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如何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如何进行特色课程建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重点
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 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由本领域影响力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 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 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高专教育要特别重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7.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各高等学校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尽快组织本地区高等学校(包括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投入足够经费支持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本地区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组织本地区精品课程评选,并择优向我部推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二、如何丰富课程建设 不断推陈出新
一、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优化和提升
“信息素养”课程是从“图书馆利用”讲座逐渐演变而来的。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市教委在有关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文件中就明确规定了“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应该为学生开设有关图书馆文献利应用的普及讲座”。据我了解,一直到98年前后,上海的少数高中才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这类尝试。由于缺乏适用的教材和教学标准,因此,试点学校大多是参照大学“图情课”模式,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改造而成为教学蓝本;有个别学校甚至连当时高校都属于研究生专利的“数据库检索”内容也照搬到了中学课堂之中,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只是简单的将图书馆学基础知识来个照本宣科……。这一时期可谓是百花争艳的时期,教学的体例、风格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教学形式,乃至于教时数都处在“无政府”状态。有鉴于此,我提出了调研“图情课”模式,规范“图情课”体例的科研课题,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层面的“图情课”决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和下放,要针对高中阶段教学对象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把“文献检索”作为教学的重点,将有关工具书的查检;这一论点引起相关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2000年列为区级重点课题。
在探索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任继愈先生等前辈的指正。他们引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相关法案告诉我,对于学生,尤其是处于世界观成型期的中学生,一味的灌输并非上上之策,要抓住信息载体和信息手段这两条主线来展开教学。由此,“信息应用”的话题逐渐成为主流,信息应用的理论也得到了中国索引学会专家的首肯。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教学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我们不再拘泥于“纸上谈兵”,也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而是结合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开始思考如何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大环境,在教学互动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从输送知识,逐渐过渡到培训素养这方面来,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有激情的学习;由此,诞生了第二项研究课题:“”。
二、课程的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贴近学生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结合课程特点的进行发掘。
既然我们确定了学科属性应该与高等教育的内容形成适当的梯度,那么我们就必须摒弃那种简单的移植,而从课程的结构入手来全新的规划我们的课程体系,同时兼顾学习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表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选择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此,我在放弃了许多众所周知的“铁律”(如工具书部分有关子辞典的查阅、网际检索部分中的一般尝试和所谓的图书馆分类体系教学等)内容之后,尝试引入“速读”“速记”等全新训练内容,同时,始终注意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正常学科知识学习进行有机的互动,特别是与学校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在高中阶段完成一项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努力与之同步。
注重教学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囊括或者牵强。更多时诱导学生将知识有机的加以运用,并从中体验到知识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要把握“若即若离”的尺度,做到“形散神不散”。我以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调整“信息素养”课程结构的过程中,结合小课题研究,我在如何“将话题转化为课题”、“为什么要重视对课题本身实现进行可行性研究”、“怎样寻找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课题研究中资料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成果,体现研究过程中哪些是属于移植引用的观点和内容,哪些是属于自己的独创或消化”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明确的要求。
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教师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思想建构的组织者、导引者、协作者和共同进步者。
三、课程主线要提升到课程涵盖的内容框架之上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时数能相对充裕一些。然而,我却在本学期对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将“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压缩,而同步引进了有关“西域文明”的内容。就我的本意而言,我认为,课程内容的压缩,事实上应该建立在对内容把握的精准和教学效率的浓缩基础之上。
我的指导思想是,要始终准确把握技能与理念、技巧与方法、课程与素养之间的脉络关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信息,又要帮助学生再走出信息。
作为一本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我们没有必要太多的在理论方面做文章,而是选择适量的理论来展开训练,在有限的课时中,合理的分配方法与技能、技巧之间的关系,通过方法来阐释理论,通过技能来诠释方法,通过技巧来注释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在有关网络信息搜索章节的教学中,我没有太多的描述有关“索引技术”的内在机理,而是通过“百度”、“GOOGLE”等常见的搜索工具来比较各自的特点,从而引伸出“索引技术”对于利用者的影响;进而再通过对某个课堂即时搜集的检索要求的检索过程分析来表明建立检索策略并非是“多此一举”,而是“事半功倍”;最后,在通过布置随堂练习的方式初步交流了相关技巧和给予提示的基础上,布置课后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样的浓缩还是适应的。
我们传授的是知识,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知识人为的割裂。知识在这里,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临时建立起来的一种形式的过渡而非本质属性。就“信息素养”这门课程而言,我对其定位是:将伴随着学科教学的更趋灵活,更科学,随着教学内容的更“综合”而最终自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到那时,我们的教学对象,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教育工作者而不再是被教育者。
四、课程载体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不断调整
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合理规划课内和课外的时间投入比例和形式。要做到这里点,首先必须在课程的表象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形成课内讲授的吸引力能延伸到课外,课外的思考能有一个喜闻乐见的平台依托这样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如果说,前者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魅力和教学亲和力来加以落实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教学设计的延伸。
课堂教学的延伸除了在内容上要有机的进行分配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在“喜闻乐见”上下功夫。
为此,我对课程的网络交流平台几经修正和调整。最初,我将同学们比较热衷的网上聊天模式引进到课程的延伸部分,利用BBS这个交流形式来记录同学们的学习思考和学习体验交流;在上个学期,我又将“游戏”的概念引入到课后练习的范畴:在讲解有关“速读”“速记”内容的时候,事先对相关的原理和训练技巧做一个介绍,然后就推荐同学们利用相关的软件去做“游戏”,通过频闪变换游戏来训练瞬时记忆能力,通过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知识点的关联来训练学生的知识的活用,通过快速阅读后的问题解答来训练“一目十行”的读书效率……这个学期,我又在选修课网络平台上做起了文章,通过搭建专用的网站来邀请同学们与我共同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程载体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载体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载体既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感受,在实践研究实际价值的同时,不要疏忽对于形式表现力和实践效能的预期。
五、场景设计能有效的规避枯燥和似懂非懂的游离状态
就学科属性而言,尽管“信息素养”是一门可以兼顾训练得课程,但是,如果一味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寻找结合点,一方面会使得课程训练支离破碎,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错觉。因此,学习的场景设计就成为重新构建这门课程的重要一环。
既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那么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兼顾到学生的接受习惯和课程的表现风格的多样性。在进行了多次有关学生志趣分布的调研基础上,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有限的课与实践的支配存在着一些误区,同时又呈现出几大特点:误区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兴奋点的持续关注,常常是处在“人云亦云”的附和状态,少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关注的焦点,往往满足于“看热闹”和“凑热闹”,而欠缺深度和自我的感受;但是,这些不足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学生缺乏思考,而恰恰验证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信息的快速和不请自到,我们的学生思维过于跳跃,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之中,他们的思维就像网络检索一样,很容易的被某个“链接”所诱惑,不自觉的游离出主题诉求之外。
由此,我在权衡了自己和学生的兴趣共通区间之后,选择以“西域文明”作为突破口来展开课程的场景设计。
有关“西域文明”的话题,有许多可以伸展的点线面体。相关的背景和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一切都聚焦在探究的基点上,这就为课程内容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较好的规避了训练两层皮的想象发生,也使得知识要点的训练有了延续的可能,把原先某些似懂非懂的游离状态进行了改造,解决了课程与学科整合,课程训练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整合,课程探究与学习的自我评估整合的难题。
通过课程的场景设计,让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调查研究的效率;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摘 要:精品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有反映特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包括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机制建设等。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 建设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还要反映各个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一般来讲,精品课程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具有前沿性
高职精品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前沿的、一流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2、形式具有多样性
从性质与类别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受益面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3、载体具有立体性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载体是立体化的,立体化的载体在形式上除了包括传统的纸介质之外,还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能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学校的教学特色。要在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能力表,构件成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内容中应明确课程中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操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工程实践性训练,既反对忽视基本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把能力的培养误认为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结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原则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课程的建设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教师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良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加大训练强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考试方法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及时交流,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因此,高职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除了理论课教材外,还应加强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课程的特色。同时,还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事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
7、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首先,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或精品课程首席教师制,鼓励知名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设立精品课程专项基金,除保障建设中的正常开支外,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完善专家评审、学生评教、同行测评等检查评估制度,全面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所聚起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目标,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出建设规划,创造一定的条件,打造出一批特色的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建设包括是规划设计,实施过程。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
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建设的目标
按照本科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要求以及新的经济体制、人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目标、办学方向的要求,《城市设计》课建设的预期目标是。
培养师资队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敬业爱岗、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改革教学内容。统一规划相关基础课程,调整大纲与学时,重新编排授课内容和实践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个性的发挥。
改善教学条件。重点是实验、实习基地和现代教学设备建设,如向学校争取专业教室和工坊交流室,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增加跨地区甚至跨国工坊交流活动。
总体目标。努力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进行特色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电脑如何安装youtube(电脑如何安装youtube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