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平面设计(德国平面设计风格)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德国平面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国外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有哪些?作品有哪些?
1、马克·纽森
马克·纽森,著名工业设计师,澳大利亚人,祖先移民自希腊及爱琴海一带,即是希腊人。它的作品有新秀丽11-3583-2006拉杆箱;获奖的设计Talby手机;Zvezdochka运动鞋;Strelka餐具;IdealStandard浴室设计;IdealStandard龙头等。
2、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是德国著名设计师,出生地麦克兰堡地区,它的主要作品是土豆系列招贴画。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
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3、路易吉·克拉尼
路易吉·克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在50年代,他就为多家公司设计跑车和汽艇,他的作品包括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
克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被国际设计界公认为“21世纪的达·芬奇”。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希望通过更自由的设计实现想象中的形态,故被称为“设计怪杰”。
4、西摩·切瓦斯特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毕业于美国Cooper州立艺术学院,1954年创立著名的波什平集团公司,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领导了20世纪新美国视觉设计运动,他与福田繁雄、冈特兰堡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他的作品有《消除口臭》、《三分钱的歌剧》等,《三分钱的歌剧》是切瓦斯特的一幅画册封面作品,他利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风格,如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超现实主义的空间布局以及大胆的色彩表现与画册的宣传功能、歌剧的音乐调性相呼应。
5、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并多次策划构成有关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书籍设计,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
主要著作有:《来自维加阿尔的报道》、《亚洲的宇宙观》、《曼陀罗的世界》、《眼球中的曼陀罗》、《用立体看星星》、《日本形、亚洲形》、《文字的宇宙》、《文字的节日》、《圆相的艺术工学》。
1996年NHK电视台教育节目播放的《形状诞生》是综合了杉浦先生的创作原理而编成的,1997年出版发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纽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冈特·兰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易吉·克拉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摩·切瓦斯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杉浦康平
二、最全面的45种平面类设计风格
平面设计风格,是指具有相同或者类似材质、形状、色彩等特征的设计作品,它们有着共通的设计思想或表现技法。敢于尝试不同的平面设计风格,便能打破千篇一律的视觉形式,能让你的设计作品变得更加多元,实现自我突破。
设计风格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每个人都可以自创独有的风格和形式,接下来列举的43种风格就是在以往的实践基础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平面设计、视觉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设计、UI设计、界面设计、动画设计、PPT设计等,所有平面类的设计。
作为平面设计师或初学者,知晓并了解这些设计风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设计视野,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分类解读市面上纷繁复杂的设计作品,并拥有更广阔的创作思路,让你不再为视觉设计的形式感而发愁,更能不断地”看、思、学、做、用“,从而也让自己尽早迈入优秀设计师的行列里面去。
平面设计的风格有多少种?说实话,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因为平面设计的风格总是充满创造性的、开放、多元。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下面罗列的这些风格,是目前你所能看到的最齐全的汇总,能帮你在脑海中,建立起类似元素周期表的风格分类。
在阐述这些设计风格之前,我先解释一下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1、国际主义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由于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除了美国之外,国际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促使了设计在二战后的发展,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
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是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设计》杂志时真正形成气候的。这本刊物是由维瓦莱利和其它三个巴赛尔设计家联合发行的,另外三个人是查里·罗斯,约瑟夫·穆勒·布鲁克曼、汉斯·纽伯格。这本采用3种文字(英文、法文和德文)发行的刊物成为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本阵地,成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中心和发源地,在平面设计史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瑞士设计家的探索、试验、设计哲学和设计观念、新的瑞士平面设计方法论传达给世界各国的设计界,从而影响世界各国,促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国际主义风格。
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精神领导人约瑟夫·穆勒·布鲁克曼。
1934年至1936年他在苏黎世当学徒,1936年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专门从事平面设计和展览设计,也兼摄影工作。
1945年战后集中在展示设计和插图设计,为各种剧院设计布景。
1951年,苏黎世音乐厅演唱会海报,苏黎世汤豪勒-格什沙夫特音乐会(the Tonhalle-Gesellschaft,Zurich,1951)
1958年,瑞士《新现代设计》发行人,主要编辑。
1957-1960年,苏黎世艺术学院教授
1963年,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担任教授
20世纪60年代,苏黎世国际机场视觉传达系统(the SIGNAGE system,Zurichairport,late 1970)
20世纪70年代,瑞士联邦铁路视觉传达系统(Swiss Federal Railways,SBB)
1967-1988年为IBM的顾问
1996年8月 去世
平面设计著作:
《视觉传达史》:1971 "Geschichte der visuellen Kommunikation" (A Histor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
《海报史》:Geschichte des Plakats" (A History of the Poster)
《平面设计网格体系》:1981 Published “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
《摄影海报-起源到现在》: 1989 Published “Fotoplakate - Von den Anfangen bis zur Gegenwart” (Photographic Posters - From their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设计思想:追求绝对的设计,主张非人格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工整的原则,主张设计以传达功能优秀为最高目的宗旨;为了达到传达目的,设计加个人的偏好、顾客的特殊要求、宣传的压力都应该漠视不顾,唯一重要的是设计反应的时代感、现代感;设计应该以传达功能优秀为最高宗旨,充满活力和生动。
他的平面设计处理非常简明扼要,既有高度的视觉传达功能性,又有强烈的时代感,简单、明晰。他采用的摄影资料,都将摄影本身变成设计的元素,赋予摄影新的功能,他的摄影拼贴都非常强烈,并且结构简单,突出主题,能够使观众一目了然海报传达的内容。
他强调设计的社会使命及功能,在这一点上,他与包豪斯的奠基人一样,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色彩,是一个主张社会工程目的具体的平面设计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了苏黎世国际机场的视觉传达系统,20世纪70年代又设计了瑞士的联邦铁路视觉传达系统,都有很高的功能性和简单易懂的特性,是他设计哲学的最好范例。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与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1902-1965)和马克斯·比尔(1908-),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师。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之一。马克斯·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1950年,比尔担任联邦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长。乌尔姆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最大的要点就是要把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赤裸的商业倾向。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奠定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核心部分是无饰线字体的发展及广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设计家采用一种直接了当的新无饰线体,达到高度的、毫无掩饰的视觉传达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设计家阿德里安·弗鲁提格(1928-),创造了一套共有21个不同大小字号的新无饰线体,称为“通用体 ”(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个瑞士设计家马克斯·梅丁格合作创造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1961年,新哈斯体在联邦德国正式出品,新名称是“赫尔维提加体”(Helvetica)。这种字体设计得非常完美,因此成为50年代到70年代当中最流行的字体。赫尔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设计的几种字体被视为字体设计上的重大发展,如“帕拉丁洛体(Palatino1950)”,“米奥体(Melior1952)”,“奥帕迪玛体(Optima1958)”,扎夫的字体设计达到一个兼有功能特点和优雅细节的高度。。
作为二战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设计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尔和苏黎世两个城市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一个设计中心地区,涌现出了像艾米尔· 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这样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瑞士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设计》杂志时真正形成气候的。这本刊物是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本阵地、中心和发源地,在平面设计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并在美国得到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最早促进国际主义在美国发展的是洛尔·马丁(1922-)。他于1947年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美术博物馆担任平面设计工作,他放弃了美国当时流行的写实插画方式而采用国际主义设计博物馆的展览、刊物和海报。另外一个把国际主义风格介绍到美国、并且推广的是洛杉矶平面设计家鲁道夫·德·哈拉克(1924-)。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50年代起在美国开始流行,一直延续了20多年。
美国采用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之后,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科学技术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广,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都有极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是否看到苹果的设计是否也汲取了其设计的精髓?
2、苹果风格
设计理念:简洁,精致,优雅,高端感,科技感,品质感(高端、大气、上档次)
设计形式与方法:配色上,苹果擅长使用浅灰和深灰两种色彩,苹果的浅灰并非纯浅灰,而是渐变浅灰。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纯黑色的出现,纯黑色太过压抑、不透气。
以简洁、简约为设计基调的公司,在字体的选择上,苹果也选择了无衬线的平黑体。无衬线字体能够让整体看起来更简洁、简约、更具有科技感与现代感。
除此之外,思源黑体也是一个不错的替代字体。
苹果官网使用的是平黑体和Myriad字体进行搭配使用。字体的选择和各人审美有关,但是也是存在很多公理的。例如科技公司官网和产品应当使用黑体系的非衬线字体,这样视觉上更加干净简练。
排版构成:主文案永远是处在最重点的视觉位置。即主要产品特性文案一定居中展示。
字体间距宽松。字体采用加粗强调,大小及字体颜色深浅(即黑白灰)来分清主次。
坚持一个文案配一套渲染图。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一个产品特性文案都能在视觉上落到实处,由此不会产生枯燥、无说服力的阅读体验平面设计风格。
平面设计风格大面积留白。这即说明文案的精简,也说明在排版上设计者给予产品图片、文案充足的视觉延展空间,能带来非常干净、空旷的视觉感,对产品整体的气质提升带来巨大的作用。
MUJI的设计风格是否在苹果风格基础上更体现出了一些性冷淡的设计风。
3、中国风格
中国风设计包含复古中国风与现代中国风,两种在色彩形式上稍有区别。
设计理念:复古,传统,韵味(融入中国元素与色彩)
设计形式与方法:古典中国风,即复古的中国平面设计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中国平面设计风格色彩主要有大红、粉红色、蓝灰色、黑灰色、水绿、白色 浅绛色、深黑、淡蓝色、淡黄色、浅黄色等,中国风传统素材一般常见的有中国结、青花瓷 水墨画、古代纹饰图案、书法、篆刻、印章、灯笼、茶具、古代器具、古式建筑、青铜器、青铜纹、龙凤、灵兽、中国传统节日等,只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都称为中国风传统素材。
现代中国风(现代,简约,大气),现代中国风平面设计风格,即根据现代审美设计的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Nodyoung是设计师艺术家,通过他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风格,所以取名为NOD风格,NodYoung,即杨一兵,男,38岁,毕业于清华美院,是一位在北京业内小有名气的视觉设计师。早在老罗创办英语培训的时候,就把他邀来设计海报,为当时老罗英语的病毒式营销助力不少。在当年在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创业的故事III剧场演讲时,老罗还特意拿出来说了说Nod加入后为自己设计海报的事情。
设计理念: 新颖、潮流、绘画、靓丽(Nodyong的漫画风)
设计形式与方法: 通过简便、色块插画的形式组合图形与设计语义,给人潮流、新颖的感官效果。
5、光感透气叠加风格
设计理念: 光感 ,渐变, 氤氲感。
设计形式与方法: 具有光感的半透明渐变叠加平面设计风格。叠加方式融入新的视觉元素——光感。 光因为其剔透,纯净,反射的特性,一直被人们所青睐着。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色彩叠加,增加光感的设计将会为产品增添更多的未来迷幻属性。可以通过Photoshop或者AI软件轻松实现。
设计理念: 关键词:解构 ,反逻辑 ,通感体验。
将主体物用解构的方式赋予其全新感官体验。
设计形式与方法:
物体是由形状,材质,颜色,排列等维度所构成的。若将主体物进行打碎、分解、叠加等方式进行重组解构,从逻辑上打破其固有感官印象,由此物体将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这种图形通感化解构的手段会让人在视觉,味觉,嗅觉等多个方面触发人的通感,从而引发人们对画面下深层内涵的联想与思考。
![图形通感 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966987-87d56d9ed9dd172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
设计理念: 怀旧,虚构,蒸汽机
设计形式与方法:
蒸汽朋克平面设计风格是一个合成词,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两个词组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了。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用街头语对白书写的文体,它的意义在于题材的风格独立,而非反社会性。
蒸汽朋克的作品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新技术,如通过新能源、新机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现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观,努力营造它的虚构和怀旧等特点。
设计理念: 超写实风格也叫做拟物风格。空间层次,场景画面,视觉错觉扩展,极高的色彩分辨率,精确度和细节。
设计形式与方法:
超级写实主义作品更多地关注细节和对象。作品并不是实际物体的严格诠释,也不是某一个场景或主题的文字插图。相反,它们利用其他的,往往是微妙的元素来创造实际上不存在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现实幻觉。
9、三维纯色渲染风格
设计理念: 平面立体感,纯色,空间感。
设计形式与方法:
统一三维物体的色系,将立体画面平面化。
随着C4D的流行,三维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变得愈演愈烈。不过在后扁平化时代,如何在扁平与立体的形式中间寻找平衡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三维纯色渲染恰恰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空间感的布局拓展了画面深度,同时物体纯色系的渲染方式又强化了画面的平面感。设计将干扰人们注意力的因素排除,只留下需要传达的主题部分,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形式已经在摄影及三维艺术中流行起来,充满仪式感的画面让设计者爱不释手。
设计理念: 个性,自由,粗狂,神秘,冷酷。
设计形式与方法:
工业loft的设计风格是时下很多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年轻人的最爱,这种风格本身所散发出得粗狂、神秘的特质。
11、哥特风格
设计理念: 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多装饰的。
设计形式与方法:
哥特风格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装扮、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
哥特(Gothic),又译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同时,哥特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 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 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
设计理念: 立体字效果,非常的简单粗暴,能够快速突出主题,冲击力强,常用于促销、开业庆典等活动。细节处理的不好,往往会比较缺少品质感。你可能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但作为设计师,你还是要懂这种风格,也许你的客户会喜欢哦。
设计形式与方法:
用PS、AI、CDR、Rhino、C4D、3ds Max等三维软件来实现;先字体设计然后特效合成,即先做好字型,然后造出立体效果,再融合一些特效。
设计理念: 图片合成风格的平面设计,其创意十足,效果炫酷。这对材质、透视、以及光影的细节刻画,要求比较高。
设计形式与方法:
通过Photoshop软件的强大图像处理功能,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通过大量素材选取,通道、蒙版、选区、滤镜、图层样式5大功能合成特效。
设计理念: 通过夸张的比例,独特的视角,搭建起来的图片合成场景,其创意十足。
设计形式与方法:
素材选取、合成特效、光效处理、对比处理、同图片合成风格的思路类似,主要是运用夸张的比例,来实现这种超现实的感觉。
设计理念: 双重曝光,是摄影的一种拍摄技法。是指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其成片效果充满神秘,富有想象力、以及超现实的文艺气息,让人难以言喻。
设计形式与方法:
素材选取,用PS软件特效合成;找一张轮廓清晰的人像形象或者角色形象,再结合其它主题图片,做剪贴蒙版效果,注意调整不透明度。
双重曝光(Double Exposure)指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是许多人接触相机必玩的技巧,神秘又让人难以言喻的视觉效果常常让人沉迷其中。现在的中高级自动相机都有多次曝光功能,利用功能设置就能设定多次曝光。
设计理念: 扁平化风格,就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让"信息"本身被凸显出来。在设计元素上,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使用扁平风格元素,可以解决没有合适素材的难题。
设计形式与方法:
通过PS、AI软件,采用图形绘制、造型与色彩搭配的形式创作。
扁平化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而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这样可以让“信息”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同时在设计元素上,则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
例如:Windows、Mac OS、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的设计已经往“扁平化设计”发展。其设计语言主要有Material Design、Modern UI等。
扁平化的设计,尤其是手机的系统直接体现在:更少的按钮和选项,这样使得UI界面变得更加干净整齐,使用起来格外简洁,从而带给用户更加良好的操作体验。因为可以更加简单直接地将信息和事物的工作方式展示出来,所以可以有效减少认知障碍的产生。
扁平化的设计,在移动系统上不仅界面美观、简洁,而且还能达到降低功耗、延长待机时间和提高运算速度的效果。例如,Android 5.0就采用了扁平化的效果,因此被称为“最绚丽的安卓系统”。
“Flat Design”为“扁平化设计”的英文名,这个概念在2008年由Google提出。但围绕“Flat Design”这个名字则存在着诸多争议,现在你所看到的这个名称“Flat Design”也并未被大家所完全认可。
不同的公司团体都尝试用过其他名称,例如Minimal Design, Honest Design,而微软公司甚至称它作 “Authentically Digital”。
设计理念 :一般应用于扁平化图形或文字,以增加立体效果,既简单又容易出效果。
设计形式与方法:
用PS、AI软件绘制基本图形,在PS中手动制作长投影,这是最为精准的办法,或者用AI的混合工具。当然,也可以用现成的PS动作来制作这种效果。
18.文字图形风格
设计理念 :以汉字或字母,作为基本元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视觉图形。具有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并且创意十足!
设计形式与方法:
通过PS、AI、CDR、C4D等软件将文字组合造型;用PS制作,能实现更为精细的效果。如果你想快速实现图形文字的拼接效果,可借助插件Word Art来实现,地址: https://wordart.com/ (仅支持英文字母)
19.图形文字风格
设计理念 :以图形、图标等基本形作为基本元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文字视觉图形。具有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并且创意十足!
设计形式与方法:
通过PS、AI、CDR等软件将文字作为轮廓;用PS制作,将图形填充到文字轮廓产生文字图形效果
三、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问题一:什么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与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1902-1965)和马克斯・比尔(1908-),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家。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之一。马克斯・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1950年,比尔担任联邦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长。乌尔姆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最大的要点就是要把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 *** 的商业倾向。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奠定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核心部分是无饰线字体的发展及广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设计家采用一种直接了当的新无饰线体,达到高度的、毫无掩饰的视觉传达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设计家阿德里安・弗鲁提格(1928-),创造了一套共有21个不同大小字号的新无饰线体,称为“通用体 ”(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个瑞士设计家马克斯・梅丁格合作创造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1961年,新哈斯体在联邦德国正式出品,新名称是“赫尔维提加体”(Helvetica)。这种字体设计得非常完美,因此成为50年代到70年代当中最流行的字体。赫尔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设计的几种字体被视为字体设计上的重大发展,如“帕拉丁洛体(Palatino1950)”,“米奥体(Melior1952)”,“奥帕迪玛体(Optima1958)”,扎夫的字体设计达到一个兼有功能特点和优雅细节的高度。。
作为二战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设计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尔和苏黎世两个城市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一个设计中心地区,涌现出了像艾米尔・ 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这样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瑞士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设计》杂志时真正形成气候的。这本刊物是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本阵地、中心和发源地,在平面设计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并在美国得到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最早促进国际主义在美国发展的是洛尔・马丁(1922-)。他于 1947年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美术博物馆担任平面设计工作,他放弃了美国当时流行的写实插画方式而采用国际主义设计博物馆的展览、刊物和海报。另外一个把国际主义风格介绍到美国、并且推广的是洛杉矶平面设计家鲁道夫・德・哈拉克(1924-)。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50年代起在美国开始流行,一直延续了20多年。
美国采用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之后,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科学技术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广,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都有极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二:国际主义风格及其国际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思想的枯萎使现代主义设计渐渐失去了生机蓬勃的力量,日益走向 *** 的道路。至70年代,这个被称为国际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义近乎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风格、新模式,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设计局面,它无可争议的说明了以推崇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时代已经来临了。
问题三:在平面设计领域,包豪斯就是所谓的国际主义简约风格吗 所谓“包豪斯风格”实际上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称为“包豪斯风格”是对包豪斯的一种曲解,包豪斯是一种思潮,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格。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
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问题四: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衰退 2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战前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在20 世纪50 、60 年代风行一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 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在英文中,“后现代”( Post Modorn)和“后现代主义”(Post Modori *** )的内容是不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 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人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已经从80 年代末期开始式微了。正因为“后现代”这个时间观念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设计风格观念经常混淆,所以近来有一些理论家开始采用“现代主义以后”( After Moderni *** )来取代“后现代”这个时间阶段术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约翰・萨卡拉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设计问题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John Thackara : Design After Moderni *** , Thames and Hudson , 1985)和布莱恩・瓦里斯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的艺术问题的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艺术》(Brian wallis : Art Arter Moderni *** :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 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New York , in association with David R . Godine , Publisher , Inc. , Boston , 1991)等两本著作。因为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各种含糊不清的问题,最近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偏重于采用“现代主义以后”来代替“后现代”这个词。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含义比较明确,如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也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比较,依然是宗旨一致、风格接近、面貌完整。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大量古典装饰为动机,因此有明显的符号可以追寻,与文化上混杂的后现代主义相比,应该说是非常简明、清晰的。 理论家约翰・萨卡拉(John Thackara)在他选编的重要后现代主义设计问题论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中,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代主义到60 年代末期、......>>
问题五:请帮我的朋友改一个英语名~~:) 叫Holy吧,神圣的意思
问题六:瑞士平面设计与国际风格形成的背景和设计特点? 朋友,我是重庆交大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仅把我上课做的一些笔记提供给你,希望能有所帮助,我是枫梓,记得给我加分啊~~
瑞士平面设计与国际风格的形成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流行与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设计特点:1.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简介明快的版面排版,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风格。 2.设计是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从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 *** 的商业倾向。
画枫 于 2011年7月
四、求几位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资料
20世纪50名著名设计师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1925年,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计划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1930年米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后政治气氛日益恶化,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关闭包豪斯,至此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很少有人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能够有他那么大。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现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这并不夸张,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后,纳吉于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为原包豪斯的延续,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非工业设计师。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从事家具的设计。1935年开始致力于胶合板成型家具、标准化模数单元家具、室内设计以及标准化模数的单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劳耶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1947年,布劳耶设计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设计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1963-1966年,他还设计了位于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布劳耶巧妙的在自然关系中处理木,石材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1929年,他开始从家具,陶瓷,玻璃等工业中获得设计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为柏林的国立美术学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为劳西兹玻璃公司的艺术指导。由于改善了产品质量,他设计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压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馆、酒家所用的酒杯,商业上使用的瓶、罐,及采用模数化的厨房容器和盘子等。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装饰,而是强调简洁的线条和微妙的体型变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战后,华根菲尔德一面在德国科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任职,继续从事设计教育,一面积极从事设计活动。1954年,华根菲尔德成了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设计了不少优秀的灯具,在这些设计中,灯泡刻板的几何形态被较为有机形态的塑料灯罩所缓和。
华根菲尔德作为参与批量生产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使工业设计的潜力在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兰德1911年进入皇家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她的设计采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离开包豪斯后,布兰德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金属制品设计,但后来布兰德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并担任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重现在包豪斯时的辉煌。
布兰德是现代设计史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20世纪最美观耐用的金属制品,还因为她在男性主导的金属制品设计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后来布兰德曾回忆就学包豪斯时,在她受到广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闷重复的工作的情况。最终布兰德成为了包豪斯培养的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并且是仅有的几个并非出自织物车间的女设计师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设计仍在生产。
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新兴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对流线型的极大热情,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亚公司都生产了适于高速公路的优良车型,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尔舍为大众所设计的一款小型廉价车,其原型是1936-1937年间设计的,也是大众公司最早的汽车之一,因为体积小,采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外型酷似甲壳虫,因而被戏称为甲壳虫小汽车。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希特勒本人参加了1937年大众甲壳虫小汽车的生产开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车,表示赞赏。然而1939年战争爆发,该汽车的批量生产被迫中断,超过30万的定单无法兑现,汽车厂在战争期间只能生产军用车辆,直至1945年英国占领军首先在德国恢复了该车的批量生产,大众公司紧随其后。到20世纪50年代,甲壳虫汽车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首选交通工具成为德国复兴的标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
早在50年代,他就为多家公司设计跑车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设计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之后,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虽然它们并非百分之百都是优良设计,但确实有极高的造型质量,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来自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机构的激烈批评。科拉尼说:地球是圆的,所有的星际物体都是圆的,而且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上运动......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从圆形的物种细胞中繁衍出来的,我又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变的有棱有角的人们的行列呢?我将追随伽利略的信条:我的世界也是圆的。
作为20世纪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有人认为他离经叛道,也有人把他当作天才和圣人一样崇拜。然而科拉尼认为他的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实用艺术学校学习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后作为职业工业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轻设计师受聘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博朗公司,组建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的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而拉姆斯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与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的是,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拉姆斯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使整个空间有条不紊,严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
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的形式特征,被称为减约风格,色彩上主张采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会的混乱,他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被设计理论界成为新功能主义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的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其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有时甚至带有嬉戏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青蛙设计公司的出色表现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的基本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艾斯林格无疑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和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现代消费美学观念。1992年他获得了罗维终身成就奖,许多设计作为经典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所领导的青蛙设计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尤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极具有影响力。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他1934年设计了曲折椅,椅子的脚、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摆脱了传统椅子的造型,非常节省空间。这张椅子是这位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位于乌特勒列支市的什罗德住宅和住宅内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主的色彩计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36年设计了柯达公司的班腾相机,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
1955年,提格的设计公司与波音公司设计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使波音飞机不仅有很简练、极富现代感的外形,而且创造了现代客机经典的室内设计。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罗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他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罗维对于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漫长的工作生涯,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设计界的形象,特别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个人形象锲而不舍的推动,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格雷夫斯1930年开始为贝尔设计电话机,1937年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在与贝尔的长期合作中,他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走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格雷夫斯的一个强烈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他多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体度量》一书中,从而帮助设计界奠定了人机学这门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体现于他为约翰.迪尔公司1955年以来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之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创造了一种亲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宁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生于芬兰的克柯鲁米,早年便显露出设计天才,1922年获瑞典火柴盒设计第一名, 1923年4月随父移民美国,定居底特律,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设计的椅子获得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家具设计比赛大奖。
20世纪40年代沙里宁与诺尔公司合作从事家具设计,代表作有71号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压椅、胎椅、耶金香椅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成了工业设计史上的典范,至今仍广为流传和使用。
沙里宁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有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溜冰场、莫斯与斯泰尔学院、美国驻英大使馆、美国驻挪威大使馆、密尔沃基战争纪念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楼、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生学位。而后,他进入意大利罗马美利坚学院深造,获得罗马大奖和布鲁诺奖学金。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品,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重技艺。
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设计是1980-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个方形大楼表面具有简单而色彩丰富的不同材料装饰。后现代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高度赞扬这个设计大胆采用各种古典装饰动机,特别是广泛采用古典主义基本设计语汇,使设计得以摆脱国际主义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装饰主义的新发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人文大厦,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格雷夫斯还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极富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名噪一时。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少数几个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1936年起在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匡溪学院任教。1940年他与沙里宁一道设计的胶合板椅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
伊姆斯的设计具有合乎科学与工业设计原则的结构、功能与外型,这一特征成为了他与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设计特征,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46年,他采用多层夹板热压成型工艺设计的大众化廉价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现代设计上的一次大转折,走向轻便化、大众化,并关注新材料及其制作工艺。他是一个设计上的多面手,除从事产品设计外,还从事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与摄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设计中设法把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边缘学科式的工业设计。伊姆斯设计的室内、座椅等在整个世界都有相当影响,不少作品到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和流行。他在1956年设计的躺椅,堪称躺椅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设计的飞机场候机厅公用椅,简单而牢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迄今仍为大多数美国机场使用,是美国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杰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国建筑设计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读于普林斯顿建筑系,后来在沙里宁和路易斯.康的事务所中工作过。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向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文丘里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他的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门楣等,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72年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原则。他认为设计家不应忽视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圣斯布里厅,普林斯顿大学的戈顿.吴大楼等。文丘里在产品设计领域内的最大成就是他为诺尔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一套带乌木把手的镀银咖啡具、1984至1986年间为斯威德.鲍威尔公司设计的一组瓷器、1986年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布谷鸟钟表及为克莱托.穆纳里设计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宝首饰等等。这些设计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色。
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赖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师承著名建筑师沙里文。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1893年后的10年中,赖特在美国中西部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风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罗伯茨住宅,1908年的罗比住宅等。这些住宅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1904年设计拉金公司大楼,1915年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使他获得国际声誉。1936年赖特了设计流水别墅,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人建筑景象,成了他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美国建筑百科全书评价:必须承认赖特是他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的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极不寻常的生活和哲学说明他是富有诗意的幻想家和艺术家,是注重实效的工程师,自由思想的个性主义者,是一位改革者和传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倾向中贯穿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积极回报。这样的态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在他的建筑中。但架于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艺术家,他所偏爱的表达工具正是建筑。
厄尔(Harley Earl,1893-1969)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大学学习工业技术与设计。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长斯隆看中,成为通用公司造型设计师。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总裁,通用汽车公司艺术与色彩部主任,负责汽车外型设计,设计风格奔放、富于创新,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设计中心。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与总裁斯隆一起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不断
以上就是关于德国平面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