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招聘会(海外人才招聘会主题)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海外人才招聘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园城融合发展集团上班时间
园城融合发展集团的上班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早上9点到下午5:30,周六和周日休息。
二、深圳的外国人怎么越来越多了!!!大家有何看法~~~
成为“洋打工”的“乐土”
如今,在深圳与“老外”共事,在学校聆听外籍教师讲课,去餐厅享受外国人烹制的美食,到美容院接受外国高级技师的美容美发,上酒吧欣赏外国演员的舞蹈……早已不是什么不是新鲜事了。
据深圳劳动局涉外处的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5月1日《外国人在中国管理规定》实施起,在深圳就业的外国人已有4000人次,他们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美国人居多,这两年则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人增长最快。
自1996年开始,到深圳打工的外国人数量逐年递增。“洋打工”约有两成从事餐饮、美容等技术工作,但更多的是从事脑力劳动,约占八成,他们大多分布在外资或合资企业,主要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
来自马来西亚的庞先生,现任一家外资机构负责物流和采购工作的经理,年薪高达30万元。当他一踏上深圳这片土地,就打心眼里喜欢这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他说,中国是个新兴的大市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任何国际大公司都想到这里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对个人来说,这里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况且深圳气候宜人,城市环境也非常优美。所以他打算长期在这里工作下去。
“洋打工”又添新“通道”
日前,深圳国际人才市场已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行,据其有关负责人介绍,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对象是国际化的,其中包括从国外引进人才,是一个常年设立、面向社会和行业、面向国内外客户的专门从事国际人才中介服务的场所。
目前在业务上,由于具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支持的优势,负责聘请国外专家来华工作的项目仍为国际人才市场的主要业务。比如,科技方面的专家、大学里的外教等,在得到国内的需求申请后,就会着手去运作,除了自己的人才网络渠道外,现在还在网站发布信息,面向国际“招才”。
还有部分外籍人士通过“金领招聘会”或猎头公司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据深圳人才热线的营运总监黄先生介绍,每个季度的金领招聘会都会有大概2%的外籍人士前来求职,他们大多都有高学历和海外工作的经验,所以他们的出现对现场招聘的企业来说,无疑很具吸引力,他们有的人要求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比如有的只要求7000至8000元,包吃包住就行。主要工作意向是行政管理、销售、生产、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通过猎头公司寻找工作机会的外籍人员则待遇要求普通较高,有的年薪高达几十万元,一般这些外籍人员的能力较强,公司的满意度也较高。
“洋打工”带来机遇和挑战
洋打工的优势在哪呢?据西部猎头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最大优势来自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正因如此,“洋打工”受到急需人才的各大公司的青睐,再加上深圳对海外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也使得更多外籍人员看好深圳这个市场,纷至沓来,在这里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在深圳寻找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经营管理方法带到了这里。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洋打工”要真正融入到某一企业或地区,还需要一相当长的磨合期。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洋打工”的到来说明了中国的用工制度正向多元化发展。餐饮业、饭店管理业、文化娱乐业、IT业等“洋打工”的增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奶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与我们抢,有能者居之已成必然。此外,“洋打工”帮助我们与世界交流和沟通,同时“洋打工”也把我们的变化向世界各地传递。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有效调控外国就业者的进入,同时迅速提高国内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人才市场的当务之急。
三、西安武汉深圳三大城市的引才答有什么不一样?
当前,西安、武汉、深圳等多地人才新政引发关注。西安“一键落户”、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深圳强化对高新技术人才吸引,渴求人才、加快创新发展已成为很多城市的共识。
求才若渴的共识背后,是每座城市不同却又迫切的需求。招什么样的人才?拿怎样的“红包”吸引?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招才、引才、留才,是城市人才工作的必答题。记者探访西安、武汉、深圳三座城市,调研他们的招才策略、引才成效和未来规划。
十六日,迎来今年第三十万个“新西安人”
落户大门敞开之后
4月16日,第三十万个“新西安人”落户。1990年出生的小王是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在14日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了户籍民警在招聘会现场的落户宣传,当场办理落户事宜,后台系统显示,他是2018年第三十万个新落户的西安人。
早已是西安人的张龙这两个星期也频繁出入派出所,“半个月帮家里三个人办了户口,一个堂弟,两个表妹。”
其中一个表妹张媛媛在许昌学院读书,今年大四,打算毕业后到西安发展。
若按今年3月前的政策,毕业生6月毕业才可落户。但3月22日,西安市又推出“户籍新政”,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在线落户西安。
户籍政策不断升级,今年以来落户人数超去年全年
去年3月1日,西安市推出了被称为“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三放四降”招纳人才: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
2018年第一季度,西安户籍政策又几次调整:1月19日,全市实行学历落户,只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西安户口。2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进入2.0升级版,缩短9类业务办理时间,简化70%的证明材料,一人迁入,可举家随迁。3月22日,西安警方再次宣布: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3月23日当天,西安落户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76人,本科学历3139人,大专学历1258人,中专、技校学历505人;人才引进367人。
2017年全年西安落户人数257419人,而2018年以来落户人数已超去年全年,前三个月落户数是去年同期的11.5倍。西安户籍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初显成效。
此前八年只增40余万人,未实现城市总体规划
“此前西安户籍准入门槛较高,导致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一般要考上公务员或进了事业单位、大企业等才能落户,学历落户要研究生以上。”西安市公安局某工作人员介绍。
2008年西安常住人口数量为837.52万人,但截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仅为883.21万人,8年时间只增加了45.69万人。按照2008年5月出台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西安2020年市区人口要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以当时的增长速度,规划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更多要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要由人来完成,所以大家争夺人才,实际是对城市经济增长未来动力、创新驱动战略动力源的一种培育和共识。”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
近期,郭立宏到加拿大为学校引进人才。“现在已经是跨国争夺人才,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推波助澜’,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靠人才。”
做好便民服务,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引才还不够,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郭立宏认为,“宏观而言,要让人才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微观来看,要重视给予人才的待遇及各种保障服务。”
当下,西安市提出“店小二”360度服务。同时,引才和育才并举,尤其是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引育并重,内外结合,合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为人才提供保障,这种理念在落户办理环节可见一二。以“便民利警”为原则,西安公安部门主动“走出去”上门服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听说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新招聘了北航、南航等高校多名硕士后,阎良分局民警立即赶到研究院为他们现场办理落户。“自己落户后,父母也能投靠落户,简直就是秒迁!”研究生苏幸君在现场用“掌上户籍室”办理落户时很是意外。
一时间,大量人口进入西安,会带来哪些影响?西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是否做好了准备?据公安部门介绍,户籍政策改革早在2016年就开始酝酿。2016年12月开始,历经一个多月,相关部门开了数十次会议研究、论证。2017年1月23日,西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意见》。“当时聚焦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的承载力问题,比如医疗、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最终西安市主要领导定了主基调,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发展解决,政策最终得以落实。”西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争取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
把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20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2/3流向外地。
更令人痛惜的是,武汉高校院所的众多科技成果,因体制机制障碍太多,无法得到及时转化,往往在“睡大觉”中错失市场机遇。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武汉市招才局综合服务处处长何慧超说,武汉出台多项人才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将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以往城市发展靠土地经济、规模投资、人口红利等,但在新发展理念下,‘大干快上’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各地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才价值也迅速凸显。” 在何慧超看来,近来各大城市集中出台人才政策,是发展阶段使然。
“说明各城市现在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但十几年的人才工作经验,也让何慧超保持警惕,“必须提防恶性竞争,不能搞一哄而上,捡到篮子都是菜。”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水平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城市引才应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何慧超介绍,武汉招才引智工作亮点在于善用在汉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创新“大学+”人才政策新模式,实施了“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大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去年,武汉围绕“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目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行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并提出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全年实现大学生留汉30.1万人,创历史纪录。
“要留住大学生,首先要为其解决落户难、住房贵、收入低、岗位少的难题。”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介绍,武汉出台的“留汉九条”就是为了集中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今年4月11日,武汉召开深化招才引智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一方面开展春、秋两季校园巡回宣讲招聘会,增强大学生留汉意愿。另一方面继续兑现“低于市场价20%”购房租房承诺,力争全年集中和分散交付大学生租赁房钥匙1.2万套。
此外,为长期留才,武汉还将在年内推进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40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万个;推进89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完成20所,新增学位2.2万个。
深圳酝酿鹏城英才计划
理念比补贴更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 吕绍刚
4月15日,第四届“智领未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深圳举办,全国各地约4.3万应届毕业生到场求职。
签订劳动合同,就能获2000元就业补贴;落户深圳,本科生可拿到1.5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离校后到入职前,有15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深圳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廖,感受到了深圳的“满满诚意”。
“有补贴固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深圳这种‘舍得给人才花钱’的态度以及传递出的政策理念。”小廖说。
除了应届毕业生,很多海外中高端人才也选择深圳。4月,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刚落下帷幕,夺得国际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总冠军的“Aeyesafe”项目团队就决定落户宝安,获奖项目中还有6个也初步达成落户意向。
“很多‘海归’专家愿意来深圳,看中的是深圳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活力。”招商局光明新区科技园有限公司市场部郭俊辰说,入驻其园区的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可获资助经费1000万元至1亿元,还有160万—300万不等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补助、光明新区“鸿鹄计划”补贴等支持。“这些资助大部分是无偿的,对研发团队有很强的吸引力。”
今年2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筹集建设力度,扩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多项人才政策,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经费补贴,到新当选两院院士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从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到“十三五”期间建设不少于30万套人才住房,在资金、制度、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截至2018年3月31日,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人才3264人,核发奖励补贴资金11.2亿元;截至2017年底,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33人,累计引进海内外留学人员10万余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0.7%。
“深圳的吸引力不仅在人才政策本身,更是由此展现了政府的决心和姿态。”在深圳创业的刘宗建认为,不断创新的人才机制是深圳长期保有竞争力的关键。
在深圳湾畔的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内,人才功勋墙、求贤阁、群英荟等建筑向游人传递着这座城市重视人才的理念。据了解,目前深圳正在酝酿“鹏城英才计划”,将推出新一轮符合国际惯例、体现深圳特色、更具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内容来源于《 人民日报 》。
四、分析深圳的区位优势,并且设想一下应如何吸纳人才,构筑人才生态圈?
“孔雀”依然“东南飞” 透析深圳人才竞争力
南方网讯 辞别2004年,迎来2005年,深圳人才引进的史簿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三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一年吸纳大学生首次超过3万名。数字显示,自1997年1月启动“每年接收万名毕业生工程”始,深圳已引进12万名莘莘学子。有人作过统计,这相当内地为深圳创办了几十所大学。
第二个突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首次超过6000名。12月下旬,超6400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引进“海归”逾千人。深圳,已成为“海归”的首选城市之一。
第三个突破——年度在站博士后首次超过100名。这些学术与科研精英,分布在39家博士后工作站。其中,企业博士后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从9年前仅一名博士后,到今天的初具群体效应,鹏城对“金字塔尖”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倍增。
“孔雀”依然“东南飞”——人们不禁发出感叹:深圳这座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兴的年轻城市,凡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人才吸引力!
数字突破的背后,是人才比较优势的突破。
有识之士已注意到,此番的“东南飞”,与彼时的“东南飞”,在人才迁徙的吸引力因素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主要依靠特区品牌、先发优势与优惠政策等条件,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实力、创业环境与市场体制等资源。
这是一种新的人才竞争力。
它意味着,在挑战与机遇中,深圳的人才优势在变化转化,而不是弱化淡化。新的人才竞争力,明显体现在五个层面:战略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环境竞争力。
透析之一:战略竞争力
每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都会有人才战略,深圳的特别之处在于,坚持拿来主义,深化拿来主义,是所有人才战略的核心。
2004年,深圳的人才之年。几个月内,大事不断。7月,首次科教人才工作会议召开;8月,首度政府组团赴香港揽才;10月,首届人才高交会举行。
人才之年,实质上是人才战略之年。
因为,科教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树立科学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用20年时间,建立东南亚较有影响的现代人才良港的目标。这是宏观人才战略。
因为,赴港揽才,短短一天时间,1万多人进场,1200人达成意向,激发了港才北上的冲动,开创了“政府作为+市场主导”的深港人才互动新格局。这是区域人才战略。
因为,人才高交会,3天内吸引了9万多海内外人才进场,这一国家级的盛会,深化了高交会的内涵,探索了科技与人才互动的新模式。这是市场人才战略。
记者观察到,不论哪种层面的战略,一个突出的核心是:坚持长期引进人才策略,大量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深圳人才战略的创新,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是:坚持拿来主义,深化拿来主义。
特别的人才战略,是特别的历史产物。
新兴移民城市的一种“通病”,一直影响与制约着深圳:一方面,城市历史短,高校少,深圳本土的人才生产能力不足,另方面,产业升级与发展迅速,产业队伍需求旺盛。供需失衡,人才紧缺,深圳一直居危思危。
深圳需要拿来。
回顾历史的纵坐标,可以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干部调动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引进大学毕业生为主,再到新世纪瞄准海外留学人员,人才的拿来,是深圳拿来主义中最具节奏、最有韵律的一段音符。
有人这样总结:没有拿来主义,深圳就不会有人才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集聚。人才拿来主义,是相当一段时期人才竞争力的惟一路径。
比较发展的横坐标,又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也需要不断拿来主义。这是一条国际经验,也是一种历史规律。
城市以上海为例,这个国内的人才传统产出地,也在拼命地吸引埠外人才。一是海外人才,近几年已有3万多海外人才回归上海。二是国内优秀人才,上海提出的口号是柔性引进,把人才最好的时段留在上海。
国家以美国为证。它的教育经费是全球最高的,培养的人才也是全球最多,但拿来了几百年。不仅拿传统人才,更拿高科技人才,不仅拿成熟的人才,而且拿成长中的人才,抢人才青苗。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持续拿来?
一份调研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深圳出现引才弱化的苗头,有其深刻的背景。这边厢,国内外人才竞争加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猛发展、渤海经济圈的重新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珠江三角洲兄弟城市的快马加鞭,导致人才分流加剧。那边厢,深圳已从高速发展期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期,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趋饱和,而急需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呈全球性供给不足等。
挑战与困难还有许多,它表明,新世纪深圳拿来的条件变了:
面对人才流动的买方市场,不只是你深圳选择人才,人才也有资本选择你深圳。“孔雀”在东南飞,也在向东飞、向北飞。
站在全球经济与人才竞争的高度,把握世界人才流动的机遇与规律,再一次居危思危——深圳决策层敏锐地认识到,深化拿来主义,提升人才的战略竞争力,需要超前的眼光,不断的创新,超常规的发展。
提升战略竞争力,首先从观念上创新。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满,省委常委、市长李鸿忠多次指示,要加大人才战略对策研究,并参与了各层次的人才调研,指导策划了一系列的人才创新。有人感叹,“我们的书记市长不愧是人才书记、人才市长。”
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2002年底,深圳人才研究协会成立,继高级顾问、规划顾问后,政府又汇聚了一批人才战略研究顾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春节后不久,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全国人才大会文件起草组副组长、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给全市领导干部讲人才课。
“不少内地城市把引进外资作为第一指标,深圳要把引进海内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作为第一指标。”一定要既重视跑项目、筹资金,又重视跑人才、聚人才。一定要既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又重视优化人才环境。“既讲求经济GDP,更追求绿色GDP、人才GDP”等等,这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提升战略竞争力,正从政策上创新。
与过去突出优惠政策不同,近几年出台的人才与人事政策,主要突出体制创新,扫清体制的障碍。比如,2004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中,人才被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再如,在专业技术人才调进计划管理方面实行改革,对高学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及其配偶和随迁子女的调进入户实行核准制。2002年3月,市政府颁发《深圳市办理人才居住证的若干规定》,去年初,又颁发了第一批海外人才居住证等,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深工作。
有人注意到,近几年,在深圳市委全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才的篇幅更多了,危机意识加强了,对策也更细了。有人统计过,世纪之交,关于人才定位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从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单一市场、单一资源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人才特区到人才自由港,从人才强市到最后定位于现代人才良港。
提升战略竞争力,正从方式上创新。
坚持“走出去”。不仅走到内地,而且走出国门。历史比较发现,深圳引进海外人才存在一个频率加密的过程。从10多年前率先政府组团赴美国揽才,到2001第二次“故地重聘”,间隔9年;而从第二次到2002年的第三次,却只有1年之距。2003年,又首次赴欧洲招聘。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人才群体中树立了深圳求贤若渴的国际形象,而且实实在在招到了优秀人才,“势”与“实”兼得。
高级人才引进方面,从1999年起重点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对于深圳急需、但又暂时无法来深的高级人才,深圳的企业主动出击,将研究所、实验室设到高级人才集中的地区。比如,中兴通讯、华为、长城等,都在海外内地建有研究所。从引人、引才到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院士也“拿来”。1999年5月,引进牛憨笨院士,结束了深圳没有“两院”院士的历史。现在,已有6名院士落户深圳,不定期来深圳解决技术问题或学术讲座的,仅政府邀请的每年至少就有上百人次。
海内外的有识之士,同样关心着深圳的人才战略。
一位香港学者指出,深圳光移民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地移进高校与研发机构。10多年前,香港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对整个香港教育在国际上的排名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发展了,本身就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这一经验,深圳可借鉴。
“引进解决的是精英问题,培养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人才生产能力与深化拿来主义,深圳两方面都要继续加强。”在记者与沈荣华的一次对话中,他提出这样的建议,
……
深圳的人才实力,在竞争、开放与关注中,不断与时俱进。
2003年底,人才总量由建市初期的6466人增加到82.22万人;从只有2名工程师到48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700名博士、3.53万名硕士;专业技术人员57.54万人,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为31岁。人才结构、文化素质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结构、产业和行业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
海外人才迅速集聚,呈现成为新的牵引型人才群体趋势。
深圳的市级大医院,一半的院长是“海归”,市人民医院有60多名博士,一半以上也是“海归”。在金融界,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台的许多政策与制度,大部分出自“海归”之手,平安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绝大多数拥有留学背景,总裁张子欣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西部港口群中的赤湾港,其管理层是由一批留英博士组成。
“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才密度,深圳或许是全国最高的之一。”在参加完人才高交会后,一名外国朋友如是说,“我们在人才发展的坐标体系中,看到的是一条迷人的微笑曲线。”
透析之二:经济竞争力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是往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机会较多的高处走。深圳人均GDP超6000美元,这种“高处”,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2003年深秋,深圳招聘团奔向大西洋,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举行3场招聘会,刮起一阵“深圳旋风”。
当招聘团团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宗衡在各场推介会上介绍,深圳经济发展迅猛,一座城市的年GDP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省份时,往往引起全场轰动。
首次奔向大西洋,引发“海归”东南飞——共有4900余人次进场应聘,约450名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其中95%以上为硕士学历,1/3为博士学历,10多家用人单位与几十名应聘者当场签约。
中国驻几国大使馆官员一致评价,从应聘者规模、层次和效果看,这是近几年国内各省市在当地举办的最为成功的人才招聘活动之一。“回祖国创业、到深圳圆梦”的口号在广大留学人员中引起共鸣。
“深圳经济实力带来的工作与机会诱惑,实在难以抵挡。”一名在英国工作了多年的留学人员告诉记者。
人才流动规律中有一条马太效应,即越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人才竞争性强,但人才吸引力也越强,而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虽然最需要人才,但人才吸引力越弱。他说,“显然,深圳属于正向的马太效应。”
“海归”深圳的浪潮,溅起太多值得思索的浪花。首先,反映了人才回流的临界点规律。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会出现部分海外人才回流,当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大规模海外人才回流。新加坡等国莫不如此。
这是一种实力势能:深圳经20多年发展,人均GDP超6000美元,已跃入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流的盆地优势。
这是一种残酷事实:国内一些城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让深圳,推出的创业园面积超过深圳,但吸引“海归”仍不太理想,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尚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能让“海归”大规模扎根的经济临界点。
其次,经济竞争力表现在企业揽才行为上,往往就是高薪网才。
2002年8月北美大陆的招聘活动,在招聘现场高薪的单位摊位前人流总是最长。开出30万美元年薪觅执行总裁的深圳华昱机构,吸引了近30位高层次人才应聘,还包括4位洋专家。他们,既要前途,也要“钱”途。
以钱为“网”捉大鱼,薪酬的高投入,追求的是效益的高产出。平安保险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仅洋专家就有300多名,他们最高的年薪达数百万元人民币,比在国外的收入都高。但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薪水。
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主任吴邑文分析,现阶段“海归”人才回深圳工作的比创业投资的多,约占七成。于这些高级打工白领而言,薪酬高低,乃决定是否回国的关键一票。
无独有偶,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深圳经济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的关系,作了另一种“殊路”却“同归”的注解。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深圳综合竞争力排第三,人才本体竞争力排第二,可谓比翼齐飞。记者注意到,该报告给予深圳人才吸引力的评价中,有这么一段话:“它良好的城市发展和增长预期、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排名第一的收入水平和增长预期。”
有意思的是,这种统计,并没有出现全国与地方的口径差异。随后深圳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2004年工资指导价位显示,2003年深圳从业人员年均工资2.55万元人民币,高出北京的2.41万元和上海的2.21万元,位列全国第一。
以上就是关于海外人才招聘会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