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语文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语文新课标有哪些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澄清了大讨论中对语文教育性质与地位的模糊认识,把争论最激烈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统一起来,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工具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的极左思潮影响到语文教育,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讨论,最后,语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三老”的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挂出了“免战牌”,主张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种观点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因而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质,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当时的口号“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而,从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几次颁布“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工具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对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讲话进行阐述,另一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全国中语会会长、建国以来一直参加和主持语文教材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就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本不成语文教材,语文课大量学习当时的报刊文章,学生写作也是写极左的“大字报”,语文课基本上成了政课,整个语文教育乱了套。“文革”结束后,1978年教育部拨乱反正,重新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重又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使语文学科恢复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也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从时代背景看,应该说是正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说“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为: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工具性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死胡同”,等几种观点无视历史的特定时代因素,不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起码是有失偏颇。对此,最近新的“语文课标”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专门编人了一篇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1/8页
际工具》(作者叶蜚声、徐通锵)。从新的“语文课标”到新的语文教材,澄清了全盘否定语文工具性的模糊认识。二关于人文性问题,在最近这一场大讨论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本人认为,这种新观点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本来这种观点在“大讨论”的开始就表述为“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性”,后来发展到有些人走向极端,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进而全盘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应该肯定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性。后来对人文性极端化的认识,在部分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曾一时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学至上”的思潮,似乎“人文”、“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忽视、淡化甚至排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培养读、写、听、说语文能力,致使有些“语文”课成了缺乏“语文”因素的不伦不类的课,以致有人质疑“这是语文课吗?”而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纳了人文性 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这一新的理念,即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念,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的新的时代观念的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语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语文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二、关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已任”。
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以前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基本上是三个方面,即:“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后来又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社国语文的感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等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创湘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内容。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不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2/8页
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了纯语文的因素之外,还有思想品德因素思维因素、人文因素、审美因素、个性人格因素、乃至非智力因素,等等。对此,张志公先生曾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语文教育任务应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主次观”。在近期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综合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教育理应兼顾各个方面,一种认为语文教育不能负载任务太多,而背离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于是提出了“语文学科能包打天下吗?”的质疑。
新的“语文课标”正是基于以上两种不同意见的思考,根句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从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任发,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以此定位为语文教育的“己任”,这就澄清了一模糊认识。“语文课标”在阐释培养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箕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人认为,这就是对“语文素养”内涵的基本界定,这就是语文教育个性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淡化、漠视、忽略,甚至排斥了这些内容,就轰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上内容就是语文教育全部或唯一任务,这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译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毕竟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毕竟肩负着祖国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的总任务,确定语文学科的任务不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应该把“语文”自身的“L任”与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之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仗“己任”与“相关”、“主体”与“边缘”相辅相成的辩证法体现在教学中。
三、关于“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教法体系上的重大失误。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在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管学生的接受状况,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种教学模式是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
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目的任务;二是违反了新的教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3/8页
育思想,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瑞月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雪三是它违背了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套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李巨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和语文课堂气氛沉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以增加课内阅读免提问、讨论或做各种练习等加以改革,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只是少数,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点缀”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从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上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目的,这种新的理念应该在当今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应该在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人人心,应该作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使之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当然,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更不意味着一概排斥教师的讲析。新的“语文课标”对此特别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从两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段话即指明了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提醒我们注意万不可因此而忽视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应发挥的作用,这正是辩证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的体
四、关于“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并且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二是从学生方面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相连相辅相成的。应该承认,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比较陈旧的封闭状态,缺乏勃勃生机,缺乏活力,因而,语文教学不仅受到学生的质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现在,时代进入了新世纪,语文教学呼唤创新,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luan)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一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汪潮教授是这样概括的: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具体包括的内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话(可出示课标),语言比较概括,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其实就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和能力。1、必要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它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还是要保证教给学生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也就是书本知识该教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教。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学生主要通过范文的朗读和感悟,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首先必须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是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课外阅读一定量的优秀读物,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过程和方法。过去很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我也是同样的,课堂上提出一个个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无论是启发还是诱导,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觉得答案说出来了,任务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课标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们,首先语文的人文思想都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感受、体味、领悟。而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我们以往在一篇课文结束之前让学生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反复的,多种多样的朗读来理解感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次,语文能发展人的思维。我们读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维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归纳;既有探索性的提问,也有推理性的阐述。。。。。。而要思考,没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最后达到自己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比如我们一年级新教材由于识字量大,所以我们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如偏旁归类识字:“言字旁”的字和讲话有关,“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等等。再次,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主动识字,正确写字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成外加的任务。教学中,要把这项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上述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我觉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种因素各个层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学都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等有所侧重的贯穿进去。而且,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需要细水长流地熏陶、渗透、积淀。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读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视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一个“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文明诚信、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中国人。要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册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浓的识字课,俞亚娟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来猜猜“目”字的年龄,学生兴趣很浓,有猜五六岁,有猜十几岁,俞老师都微笑着摇头表示否定。当学生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时,俞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大家“目”字有五千多岁了。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强调实践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3种类型:1、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实践,做好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2、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诸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础上画一画等形式。3、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外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等等。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等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会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心理紧张的缘故,往往面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一个劲的:对的,好的。这就变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观点也应明确表示否定。如果课堂上学生一时半会想不通的话可以让他课后和老师再交流探讨。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会读书,有知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条理念现在讲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开课,总会有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环节。且不说效果如何,我想能够想到,能够尝试着做总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兴趣的激发。如在“入学教育”的时候,先观察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再播放国歌进行情景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国旗时的庄严肃穆;最后翻翻语文书,鲜艳的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习语文的欲望。在拼音教学中也始终通过表演、故事、游戏、比赛、歌诀、多媒体以及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学儿歌时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拼音又丰富了语言,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轻轻的》、《小白兔》时,让学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学习《在一起》时,大家一起做小黄鸡、小黑鸡;学习《过桥》时,出示几道算术题,做做读读;学习《有礼貌》时用猜谜的形式引出大公鸡;学习《彩虹》时,利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到后来,往往新知识还没教,学生在家里都自学过,儿歌也都会背了。其次,自主性还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教师要改变讲得太多,问的太多的陈旧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比如识字教学,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来根据拼音自主认读,自主探究记字的方法,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也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积极性会更高。学生绝大部分能读准字音,记字形也会想到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办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我们揭示课题后较多地会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初读课文后也会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也不必具体答复。“学而不思则罔”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但从我们平时的一些课而言,自主的成分还太少。我想有时和教师没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关。我们学校的贡向群老师上过的《两只小狮子》(一年级第二册)。她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帮狮子妈妈忙,给两只小狮子取名,要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认真读课文,读完后想名字,并从课文中找出去这个名字的理由。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自主读课文,自主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后全班交流。应该说学生的兴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平时在课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为了赶时间(怕完成不了预定的授课内容)往往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个任务下达后,没过多少时间就要反馈,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虽然我们的合作学习还不够规范,大部分是小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但我觉得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这样的讨论也很好,至少可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组内的意见不同时还可以产生争议,直至最后达到意见的综合,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即使意见无法统一,也至少听道同一个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看法,引发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指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没尝试过。那我从资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员、汇报人、记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程度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是,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事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当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具体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在人员组合上一般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其实我们平时好象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小组成员的情况,要么前后4人,要么自由组合。以后我们要不要在座位编排上就为小组合作准备或者给全班同学划分好小组到时走到一起来?什么场合自由组合比较好?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该占整堂课的多少时间为宜?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探究性。关于语文的探究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我个人觉得自己做得非常肤浅,或者说还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学习。比如在第一册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老师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地方的孩子?回答说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四周都是高山,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有的说,我从他们住的地方看出来的,他们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说,我从妈妈的打扮看出来的,围着围裙,穿着布鞋。有的说,我从课文中看出来的“就能走出大山;弯弯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对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到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留心观察下雷阵雨之前的一些征兆,或者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来帮助学生学好《要下雨了》一课。而在上第二册《识字8》之前半个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每晚月亮的变化并把它画下来,学生对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就不会难理解了。像第二册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败。原因是学生对“煮熟的种子不会发芽”根本不理解。因为在这方面他们缺少认识。所以上到最后,我让学生质疑的时候,作为班中的优等生还是提出了“为什么雄日捧着空花盆国王却选他做继承人?”所以应该说要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实验,要么课堂上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探究。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开展探究学习,和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和教师是否肯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有关。暑假里我们很多老师都拿到了一本题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书。我也认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论的东西,如什么是“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与儿童自发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探究式学习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之分,我们平时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馆等搜集资料的也是探究式学习即接受式探究”。为什么开展探究式学习?等等。但是我真正关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尤其是低段)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并到怎样一个程度才是恰如其分?”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却没有,而且文中不多的举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学内容为主。我在资料上找到一位桐乡作者写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而后进行朗读交流。接着教师让学生从伯父的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伯父。出示研究的问题:你觉得这是————的伯父。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体会伯父的品质。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学生可自由上台查阅。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反馈。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难,但真的操作起来我想在确定一篇课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中的教师引导和反馈时如何不让学生过于漫无边际等等都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后在座的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后来推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理解为语文课纵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还要面向未来;横向要重视跨学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平时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上完一篇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介绍网站等;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欣赏音乐、画画、表演等等。在课程类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课程又有校本课程。也是因地制宜。关于我县校本课程的开发我知道的不多,我们学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们写字培训的时候看到一小张国锋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编写了写字教材非常好,镇中心小学搞的古诗学习也很系统。可能还有更好的学校。
以上是我为了解读课标新理念的一些资料搜集和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我认为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理念,只不过比较偏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与上级领导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有关。我想随着课改面的推广,力度的加强,我们会向着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实践。
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指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指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扩展资料
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课程标准
四、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哪些课程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上就是关于语文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同有抖音报白(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