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程序(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包括创设教学情境)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程序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是学生自行(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掌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一般环节.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探究分为七个环节,并对每一环节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善于激励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对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充分尊重.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和惧证据;5、分析和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二、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动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该如何创设情景呢?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动画、新奇的实验演示、或用教材中的“?”等,通过这些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上,可以通过蝙蝠在夜间如何飞行,猫头鹰在田间怎能样捉到田鼠等一系列与声音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完成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学习.还可以以“假如没有声音”为主题展开探究声音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发散,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也日益得到培养.
例如: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学生归纳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a、用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b、在空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和空杯的总质量;c、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方案二:a、在烧杯中倒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都得利用到了天平和量筒,实验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实验的步骤不同.经过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得出:方案一存在的缺陷是杯中水不能完全倒出,会导致测出密度偏小;而方案二却解决了这个茅盾,会使得测量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四、探究性实验要关爱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全体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活动不能认为只对学习好的学生适用,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就不适用.其实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情感、品质各不相同,在探究的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探究中或多或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使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又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物理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实施探究性活动时,如果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让全班的学生都从中受益,整体进步,从而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五、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七个环节,是按探险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环节的排列顺序进行,可以交叉进行,灵活掌握.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3)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教师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和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总之,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小学语文课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进行诸如“《鸟的天堂》与《林海》的对比学习”,“《草船借箭》中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周瑜的嫉贤妒能的理解与评价”,“结合身边有意思的题材,口语交际、习作……,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等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以探究的方式,在老师的辅助与支持下,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带着问题成长。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信息素养、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培养探究能力的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模式的设计: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研究意识、语文课的特点等,参考从事课程理论研究的萨奇曼(Suchman)提出的探究模式:
教师展示问题
*学生假设、收集资料,再假设
*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设计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设置情景-质疑
*确定问题 、 探究 、 得出结论
*搜集资料 、 社会实践 、 课上研读
*实地 、 调查 、 精 研
* 考察 、访问 、 读 、 讨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为:
(1)设置情景-质疑:寻找课文的难点、发散点、焦点……,或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内容,创造阅读与实践参与的条件。创设探究的氛围,采用有效而积极的教学措施,在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激励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2)确定问题:确定有探讨价值,且明确具体的核心问题。在问题情景中,学生或教师展示要探究的问题,并了解探究的程序。
(3)探究: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以问题为核心,激活思维。鼓励学生在真实、自主、开放、亲身参与的问题情境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在合作与交流、阅读与研讨、操作与实践、搜集资料与验证等方式中展开学习活动。同时协助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并激励学生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展示和超越自我。
(4)得出结论。
三、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对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林海》的比较学习”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情景质疑,确定问题。
目标:
1.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
2.激活思维,寻找并确定核心问题。
3.激发学生乐于尝试探究性阅读。
流程:
1.情景质疑:
《鸟的天堂》与《林海》同是借景抒情,但景物一南一北,差距较大,北京的学生大都没有领略过大兴安岭与南方的景色,而且时间距今比较遥远,当时的景、物,与现在也有区别。在初读两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南北自然景物的对比的氛围中,探讨南北景物的差异。
2.确定问题:
考虑到既要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当,又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最后针对课文内容,确定为“南北植物的比较”。
第二阶段:探究学习。
目标:
1.搜集资料,参加社会实践。选中一个方面,去了解南、北环境及环保的情况,环保与我们的关系。培养观察生活、探究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究能力,初步学习探究技能,培养合作能力。
2.研读《林海》、《鸟的天堂》。初步树立研究的意识。
流程:
1.搜集资料,社会实践。
(1)搜集资料:
选取南北两个地方的植物对比,例如“落叶松与榕树的比较”。
(2)组织实践活动:
或去水利局、气象局等地方调查,或访问去过南方的家长、亲戚、邻居等;或访问网站……,对比了解南国、北国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异同与变化,与我们自己的关系等。
2.课上研读。
(1)展示与交流资料:
以自己的资料,调查或访问的结果,从“植物、环境、气候”等几方面,共同了解“南国与北国的植物”。
(2)学习语言文字:分别学习《鸟的天堂》与《林海》。
* 确定问题:
《鸟的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哪儿?
你是如何理解“鸟的天堂”的?
《林海》:“岭、林、花”各具什麽特色?
* 探究活动:
独自领悟,研读语言文字的精妙,意境的深远;在“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境界中,或自愿组合,或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中表达,谈中领悟,议中探究;……。
(3)研讨:结合两位作家精美的语言文字的描述,自己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的自然景物的奇妙,探讨“南北植物的异同”。
第三阶段:得出结论。
是自然环境,水利情况,人们的环保意识等,造就了南国的蓬勃生机,北国的辽阔壮美。环境与人类、、动物的繁衍、生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目的:
总结、回顾探究过程,以提高探究能力与探究技能。
流程:
1.回顾探究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2.想一想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所调查的内容是否能够解决“南北植物的比较”的问题。
3.写一句精彩的有关环保的宣传语。
不拘泥于书本与课时的编排,不为单纯的知识的获取。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探究的氛围里,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充满个性的研讨。在问题的驱动下,阅读、搜集资料、论证、探讨自己深感兴趣的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多学科、多渠道的综合学习,让听说读写训练成为开放的、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训练。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最初阶段,学生搜集资料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协助学生做好收集、整理、筛选的工作。例如:收集并整理关于南方、北方的每日气象变化预报的资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缩小研究范围。比如:进行“广州与吉林的气象变化对比”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边搜集资料,边整理成表格、网页等,做为资料以备使用。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会越来越倾向于有意识的为解决问题而搜集资料。
在探究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们缺乏探究技能,在自主学习、协商、交流,实践参与中的协调、自控、推进学习进程的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欠缺。一些学生思维水平不高,更需要恰当的引导、激励,及时的帮助,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以不断的激励、引导与协助,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防止陪读生的产生。
此外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分项使用。我曾经结合口语交际练习,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水污染的调查”。
流程设计:
1.要求:自己查找资料,注明资料出处。
2.研究范围:水污染的原因、现状、危害……。
3.分工:一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有关水污染的情况,一组调查、访问或考察河流、水库等水污染的现状。
4.合作完成调查表。
5.根据调查情况,完成调查报告。
在共同探讨中,在实践应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今日所学即为今日所用,今日所学、所初显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更为明日的改造生活、改造社会、推动世界的发展所用。让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自我发展同步,共同走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探究学习既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收录整理的能力,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既全面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又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学习了科学方法。设计适用于小学生探究学习的、符合未来发展的、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设计,也将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我将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
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
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区别如下
一、发现教育模式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
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结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四、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四、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过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构建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就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可以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的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程序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