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带博士的导师(第一届带博士的导师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第一届带博士的导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简介
蔡铭泽
蔡铭泽,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首批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史论结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新闻传播学》2部专著、参撰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原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法制学的研究,均有较高水准。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专著《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获海内外新闻学术界好评。
李异平
李异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潜力,她对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多有涉猎。
谭天
谭天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长期在媒体工作并有大量作品获奖,研究领域涉及:电视策划、电视新闻、纪录片、广电产业、网络媒体等,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策划学(获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
董天策
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类节目在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发表新闻、传播及文学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参加编写了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都市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等著作。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曾建雄
曾建雄,新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与理论、报业经营管理等。主持完成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已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2001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
刘家林
刘家林教授,以治中国新闻史、广告史见长。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广告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对近、现代新闻史专题,及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的生平业绩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应邀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作短期学术访问。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工作)、副院长。
林如鹏
林如鹏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2002年1月开始定为学校一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林如鹏教授,长于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兼及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他现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著有新闻采访学、科教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参撰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表彰为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园丁奖”。
二、傅其林的博士好考吗
不好考。
博士不好考,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傅其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第十二届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委会、审美文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三、做导师的第一个博士好吗
做导师的第一个博士当然好啊!到时候也更加尽心尽力的与博士进行沟通交传授学习技能。
四、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
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C)
A、柯南特
B、季羡林
C、萨顿
D、张德骏
萨顿假说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方法:类比推理法,得到结论正确与否,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基因在最早的时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虽然很多人猜想到了人类的遗传是由一种叫作基因的东西决定的。但是基因是什么,在人体的哪个地方,因为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可以说一无所知。
萨顿假说的提出,分成这样几个逻辑阶段:归纳蝗虫等生物染色体存在和行为特点的实验事实,进而比较染色体和基因的存在和行为特点,发现二者的共存和共变规律(平行关系),初步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演绎假说,解释更多类似实验事实,假说进一步确立。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届带博士的导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