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的经典著作(课程论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著作者是)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课程论的经典著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考试资料网
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目标模式”。
二、课程的定义
施良方,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著名的课程论学者。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经典著作有:《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在此重录施先生生前关于课程定义的研究文章,以示敬意,并深深怀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作一番简单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课程,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依我们看来,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我们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程定义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可,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它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换言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人所讲的课程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该定义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课程定义的方式。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他用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说他只是提及课程,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意思还是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study),又称学程。这一解释在英文字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国牛津字典,还是美国韦伯字典,甚至一些教育专业字典(如《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上对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
然而,在当代课程文献中,这种界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修正,甚至还有人对课程一词的拉丁文词源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眼点会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因为每个人都会从眼前大量事物中寻找其意义,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发现其起因,想象并创设自己未来各种可能的方向。换言之,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重新认识。由于只有在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人际互动是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得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可见,甚至连选择课程的哪一个词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事实上,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辨析,确实会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翻开各类教育专著,极少有不提及课程的。但对课程的界定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这些定义的一种合适的方式是考察这些作者如何使用这个术语的,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取向,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归纳起来,课程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事实上,西方的学校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科,逐渐建立起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这一定义在人们头脑中之根深蒂固,只要让几位中小学教师或校长描述一下何谓课程,便可略见一斑了。
然而,只关注教学科目,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这些维度。其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现在一些省市在课程改革中,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是不周全的。
(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三、赫钦斯是什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美国现代教育家有布卢姆、布鲁纳、约翰·杜威、海伦·凯勒、赫钦斯等人。
1、布卢姆
布卢姆,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了布卢姆效应,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其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代表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等。
2、布鲁纳
布鲁纳,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杜克大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他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贡献,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最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教育的文化》《教育过程》等。
3、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代教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据搜索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主张推行永恒学科的学习。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科南特。
要素主义亦称“精粹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德米阿什克维奇、莫里森、布里格斯、康德尔和芬尼等人。
四、
以上就是关于课程论的经典著作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