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案(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案及反思)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如何提升初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生物课堂上开展演示实验主要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作为 理论知识讲解的辅助工具;二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实 施技巧。这两个目的恰巧都是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构 成,因此,演示实验教学自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必 要手段。
教师是课堂演示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要 想保证演示实验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演示实验 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实验活动的教学目的性 演示实验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它的设计和实 施当然要符合整体课堂教学目的的设置。因此,教师在选择实 验课题、实验内容、实验材料的时候,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目 的,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更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难 点知识,使得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结构分明,有利于学生 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 时,就会涉及很多演示实验,但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演示实 验的内容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演示实验是为了说明在光合 作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参与情况,有的演示实验是为了证 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氧气,还有的演示实验是为了说明 光合作用需要阳光,等等。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实验目 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有时需要整个植物植株, 有时仅需要一片叶子,还有的时候需要的是植物提取液。 总之,根据教学目的不同,演示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差 异,教师在设计实施演示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演示实验活 动符合既定的教学目的。
二、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性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所涉及的每个实验活动都 是一个极其严谨的科学活动过程,对于实验活动的操作者来 说,严谨性是保证实验活动顺利完成、实验目标顺利实现的首 要原则。对于教师来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严谨 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也是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每个实验环节都要做到严谨规范,这 样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实现实验目标的同时,能让学生逐渐 养成严谨规范的科学素养。
三、注意实验操作的简洁性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加上课堂教 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越简洁越好,只要在 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实验操作越简单越好,这样占用的课 堂时间较少,学生容易掌握,也就越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之前,要尽量摒弃那些复杂的实验仪 器、繁复的实验操作方式,设计一些实验方案精巧,操作起来 简单方面的实验活动,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才有可能 熟练地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而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效
四、注意实验活动的趣味性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实验活动,除了能把实验作为分析讲解 生物理论知识的手段来用以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也是演示实验活动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 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选择那些现象明显、趣味性较强的实 验。这种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实验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更好地完成演示实验活动的任务。例如,笔者在讲到“呼吸作 用”的时候,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演示实 验:将两支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玻 璃瓶中,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蜡烛在两个瓶子中的燃烧情况 。由于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瓶子中的蜡烛会逐渐熄 灭,而伴随着熄灭的过程,学生的兴趣也开始不断提高,大家 纷纷想要对刚才有趣的实验现象一探究竟。就这样,学生在思 想上做好了充分准备,再进行接下来“呼吸作用”的知识讲 解,学生就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
五、注意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如今大多数的生物演示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活动,这 些实验活动一味强调验证结果,而忽视探究过程,这样会影响 学生主动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努力改变演示实验 偏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现状对于提高演示实验教学质量非常关 键。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把一些具备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并鼓励 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例如,笔者在讲到“光合作用产生 氧”的实验时,就把原本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改进变成了具有一 定探究性的实验,并且实验活动交由学生自己演示完成。在活 动前,笔者首先给出明确的实验目的,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实 验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和实验工具,接下来给学生一 些讨论时间,让每个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准备选择哪 些实验装置?你们想要做的实验会不会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 选择什么样的水草实验效果最显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 的实验思路更明确。经过一轮的实验操作,最终有些小组的实 验非常成功,而有些小组的实验效果不太理想。面对不同的实 验结果,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刚才的实验活动,让成功的 小组和不成功的小组分别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经过这次探 究实验,学生的收获非常大。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活动过程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 多准备工作,在课中发挥更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在课后做好实 验总结工作。由此可见,对于教师而言,演示实验教学对教师 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好演示实验课对每个 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提高自身 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生物学科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求小学自然科学或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码: ak2q
三、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生物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点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2.1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2.2提问:
2.2.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2.2.2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2.2.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3.尿的形成
3.1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课件,结合课件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
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3.2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示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4.尿的排出
4.1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4.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密切,充分协调好课堂教学多重关系,能促生教学资源,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一、解读教材,拓展学习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深度解析,要从教材解析中找到教学设计突破的角度,通过学习旧知展开引导,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教师深入教材内容研究,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也为课堂教学生成做好预设。如在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时,为让学生有更多直观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介绍人体泌尿系统构成。学生看得非常投入,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展开讲解,然后拿出猪肾进行实物展示。学生都充满好奇地进行观察,教师给出具体引导。很显然,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度解剖,为学生准备了相关视频,还专门找来实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点。教学生成呈现动态特征,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当教学生成出现时,要及时捕捉、及时处置,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生成的价值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生成灵动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在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期待教学生成的涌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生物学故事、引入谜语、列举生活案例、提出悬疑性问题,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材料信息,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渲染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就自然进入到佳境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环境。在学习《血液和血型》时,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先提出自主学习思考题: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血常规化验检查的项目主要有哪些?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自发进行讨论。在展示时,有学生说血液由水、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成分组成。于是,教师拿出一个装有鸡血的试管。血液已经开始出现分层现象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给出解答:试管上部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面为红细胞。教师给出肯定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教学契机展开引导,使教学快速步入正规。
三、锤炼语言,激活课堂教学因子
生物学课堂教学涉及众多学术概念,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准确、缜密和富有逻辑性。为提升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引导、与学生互动时,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教师语言与自身性格特质有密切关联,这也是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锤炼教学语言,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教师语言设计是一门艺术,面对同样的教学问题,不同教师会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进行解读,其教学效果呈现出差异性。这就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优化设计,从教学引导展开突破,为课堂教学生成提供肥沃土壤。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时,教师展示图表,让学生猜一猜其中未知的成分: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这些空气包含哪些成分呢?学生回答: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组成。教师追问:我们吸入的氧气占21%,那呼出气体中还有多少氧气呢?吸入的氮气占78%,呼出的氮气还有多少呢?吸入的二氧化碳为0.032%,那呼出时二氧化碳占多少比重呢?吸入时还有0.5%的水蒸气,呼出时水蒸气会增加还是减少呢?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猜想。从教师语言设计可以看出,为追求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故意不用同一句式发问,就是要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学生面对教师的个性化发问,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促生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意识。教师有效整合教学生成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度,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四、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
七年级生物 教案主要是对教材结构进行分析,对地理教材的正确分析与合理运用是有效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生物心脏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 经验 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猜 谜语 ,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 总结 ,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猜谜语,引出心脏知识;自身已知知识,描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大小;摸一摸,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书本心脏结构图,讨论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及讨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识心脏及结构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4.拓展创新: 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对心脏的生命意义的认识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 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五、作业
1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何不同?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2左、右心室以及左右心房之间各被肌肉壁
隔开,这有什么意义?
使左右两侧的腔互不相通,可防止两侧血液的混合。
1现有一只新鲜的猪的心脏,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出它的左右?
(A)
A.手捏心室壁
B.将心脏切开
C.手捏心房壁
D.向心脏内灌水
2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健康的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C)
A.主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体动脉
3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A)
A.主动脉 B.肺动脉
C.上下腔静脉 D.肺静脉
4人体的循环系统结构中,不存在瓣膜的是(B)
A.心房和心室之间 B.动脉血管内
C.四肢静脉血管内 D.心室和动脉之间
5有时因撞击等原因而导致皮肤出现青紫的斑块,这是由于(D )出血所致。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6心脏的壁最厚的是(B)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7与静脉相比,动脉的特点是(B)
A.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小
B.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
C.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
D.管壁厚、弹性小,管腔大
初中生物学案导学研究
摘要: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学案导学的应用意义、导学案设计模式、导学案使用方式三方面论述。师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新型 教育 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导学为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学案导学;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导学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所谓导学案,就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带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进行激发,并由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较大的激发,且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学案导学的应用意义
学案导学方式在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学案导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学习而言,是对知识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学案导学方式的引入是对现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生物归纳、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用“填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则很难满足新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学案导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设计模式
在生物导学案设计中,其一般会包含以下步骤:第一,学习目标。即在课程开始之后由教师及时对本堂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第二,重点难点。通过重点难点的阐述使学生对本堂课程的重要信息以及知识进行初步获取;第三,前置性补偿。即通过以往学生学习过、同新课程具有一定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第四,新知探究。由学生以预习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第五,形成性检测。通过提问以及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提前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第六,学习 反思 。根据形成性检测所获得的结果对本课预习重点以及问题进行总结。
三、导学案使用方式
一是课前。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本堂课程“导学案”的印制,并将其发放给学生,在对“导学案”进行发放之前,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程内容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当下次课程开始前,学生对导学案进行上交,由教师批阅,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第二次备课,将学生的疑惑点作为课程的重点部分进行讲授。例如,在对遗传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程有关的课题进行布置:首先,对色盲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通过对医务室学生体检信息的查阅对本校男女色盲的比例以及人数进行统计;其次,可以发动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进一步对本地区色盲遗传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激发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需要对学生做好学习目标的交代,使学生具有学习方向。之后,则是学生展示环节,由教师先对课堂课程相关重点问题进行出示,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以集中的方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在对问题答疑时,则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中、下等学生的提问,并对学习好的学生加以兼顾。只要学生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即使具有一定的错误,也可以不立即纠正,而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在核心讲解环节,教师则需要通过导学方式的科学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思考、分析以及合作探讨,最终由学生获得知识并予以掌握。如在“遗传因子发现”课程的讲解中,孟德尔假说是该堂课程的一个教学难点。当孟德尔对该假说进行提出时,当时的生物学界还没有对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产生认识,而孟德尔根据实验方式所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设想方式。当学生对该相对性状实验进行学习时,由于还没有掌握减数分裂知识,就需要教师在对该假说进行讲解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同时,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该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对此,教师则可以设计出“假说———演绎法”的导学流程,在安排学生在课上完成训练、给出反馈之后对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三是课后。当课程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矫正上交。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后,可以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补差以及辅导,以保障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科学的 教学方法 ,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突出一个“导”字,做到以学定教,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要引导思维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杨加好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德庆.利用学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1(04).
[2]郭元祥.导学案究竟导了什么[J].湖北教育,2013(03),
[3]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以上就是关于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非杭州户籍来杭州就读初中条件(非杭州户籍来杭州就读初中条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