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分析)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活动课程的两者对比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较及关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人学习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的分歧与差异。早在1902年,杜威就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关系。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含的逻辑经验是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与终点,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差异与区别在于:心理的经验是直接的、鲜活的、内隐的、不确定的,而逻辑的经验则是间接的、无生气的、外显的、确定的,逻辑的经验是运用抽象与概括,将心理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结果。对于教育者来讲,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逻辑的经验还远为儿童的心理经验,或者说将各门学科知识转译成儿童能够理解与接收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教材知识才能与儿童现有的经验发生交互作用,这一过程被杜威称之为教材的心理化。
杜威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要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便是教学过程的实质之所在。可见,杜威并不否定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他所反对的只是以脱离儿童心理经验的方式去学习逻辑化的教材知识。当然,学科课程的学习也有它的存在价值。正如注重学科课程的人看到的那样,儿童的生活是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儿童的生活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儿童的经验是混乱的、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因此,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张儿童狭隘的经验,加深儿童浅薄的知识,提高儿童心理成熟的程度。这一点杜威也是同意的,但杜威强调,我们不能误把教育的“目的”当做“手段”。如果说学科课程代表着教育追求的目的,代表着个体成熟期的学习方式的话,那么,活动课程或教材的心理化则代表着教育的手段,代表着个体幼年期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其必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发展的逐渐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否则,儿童的学习很可能陷入散漫、凌乱,只能获得一鳞一爪的片断知识,不能获得系统而深入的知识。因此,活动课程最好与学科课程配合起来使用。
二、学科课程的缺点是
学科课程的缺点包括分科过细,容易忽视学科间联系、强调知识体系,忽略学习者因素。
学科课程是将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门学科各具固有的逻辑和系统。这种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近代学校的学科课程是文艺复兴后逐步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学科课程仍为各国学校广泛采用。正如赫尔巴特指出的,这种课程是“从易到难”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且注重科学的体系。
学科课程中是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如初中的物理、高中的物理直至大学的物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
学科课程易于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同时,学科课程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
三、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两种认识虽有质的不同,但不是互相分离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感性认识则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符合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其中,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简述分科教育活动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分科教育已经在我们国家实行很多年了,优点:在高中阶段我们开的科目很多,实行分科教育可以减少我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有更充足的精力学好自己选的科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活动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
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在《纲要》和《指南》的影响下,近年来幼儿园在活动模式上进行了从分科活动到单元活动再到主题活动的一系列探索,在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但是就其活动形式与内容。
情境创设、教育评价方面仍然缺乏一定的生成性、真实性与多元性,而项目化学习由于其独特特征,可以成为幼儿园活动实施的一个重要补充模式。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是学习者借助各种学习资源。
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索完成一个项目,并在探索体验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知识的综合化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关于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多聚焦于大学与中小学阶段,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部分幼教工作者也困惑于项目化学习究竟是否适用于幼儿园活动。
项目化学习又能给幼儿园活动带来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