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伟人去日本留学(哪些伟人去日本留学最多)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哪些伟人去日本留学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郭沫若为什么选择去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呢?
作者:魏海波
提到郭沫若现在的80后、90后可能会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在40年代-70年代,他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郭沫若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他有两次留日经历,一次是年轻时他去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读书。在留日期间涉猎极广,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郭老是个情场高手,在医院住院期间结识了日本护士安娜。大家不妨看看《沫若日记》里面记载了很多浪漫的情节。回国后又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受到通缉,于是第二次赴日,这一住就是十年。在此期间,由于身份特殊他的行动一直被日本宪兵监视,生活无着落。基本依靠日本妻子打工维持家庭。他本人当然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每天去东洋文库去研究中国甲骨文,坐了十年冷板凳。破译了十几个甲骨文字。
最有意思的是,他是国共两党都十分看重的人物。毛泽东主席将他视为老友,经常与他作诗唱和。毛主席写的诗词也常寄给郭老修改。就连毛主席戴的一块手表也是郭1946年重庆谈判的时候送给他的,一直戴到逝世。可见他们两人的感情之深。蒋介石也十分器重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蒋介石邀请他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很多重大活动中均把郭老引为座上宾。郭之所以才华横溢,其实上和他年轻时在日本留学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其实除了郭沫若先生以外,在甲午战败后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们从梦中惊醒,他们先是想不通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怎么能击败我们堂堂的天朝大国。悲痛之余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日本。在晚清后期,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始到日本探求知识,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富国强兵的奥秘。据早稻田大学实藤教授所著的《中国人留日史》一书记载1895年后中国南方主要是广东、江苏、浙江、两湖地区的地主士绅许多人在秋后把收来的地租变为银元跨海来到日本求学。当时的东京一高(东京大学预科班)和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一带挤满了来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当时的日本生活费比中国低廉,所以很多留学生去日本后不仅没有打过一天工,很多人还雇了下女(类似丫鬟这样的年轻女佣)实际上有的就是一个今天我们理解的“二奶”。很多人还雇了黄包车,坐车上学。中国富家子弟的到来使得东京御茶水一带房价高腾,很多人家都挂出了汉字书写的“急租”“寻租”“寻中国留学生租房”这样的纸条。很多面向中国人的饺子馆、拉面店也应运而生。也许就是今天日本拉面的祖宗吧。
孙中山先生最初组织的同盟会核心成员大多是留日学生。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他的左膀右臂黄兴,“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滔海而死的陈天华,以及被孙中山封为大将军的邹容都是留学日本的。秋瑾烈士留学的青山实践女子学校也就是今天青山学院的前身。黄兴留学于弘文书院师范科。蒋百里(国民党时期陆军大学校长钱学森先生的岳父)和云南都督蔡锷这些人也都是当年的留日同学。蒋百里担任保定军校校长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些人很多后来成为黄浦军校的教官。比如:叶挺、张克侠、蒋介石、白崇禧。
孙中山先生也是在日本和宋美龄女士结婚共同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廖仲恺、何香凝以及他们的儿子廖承志(后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曾长期在日留学生活和工作。廖公曾在早稻田大学求学,他一口流利的日语和对日本社会的深刻洞察力被日本人惊叹。因此也成为周恩来总理对日工作的重要助手。他在中日邦交建立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至今在日本传为美谈。他的半身雕像今天还放在饭田桥日中友好会馆的大厅里。我每次去都会走到廖公塑像前向他致意。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在长征时差点被张国焘杀头,戴着手铐跋涉在万里长征征途上。晚年他还写信给当年的同学蒋经国,开始打开尘封在台海两岸的大门。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到早稻田大学留学。可以说正是在早稻田期间李大钊接受了马列主义并开始探索拯救中国的真理。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1915年留学日本中央大学,正是他从日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向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他还通过河上肇先生开始翻译了《资本论》。他对传播马列主义的贡献之大给毛泽东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解放后凡到上海常常约见陈望道先生,又把主编《辞海》的工作交给陈先生。可见一代伟人对他的欣赏。
国歌的作者田汉1916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在日本组织创造社。吸收了郁达夫(1914年留学东京一高,后转入东京大学经济学部)郭沫若(1914年留学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成仿吾(著名教育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当时留学东京大学)于此同时,夏衍(后任文化部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这些大人物中现在的学生可能知道创造社和鲁迅先生之间的论战状况。在日本留学生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这样集多门艺术于一生的高僧至今未出第二个。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了许多关于他与李叔同大师的回忆文章。他们的师生情谊之深、受大师影响之大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的。
其实历史上国民党方面许多大人物也都有留日经历。蒋介石、戴季陶就是留日期间成为挚交的。连蒋纬国的身世都有许多说法,比如他的生母其实是日本人。蒋的高官中很多有留日经历、汪伪政府中大汉奸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当年也曾是留日学生。
二、请问有哪些名人是出国留学,还人回国为国家做贡献的,谢谢啦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鲁迅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冰心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三、伟人的中学时代的事迹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四年七月十九日(太平天国天历十四年六月六日,清同治三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凶残的曾国荃的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清军入城后,一场残酷的大屠杀开始了,火光映天,血流成河。秦淮河里填满了不屈的英雄们的尸首。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就这样被清朝的统治者镇压了下去。
过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清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广东省香山县黎头山下的翠亨村(今中山、珠海两县和斗门县一部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他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改号逸仙。至于中山的名字,那是他三十一岁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化名中山樵,后来人们便称他孙中山了。
孙中山降临的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瑰丽的色彩。他的父亲孙达成,是一个雇农,家甲一亩田也没有。为了谋生,孙达成青年时曾漂流到澳门去学裁缝、当鞋匠。澳门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入夜,妓院里传出了声声浪笑,赌徒们在赌场里高声大叫,烟客们在烟馆里吞云叶雾,弦管笙歌,通宵达旦,冒险家们在这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话。澳门这个城市,曾经吸引了许多人,但是这样一个罪恶的环境,对于来自风景秀美的乡村的孙达成来说,是极为反感的。他在澳门勤勉地千了几个年头,积了一点钱,便害了思乡病,毅然回到了曾经生养过他的故乡——有着苍翠的树木、碧绿的山水的翠亨村,回到了他的贫穷的家庭,过着劳苦而淡泊的生活。孙达成租了几亩田,靠种田度日。孙中山出世后,家里食口增加,孙达成还兼做过本村的更夫。孙中山的母亲扬氏,是一位温雅端庄、善良慈爱的妇女,她很爱丈夫和孩子。孙中山幼年的时候,一家人住在村边一间茅屋里,常常没有鞋子穿,没有米饭吃,几块白薯便成了一顿午餐。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团的农民家里的孙中山,是十分容易接受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年龄只有六岁的孙中山就跟着他的姐姐上山砍柴,到塘边捞猪饲料,下田除草、排水,放牛。再大一点,还跟着他的外祖父驾船出海,从事捕捞生涯:孙中山的童年,没有欢乐,没有幸福,充满了辛劳与苦难,他曾说过,后来提出的平均地权的思想,是与“幼时境遇之刺激”响关。
香山县位于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的南部,这个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一八四○年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革命战争,就由此发端。林则徐的抗英大旗曾经在香山县的城头飘扬过;水师提督关天培也曾经在香山辖属磨刀洋面,和英国海军作过一番悲壮的较量。这里,距洪秀全的故土花县,只有几十里地,起义英雄们的壮举曾震撼过香山县成千上万父老们的心田,许多群众直接投入了伟大的反清武装暴动。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英雄们的英名和他们的业绩,却依然源源不断地在广东父老们的口里传诵着。在翠亨村,有一位曾经跟天王拱秀全打过清军的老兵,名叫冯爽观,他十分喜欢孙中山这个敏捷的孩子,常常挽起衣袖,露出伤痕斑斑的胳臂,把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故事,一段一段地讲给孙中山听。在孙中山念书的私塾里,也有塾师是洪杨中人。他们在农民起义风云际会的时刻,也曾显过身手。如今,革命风云暂时消散,他们埋名隐姓,到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来讲课授业。塾师们每当提及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时,常常情不自禁地痈切陈词,不免声泪俱下。八岁的孙中山听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殉难这些扣人心弦的革命逸闻后,无限景仰太平天国的先烈们。他曾十分敬慕洪秀全说:“洪秀全要是灭了满清该多好啊!”
革命的种子,从小便在孙中山的心田里埋下了。
然而,促使他开始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还是他亲眼目睹的几件事。
头一件事是他姐姐的缠足。在封建社会里,小脚是“高贵”的标记。女人缠足,被视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是容不得有半点怀疑的。孙中山的母亲,也曾吃过缠足的痛苦,脚缠得这样小,以至于年事高了,不得不用一根竹杖支撑着走路。孙中山的姐姐,也未能免此折磨。在孙中山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看见姐姐的脚上被缠上象铁带一样的布条,她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黄豆大的汗珠,一颗接着一颗地滚落下来,呻吟连连。孙中山十分同情姐姐的不幸,悄悄地向他妈妈请求说:“这个痛苦对于伊太厉害了,请不要再缠伊的脚吧!”他的母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倘使我们违背了这个中国的风俗,不替你姐姐缠足,伊长大的时候就要嗔怪我们的。”
孙中山很爱他的母亲,但不能同意母亲的见解,继续抗议说:中国女子把两足毁伤,实在是毫无理由的。
妈妈又举本村广西客民不缠足,结果处处受到当地人歧视的事实,来回答儿子的抗议。
孙中山仍然不服,争执不下,妈妈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暂时把姐姐的脚放了。后来,又从外村请了一个缠足专家,依旧把姐姐的脚缠小了。
反对缠足,只是在家庭内部引起的一场小小的风波。一石投去,并没有激起满池水花。当孙中山渐渐懂事后,他不但敢于抗议家庭中的种种迷信和愚昧,并且开始抗议村里的蓄奴制度,对现实表示了很强烈的怀疑,向这个封建制度提出挑战!
翠亨村里有三家富户蓄奴。那些女孩子卖到东家后,哭哭啼啼地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告别,受尽了鞭苔辱骂的苦楚,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衫,过着非人的生活。一直到出嫁时,才获得自由。对此,孙中山表示了极大的不平和愤慨,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奴役别人的权力,哪有小孩子生下来就注定要做奴隶的道理?孙中山用—种激愤的声音对村中父老大声说:一个人有什么权力去教别人尽没有报酬的义务呢?这种蓄奴制度是不人道的!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对当时不少人死守着卖儿、溺婴、娶妾、缠足、拜偶像等种种不合理的旧俗,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从小便萌发了改革的愿望。
孙中山从十岁开始,才进私塾读书,整天关在一间小屋里,读来读去是那些枯燥无味、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书本,不是《三字经》《千字文》,便是“四书”之类。古板的熟师不仅要孙中山大声朗读,还要他一字一句地背出来,背出来干什么?塾师摇头晃脑地告诉他说:“此乃治国修身之道也!”莫名其妙!背出了这些“子曰”、“诗云”,就可以“治国修身”吗?孙中山向塾师提出了大胆的责询:读这些书,“我一些不懂,尽是这样唱是没有意思的,我读他做什么?”塾师十分惊骇地站了起来。并取了一根戒尺,但是,他把戒尺在乎里掂量了一下,终于放了下来。因为孙中山是所有学生中背诵得最出色的一个。他提出的问题,似乎也不无道理。孙中山接着说:“可否请先生启发我知道我所读的书中的意义?(1)塾师的心软了下来,竟然无言以对。
距离孙中山家不远,有一个私家园子,里面树多鸟多。孙中山常常跑到那里去游玩。有一天,这个园于里忽然闯进了数十名清朝兵丁,携带枪刀,象强盗一样,把这家的三兄弟五花大绑抓了去,把他们的财物也枪了去,还把孙中山也赶出来。这些贪官污吏查抄这个宅丁的唯一动机就是掠夺三兄弟的财产。全村的人对这桩暴行都极为忿恨,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孙中山为此也忿忿不平。有一天,他跨过一道破墙,重游这个园子。一个清朝官吏佩刀走了出来,看见孙中山便问:“你来这里干吗?孙中山说:“我来赏玩他们的园子。”那个家伙勃然大怒说:“你说的什么话?”孙中山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你们为什么把他们捉去?为什么把他们上镣加铐?为什么杀了一个弟兄,为什么把他们关在狱中?”(2)那个家伙气得举刀要刺孙中山,他机智地跑掉了。从这件事中,孙中山意识到那些残暴的兵丁们所以能够那样为所欲为,就在于他们手里有权。那么,是谁给了他们这种行使暴力的权力呢?
这几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幼年时代的孙中山。他开始严肃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祖宗的旧俗,难道真的不能变吗?
村中的长辈们被孙中山提出的这个问题吓得目瞪口呆。他们用胁迫的口吻教训这个后生小子说:祖宗的规矩是皇上定的。皇上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决不能改变,改变就是抗上。向来如此的事情,水远是合法的。
这算什么话!明明是极端不合理的事,缠脚、蓄奴、纳妾、行贿,为什么皇上定的就不能改变呢?难道那些不合理的东西,就应该一代一代传下去吗?皇上的命令如果错了,能不能反对?一个大胆的思念,闪过了少年孙中山的脑海。
四、中国在早期和近代有很多人在日本留学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现在东大的有哪些名人吗?
郁达夫(1896-1945),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1916年秋改入该校法科。1919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
梁希:中国林业部首任部长,林学家,曾任南京大学校务员会主席(校长)
黄现璠: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民族学研究奠基人之一。1935年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
以上就是关于哪些伟人去日本留学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