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屋顶景观设计说明(苏州屋顶景观设计说明范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苏州屋顶景观设计说明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 借景设计方法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造园造景手法,旨在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以小见大,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使之在形状、声音、色彩和香味上能凸显艺术创作品味、丰富画面构图因素,从而让景色更具有独特的风情与魅力。这篇文章以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分析参考。
关键词 :苏州园林;拙政园;借景
Abstract: Theborrowing design method is a kind of gardening landscaping technique which ismo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private garden art in China. It aims tolimit the unlimited to the limit, to see the small, but see big, to limit theinfinite, to enrich the garden content and level. In terms of shape, sound,color and aroma, it can highlight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enrich the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so that the scenery has a unique style and charm.This paper take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 Suzhou's four famousgardens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of Suzhou gardens andprovides a certain analytical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garden design.
Keywords: Suzhou Garden; Humble Administration Garden;Borrowing Landscape
前言
在如今人人都沉浸在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时代里,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日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几乎人人都已离不开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书籍、园林又或者是悠闲的田园时光似乎逐渐被当代潮流所推开,压力、浮躁、不安也逐渐笼罩在日夜奔波的人们中,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静静观赏园林景色的兴致,又或者是不愿看书陶冶情操的安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所独有的安定静谧、意境深远的魅力显得尤为珍贵。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我的心窗,使之豁然开朗。它不仅能生动有力的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优雅大气的画卷,洗涤人们因压力而浮躁的心灵,放缓因快速发展而逐渐加快的脚步,又或者是灯火通明下疲惫不堪的躯体;也能呼唤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会古人们给现代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大千世界里不至于被遗忘、被忽视、被丢弃。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都被广大学者所研究。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借景设计方法中重要的立论,也是造园造景手法的原则和手段[1]。国内关于借景设计方法的文献很多,从明末造园家计成所编撰的园冶到现代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完整论述,从最初的文学诗词绘画对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到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每一时代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都有新的见解和认识。至今都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所以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是相对成熟而又丰富,却仍具活力。
本文主要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与实地考查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园林借景设计的内容以及拙政园的借景设计方法进行概括整理。通过分析总结,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以及内容;2)园林借景设计方法在园林中如何表现出来;3)分析拙政园中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期为园林赏析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概述
1.1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与内容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是其明确指出在造园造景手法中颇为精彩的观点。而文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借景设计方法,所谓“借” 是指将园林外部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等巧妙的融合,进而增加景深,丰富层次,演变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观,使园林内外景观相得益彰或融为一体。由于其巧妙的功能,可以增加艺术趣味,丰富画面构图,使形状、声音、色彩、香味等方面的外在因素能够引入场景空间,使画面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借景种类一般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借助水面或镜面映射、反射物体形象的景观方式为间接借景。这种借景方式可以使景观视觉意义深远,能够最大限度的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周围景致,组合成一幅优雅动人的自然景观。
园林借景内容可分为借声、色、形、香组景等。1)借声组景:近可借鸟儿歌唱、蝉虫鸣叫、山谷泉声、鸡啼狗吠,远可借庙宇的晨钟暮鼓,春天可借黄莺鸣柳、浪海涛声,秋夜可借残荷夜雨、雨打芭蕉,这些皆为借声组景的典范。2)借色组景:借旭日的光辉或借夕阳的余韵,又或借桃柳的鲜艳,借荷塘的碧绿,还可借丹枫的火红,借飞雪的素银等。3)借形组景:借水中塔影、山形起伏、树影斑驳、丹枫似火、雁阵鹭行等。这些都是借形组景的运用。4)借香组景: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构图添景。如古代园林池塘中很是喜欢种植荷花,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的阵阵幽香何不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呢?5)借景还可以借自然景观、自然风光等物;也可借人如春日踏青、竹林弹琴、远浦归帆等。
园林借景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和谐相处,实现艺术形式与思想境界上的共同美感。它给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带来了无限的景色,使我们沉浸在唯美而丰富的景色中,不由得赞叹古人智慧之巧妙,大自然美景之深邃。
1.2 古今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
明末时期,一本不朽的造园方面的著作——《园冶》在我国诞生了,该书极为详尽的论述了有关借景设计方法的理论及造园实践意义。
《园冶》开篇为《兴造论》和《园说》,在其叙述中,借景篇是专门叙述造园艺术的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一书中颇为精彩的论断,也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因”是指因果关系。《园冶·相地篇》中提出水涧绝径处架设桥梁,飞岩悬崖处铺设栈道的观点,其中“绝涧”“飞岩”为因,“梁”“栈”为果。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因的主要表现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而借是园林最重要的,它的原则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好的事物就要尽收眼底,不好的事物就要屏蔽,如果能够巧妙的因地制宜,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园冶》并不强调其观念之新,而是主要处理平凡的经验和格言短句,以平常的修饰语加之论述,让我们被引入造园者的心里,感受她巧妙的设计构思。它不仅仅提供一种借景的方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思维过程的途径,让我们深刻认识借景是园林中最重要的。
而现代亦有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他发表的《说园》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它为园林美景奠定了基调:造园最重要的是要借景[2]。
借景即园内看园外景。关于这种景象,陈从周先生曾分析并指出借景即园外的对景。若园子外面没有景色可借,则通常采取园子内部的对景[3]。譬如拙政园晚翠月洞门中有枇杷小园,透过此门,正好看见枇杷园外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这就构成了绝妙的对景。
从明末时期到现代,关于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新时代亦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论述:借景是一种游走性思维,需要自己感悟造园者的精心设计[4]。这样的观点以新颖潮流的方式脱离了学者专注于讨论各文献中若干片语和想法重要性的基本框架,构建我们对新的借景设计方法的分析感。
2 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分析
因受中国山水画、诗歌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苏州园林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也讲究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创造,使苏州园林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苏州园林中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旨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无限的意境,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巧妙的借取园外景物,丰富园林景观艺术情境。以下便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
2.1 通过借景种类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来阐述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2.1.1 直接借景
①远借
说起远借,要数苏州拙政园内眺望北寺塔的经典案例。在去苏州园林实地调研时,我站在园中,看见水池里有塔的影子,以为塔会在园中,本来想过去攀爬,谁知道塔居然在园外,很是惊讶,这大概就是远借的巧妙吧,这里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景观。我感慨古人这种借景方式的别具一格,为拙政园美景增添了一丝趣味;也感叹古人造园造景的智慧与品味,为今后的拙政园描绘了一幅蓝图;也感动他们对古典私家园林做出的贡献,使得今后的人们能够一览古人的风采。
苏州园林大部分都是封闭式园林,园主为了在城市中能够取得一方安隅之地,往往堆建高高的围墙,这就给远借带来了困难。于是他们设想如果能够设立具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那么是否可以远借园外优美的景观呢?因此便有了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即借助假山等视景点,使视线越过围墙的限制远观园外优美的景色,这实在构思精妙。我不由得赞叹古人心思之巧妙,以至于现在都久久不能忘怀。
②邻借
说起邻借,要数苏州拙政园的宜两亭最为精彩。据说,宜两亭的建造是因西园所属者想在亭中观赏中园景色而动工的,而中园所属者也可在中花园里眺望亭阁耸然的情境。那西园借亭观景,中园借亭入景,实在妙哉。又如园主把绣绮亭建在远香堂东侧假山之上,紧紧的邻靠着枇杷园,在绣倚亭内可往下观赏枇杷园内的美景,也可以眺望见山楼的池水亭榭,而枇杷园内的借景则是依靠着雪香云蔚亭的美景。这些景色是互相邻借的典范。再譬如拙政园全园分割成东园、中园和西园三个子园。这三个子园之间,皆用漏墙和水波廊进行分割,又相互借景。这样利用借景设计的方法,让小小天地浩如缥缈,实在妙哉。
③仰借、俯借
要说仰借和俯借的经典案例,那得是拙政园西部的浮翠阁。因坐落在西山之上,它可以说是观景的制高点,从周边的留听阁、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一带可仰观浮翠阁立于云巅的景色,也可从浮翠阁来俯视周边各个景点,体验不同景观带来的多面感官。园子虽然小巧,但构景布局丰富、建造亭阁精细、寓意意境深远,使人在小园之中能够体验、感知、感悟这广阔世界,看到古人智慧的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妙。
2.1.2 间接借景
因苏州园林大都筑有高高的围墙,使得园林面积更加小巧,园主为了能够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常会采取镜借。它不但使园内的景色映入镜中,增加景深层次,化实为虚,而且也把实在的景观引入镜中,令人产生新奇之感,使我们共游幻像之中。
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恰恰运用了这样的借景设计方法,一进舱门,迎面相迎的是一块明镜,它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荷叶袅袅,绿树葱葱。镜面上有烟波划船的匾额,令人感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和动静结合。往得真亭游走,那里嵌有一大片的镜子,使所有游走的旅客都忍不住探索其优美的花园,这或许就是镜像空间的虚实吧!
2.2 通过借景内容借形、声、色、香组景来分析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妙在借景。因者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借者是不限园内外的美景,这种随时间地点因借的做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而借景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借形组景
通过借景把园内建筑群体组合而成的空间,池水亭榭,山石树丛等作为画面的近景和中景处理;将远处青山流水等园外景物作为画面的远景引入画幅中来,组成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优雅协调统一的观赏面[5]。譬如拙政园借景北寺塔的巍峨雄伟,园内水池中倒影着塔影;梧竹幽居亭借园洞门的妙处,观一年四季变化。春借迎春花的飘扬,夏借荷花的点缀,秋借竹子的笔直,冬借冰柱的晶莹。如此巧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形组景的方式吗?
②借色组景
若漫步在拙政园里,春天我们可以在绣倚亭里赏杜鹃,那漫天的火红会映照天地的广阔,湖水的清澈;亦可以在海棠春坞里品赏海棠风韵,那粉红的花骨朵盈盈绽放,风一吹零星几朵脱落,那满地的花香正告诉我们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又或者秋天我们可以在待霜亭里赏枫赏桔,坐在假山的亭子里,欣赏着桔子红了,枫叶红了的秋景,品味着诗情画意;如此曼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色组景的方式吗?
③借声组景
园林设计中通常喜欢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声响,特别是利用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引起共性怡情养性的声音来创造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6]。譬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它有两个侧面是临水的,恰巧可在池内种植荷莲,绵绵雨天可在此体验残荷夜雨的曼妙诗意;又譬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此处种植有荷、竹、芭蕉等植物,可以在此感知听雨入秋竹的清脆悦耳;又可借雨打芭蕉来营造匠心独运、艺术浓郁的意境;如此诗意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声组景的方式吗?
④借香组景
在苏州园林中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为景观增添优雅。譬如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周围水池种植了荷莲,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出的阵阵幽香不正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吗?
2.3 通过园林借景方法和手段来浅谈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自然万物中可因借的对象非常广泛,需要更深层次的修饰来避免一些枯燥无味或毫无美感的景物纳入景中,因此可有以下几种借景方法或手段来进行修饰:
①创造观赏景物的透视线。譬如拙政园中借景北寺塔就有设置了一条赏景的透视线,它在北寺塔前方营造一滩池水,两边种植着柳树,没有茂盛的树木枝叶遮挡着视线,可以清晰的看到北寺塔巍峨雄伟的形象,也能在池水中静静观赏着曼妙的倒影,实属精妙。
②提高视景点。譬如拙政园中的浮翠阁把视景点建立在西山上,它可以俯视或平视园内的景色,以有限见无限,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譬如拙政园西部假山上的宜两亭,也是借鉴了这种做法,在亭上可观中园的景色,增添了艺术情趣和画面感。
③借助虚景,如借光影树影或建筑影,又或借四周景物于水中的倒影来加强景深,增强园林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正是借助了水中的倒影所形成的景观。又如荷风四面亭因四面皆水,亭子与水面倒影镜像,宛如一幅画卷。
借助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光影等的借景设计方法使苏州古典园林让人流连忘返,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巧妙的借用或诗人的感概,还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沉淀。
3 结语
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这颗珍宝或许已经不够从前的辉煌与璀璨,但那独特的风情魅力与艺术沉淀仍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传承。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并以借景种类、借景内容以及借景方法与手段来展开说明,使得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解析存库更加丰富与多样,以便之后的探索与发展。
如今,逐渐增多的高楼大厦使得城市绿地逐渐缩小,人人也不可能都像古人们那样隐居山林享受悠闲朴实的生活,那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园林借景设计手法想必可有效的弥补城市绿地因园内面积过小而造成的园内景色、景点贫乏、单调的情况,使景观更有情趣。如果园子地址选择理想,再加上园林规划设计科学,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譬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有一间著名的空间餐厅,它借用夕阳的余晖,蓝天的深邃,使游人俯瞰着城市的美景而让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它借用了园林借景设计的手法,使得空间更有丰富感和动感,增添了景观的效果。城市现在还有许多高层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小蛮腰电视台等都是理想的借景场所,而极目所望的景点便是最廉价而又最优美的“借景”了。时代不断发展,园林设计水平亦不断提高,但也有部分园林设计存在千遍一律,缺乏韵味和创新的问题。希望在古代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影响下,客观分析现状,传承和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又层次丰富与极具诗意的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3]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4]张青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金元文.借景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1992(04):41-42+28.
[6]栗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巧于因借”[J].山西建筑,2013,39(30):185-187.
致谢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将结束我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将面临新旅程的开始。本文是在老师的热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细致的教育态度,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广阔的视野,深思熟虑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心指导本论文,多次询问论文进程,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本的学术目标。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师德,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并表示至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厂区的景观设计要注意些什么
到目前为止,景观的设计规划已经涵盖了多个方面,像我们常见的有别墅景观、屋顶景观的设计,但除此之外像工业园区、厂区已经办公区域也是需要景观设计的,而需要知道的是不同的场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候是不同的,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进行厂区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整体景观的美观性,而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过度地去在美观上下功夫,简单说来,就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厂区也会有厂区的文化,那么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去融入厂区的文化理念,让人在看到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常去的文化气息!
厂区景观打造是需要进行绿植设计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厂区景观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可种植的,一方面,要考虑到植物品种的经济实用性是否好打理,在另一方面,我要考虑到植物对于防尘,防噪,空气净化等方面的生态效益的作用!毕竟厂区环境相对来说不是很好,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作为辅助美化环境!
三、私家庭院景观设计的方式及设计理念
私家庭院景观设计的风格包括美式、中式、英式等庭院景观设计风格。各种私家庭院景观设计在中国特别受欢迎,许多业主一直在为爱家而装修设计。
一、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是什么
1.美国式美国人自然而充满活力的个性对风景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人的整体思维更加开放,这在私人住宅的景观设计中尤为突出。庭院设计更是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经常出现高尔夫球场、贵族运动场等。
2.中式
中式庭院软化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其中,江南园林艺术最为著名,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中式庭院设计富含浓郁的中国元素。其中苏州园林是整个园林中最著名的,包括四面大厅、复式走廊、转湖、假山、和假山。这座新楼的构成平衡和谐。尤其是花园里的“御墩”嵌在潺潺的太湖中,非常富有诗意。
3.英国庭院
英国庭院注重花园外植物的自然融合。他们喜欢将庭院与自然融为一体。英国庭院在设计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了当地国家的独特风格。当地景观和英国美学融为一体。它经常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日晷、藤架、椅子等。
二、私人家庭庭院景观设计方法
1.规划空间非常重要整个庭院的合理性是由空间规划决定的,这样庭院中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用在正确的地方,不会浪费空间或乱装修。
2.风格选择你看到的每一个私家庭院景观设计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而且相对来说很特别。无论是自然风景中的绿色还是古典艺术中的白色,都可以被视为主题的表现。它能让人一目了然地感受到你的庭院想要展现的味道。
以上是私人庭院景观设计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苏州,一座渗透着文人气息的城市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古就被文人称作人间天堂,也被马克.波罗惊叹为“东方威尼斯”。因外出学习,初次踏足这个城市。刚到达的第一感觉,现代城市的气息较少,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二线城市,街上的人不算多,行人走路的节奏也不算快,可以看得出平时的生活节奏属于比较休闲的类型。利用会议空挡时间和会后一天的时间,在各打卡景点走走,品尝各种苏州小吃,慢慢体验这个城市的特色。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放慢脚步走在街道上,跨过一座座石桥,听着人家屋内传来的昆曲评弹,感受两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艺的气息油然而生。要体验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到平江路或七里山塘。苏州城市不大,地铁均可达到各大景点,交通还是挺方便的。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就去了离酒店比较近的七里山塘。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虽然往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经过政府的努力,总算恢复了一条小河,几座弯月般的石桥,和两岸各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傍晚的时候,河边的宅院都依次挂出红灯笼,红色的灯火同拱桥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轻轻地荡漾着,让你不由得一声轻叹:这就是苏州。
在苏州,必须要看一下苏州园林。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其中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园内总面积约五公顷,仅相当于颐和园的五十分之一而已,却身兼着中国园林之母的名号,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园区设计的水平是有多傲娇。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在500多年历史里前后更换了三十多位园主。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主人王献臣,包括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等在内的后世园主,都曾有补建、扩建的大工程和装修、辅修的细节添加,这才积蓄了今天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全貌。但据说居住在拙政园的官宦或者富甲,几乎无人逃过革职、罚没财产或者败落的魔咒,后世人只好总结说,是因为这样的貌美庭院只适宜远观欣赏,入住就涉嫌亵渎了,所以才有前后三十几位园主无人晚年不凄凉的结局。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以水为媒介连接成一体,又用繁茂花木做穿插设计,将各个区域隔断成完整独立的景致。最精彩是中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环绕着既是中区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主体建筑的远香堂开展。兼具景观上向外延伸、向内聚拢两种功能,举手抬足都是戏,可谓是一步一景。
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这里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如今尚留一树怒放的梅花,令人遥想旧时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优美境地。
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广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阁,空间开阔,具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桥廊榭,平宽间敞,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园结合的,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内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创造。
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正反两面极具风雅的画作,不禁让人在此留步,去发现,去领略造园者赋予拙政园丰富的内涵和空灵之美。
站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望过去可以看到一座临水而建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这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芙蓉榭”的正面面对着一池荷花(估计在夏天才能看到),背后则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工笔画。
如果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两岸种植了多株木芙蓉,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观赏时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框景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框景,框景中的景色都是设计者特意的布局,包括景中的植物、建筑都是围绕景的主题而设计,例如春景种杜鹃、夏景种竹、秋景种银杏、冬景种梅,倒影亭以对面的山亭与在湖中的倒影构成框景等,可谓别出心裁。
如果说在 “芙蓉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的朴实之美的话,那么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绿柳成行、繁花弥望中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为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过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见中间巍然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的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了,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既富于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大弘寺东斋为僧人馀泽所筑,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后元末寺毁,而东斋仍然留存。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
走过天泉亭,看到位于园北墙边,外观宽敞明亮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了。“秫”是指粘性的稷稻等谷物,“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全是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飘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也最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
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处的秫香馆则是文学虚构与真正实景的结合,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梧竹幽居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虹亭”相邻。“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
亭内“梧竹幽居”的匾额,是文徵明的手迹。两旁悬挂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宛转流丽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联中借入了大自然的风月山水,反映了《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审美心理。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园林美景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升华了亭周围的景观,透露了山水的人文内涵,简单的十四个字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 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徵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从雪香云蔚亭向西走,即到了观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此亭既使南北连贯,又将水域划分东西,为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西接空廊柳阴路曲,可达见山楼,南与倚玉轩相连。因四周皆植荷花,故名。这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单檐翘角飞举,造型轻巧。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内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是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内刘凤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置身其间,无风亦会清风徐来,无花也会想象到满池荷花。春柳、夏荷、秋水,冬天池中山的倒影,可谓四季有景,而景又虚实相间,点景切题,为匾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走过荷风四面亭向北,看到临水而建的楼阁便是见山楼。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因可遥望前面的土山,而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即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
从楼的北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的造型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关,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忠王的办公处。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靠背,还犹如忠王在与部将们筹划军机大事。
此楼三面环水,东南眺山,上层“见山楼”有蠡壳和合窗,下层“藕香榭”用落地长窗,沿水的外廊设有吴王靠。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小憩凭靠时,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景致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从小飞虹即可隔水远眺。远远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园主烟波野航、身心俱隐的精神追求。这艘石舫是由小桥、平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结构造型匠心独具: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临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 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飘逸;中舱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 走进香洲,抬头可见匾额上的“香洲”两字是文徵明的手迹。取唐代徐元固“香飘杜若洲”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是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出倚玉轩沿曲廊而行,可至廊桥小飞虹。桥栏为十字形朱红色,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风徐来,桥影起伏,势如飞动,故名“小飞虹”。桥架碧波之上,将池水分割为二,使池显得更幽,水显得更深。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
小飞虹南有小沧浪、志清意远、净深亭相连,构成了清凉幽静的庭院组合。现辟作“雅石斋”,集中展示中国四大名石昆石、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石等各类赏石,让游人充分领略石文化的魅力。
这一带的水面以幽深曲折取胜。由小沧浪凭槛北望,可将香洲、倚玉轩的侧影,荷风四面亭的倒影,远至见山楼的重重景色,一齐纳入视野,是园中部南北之间层次最丰富的观景所在。
远香堂,中花园的主体建筑。 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来到远香堂南侧,抬头可见堂正中悬挂一块匾额,额上 “远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与荷同洁,寓意高远,是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的品行写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堂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繁复。四周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图案精致,窗棂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 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远香堂环顾四周,临水碧波、山石亭榭、黄石假山,从远处的山石掩映,到近处的水波渺渺,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晨、月夜,还是春晓、秋晚,远香堂都是园内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处,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
中部花园除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还有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这个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造型飘逸,绣绮亭也在墙面上开设一长方形的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园中景色烂漫如锦,既可隔水俯视池北的清丽山景,又可将枇杷园中的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绣绮亭是中部花园欣赏四季植物四亭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坛种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玉笑珠香,娇艳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枫杨、百年圆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画卷。中园配置的欣赏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这里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阁中有清代书法家查士标所书的“一亭秋月啸松风”行草匾额,点出了这里秋月洒满水阁,秋风吹入古松,松风呼啸,景色清幽的美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为有高尚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也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倒影楼位于拙政园西部,是一幢临池而立的两层建筑。倒影楼与隔水相望的宜两亭利用水面作为互相对景的空间。从倒影楼南眺,便可见到宜两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换个角度从宜两亭北望,即可见倒影楼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两两相望,表现出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位,给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骈的诗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命名。
楼下层为“拜文揖沈之斋”,是园主为表达对文徵明和沈周的敬仰之情而设。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斋内两壁嵌的书条石上有文徵明、沈周的肖像,以及文徵明所撰书的《王氏拙政园记》等。中间置银杏木屏门六扇,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及题词,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佳作。
浮翠阁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为全园最高点。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四面开窗,可登阁眺望。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宋代苏轼《华阴寄子由》诗曰:“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意思是说,乘着船过了三峰,天空显得小了,好像是浮在远处青翠的山峦上;因为船在行,所以透过船上的窗扉,边行边看着不同的窗景,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地倾斜了。这里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楼阁时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阁之高耸,居于树丛苍翠的小山上。浮翠阁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忠王府的望楼,是哨兵站岗放哨的地方。当时有三层楼高,补园时期才改建为两层。
走过浮翠阁向南,是两面临池、前有平台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深秋季节,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栏静听淅淅之声,这种悦耳动听的水面清音,别有一种清冷萧瑟的诗情。阁内飞罩、槅扇雕刻细致精美,是园内装修最美的建筑。飞罩是银杏木镂空透雕,饰以松、竹、梅、雀图案,构图匀称,手法精巧,寓“岁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蟠龙怒目圆瞪,栩栩如生,周围云雾缭绕,造型非常生动。留听阁南面为一临水平台,沿着溪涧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烟波深远,与塔影亭成为绝妙的对景,并可互见水中倒影。
沿着小路,您可以看见在树木掩映之下,一个如同展开的折扇一样的亭子。这就是极具特色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表现出园主流连山水、希求超脱的孤高气质。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座“与谁同坐轩”有着别具风情的视角,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最有意思的,还是站在与轩隔水而设的水廊上回望,轩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顶相接,巧妙地构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圆顶是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与谁同坐轩的屋面作扇面。这种利用亭、轩的屋面构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冲破一般的格调,别具匠心。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内部则以隔扇与挂落将大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作,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适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鸳鸯馆宜于夏天赏荷纳凉。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州屋顶景观设计说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