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棍从属于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长器械,整个套路60个动作。
太极棍结合太极拳的特点形成步法灵活而稳健,招法柔中寓刚、浑厚圆转的特点,运用棍术中拦、架、托、挑、提、格、拨、刺、扫、压、盘打、盖打、横打等技法,合理巧妙的编排而成。
其运动特点为梢把并用、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气势磅礴。技法特点则可以概括为换把变招,固把激发;兼枪带棒,梢把并用;棍如旋风,纵横打一片;把法多变,长短兼施。由于棍形制特点,棍身处处可作为握持把位,因而形成了棍械浑身藏法的特点。棍的技法很多,关键在于把法。
握持把的一端,可以利用棍梢抡、劈、扫进行远击;握持棍的中端,可以把、梢兼用,一攻一防,上挑下撩,左拨右打。在运用时,一般都是棍梢、棍身、棍把交互使用,变幻莫测。练习时要求换把变招做到棍随身动、身械合一、握端击远握中近战、趁势顺力两端走环,形成远可击打一片,近可遮护周身,迅疾善变浑身藏法的风格特点
八极短棍十三把套路(八极拳短棍十三技法)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八极短棍十三把套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国都有什么短棍棍法?
鞭杆是中国特有的短棍棍法,在我国西北、山西等地流传甚广。山西戴氏有心意六合鞭杆,又称陀螺鞭。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等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柔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可以单练,也可以对练。鞭杆是汉族武术器械之一,为木制短棍,长度按使用者一臂加一肘长,棍粗(直径)约3.5~3.8厘米。鞭杆选材讲究,多以白蜡木、对节木、六道木制成。
少林有太祖短棍,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陈氏太极拳也有太极短棍,不过实际上就是鞭杆。
二、霍氏八极拳的特点
霍氏八极拳的形成是几代成名人物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结晶。自李书文开始,就结合自己一生习武之心得,摈弃了一些花法和不必要的重复套路,保留了罗疃八极拳的基本内容和古朴、实用之风格。到了霍殿阁又根据李书文一生所惯用的手法,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把八极拳散手中的招法,组编成更具使用价值的“应手拳”,并广传弟子,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拳术体系,使霍氏八极拳在拳术内容、练法、功法、用法和风格上有其独特的风貌。 霍氏八极拳在内容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武术主要的练习方式,既简炼明了,又系统完整,各个内容在练法上不尽相同,在具体要求上也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说若增之则多余,若减之则不足。拳术套路上每一套都极为精练,在练法、要求上,作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但又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加之劈挂掌则取其猛劈硬挂、放长击远、溜肩甩臂的特点,与八极拳的硬打硬开、形长节短、刚猛暴烈的特点,相辅相成,更是佳偶天成,相得益彰。器械则是以六合大枪为主,其它器械为辅,长短、软硬兼而有之,所有器械皆以实战为主,不尚花法。八极门的六合大枪有其独特的练法和用法,历史上吴钟、李书文、霍殿阁都以枪术闻名于中华武林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功法上,既有内功修炼之法,又有功力研习之术,练掌、练拳、练爪、练指、练臂、练腿、练足及全身的功法应有尽有,但又不繁琐,每一功法都极为精练且有其独到之处。
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够达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功法的准备动作,除一般的压腿、溜腿功夫之外,又有溜穴、悠(揉)裆、鹞子穿林等方法,还有一套专门活动腰腿四肢的拳术“溜腿架”。“金刚八式”既是基本动作操练法,又是单操手法,既可筑其根基、练其劲力,又简便实用、变化叠出。“八极小架”是奠定基础的套路,通过练习不但可掌握正确的姿势和要领,又能作为内功修炼之法,其套路虽短但练法多样、作用强大。“八极拳”是本门中的主要拳术,即可一人单练,又可双人对练,通过八极拳练习进一步体会动作要领及技击含义,而八极拳对练又不同于其它套路对练表演,八极拳的对练不是表演给人看的,主要作用是两个人摽功夫,要在熟练的基础上,拆解招法,体会应用时的变化,为实战作准备。“六大开”是单操手法,也是六种实战应用的要领,“顶、抱、单、提、挎、缠”六字是应用的要诀,既是开门进招六种方法的原则,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六种招法,即顶肘、抱肘、单阳打、提肘、挎打、大双缠,再加上霸王折江和朝阳手则称为“八大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霍氏八大开”,而所谓“八大招”则含于“八大开”“金刚八式”之中,“八大开”又是霍殿阁先生“应手拳”的主要技击手法。(以上各项内容将在“八极武院-技术讲座”栏目中分别进行专题讲解) 八极拳内功修炼之法主要是对《三经》的习练,所谓《三经》也就是《易筋经》、《易骨经》、《易髓经》,此《三经》为李书文所传,是八极拳高深的内功修炼法,经法和内容皆与其它《易筋经》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内容上更是截然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与拳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就具有更强的实战应用价值。修炼《三经》可使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因而在健身、强体、长力、增功等方面都有其特殊功效。其中《易筋经》一共有八趟,每趟约二十几个动作,练习时要上中下三盘贯通,调整呼吸,练时动作缓慢,难度很大,每趟练习约需二十分钟以上,是一套与调息之法相结合的拳法。
在实用功法上有练拳功的打弓之法,练掌功的掌板、踏板、铁砂掌、煽球等功法,练指力的金刚指功法,练腿臂及全身功力的桩功,练指腕臂而兼练全身功力的刁球功法,练抗击打能力的靠山背功法等等。这些都是与内功修炼相结合的,练时要求内调外练,循序渐进,使功力自然增长,时日愈久,功力愈大。由于符合人的生理发展、新陈代谢规律,能够激发人体内部的潜能,只要持之以恒,功力就会不断增加,习练者也就趣味愈浓,达到超于常人想象的功力也并非难事了。 霍氏八极拳的步型以马步为主,还有:半马步(四六步)、弓步、跪步、虚步、并步等,其中半马步使用的比较多,而各种步型又多是由马步变化而来。步法有:拥搓步(闯步)、跺碾步、箭步、喜鹊步、上步、退步、行步等,练习和使用时讲的是脚不离地,腿法也讲究高不过膝,认为足离地为空,踏偏为空,身歪为空,空则脚下不实不稳,一动即跌。下盘是整个拳术的根基,劲力的源泉,为了稳固下盘,八极拳跺脚动作比较多,这是为了使脚下生根,稳固下盘,有助发力。在练习时与发力和气法相配合,使之协调一致,气力相合,再加上其它腿足功的练习,达到腿足根基稳如泰山之效果。
霍氏八极拳手法细腻,讲究寸接、寸吐露,拳式看似简朴,但手法精细,皆暗藏于招法之中。仅以掌法为例就可见一斑,八极拳中掌法较多,讲的是出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膝,刚中含柔,柔内生刚,与人交手较技时沾身吐力,力注掌根,发劲要急,变式要快,掌打督透力,掌法微变既可绿色敌之变化。八极拳的擒拿术以小缠为基础,通过练习掌握其分筋措骨之方法原理和细微的手法变化,然后以小缠之原理应用到其它擒拿术之中,则有触类旁通之功效。仅小缠之技便达到拿其一点而制其全身的效果,小缠手法变化巧妙,可随敌之变而变,使对手巨痛难忍,全身失去抵抗能力,一但手法到位鲜见绿色之法。 八极拳的劲法以沉坠劲、十字劲和缠丝劲为主,与其它拳种的劲力有很大差别,这是八极拳区别与其它拳种的根本之所在。八极拳的劲法在练习方式上有明劲暗劲之别,练习时要明劲暗劲相结合,根据不同需要调整明暗劲之间的关系和所占的比例,达到刚柔相济的程度。练“沉坠劲”要使身体各部位节节放松,向下沉坠,内气向下沉贯于丹田,再由脚心的涌泉穴发出,使四肢百骸皆有沉垂下坠之感,从而使身体稳固而屹立如山。“十字劲”又称四面劲,要求:头顶青天,脚扎黄泉,两肘(手)两头按。实际上就是将沉坠劲中所凝聚的劲力,以身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出,并达八方极远之意。“缠丝劲”是将十字劲转绕回环、滚攒撑裹而出来的劲,要使这个劲流走周循,贯通全身,连绵不断,随遇而出,应感而发。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各劲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情况下就会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作用。
八极拳讲“六合”发力,在练习时首先要达到“外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即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挎合,达到此三合算是一小成功夫。继而追求“内三合”之效果,即是:眼与心合(心与意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中气与力合是内外相合的关键,八极拳中的擤气发声就是气力相合、内外相合的一种主要方法和途径,要把丹田积蓄之气在发力时由肢体梢端发出,将浮气、废气由口鼻排出,发力同时又使体内充满真气,并向四面八方膨胀辐射。 霍氏八极拳的动作简朴,内容精练,不讲花法,不图美观。对初学者来说动作简朴、易学易练;对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技法精微、奥妙无穷;对有志武学的人来说体系完整、哲理幽深。
然而,霍氏八极拳虽然动作简朴,但要是真正练起来却很吃功夫,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要把劲打合,动作干净利落,则非假以时日不可,老拳师们常说:“八极拳一看就会,一练就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练习应该由量变而达到质变才是正途,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简单动作里的丰富内涵,才能发现简朴动作中深藏的奥秘。八极拳的技艺是经过浓缩提炼出来的精华,每个动作可以拆开用,一拆二,二拆四,八八六十四手,每个动作在练习时取中式,用时可随敌势而衍变,依其原则而变化。 :
遛腿架、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接拳、应手拳、八极劈挂掌等。 :
金刚八式、六大开(八大开)、八极徒手、八极散手 :
《达摩老祖易筋经》、《易骨经》、《易髓经》、桩功、八极气功(基功)等。 :
六合大枪、行者棒、夜战九门十三刀、纯阳剑等。 :
打弓(拳功操练法)、掌板(掌功操练法)、桩功(综合训练法,包括:楼桩、靠桩、进桩、踢桩等)、球功(综合训练法,包括:刁球、吸球、扇球等)、拉弓法、打砂袋、铁砂掌、靠山背、金刚指等。 :
督大杆子、滑大杆子、对扎大枪、大枪套、对劈刀、对劈剑等
三、短棍尺寸是多少
太极棍的长度,棍和你的身高相对应,具体尺寸是:一只手的横向宽度×13=棍的长度,俗话叫13把。
四、哪个流派的八极拳最适合实战 流派的特点是什么 知道的告诉一下不知道的就不要乱说 。
孟村八极拳适合实战。 八极拳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三百年历史,已成为集力学、医学、生理科学、哲学寓一体,兼蓄儒、道、诗和伊斯兰文化并存的多门类文化学科。它形象地演化了人在自然界那种抗争求生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魂魄的体现,对于造就和培养一种良好的民族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八极拳不仅简便易学,而且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虽然它属于体育,但它高于一般体育形式,长期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达到内外兼修,净化心灵与行为的目的。八极拳是一项便于群众接受与推广的体育项目。[2]
编辑本段八极拳由来及发展
武林中言,“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影响之大。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八极拳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相传,清雍正时,一号称“癞”的云游道士至孟村,见15岁的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吴钟之侄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吴钟之侄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1926年,吴钟之侄的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协助,续撰拳谱。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 1947年出生于八极拳世家的吴连枝,是八极拳第七世掌门人。18岁那一年,父亲正在教徒弟练枪,徒弟们都因抖不起沉重的大枪挨了师父的批评,然而吴连枝轻轻一抖,顿时飒然生威。父亲认定吴连枝是个习武的好材料,于是就将八极拳的技击真谛悉数传授给儿子。 1976年,老掌门吴秀峰去世,临终前曾立嘱将门派之位传于二子连枝。但是门中很多弟子不服,八极拳便一直群龙无首。1985年,孟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600余名八极拳弟子,来参加推选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的大会。推选大会前夜,吴连枝的一位老师兄,是八极门中的高手。他找到吴连枝说:“我来教你几招,免得出笑话。”说完,一招六合扑地锦向吴连枝袭去,没想到吴连枝一转身,一伸手,拳头贴着肩头落空,这位师兄一个踉跄,差点倒地。老师兄万万没想到,他的手腕会被吴连枝轻易抓住,更没想到吴连枝的手腕会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就连吴连枝所用招式,他也没有见过。在第二天的会长推选大会上虽然仍有人心里不服气,可没人敢出面较量。 2002年,吴连枝受韩国弟子邀请,到汉城八极拳武馆讲学。当时有人向吴连枝提出同韩国跆拳道高手较量的要求,一位六旬的老人去较量一个26岁的年轻人,大家都为吴连枝捏了把汗。没想到二人仅过了四招,韩国青年竟被摔倒四次。 2010年3月,吴连枝又应邀赴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三国巡回讲学。通过学习与交流,外国友人对八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与吴连枝达成一致共识:每年定期在欧洲举办八极拳讲习会,并陆续出版不同语言八极拳系列图书和教学光盘。吴连枝说:“从八极拳在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八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终端定位将不是一句空话。”希望你能采纳
孟村八极拳属孟村八极拳演示
[1]于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名录名称:孟村八极拳 序号: 48 编号: 2—6—2 名录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地区: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 属地: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 类别:杂技与竞技[2]
以上就是关于八极短棍十三把套路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