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特殊的、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从学科课程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各种不同的学科内容,它是根据各种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
2、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这些内容更注重认知的方面。能够提升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对于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具体实践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参与能力等。
3、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这成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再加上,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的简单划一,单纯追求知识目标与分数至上,导致德育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的简单结合模式,而是通过“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围绕多种多样议题展开的活动,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
4、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思想政治课程必修内容,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这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围绕生活中的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而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
6、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使学生逐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辨是非、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探究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或活动课程,因为它是学科内的探究性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质。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很重要,那么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是主题教育活动本身对“整合”和“联系”的强调,以及对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适宜特性,使得它在时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
(一)主题中轴性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主题为中轴来进行教学设计。从开放型教学系统来看,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教学过程系统的设计,教学过程系统诸要素中,教学主题居于中心位置,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既定的教学主题内含着其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规定了要实现此教学目标可能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手段,进而也限定了在本教学主题内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综合性
主题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由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组成。“主题教学活动是将各个学科科目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的主题之中”[5],它强调与主题有关的各要素、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对课程实施的逻辑重要性,打破了“单一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界限分明的局限。
(三)多元性
活动开展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活动开展的时间也不再限于课堂和在园时间,而是扩展到了儿童的一日生活,包括离园期间;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内容打破了学科限制,开始指向大自然和大社会;活动评价的标准不再仅仅关注单一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开始变得灵活,只要有助于儿童发展便是好的。
(四)预设性与生成性
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可以由教师预设,即教师决定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内容而开展活动。这种类型的主题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另外,主题活动也可以由幼儿根据与主题有关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种类型的主题教学活动是生成性的。但是,一般的主题教育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共生体,开始往往是教师预设目标与内容,但是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就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活动的环境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教师就这些生成性的内容开展活动,最后完成的主题活动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
三、什么是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扩展资料
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科课程
四、教师招聘备考之课程的类型
本部分考察,在所有的教招考察中考察较少,主要在山东地区考察较为复杂,会考察概念以及例子,以及部分课程的优缺点,以及相应的关系和区别,主要考的比较多的部分为分科和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一)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
(1)基本内涵: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学科课程的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2)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3)优点:①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知识。
(4)缺点:①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②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③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Eg:四书五经,礼乐射御书数都属于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
(1)基本内涵: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3)优点:①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②主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
(4)缺点:①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②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Eg:活动经验形成的课程,上课基于自身经验形成的课程。
(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1)基本内涵: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2)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3)优点:①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4)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
Eg:约等于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1)基本内涵: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2)代表人物:怀特海
(3)优点:①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②有利于学生把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③有助于减少科目繁多的现象。
(4)缺点:①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②教材编写、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评估方面困难。
(5)基本形式:
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上述四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改正学科课程分科太细的缺点,采用合并有关学科的办法,来编定课程,使每一门学科包括的科学领域较广,实际上都是综合课程,只是各类知识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不同。
(三)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1)基本内涵: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2)优缺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Eg:关注学生共性的发展,比如:语数外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1)基本内涵: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2)优缺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但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
Eg: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四)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1)基本内涵: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2.地方课程
(1)基本内涵: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2)优点: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1)基本内涵: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Eg:主要体现学校特色,制定主体为学校的教师。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素养。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六)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
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计划性。
(七)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第四种是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
以上就是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2022杭州元宵节哪里有灯会(2022杭州元宵节哪里有灯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