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是)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从编排方式不同: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从教学方式不同: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活动型学科课程注意事项
活动型学科课程应该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其类型包括课内开展的思维活动(隐性)和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显性),而主体还是思维活动,这是由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所决定;也是因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主体,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简答题?
要富有成效地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
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无主次、轻重之分。
在当前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充分肯定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无主次、轻重之分。
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
课程知识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务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扩展资料: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
对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综合吸取各种观点合理之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把握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四、综合课程名词解释
Ⅰ 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____、____、____
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_核心课程___、__融合课程__、_广域课程___。
Ⅱ 综合课程又叫做
根据综合来课程的综合程源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 *** 行。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Ⅲ 综合课有哪些特点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 *** 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3)综合课程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课程优点
1、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 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对象
学位本位
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融合为地理学。
社会本位
STS教育主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关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试图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则主要关注如何使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以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
儿童本位
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前面所讲的“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
Ⅳ 什么是分科课程什么是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又称“网络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 *** 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Ⅳ 什么是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指是综合几个有关联的学科,使之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比如,把物理、地理、地理等几个学科合并为理科。
综合课程可以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四种课程: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以及核心课程。
(5)综合课程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一、综合课程的优点
1、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 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研究对象
1、学科本位
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融合为地理学。
2、社会本位
以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组织和编排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的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
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前面所讲的“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
网络-综合课程
Ⅵ 简述综合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 *** 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拓展资料综合课程之所以在各国中小学普遍使用,是因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整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个特点:一是系统或核心统整部分、要素的过程;二是这种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种统摄、凝聚的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虽然有“联合”意义上的综合,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综合,它追求的是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完美的结合,使之一体化。
综合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结构的几个要素的整合,综合课程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科、社会和学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综合课程总是以追求这几个要素的完美整合为最终目标。综合课程的整合体现于相关学科或知识的整合,课程理论的整合,学生、教师及教材的整合。,
2.整体性。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赫尔巴持的统觉理论。统觉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力不是绝对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联系中发展理解力。因此、从整体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更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融合的课程中,也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中。
结构化的课程中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结构性课程体系是综合了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求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课程结构要素的统一和儿童认识的统一,同时又是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统一,是学习主体和情景的统一。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综合课程本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以及课程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信息能通畅地交流。开放性是综合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改变了学科课程封闭性的缺陷,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开放性使得综合课程能及时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综合课程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贴近生活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发课程,给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
4.灵活性。灵活性是开放性派生出来的,是指综合课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及时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灵活性首先体现在结构化课程的联系上。“由于构成结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或课程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却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5.适应性。综合课程的适应性是指结构化了的课程体系依据主体的人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综合课程适应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和初中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识。
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以上就是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