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媒体(马来西亚华文媒体 北京冬奥会)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马来西亚人说中文吗
马来西亚人并非都说中文,能讲华语的人很多,除了华语以外,一些汉语方言也在不同地区甚为流行。
马来西亚的语言主要有: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当地作“淡米尔语”)。
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用语。
扩展资料
马来族(马来文:Orang Melayu;英文:Ethnic Malay),也称为马来人(狭义),马来西亚华文通常又称为巫族。主要居住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东部及南部、婆罗洲沿岸、泰国南部。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马来人有两义,其中广义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关于马来人的民族来源,至今尚无定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
参考资料
马来西亚_百度百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雄故事
(1)张自忠,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多次于日军血战,曾取得过喜封口,临沂,随枣的战役的胜利.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2)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退阻击树倍与己的日军,最后弹尽粮绝,全部跳下山崖.
(3)林则徐,禁烟运动,壮我中华.
(4)李宗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枣宜会战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取得过台儿庄大捷.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
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
1997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举行仪式,表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华裔,此人就是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显然,对陈瑞钿来说,此项殊荣迟到了几十年。
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米德兰(Midland),它收藏有美国各种飞机300余架。其下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专门收集和展出美国空战英雄的事迹。但入选该馆的空战英雄,必须具有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战绩,经该博物馆顾问委员会评选之后,才能被授予空战英雄(ACE)的头衔。顾问委员会则由现役和退役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军事专家、航空专家组成,其中还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国空军元帅,共120人。
在今年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四抗日空战大捷”的日子里,美国舆论界就陈瑞钿荣获空战英雄一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对其英雄事迹和坎坷人生进行了介绍。例如象美国的《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星岛日报》、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国际日报》撰文称他是“中国战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位空战英雄”;《世界日报》在刊登他在广东空军的戎装照时,称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战英雄”、“永远令人景仰”。这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华侨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战功卓著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瑞钿怀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他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两天后,他驾驶美制“霍克”双翼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了自己击落敌机的纪录。在1937年至1939年间,他共击落敌机六架,并协助僚机击落敌机三架。在空战中,他骁勇奋战,敢打敢冲,其座机曾三度被敌机击落,但都跳伞成功幸运生还。其中有一次,当他的座机被击中后,他奋不顾身驾机直冲敌机,将其撞毁。他自己则是在座机失去一个机翼的情况下成功跳伞生还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军副大队长的陈瑞钿,曾两度率机掩护苏联援华空军轰炸昆仑关一带的敌占区。在12月27日邕宁附近上空的战斗中,中方参战的3架飞机与日本10多架战斗机遭遇,经过长达1小时的激烈空战,中方共击落了3架敌机。在战斗中,陈瑞钿的座机油箱不幸被敌机击中起火,自己全身也着了火。他带火跳伞,为借助高速气流吹灭身上的火焰,他跳伞后并未及时开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直到快着陆时才开伞,虽然跳伞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积烧伤。他的英雄事迹当时被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战鹰”(Chima's Warhawk),同时还被编成美国英语课外读物《中国战鹰》出版。美国于1946年发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实漫画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丛书,在当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动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为题,介绍了他的抗日战绩和不平凡的经历。为纪念他1937年以相对落后的双翼霍克战斗机击落日本先进的三菱九六式单翼轰炸机的战果,美国著名画家罗伊·格林内尔(Roy Grinnell)还专门作画表现了当时激烈的空战场面。据说,好莱坞一电影公司还有意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去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博物馆将他评选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早的空战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仪式上,他被称为“美国第一位二次大战的空战英雄”。
经历坎坷陈瑞钿,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大江村,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秘鲁人。1913年,陈瑞钿出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早年就有志于飞行事业,所以在高中时期,就靠打工挣钱来学习飞行。在日本入侵中国时他就取得了美国的飞行执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波特兰市华人决定派遣志愿军回国参加抗日空战,当时陈瑞钿已从当地华人创办的美洲航空学校毕业,他便志愿与来自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弗尼亚州的13位爱国青年一道参加了志愿军,其中还有一位女青年。
陈瑞钿一行乘船首先抵达上海,但竟未被国民党中央军收留,当年11月,他便辗转到广州陈济棠麾下,参加了广东空军,不久便分配在广东空军第六飞行队,军衔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战斗机飞行和战术回国后晋升为中尉。1936年7月,因陈济棠投归南京政府,广东空军随之被中央收编,陈瑞钿则被分配在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任战斗机飞行教官。同年10月任驻广东空军第3大队17中队中队长。
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队长。
1939年又升任第3大队副大队长。
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仑关战斗他在华东、华南、中南地区执行过多次截击、护航等任务,参加过著名的杭州笕桥大捷、武汉大空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陈瑞钿在昆仑关战斗中,因座机油箱起火被严重烧伤以后,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医院,当时面部伤口已感染发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疗,以后又辗转香港、衡阳,最后经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帮助,才于1940年返回美国就医。在美国,他的面部虽然经过五年的整容治疗但并不成功。他不顾面部已扭曲变形,于1945年初又返回祖国,在驼峰航线执行空运任务,继续为抗日贡献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则转任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兰市并于1952年在当地一家邮局从事信件整理、分发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岁。
陈瑞钿前后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爱国华侨伍月梅,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员伍迁芳之女。她是在广东读书时与陈瑞钿认识的。在一次日本飞机夜袭柳州时,为救丈夫,她扑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弹片击中遇难陈瑞钿与伍月梅育有2男。开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国纽约的五年治疗过程中认识的一位护士小姐,美国人弗朗西斯·梅尔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于陈瑞钿出院后又返回祖国抗日,所以他们从此分手。两人育有一女。
第三位夫人叫杨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国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务工作时与他认识的,于1948年结婚。他们育有一个男孩,现为美国国务院驻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
陈瑞钿现共有子女4人、孙子10人,曾孙1人。
名列榜首
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坎坷经历极大地震动了另一位美国空战英雄,他就是肯恩·杰恩斯特(KenJernstbt)。
肯恩·杰恩斯特是美国空军志愿援华飞虎队飞行员,他在退伍以后曾担任俄勒岗州参议员30多年。在二次大战期间对日作战中,他取得了摧毁12架敌机的辉煌战绩(空中击落日机5架,击毁地面日机7架)。因此,他早就获得了美国空战英雄(ACE)的头衔。
在陈瑞钿1940年乘机返美就医时,他也搭乘同一架飞机,两人因此相识。他自己虽然已功成名就,但当他了解了陈瑞钿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后,深为感动。他认为,陈瑞钿无疑是美国二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为此他长期以来一直为陈瑞钿在空战英雄榜上无名打抱不平,并竭力向空军博物馆顾问委员会推举陈瑞钿入选空战英雄榜。
但是,顾问委员会认为,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后,而陈瑞钿在1940年已返回美国就医,而且,当时陈瑞钿参加的不是美国空军,而是广东空军,所以迟迟不能认定。
其实,长期以来,国民党空军的态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怀着以航空报效祖国到上海投军的陈瑞钿拒之门外就不应该;其次,对有如此战功的陈瑞钿不宣传、不表彰,原因是陈不是嫡系中央军而是广东空军。前台湾空军总司令赖名汤上将在谈及此事时,就曾说:陈瑞钿是陈济棠的广东派系军队,非属中央军,虽打下多架日机,但不算数。真是荒谬!
经肯恩·杰恩斯特坚持不懈地奔走、游说,顾问委员会终于以陈瑞钿是打击同样的敌人,美国空军飞虎队早在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就已在中国战场与日作战,陈瑞钿本人也是美国公民为理由,接受了杰恩斯特的推荐在评选过程中,杰恩斯特也极力坚持陈瑞钿才是第一位击落日本飞机的美国英雄。因此,陈瑞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评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第一位空战英雄。此次与他同时被评选列入《美国空军战斗英雄名人录》的还有另外七位美国空军英雄。
陈瑞钿是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原打算亲自到场参加表彰仪式,不幸的是,就在举行仪式的前一个月零一天与世长辞了,而由他17岁的孙子代他出席了这次盛会。
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不幸遭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美国华人和新闻媒体更是关注。新闻界除广为宣传报道外,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还准备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拍摄成专集,并有意将当时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空战英雄们拍摄成系列专题片。为此,他们特地委托美国硅谷专家叶晨晖博士帮助寻找、收集有关陈瑞钿生前的资料,特别是面部毁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资料。
叶晨晖先生对空战历史颇有研究,去年他曾经通过华文媒体(见本刊1997年6月号《巴伯的在华奇遇》一文),并经过湖南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救过美国空战英雄巴伯的两个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险获救之前,曾驾机击落了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见本刊1997年6月号《谁击落山本该水落石出了》一文)。
徵集陈瑞钿生前资料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以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叶晨晖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现居住在波特兰市的陈瑞钿少校的遗孀杨瑞芝女士,并有幸见到了她珍藏的陈瑞钿初入广东空军时的英俊戎装照,以及《中国战鹰》一书。
三、世界著名广告奖项都有哪些?
艾菲奖
标签:创意、实效
时间:每年10月
简介:艾菲奖,1968年由美国营销协会(AMA)创立,创立的宗旨是Awardingtheideasthatwork!创意,以实效论英雄!2003年中国广告协会与美国营销协会正式签署协议,将艾菲奖正式引入中国。中国艾菲奖是在全套引进国际(美国)艾菲奖的完整理论、评估体系基础上,根据中国市场情况,以广告运动、营销手段、传播效果、创意创新程度为主要的评估指标,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官方引入的国际大奖,它是以品牌传播运动(Campaign)为评估对象的营销传播大奖(MarketingCommunicationAwards),被誉为营销传播界的"奥斯卡",它将荣誉同时颁发给企业与专业代理公司机构或媒体机构,是中国与国际营销传播界接轨的象征和体现。
金投赏
标签:创意、ROI
时间:每年10月
简介:"金投赏"旨在奖赏最具创意的品牌和企业,是鼓励在创意领域中各公司用最小的预算,获得最大市场回报的奖项。"投"即投资回报的意思,英文ROI是指ReturnonInvestment。金投赏到2015年,已经是第八届,从参赛作品数量,到参赛公司质量上都已经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创意奖。
金属标
标签:数字营销
时间:每年4月
简介:通过盘点和分享年度优秀数字营销案例,从技术创新、传播创意、媒介组合、营销效果等多个角度,发掘和传播数字营销价值,探讨更加高效的数字营销新模式,表彰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营销人物和团队、网络媒体、代理机构、广告主以及领先的营销工具和平台,推动行业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应对新的营销挑战。
中国4A金印奖
标签:4A
时间:每年10月
简介:中国4A金印奖(由中国4A创意金印奖、中国4A媒体金印奖构成)旨在树立中国广告创意的最高标准,褒奖出色的广告创意,以此树立中国广告业的创意风向标。自2006年第一届中国4A创意金印奖启动以来,历经六年的发展,金印奖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业内每年一度的盛典,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广告人展示创意的舞台,同时推动了中国广告行业更加成熟稳健的发展。历年金印奖作品的征集以4A成员公司的作品为主,同时吸纳非4A公司的优秀作品,中国4A金印奖的评委综合了中国广告界最权威的大师。
虎啸奖
标签:传播
时间:每年6月
简介:中国经典传播虎啸大奖,每年对上一年度具有经典表现的机构或人物及优秀营销案例进行评选及表彰。由广告大观杂志社发起并创立,依托专业独立的评审标准,立志鼓励原创、表彰经典,打造商业传播领域最具权威性、前瞻性以及创新性的大型赛事活动。
创新营销奖
标签:策略、趋势
时间:每年12月
简介:“中国创新营销峰会”是《成功营销》杂志每年年底推出的年度营销盛会,已经成功举办过10届。峰会将分析本年度最成功企业的营销策略及下一年企业营销的趋势和方向,同时评选出该年度各行业的最佳创新营销案例、产品、平台和公司奖,是每年营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与盛事之一,拥有极高的赞助价值和传播价值。
金瞳奖
标签:内容营销
时间:每年5月
简介:是首个对大中华区内容营销领域进行商业价值认定的权威奖项,以内容为本源,以各类媒介及内容创意为维度,全方位的呈现不同媒介所涉及的多元内容营销方式。分别对互联网的原创视频进行价值认定;以各类媒介为基础,呈现媒介和创意与内容结合最为紧密的优秀案例。此外,中国内容营销金瞳奖另设年度大奖,以表彰行业内对中国内容营销作出积极推动并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品牌方、代理公司、互联网公司与媒体平台等。
龙玺奖
标签:创意
时间:每年12月
简介:一个完全由华裔创意人做当家的国际性奖项。1999年2月,四位来自香港、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著名华人创意人,在香港做了一件对于华文广告界可能有深远影响的事——创办了龙玺全球华文广告奖——一个完全由华裔创意人做当家的国际性奖项,一个跨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各地华文广告市场的创意奖。
金犊奖
标签:广告新兵
时间:每年6月
简介:时报金犊奖的创办,是为了协助广告业界培养广告新兵,让广告教育能够往下扎根,提供学生一个创作平台,鼓励并提升新一代广告新鲜人创作水平。时报金犊奖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将媒体与市场推广服务合并一体;并利用最广泛的媒体资源去接近华人世界高中及大学生,也是唯一深入全球华人高中及大学生的广告与设计的创作奖项。
学院奖
标签:大学生
时间:每年6月
简介:“学院奖”全称“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是目前国内唯一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型活动。该奖项是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的核心项目,主要内容是:动员全国高校中有广告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中国著名企业做命题创意竞赛活动。该奖项已历经十届,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深入人心,且其影响已经从高校延伸至广告行业,成为行业遴选人才,企业获取杰出创意的重要途径。
资料拓展: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即向社会广大公众告知某件事物。广告就其含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如政府公告,政党、宗教、教育、文化、市政、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启事、声明等。狭义广告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指的是商业广告,或称经济广告,它是工商企业为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以付费方式,通过广告媒体向消费者或用户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的手段。商品广告就是这样的经济广告。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_广告
四、男兔女蛇的夫妻命运不好,兔与蛇相配婚姻幸福吗
男兔女蛇的夫妻命运不好
彭伟步
广东是中国之一侨乡大省,华侨华人的祖籍地遍布广东各地,而且在海外呈现家族式、地方性聚焦的特点,例如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华侨华人主要 潮汕地区。北美、南美的华侨华人主要 广东五邑地区,即台山、鹤山、新会、、恩平等地,当年主要以契身工或者“卖猪仔”的方式到北美做矿工、修铁路。广东客家人则在非洲和东南亚定居,例如在新马挖锡矿、割橡胶等。因此,广东华侨华人在海外形成了三大会馆:潮州会馆、广肇会馆以及客家会馆。
本文以广东五邑地区的海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以至全国侨乡民众心理与回流困难,希望通过田野调查与入户深度访谈,更深入地了解侨乡民众与华侨华人家庭 方式、意愿以及乡土文化传承等情况,为华侨华人工作提供启发,也帮助国内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侨乡文化与结构。
广东侨乡信宜市镇隆镇旧街
广东侨乡的结构与乡土传统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数量6000多万,有2000多万 广东。 广东的华侨华人几乎占据了半壁,在海外华人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角色。例如,许多均设有潮州会馆。这个社团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潮汕文化,凝聚华人力量,增进华人共识,解决华人内部矛盾,增强与当地的对话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广东地理位置面向大海,濒临港澳,受到近现代港澳殖民地的思想影响,又基于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光靠租用地主的土地,已经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与此同时,大量广东人跟随士走南闯北,增加了见识,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这些早期跟随士奔赴海外的华侨华人,可以说是近现代广东华侨华人最早接受文化洗礼,最早海外的群体了。他们在海外经过一番拼搏,落地生根后,回乡又带走一部分乡亲,从而形成宗族式、同乡同村帮带现象,构建了广东侨乡整个宗族、整村青壮年海外的历史。
早期广东华侨华人在海外白手起家,勤劳致富,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例如马来西亚叶亚来, 广东惠阳,是吉隆坡开埠功臣。广东操白话的广府人从马来西亚巴生河口上岸,逐渐在吉隆坡各地落地,不仅为自身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也推动了吉隆坡以至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府人在巴生、吉隆坡等地扎根,逐渐形成了宗族性、同乡村民群聚形象,并依照宗族的方式建立祠堂和书院,以壮大本宗族的力量,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形成华侨华人帮派现象。
1955年,一名中国妇女在马来亚吉隆坡郊区一个新建的房子外面刷墙
由于制度的束缚,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广东人生活在山多地少的环境中,土地被地主所占用,可耕用的土地稀少,但人口众多,沉重的佃租迫使广东人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外界。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制度的发展,殖民在世界强占土地,掠夺财富,需要大量人口开垦土地,为殖民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与其它工业矿物质,人多地少且能够吃苦耐劳的广东人因此成为殖民引入殖民地的首选。
尼西亚邦加岛盛产锡矿,为了开采这些金属,在缺乏现代化机械的时代中,只有靠人力才能开采。于是荷兰殖民通过中介和帮办,以哄骗加挟迫等手段,把梅州地区的客家人引入到邦加,为荷兰殖民者开采锡矿。客家人因为长年度的劳累,以及恶劣的劳动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休养,再加上疾病折磨,很多人因此悲惨地死去。但即使如此,海外充满淘金机会与工作机会,仍然吸引着想发家致富的客家际,从事各种艰苦的劳动,以发展机会和中国的亲人。
广东侨乡的经济作物不多,农民一般从事水稻、甘蔗、柑桔等农作物的生产,一年到头来,辛苦耕作,却无法裹腹,有时遇上旱灾,地主粮着急,农民不得不卖儿女换钱,以支付土地租金。工作机会稀少,残酷剥削盛行,广东侨乡民众不再愿意为地主做牛做马,宁愿背负沉重的借贷,甚至签上契,也要出国谋生,从此踏上了一条道路。这种方式,贯穿了广东近代向外的历史。
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农民群聚的生活方式,坐大了宗族力量。个人依靠宗族力量,才有更大的发言权,才能寻求利益的保护。宗族力量由此介入公共生活,甚至进入个人空间,增强了同姓宗族力量在海外强大的话语权以及决断权。同姓相帮,同村相护,乡规民约深入人心,广东侨乡在海外形成同姓群聚,建立同姓宗族社团,并逐渐制定起完善的规章制定,一方面约束每个个体的行为要合乎宗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通过宗族的力量,增强宗族在华人当中的话语权、竞争力等。例如笔者所访问的广东霞路村,赵姓居多,在纽约成立了“赵氏宗亲会”,以弘扬赵氏文化传统,建立经济互助制度。
1949年后,广东人海外的数量有所减少,而且也各种偷渡行为,但是现象仍然存在。后,重新制定了相关制度,广东侨乡民众利用海外亲人的关系,或申请海外工作机会,或申请定居,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兴起了一股潮。
婚配式与家庭内成员链条式
1949年后,由于向外基本被遏制,导致华侨华人与国内亲人的 出现不畅的现象,出去的华侨华人经由村中媒人牵线,与村中女孩完成婚配的方式也因此中断了数十年。待到后,放松了的制度,早期出去的华侨华人急迫回乡寻找未婚女孩结婚,以增加海外家庭的劳动力,甚至为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时,以婚配的方式大量涌现。大量为寻求更好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侨乡女孩纷纷嫁给华侨华人,出国谋生,并为原生家庭提供收入,一旦在海外 稳脚跟,回国时就把家庭其他成员带出国外,或者在海外提供文件,帮助家庭成员移居海外,从而形成了家庭内部的扶助机制。
广东省江门市碉楼与村落
初期,中国侨乡民众的生活 渠道与经济收入非常有限,生活水平较低,工作机会很少,能够嫁给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完成“上嫁”,是许多家庭与女孩的心愿,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许多家庭通过联婚华侨华人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机会,而女孩也通过这种婚式,实现“上嫁”的愿望,实现留洋目的。
比如笔者选择的入户调研的两个乡村——霞路村、文楼村。村民移居海外就是通过婚式成功赴海外定居,并通过各种亲属关系,帮助其他亲属移居海外。霞路村民有4050人,1100户,70-80%是赵姓,曾做过美国国会众议员的赵美心的祖先就 这个村子。此村赵姓村民自称是南宋皇族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受元兵追击时不得已选择在此村落脚,从此繁衍生息。村要靠种甘蔗、养鱼等为生。该村村民数量与海外的华侨华人4000人的数量接近,说明此村村民曾经热衷于。
文楼村,吴姓居多,现有村民4000人,1180户,但却有8000多人在海外,村民只有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的一半。这也反映此村村民在上世纪十年纪兴起一股移居海外的热潮。的方式一是婚式,二是亲属帮带,即成功移居海外的女孩为其在中国的父母申请绿卡,然后其父母为其他子女申请海外,也有一些女孩以其他原因申请兄弟姐妹移居海外。
据笔者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海外的女孩基本采取这种婚式。有些女孩嫁给厨师,给丈夫打下手,经过拼搏,开起了小餐馆。一些女孩与丈夫一天打1-3份工,辛苦生活。一些幸运的女孩嫁给经商的华侨华人,在杂货店做起老板娘。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活水平差距,外嫁是一个家庭与一个女孩的荣耀,也是许多家庭向往的改善家庭经济的重要方式。当然,一些女孩由于存在信息差的原因,受到媒人的蒙骗,对外嫁的男孩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外嫁的家庭的真实经济条件,甚至嫁给一些上年纪的华侨华人,待到她们出国后,才发现真实情况,陡生悔意,但生米已经煮成熟米,只能将就生活,接受现实。
不论做哪一个行业,这些外嫁的侨乡女孩都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最终通过岁月的洗礼,开出鲜艳的生命之花,逐渐改善了生活,也把下一代培养成才,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个人夙愿。
教育大量投入与后代阶层流动
在入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上世纪十年代出去的乡亲,在培育孩子方面舍得花钱,而且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例如,霞路村一户姓赵的女儿,不仅用双手改善了生活环境,把双亲接到美国生活,而且培养了一位博士、一位本科。只是这位姓赵的夫妇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而选择回乡安度晚年,而且放弃了绿卡。他对笔者说,美国绿卡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用处,还是选择回乡生活。文楼村的一位80岁的阿婆,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生活不便,她在美国生活了三年后,选择回国,放弃了绿卡,住村子里的老房子,其儿子请了一位保姆照料她的生活起居。
在美国,人才竞争激烈,中国虽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由于缺乏文化与学历,长期处于的底层。这种状况迫使思考如何改变底层地位,挤入上层,至少可以离开依靠没日没夜的工作才能换来生活收入的环境。他们希望后代不要重走他们的老路,能够出人头地,开启新的生活。
据笔者调查,海外的乡亲,都不愿意孩子像自己吃没有文化的苦,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在孩上投放了许多精力和金钱。因此,许多在海外出生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甚至有些孩子毕业于耶鲁大学等名牌大学;有些孩子更厉害,取得博士学位,实现了阶层向上流动的目标。
在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看来,教育是改变自己家庭命运与孩子未来的唯一出路,因此,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他们都会倾其所有,砸锅卖铁也要孩子上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的中。他们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而且还向他人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绩,以及在名牌大学深造的情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属提及孙辈甚至曾孙辈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名牌大学读书的成绩,一种欣慰之情油然而起,觉得自己的儿女终于有出人头地之日。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普遍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因此,垦荒牛的角色,以及为后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案例比皆是。
信息流动与新媒体使用并未改变他们的乡土文化与中国认知
在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掌握信息的多少,会影响他的财富生产能力。那么会不会与新媒体的接触而接收到更多 ,因此增强了与外界互动的渠道,通过了解外面的世界,敏锐地感知外面的动态,而更多的致富信息?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流动与新媒体的接触有助于改善使用者 环境,但是却对使用者致富不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很少使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浏览信息,反而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与还在中国的亲人通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交媒体只是减少与亲人通话费用,增进感情的工具,与财富生产并没有形成密切关系。新生代华人倒是经常使用脸书、推特、油管等社交媒体,浏览美食、旅游等信息,然而对于当地的生态,他们却比较冷漠。这说明,之一代并没有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改变了他们的乡土文化,也没有因此增强致富能力。笔者调查发现,他们没有受到当地媒体对中国的影响,而改变对中国的认知。这可能与他们缺乏闲余时间,不懂英语和当地语言,或者使用当地语言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有密切关系。然而,对于在国外出生的华人新生代而言,由于母语教育缺失,他们不积极参加华人社团,对中国的感情远不如之一代,而且这种感情日渐消退。
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梅家大屋)
虽然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使用,并未给提供诸多致富 ,但帮助他们不会生活在信息孤岛中,不至于在信息的时代中落伍。他们也从社交媒体中所需要 ,例如,通过与在中国的亲人通话,他们得知中国的发展以及乡村的进步。
在访谈中,笔者得知,一位姓赵的华侨华人家属,拥有大约200米的宅,正屋一间,杂间一间,院子大概上百。环境整洁,居住舒适,比城市居民好上不知多少倍。他们的居住环境,也令笔者颇为羡慕。或许侨乡发生了巨变,一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落后景象,许多已经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产生回乡的念头,但是又担心回国找不到合适工作,无法适应国内环境,无法与他人竞争等,一些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则心生后悔之情,但世事难料,当年他们一无反顾地选择,在海外落脚,却没有预料到三十多年后,中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她们想回国的念头越来越强,却遇到许多原因的阻碍,这既说明的发展对她们产生了吸引力,也说明中国现行的一些接受华侨华人回国的影响了海外的回流。华侨华人想回流的现象说明,要想得到华侨华人的支持与拥护,说来说去,还是发展的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羡慕国内的生活环境,基本对中国没有产生负面的印象,一些新生代回乡后,也能接受农村的生活环境,这既说明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建设,也说明海外的生活并未减少之一代对中国的感情,消减他们内心当中的乡土文化。只要中国能够切实维护他们在海外的权益,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他们反对种族歧视,那么无论他们在国内外还是国外,都会拥护中国。我们构建中华共同体意识也就有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进步显著,现时期侨乡女孩移居海外的意愿大减,甚至没有女孩愿意嫁到海外。据霞路村的村委介绍,现在十个女孩当中可能会有一个愿意通过婚嫁的方式移居海外生活,这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情况大不相同。村委说,当年女孩想要的东西,例如改善经济条件等,现在基本上能够实现,甚至得到的东西比过去还要多,而且女孩家庭的经济面貌已经大为改善,所以通过“上嫁”,牺牲自己的命运来改善家庭环境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现时代女孩都接受过教育,个性独立,更不愿意草率嫁给一位不了解的丈夫。由于经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父母也不愿意女儿远嫁,因此女孩通过婚嫁移居海外的现象已经得非常严重。
“再中国化”的可能性
随着中国的发展,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当中出现了一种“再中国化”的现象。这是基于一种获取利益与乡土文化混合而成的现象。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但化的背景使他们无法在海外感受到安全,因此不得不筑起文化长城来保护内心的不安全感。
文化的阵痛与精神的悬空,时时困扰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以前,为了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不得不忍受文化冲突而造成的精神伤害。然而,如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侨乡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就导致许多华侨华人不再愿意以牺牲精神生活而换取物质生活的改善,产生了回流中国的念头,但是这种“再中国化”的现象在现实的身份转换实践中,却面临到许多国籍回归的现实问题,同时会制造新的问题,甚至会引发国内民众强烈的反应,“再中国化”成为一个非常的问题。
海外生活着超过6000万的华侨华人,中国不可能全部接纳,现实环境也不允许中国采取这样的。然而,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引进人力资本的渴望,又迫使中国不得不打开接受的大门,“再中国化”现象使中国处于两难的境地。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口不断的数十年之后,这种“再中国化”或许成为现实。
( 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研究研究员,此文为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疫情期间海外华文媒体铸牢华侨华人中华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顾明
以上就是与男兔女蛇的夫妻命运不好相关内容,是关于的分享。看完兔与蛇相配婚姻幸福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