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那学科教学和课程教学论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向内容,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而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是突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学科课程统整研究,带动综合理科与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通过学科教学行动与实验研究,切实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科与课程与教学论的融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创新。
也就是学科教育专业,更倾向于实践;而课程教学论,则比较注重理论啦(比如说什么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之类)。(说实在的,两个差别不是特别大)
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生活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有利的影响,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其要旨在于造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的人。每门学科均可根据其特点在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工具、培养智力和形成个性及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学科教学心理学是各科教学法的基础。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
①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各科教学法及学习法,把各执一端的、零散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到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水平;
②根据实验的结果和确切的事实立论,评价现行的教本编辑以及教法使用的得失,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
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所有中小学教学计划所列的各门学科,诸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均包括在内。可以把中小学分开研究,成为“小学各科心理学”和“中学各科心理学”等。也可以对各科分别进行研究,构成其本身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系,如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
【教学论】 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国家开设了诸多相应的学科理论教学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成为它的二级学科。在培养教学队伍的建设中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中学教学论与教学实践系列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英语教学论》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研究对象、 (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与课程论,语文教学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 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般课 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语文学科课程 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目前,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 沿课题。传统上我们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因 此,这次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称作课程改革也就是题中之意了。课程论和教 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也启示我们,一定要 把课程论和教学论二者的研究统一起来。这种内在的联系要求我们研究课程论 的专家要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教学论的专家也必须同时注意课程论 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发展下去。就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说, 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应该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这是时代使然。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讲授 1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课程论是依据 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 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 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 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 究的范畴。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什 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如语文科自 1904 年单独设 科以来,对学科性质的论争就没有停止过,现在提出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统一这个折衷的提法,从表面上平息了这场论争,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统一, 二者如何统一这类问题, 还远远没有解决。 “怎 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 式。 我国古代就产生了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萌芽。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 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老人、长者、圣 贤、智者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学 1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什么。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确定的,例如孔子教育的基本目 的和教学内容就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孔子 ① 。② “笃信好学,守死善 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道。 ③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 ” “文、行、忠、信”是孔子 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礼、乐、射、 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 “ 、 、 、 、 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古代的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 、 程内容规定得很死,如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作为儒家经典的 “四书五经” 。因此 “教学什么”这个课程论问题的研究不是很迫切,研究的 重点就是“怎么教学”这个教学论问题了。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怎样教 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 、 发式教学” 。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读书作文谱》等。西方 , 开始也是注重教学论研究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就是古代西方教学论名著。 这两个领域形成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心的偏移。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 学”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不是并重的, “怎样教学”始终是重心问 题。其主要原因是: (1)社会文化发展缓慢,知识经验积累量少,使得教师认 为“怎样教学”的问题更为突出; (2)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但是古代“教学 什么”的问题往往不需教师过多考虑,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规定性的。教师需 要解决的一些“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仅仅是从属于“怎样教学”的次要 的小问题。突出“怎样教学” ,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怎样教学”问 题的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孕育出了以 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是, 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片面强 调教学方法,忽视“教学什么”即忽视课程内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 发展。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学科知识的增多, “教什么”的问题日益凸现,课程论 这门学科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问题,而 “怎样教学”则成为“教学什么”的从属问题。突出“教学什么” ,使得人们自 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教学什么”问题的课程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 决“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两个问题领域出 现了重心的转换,孕育出了以课程为核心和取向的“课程思维”方式,促进了 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其成熟的标志就是 1918 年博比特的 《课程论》 的出版。 ① ② ③ 《论语里仁》 《论语卫灵公》 《论语泰伯》 2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20 世纪初,西方的课程论思想传入我国,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学术界开 始注重研究“教学什么”的课程问题,把课程研究放到了重要位置。如这一时 期语文学科制订的课程文件,就叫做《课程标准》或《课程要旨》 。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引入了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主要研究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课程研究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教学什么”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所以主要任务是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这个时期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倾向,就是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如著名教学论 专家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 ,全书共 13 章,只有第六章是研究和论述课程问 题的。国家教育部把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译介西方现代的课程理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 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论争。有学者主张把课程论纳入到教学论之中,这是一批 老教学论专家,如李秉德、王策三等。有学者主张课程论应包含教学论,这主 要是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是“二元独立论” ,即 把课程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和教学论都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 科,如从美国归来的廖哲勋。但教育实践证明, “二元独立论”在促进课程与教 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产生飞跃性的、本质的变化。显然, 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这种局面是不够的,必须变革以教学内 容为核心的各科课程。这样, “教什么”的课程问题就成了第一位的和首要的问 题,导致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的中心转移,课程问题得以凸 现。这种现实和理论,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 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这个教学问题。同时 人们也认识到,仅有教学内容的课程革新,忽视怎样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其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课程改革必须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的新 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朱熹说: “事 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无以教,弟子舍是无以学。 ” ④ 以前人们由于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走了许多弯路。如研究课程的专家, 设计开发出一种课程,但没有考虑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有良好愿望的 课程由于找不到好的实施方法而最终搁浅。而教学法专家殚精竭虑开发出的教 学方法,由于不适应业已变化的课程内容也只能作罢。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 研究课程论的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设计好的课程推行下去,取得应有的课程 理想。研究教学论的也要密切关注课程改革,使自己的研究能有的放矢。 一、课程与课程论(重点掌握)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④ 朱熹《孟子集注》第 337 页,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一)课程 课程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教育 主张的人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课程问题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 学”的问题,却使人们形成了对课程含义的共识: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 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 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论 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 “为什么教学” ,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 , 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的选择编排要受教育目标 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则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要求会有不同 认识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对教育目标的选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不 同,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 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与教学论(重点掌握) ( 重点掌握)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弄清“教学 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要落实到“怎样 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所以,研究教学,构建具有普遍性的 对于教学的解释框架,提供对于教学的一般性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单靠教来学不是现代教师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主要途 径;教学不是教授,教授易于滑入“教师中心论”一方;教学也不完全是教学 生学习,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宽广的外延;教学也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活动,这种现象描述难以深入到教学的本质。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4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 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二)教学论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 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 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 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 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是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与此相对照的是,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从教育目的演绎 出来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35 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 ) 。这里 的教育学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赫尔巴特从目的与手段出发构建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关 于教学的解释框架。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继续发展,主要有哲学取向的 教学理论和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知 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假设是道德教育是有意义的,德行是可以教出 来的。如果德行不是知识,它就是不可教的了。赫尔巴特从个人道德本位出发,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 和公平。发展到前苏联,教育和教学目的转向了社会道德本位,根据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张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我国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本位。为了实现这一道德 目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一切,于是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 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前苏联教学论 专家达尼洛夫等编著的《教学论》 (1957)年、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和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等。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个纯 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他们把刺激一反应 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 5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 3、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 , 从而否定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 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 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所谓心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 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 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 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 学的代表。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 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 ,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应该探讨研究完整的 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研究 人的心理的真正方式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考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来考 察自身。行为与学习都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 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 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国外的四种意见。 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1、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 2、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3、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 4、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 法: (1)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 (2)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3)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 用。 (二)国内的四种不同意见。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6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三)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弄清“教学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 要落实到“怎样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研究“教什么”的问 题必然延伸到“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追溯到“教什么” 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人们在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中, 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 “课程与教学论” 是把二者 , 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重点掌握 (讲授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 (一般了解)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二、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0) 三、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四、 “语文教材法”时期(1939——1978) 五、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年至今)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与实践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3、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 参考书: 参考书: 1、《论语》 2、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3 期;2000 年第 5 期. 7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5、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6、比彻姆著、黄明皖等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7、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 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0 10、江明. 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8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学的发展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般了 解)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 “五经”“四书” 、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 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 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 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 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 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 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 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 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 《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 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其一、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其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其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四、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一般了解)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9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一、语文单独设科 二、 “国文”名称出现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四、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自学)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自学)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自学) 四、工具说理论的确立(自学)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讲授)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三) 《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介绍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 (四)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五)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1、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搞)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是什么? 2、简介“五经”“四书”和“三百千” 、 。 3、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教学改革实验评述。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简介。 5、观看魏书生的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三、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教育学考研的小伙伴们,大家都已经开始准备了!现在的你们是不是感觉对考研的很多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呢?为此,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2、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例)
3、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
4、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5、就业方向
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近年来,同不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且经年不衰的可喜局面。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育人才本来就比较缺乏。而目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以上是猎考考研小编整理的“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考研信息尽在猎考考研常识频道!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yjs/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什么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论和教学论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是指学习内容或者教材,教学则关注内容传递的过程与方法;
2、课程是学习的结果,而教学是实现或者达到目标的手段;
3、课程只涉及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教学大;
4、课程与教学是各自独立的系统,但是它们又相互影响;
5、课程论和教学论一部分内容相互交叉,对共同部分的研究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两者虽然独立存在,但是存在互为反馈的关系,课程论发展影响教学论,例如对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6、教学论的发展也影响着课程论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