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活动设计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活动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情景探究法
一、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对教师有效使用情境教学法给予了充分地重视,所以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情境教学法进行有效地结合。将情境教学与探究教学进行结合的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无疑为当前的教育革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寻找数学,解决数学。教师不再代表着权威,课本也不再是绝对。而教师仅引导学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结果传授给学生。
其次,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能仅仅会单向的传授、灌输,而是要学会引导,要把情境的构建和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重点。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真正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使学生们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创造性地探索“数学王国”的奥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情境和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境探究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设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情境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教材内容更深刻、更新的教育寓意和学习情趣,使教学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在主动性。将“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教学观念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比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有明显的效果。情境探究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发现学习规律。
三、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实施过程及实施要点
(一)结合学情和教材,创设合理情境。一节课的开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索、去发现、去创造。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对情境材料有新奇感,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现象或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教学情境,如:①问题情境,②游戏情境,③实践活动的情境,④故事情境。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二)发现情景中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小学生养成对周围事物思考的习惯,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要努力开发学生自主活动和能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亲身体验,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这样说“自学能力十创造精神人才”。
(三)得出结论,总结优化。教师在充分地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后,进行总结交流,对学生发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优化点评。实践中,一方面,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优点,激励学生探究、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以致用,拓展创新。这个阶段正是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一个拓展阶段,教师在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这既是情境探究教学活动的目的,又是情境探究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因为越能成功地应用,越能引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促进创新。要善于把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创新。
四、总结与展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丰富,有些知识较具体,有些知识较抽象;有些学习任务需要探究,有些学习任务需要自己多加思考和理解。要想真正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在利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优点,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要真正将情境探究教学法的最好发挥出来,还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以保证课堂进度的合理把握,最终将情境探究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如何设计一篇小学数学高质量教案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4、课上对学前准备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绿色“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确定起跑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起跑线”的价值,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2.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测量校园田径场上400米跑道的直道长度、跑道间距、弯道半径等,获取相关数据。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出示视屏片段: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400米决赛起跑时的场面。
问:看到这两个起跑的不同场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揭开“确定起跑线”的秘密。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1.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1)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独立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2)小组合作探究。
2.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先了解跑道的构造。(结合自己课前跑道的观察及自己画的跑道)
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2)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3.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1)问: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或计算弯道(圆)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怎样计算相邻跑道间长度的差?
(3)先自己独立计算,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计算方法,得出结果,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学生用草稿本计算)
(4)汇报交流。
4. 小结
(1)总结方法:回顾得出结论的过程,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2)发现规律。
师: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了起跑线的位置,从结果来看,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思考发现: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③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
④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
得出结论: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2π×跑道宽”
(三)巩固应用
1.如下图所示,小狗和小兔分别从A、B两点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小狗所走是的路线的半径为10米,他走过的路程是()米。
(2)小兔所走的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径是()米。
(3)两只动物走过的路程相差()米。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小结
1.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2π×跑道宽”
比赛需跑两个弯道时,相邻外圈比内圈起跑线提前:“2π×跑道宽”
比赛需跑一个弯道时,相邻外圈比内圈起跑线提前:“π×跑道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既然起跑线不固定,终点不固定,跑道不固定,又有无数次重新尝试的机会,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人生不是短跑,人生处处是起跑线,奔跑需要智慧,需要内心的力量,在今后数学学习的“马拉松长跑”中处处都是起跑线,成功者将是那些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人!
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及内容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是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内容是《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在学校教导处、科研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依托SDP项目(学校发展计划)、有效教育实验,围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敏研方法,以EEPO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常态课堂跟踪质量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学期继续落实有效课缺茄堂教学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努力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要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落实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主要工作与措施:
要求教师备课时除了自我备课外,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教案内容包括:教学课题、敏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教研组将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伏罩察。
上课时要围绕目标组织教学,讲授要精当、精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活动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怎么在导航上设置自己店的位置(如何在导航上面设置自己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