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优点)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探究式教学法和发现式教学法有什么区别?
这道题的答案是正确的,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跟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二、初中地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本质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在探究式教学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科学探究。那种认为只有从问题的提出、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到实验过程、解释的形成及检验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算探究,实际是将探究式教学神化而人为地抬高探究式教学模式门槛的狭隘认识。当然,我们也反对教学中随意地结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的做法。只有对适宜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适宜性分析的思维框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否选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要视知识的特点而定。通常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表明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同样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1.探究式教学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低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比如,系统讲授法和图示讲授法、讲演法等。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学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不同地理知识探究性的强弱或适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广义知识的定义来考察,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观察、记忆为主,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
三、探究式科学教育主要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生引入情景,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聚焦话题.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和实际理解出发,由教师或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归结出将进行探究的问题.这一步是很重要的,立题不对,常常直接影响到探究教育能不能进行,而立题也不能只靠现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也需要教师理解以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采用.在这一步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教师如何将学生引入讨论,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和认识;另一个关键是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适于探究,有的不适于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经过和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集中探究的题目.
第二步:进行第一次集体讨论.
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答案的推测,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学生自己或是小组对问题答案的预测,并尽可能记录下来.
在探究式教育中有多次讨论.讨论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贯穿探究的全过程,构成了探究的“软”环境.
第三步:经过第二次集体讨论,完成实验设计,以进行调查研究.
以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为单位,设计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实自己的预测.在动手进行观察或实验以前,要尽可能把步骤想清楚,最好记录下来,或制作成要填写的表格等.教师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的因素要予以强调.对可能明显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完善.
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注意在相等条件下,变动一个因素来进行实验比较的方法,我们有时称它为公平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如:
为了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明,我们能作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试验?
这是一种好方法吗?
这样做公平吗?
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
那可能好一点吗?
我们做这个试验时需要一定的顺序吗?
我们从哪儿能得到帮助?
谁能帮助我们?
第四步:进行实验和观测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现实的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这样做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脑的发展特点的.
实验要在可重复和可以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要做到这点,变量要尽量单一.
注意使用定量的测量工具
观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会经常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核心的内容或概念作深入的观察,而不要做不集中的、目的不明确的、表面的观察,强调深入和仔细,多看看,看仔细一点,多想一想.关于观察我们也会在第4.3节中专门讨论.
学生在整个调查研究期间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不要给学生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下面一些问题也许有助于观察和试验的进行:
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
我们怎么分工,谁做什么?
我们怎样用这些物品和工具?
我们要注意那些安全问题?
我们小心地做了吗?
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做到现在,是不是需要我们观察些其他现象?
第五步:信息和数据处理,并把它们转换成实证
思考的问题如:
我们看见什么?
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我们原来的设想吗?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什么解释和不支持什么解释?
这样的结果令我们惊讶吗?
我们可以怎样向别人显示我们的结果?
第六步:结论和表达
教师用于引导学生的问题如:
我们确信我们得到的结果吗?
它意味着什么?
有其它办法吗?
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事吗?
这样的结论和我原来的想法一样吗?
这样的结论对我们有用吗?
在进行这些讨论时要注意让不同的意见充分表达和争论,最后全班要形成明确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形成明确的结论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这个结论,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个结论中所包含的科学概念.要让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设想作对比.形成结论后要让学生记录下来,鼓励用不同的形式,用科学的语言来记录.
鼓励学生正式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可以模仿科学家做科学报告那样,也可以采用多样的适合儿童表达的形式,但力求保持使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环节.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科学家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常常是在交谈和辩论中产生的.在许多研究单位都有日间在一起喝咖啡或茶的习惯,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学术会议在举行,都是科学家交流的方式.
探究实验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或是结论和原来的预测不同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告诉学生科学探究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我们从失败中会学到比成功还可贵的东西.
第七步:集体讨论,进行回顾;联系生活实践,提出新的问题.
不管是对还是错,要有明确的科学表达,在原有儿童概念的基础上改善或扩展了儿童原有的概念.对有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没有获得改善,因为有的概念的改变是很困难的,不能靠一次探究可来完成.
在这时,可以补充和扩充相关的知识,鼓励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能经过这次探究学习活动引出更多的问题,说明这次探究是成功的,即使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运用互联网查阅更多的知识,从相关的网站上获取知识,是很好的扩充视野的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可以运用.
探究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干,但不是什么知识都可以包含在探究的内容里.教师的讲授常常会伴随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仪器和器械的使用方法;有时需要扩充和连接知识,有时需要启发学生查找资料等等.但是,这种讲授是结合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的灌输.和传统的由教师教给学生概念的定义和知识不同,学生是在接触了实际以后,主动的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去组织新的知识.
四、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是发生主动行为的学生”,“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以上就是关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