的运粮船便沿着运河抵达通州了,这之后四月安徽,五月南直隶,六月浙江、湖广,一直延续到十月,各省区的船帮按照规定的日子陆续抵达,每一支船帮按规定只能在通州逗留十天,由于时间短,卸货任务重,就直接导致了通州城“城门夜不闭,灯火烂星光”的繁忙景象的出现。
东便门外大通桥,当年漕运的终点
通州的古城门 清朝 修建宽17米的“京通快速路”
到了清朝,通州仍然发挥着漕运和陆路运输枢纽的作用。为了提高陆路运粮的效率,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一条由朝阳门到通州的石板路,来加快运粮的速度。在《御制通州石道碑》中雍正皇帝谈到了修筑这条石板路的重要性:“自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由通州达京师者,悉遵是路。”
同时他也讲到了运河在漕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每年大量的粮食到京,在通过陆路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不免会对原有的土路路基有所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地势低洼的境况,尤其是赶上夏天降雨或者是冬日里积雪融化的日子,车轮往往会陷入到泥淖中难以前行。一辆车陷在那里了,就得需要数十人把它牵引出来,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所以朝廷最终决定修筑这条道路。
整条道路共长五千五百八十八丈多,宽二丈,换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就是道路总长19公里,路宽近7米。除此之外,在主干道两侧还有“辅路”,即重新对原有的土路进行了修整,每一侧的辅路各宽约5米,这样算来这条“高速公路”总宽度为17米左右,在当时来讲算是相当宽的大道了。
这条道路共建设了十个月,在主体工程以外还有配套工程,即将通州城内各仓库周边以及沿运河周边的土路全部改筑为石路,以加快粮草的运送速度。
另外,清代的北京周边还有两条类似的快速路,分别是供南方诸省人民陆路进京专用的卢沟桥到广安门石板路,以及供清代帝王们前往西郊园林避暑的西直门至圆明园的石板路。如今前者已经成为京港澳高速路的一部分,而后者则几经改道,最终融入了西北部城区重要的城市干道体系。清末
蒙古铁骑浴血八里桥
通州城西有一座被称为“八里桥”的古桥,昔日朝阳门至通州的石板路便从八里桥这里由向东转而向南,过八里桥跨过通惠河后再转向东进入通州西门。因此这里是通州去往京城的咽喉地带。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桥上的这条路被称为“京榆旧线”,京自然指的是北京,而这个“榆”字可不是说道路两旁种植榆树,而是指的“榆关”,即大名鼎鼎的山海关。
除此之外这座桥还是通州区和朝阳区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参照物,桥东归属通州区,桥西归属朝阳区。这座桥的大名叫“永通桥”,乃是北京城周边的三大古桥之一(其余两座为沙河的朝宗桥和宛平的卢沟桥)。之所以又名为“八里桥”,是因为距通州城八里。在地图上测距之后,我们大致能够看出这个“八里”指的是到通州城北门外的大运河码头,因此无论是“永通”还是“八里”,最终都没有离开漕运这个话题。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陷了天津大沽口之后,开始向北京进军。清政府赶忙组织部队进行抵抗。在天津卫、通州先后失守之后,统帅僧格林沁命令下辖的满蒙马队和绿营兵死守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但毕竟敌我双方差距较为悬殊,据法军军官吉拉尔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记载:“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最终八里桥之战以我方惨败而告终,三万余清军伤亡过半,昔日驰骋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在这里上演了自己最后的绝唱。
这之后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咸丰皇帝率领后妃落荒而逃。北京城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清王朝耗时百余年在西郊营建的三山五园,全部遭到劫掠和焚毁。如今仍然矗立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残垣断壁,成了国人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
补白
通州的历史建筑
通州城里的不少建筑,在历史变迁中留下了身影,只是有的依然健在,有的只存在人们记忆之中。
大光楼
俗名坝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仓御史吴仲督修。大光楼确切位置在通州旧城北门外沿通惠河向东,在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取卦爻“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义。
明清两朝,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故也叫验粮楼。每年农历三月一日至十月一日,这段漕运时间,户部仓场侍郎(明朝为巡仓御史,清代满汉侍郎各一人,不常住通州)率属下各官吏,在此楼检验运抵石坝的正兑进京白粮,供皇室百官之用。供奉粮食者以杉木制作的斗形小盘,盛满散装白米,上楼呈验,一切标准合格后,检斤过秤,重量不亏,也就算完成任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义和团与清廷合作,扶清灭洋。通州沦陷后,八国联军疯狂报复,将大光楼及众多古建烧毁,1901年,南粮由火车运送北京,漕运停止,石坝废弃,大光楼也随历史销声匿迹。
浮桥
通州通往三河及东北方向的运河(古称白河),原来没有桥,全靠摆渡,运兵运粮运饷都很不便。
辽金时曾建木桥,雨季河水泛滥,木桥常被冲毁,后编船做桥渡河,又名船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巡抚洪锤在通州东门外的罗家口设船建浮桥,浮于白河之上,以利通行。明永乐年间以浮桥不便,修木桥。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次年被水冲走。明正统元年(1436年)冬,造白河浮桥,以马快船及预备运砖船编排为之,委派千总驻防、拨军士十八名,通州拨民夫六名看守。
清朝将桥移往北门外水浅之处,每年修理桥船经费,由户部拨发,设桥船五十只,通州派船夫四十人,每人每月给米七斗五升。清代帝王,东陵祭祖,常过此浮桥。民国初年浮桥船撤,又另设摆渡。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泥新桥,浮桥成为回忆中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因袭旧名,至今仍称浮桥。
西海子公园
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奠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已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以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
潞河中学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河北基督教公会便传入通州。通州先办男塾,后建协和小学,直升格为协和书院。光绪四年(1878年),牧师姜戴德等人在新城南门外,买地建楼,成立教会学校,因地处运河边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学校,由谢卫楼等牧师、教士执掌教务,谢卫楼为校长。
尉氏楼(今人民楼)坐北朝南,居校园中间北部,整体平面如篆书引号部首,为二层楼。楼前不远即是谢氏楼(红楼),中部高耸十字架式平面,顶层有西式铜钟,底层中间为南北通道。
红楼之左是文氏楼(解放楼),右为潞友楼,东西对称。文氏楼为1923年所建。1927年,陈昌佑作为校长主持校务,他是第一任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的校长。1942年到1946年,日本人入侵通州,学校西迁陕西西安,仍名潞河中学,1946年迁回通州。
二、通州大运河治理得很好,你知道通州大运河的故事吗?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中国古代有一南一北两个通州,即今天的江苏南通和北京通州区,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北通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对于首都北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通州不仅留下了众多运河古迹,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通州。京杭大运河在通州境内流域长达42公里,千百年来,通州和运河休戚相关、兴衰与共。通州建制于西汉,史称路县。东汉年间,几条河流流经此地,因水源充足,更名为潞县。金朝定都燕京,实行潞水漕运,升潞县为通州,取自“漕运通济”之意。元明清时期通州成为大运河北端最重要的码头重镇,漕粮经过大运河运至通州,转运北京城。
元代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漕运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通州的地位益加重要,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遥想当年,天下风物,四海货源,江南丝绸,塞北毛毡,西域珐琅,东瀛奇器,皆聚通州。每逢春暖河开,通州运河岸边漕艘栉比、舳舻千里,漕运为“漂来的北京城”做出了历史贡献。
清代诗人王维珍《古塔凌云》诗曰“无恙蒲帆新雨后,一只塔影认通州。”古时候,船行大运河中,五十里外,放眼北望,城墙高耸,宝塔凌云,看见这座燃灯佛舍利塔就意味着离通州不远。这一通州运河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海子公园内,北周时期创建,后在历朝历代又多次重建修缮。其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由须弥座、塔身与塔刹组成,高56米,为北京地区最高之塔。塔身每层每根檐头和每角的老角梁、仔角梁头,都悬挂着一枚青铜风钟,一共有2248枚。
此塔在古代是作为镇河之用。古潞县一带河流密布,每逢雨季泛滥成灾,不仅影响漕运,还威胁周边城池的安全。当地官民因此就选择潞水北头、潞县县城北部,建造一座宝塔,来镇服潞水内的魔怪,不让暴发洪水,以保障漕运顺畅,保护城池安全。
位于通州古城东南部的张家湾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通州运河区的一处重要的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在此汇合。它因元朝将领张瑄督海运船北上大都,中途在此停船而得名。
到了明代,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卸转输。例如各种珍贵木材,经大运河运至张家湾,于“皇木厂”上岸存放,再通过陆路转运到北京城内。当年管理皇木厂的官吏在木厂栽植槐树,如今仅存一株古槐,是皇木厂设此的历史见证。故当时民谚道:“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
因为通惠河淤塞,张家湾成为运河水运的终点,运至张家湾的大批物资和粮食在张家湾暂存后再转运至北京。当时,来往于京城的各国贡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也大多在这里水陆换乘。可谓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百货珍奇集于一地。码头、粮仓、商家、酒肆、客店一应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图。这一“万船骈集”的繁华景象也被文人墨客列入“通州八景”之一。但清朝中叶以后,张家湾便逐渐衰落。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张家湾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氏家族所经营的当铺、家宅当年就坐落在张家湾镇的花枝巷中,如今已荡然无存。《红楼梦》书中所提及到的一些地点以及对运河客运情形的描述也以张家湾为原型。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张家湾的曹家坟挖掘出了曹雪芹墓葬刻石,简陋的石体上书“曹公讳沾墓”五个简陋的大字,如今被存放于通州区博物馆。在通州运河水道上分布着众多桥梁,一道道横跨运河两岸的古老长虹同样是亮丽的风景线。
通惠河上驳船骈驶,八里桥下“画舫摇从月窟穿”,桥上“百商车碾挂轮烟”。夜晚,扶柱鸟瞰,可赏“浆碎玉盘,水摇银钩”。此即为“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横跨在通惠河上的永通桥,因为其位于通州城以西八里处,又称八里桥,建于明朝正统年间。
这是一座三劵联孔石桥,桥长50米,宽16米。中间大劵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劵形成错落之势,用以排水,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桥面两侧护以石栏,各有望柱33根,须弥座柱头雕錾神态各异的石狮,护栏两端各戗一独角兽。
八里桥是拱卫京师的门户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此爆发了八里桥战役,僧格林沁的骑兵未能在此阻挡英法联军的进犯,致使北京失陷,咸丰帝出走热河,而著名的圆明园也惨遭侵略者洗劫。八里桥记录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
张家湾的古桥梁代表作则是横跨在萧太后河上的通运桥,又称萧太后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朝廷为保卫运河而修筑了张家湾城,并以萧太后河作为南护城河,遂在南城楼外架木桥一座。桥东百余米即是大运河,河口以南便是大运河北端的大型货运码头,南北各省交流的各种货物都要经过此桥,以致木桥不堪重负,于是木桥被改建为石桥,并得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
该桥全长43.5米,宽10米,为三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方雕刻着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有1方碑记;两侧券洞宽7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全部为青砂岩;每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雕有石狮,神态各异;望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19块,瓶纹不同。今天,经过修缮的古桥早已不复昔日的喧嚣,桥面保持了车痕累累的原貌,道道沟痕记录着几百年的峥嵘岁月,是运河北端码头商业繁旺的真实写照。
漕运及南北的经济交流不仅“漂来了北京城”,为通州的经济带来繁荣;而且南北文化互相融合撞击,形成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伴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就是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号称“十万八千嚎天鬼”。
通州的运河号子大体分为 10 种:即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或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风格特点可概括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儿”。但随着近代漕运衰落,通州运河不复昔日盛况,那响彻运河两岸的船工号子成为绝唱。
昔日之通达天下之州,京师之东大门,如今发展成为首都副行政中心。古老的运河依旧安静地流淌,它是通州不断的根。
三、不结冰的凉水河(随笔)
不结冰的凉水河(随笔)
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北方的河流,到了冬天,没有不结冰的。民谚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冬天,我在北京,就发现了奇怪的事情,有一条河流,它就不结冰。
对于北京的河流,我本是没有多少知识的。前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要来住上一阵,有时是在春天,有时是在秋天,有时是在冬天。总之是在春秋天多一些,夏天则大多在山里了。而前年冬天去了海南。今年冬天也是计划去海南的,却最终来了北京。来到北京是在初冬,初冬里河流不结冰也没什么稀奇,并且初冬里我也没必要专门去看河流结不结冰。虽然在我们老家,我是每天都要到如意河畔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也不是要去专门看一看河,而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散步而已。并且我以为散步是在河边最好,最适宜,最惬意。在如意河边散步,还能看到水鸟,譬如野鸭、白鹭、灰鹭,甚至还有白天鹅,直到冬天来临,甚至结了冰,它们还不走。可是每当春天来了,它们却飞走了,杳无音信了。每当此时,常常使人失落、惆怅……
去年冬天,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海南飞来北京,那是春节的前一天,腊月二十九,快要过年了,儿子给买了回北京的机票,能不飞来吗。那时还寄居在朝阳东坝,冬天之前的春天我们来北京住在那里。那里没有河流,我们习惯于每天到河边散步改为每天沿着街边溜达。正如一位长住北京的朋友所说,北京除却天安门周边,长安街周边整洁漂亮以外,到了外围,尤其是到了五环六环(不知有没有七环八环),情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不够整洁漂亮了。路边还经常能看到横七竖八散乱一地的共享自行车。东坝几条街道以外,还有大片大片的废墟,是城中村改造的废墟——城中村拆掉了,却还没建起来,就那么尘土飞扬的摆在那里,哦!也不一定,还有一片巨大的绿色什么网罩在那里,远远望去,还以为是绿色的草坪,骗得麻雀们都飞来,不小心误入其中,有一次我走在路边,看到一只麻雀在那里扑棱,就是钻进去出不来了,还是我把它从里面解救出来的。试想,在这样的路边散步还能说是散步吗。好在今年的冬天儿子搬来了丰台,他说丰台的房租便宜,放着自己买的房子在朝阳酒仙桥不住也租出去给别人住,另外租了丰台大些的房子,来住吧,冬天里北京的暖气也是比较暖和的,给我们订了高铁票,我们就来了。是来后的第三天吧,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我与妻午后照例外出散步,出了小区北行不到里许,一条河出现在眼前。河不宽,但深,高高的河岸两边是不宽的柏油路,有人行和车行,来来往往,我们顺着修得平缓的台阶下到河岸下面,即是近水的里岸,因与高岸有距离,车声市声远了,里岸也是硬化修整得平整得可供行人行走散步的步道,还用红蓝两种颜色画成弯曲的色块,河中隔一段安放一组石块或者水泥块,可供人们从河的此岸到彼岸,真是贴心的设计。自从有了这个发现,我们便于每天午后到河边走一遭,体验北京的蓝天,体会北京冬天的温暖,北京冬天不结冰的神奇——哦!是这条叫做“冷水河”的河不结冰的神奇。这不,都到了四九它还不结冰,河岸的灌木丛里还经常有一群群的麻雀轰然的一下子飞出来,吓人一跳,有一次还有一只蓝绿色的鸟儿忽然从远处飞来,飞来落在我眼前的小树上,哦!那是一只翠鸟,漂亮的翠鸟本是南方的鸟儿,竟也飞来北京,令人惊讶不已。河水不但不结冰,水下还有青青的水草在飘飘摇揺,却看不到鱼。但有一次看到对岸有一位老者手握钓竿蹲在那里,但因那天有急事急于回家,没能到对岸看看他钓没钓到鱼。至今遗憾。但这个冬天不寂寞,有这条河流作伴。记住了,这条河流名叫“凉水河”。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以自然天成为好。譬如长江、黄河,发源自青藏高原,是高山雪水的奉献,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凉水河,却是一条地道的人工河流。开凿于隋,兴盛于辽金。其水系干流自石景山区起,流经海淀、西城、丰台、大兴、朝阳、通县等区县,在通县榆林庄汇入北运河,长百余里,集漕运、泄洪、农业灌溉于一体,是北京城南重要的河流,给两岸带来福祉。我每天走过的三四公里河段,位于丰台太平桥一带。那天我再次到河边散步,遇到几位在此晒太阳闲聊的老人,看上去都在七八十岁的模样,我恭敬地请教有关这条河的事情,老人们说,这条河几十年前是结冰的,不仅结冰,且还很厚实,有一尺多厚吧。其中的一位老人用手比划着说。不再结冰已经有些年头了,主要是天气变暖,加之夏天雨季的补充和河流两岸有许多经过处理的生活和工业废水不断地流进来,形成流动状态,这些水经过处理,不仅基本清澈洁净了,温度也都比自然状态下的河水温度高,所以就更不会结冰了。因此水草也生长得很旺盛,只是鱼少,但有,都藏在水草底下,来此钓鱼要有耐心。我不满足于这些零星的所得,又上网查询了一番。
资料显示,凉水河全长约68公里。总流域面积605.7平方公里。还曾是辽金两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因它同时将水体引入城内,依靠它,城内修建了同乐园和鱼藻池,并成为皇城中水体景观的中心。
凉水河水系支流较多,主要的一级支流有水衙沟、新丰草河、旱河、马草河、小龙河、新凤河、大羊坊沟、萧太后河、玉带河等,支流总长约146公里。
如此看来,不冻河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为的因素使然。
儿子说,酒仙桥的房子已经由四万涨到了六万,那又怎样。在这纷扰喧嚣的闹市,只要有一条河流在那里流淌,每天能到河边走走看看,足矣。
四、通州有什么好玩的景点推荐
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广场、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京杭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三教庙在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花丝镶嵌厂址,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与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在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17]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建造,为三券石拱桥。
燃灯塔位于通州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据县志载,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燃灯塔燃灯
李卓吾墓
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18]
西海子公园位于通州区北城,东邻电影院,西毗游泳馆,南临通州宾馆,北靠通惠河。公园建成于1936年,现已成为既有园林景色,又有文物古迹,还有现代化娱乐设施的大型公园。[19]
李卓吾墓:李卓吾墓在通州城内西海子公园。[20]
城墙遗迹:张家湾为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经辽、金、元三代,成为京东重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护漕卫京修筑城池。城依河而建,平面呈瓦刀形,南北长,东西窄,周长约3015米。墙体厚处3.5米,高7米。中实夯土,外甃城砖。1937年后,日本侵略军拆城墙修炮楼,破坏严重。1958年拆平,仅余南墙东段120米,残高4米。1992年按明城墙尺寸修复南门东侧城垣20米,其余80米保存残貌。东墙西北转处,还残留一段长50米的墙基,也被保护。
通运桥:南护城河利用萧太后河,通运桥因横跨萧太后河上,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建城池时,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在南门处建三孔石桥一座,称通运桥,长41米,宽9.6米。两侧护以石栏,望柱头雕狮,栏板两面浮雕宝瓶。
通州博物馆1992年建馆,馆址位于通州区中心,新华大街南侧。
通州博物馆
韩美林艺术馆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主题公园内的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于2008年6月25日开馆,艺术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由六个展厅和休闲吧、影视厅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现代风格的灰白色基调,内部装修简约、空间开阔。馆藏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品等2000件艺术作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萧太后河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