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音响vi设计(户外音箱设计)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户外音响vi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专注品牌设计、策划,为各大上市企业、个人提供一站式设计、策划服务,服务客户遍布全国,咨询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模拟音响的永不消失的模拟音响
永不消失的模拟音响——从留声机到LP唱盘
自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1982年索尼/飞利浦公布CD格式后LP唱盘/唱片的逐步停产,在音响世界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中,模拟唱盘的存在足以傲视其它任何一种影音讯号源。
回首留声机到LP的发展历史,揭开模拟时代的神秘面纱,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进入到模拟音响的世界中去。在iPod、MP3之类数字播放机充斥于我们面前之际,领略一下模拟音响独具的魅力吧!
玛丽有只小羊羔
“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
这是出自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之口的一句儿歌。1877年,法国人克罗斯(Charles Cros)邀请爱迪生为他研制一种能自动记录电报信息的装置。在机器试制完毕后,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将它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唱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与受话机相连。然后他摇动着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的“经典”唱段。当这一切完成后,爱迪生又将唱针放回原处,再次摇动曲柄,接着机器里就还原出了同一句句子。
此后不久,这种被爱迪生称为Phonograph(声音记录者,希腊文)的机器正式诞生。当时的它们只是被用来记录话音,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音响”。而这一点,爱迪生也是在10年后才领悟到的。
Gramophne的诞生
由于Phonograph必须在圆筒上以纵向刻有螺旋状的音槽,因此有着复制困难的致命缺点,录音效果也不尽理想。真要说它的好处,大概就只剩下可录可播的双重功效了。于是,早期就有人通过改良Phonograph来制成简易型Dictaphone录音机。音乐家巴尔托克在东欧各地采集民谣时就背过它,布拉姆斯也曾利用这种圆筒录音机录制过“匈牙利舞曲”。
1885年,贝尔兄弟与同事丁特(Charles Tainter)将锡箔圆筒改成了涂上蜡的纸筒,据此申请了Graphophone的专利,并在两年后成立了American Graphophone Campany(美国留声机公司)。
1887年可以说是留声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除了AGC的创立外,爱迪生再一次发现了Phonograph的价值(在此之前,他潜心于灯泡的研究),于是Edison Phonograph Company(爱迪生留声机公司)诞生,它一直维持到1894年破产为止。此外,德国人贝林纳(Emil Berliner)进行了在涂蜡的镀锌圆盘上录放声音的试验,并且为他发明的机器命名 Gramophon。由于Gramophon具有实用性与易于复制的特点,并且采用了与日后LP唱盘极为接近的圆板录音片,因此也有人认为他才是留声机的发明者。而到了第二年,留声机才真正实现了商品化。
HMV的来历
1890年,投币式自动点唱机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需要投入0.25美元,就能通过一条插在耳朵上的管子来收听到喜剧、笑话、吹口哨与铜管乐。1894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制造出一种以弹簧驱动的家用留声机,售价才40美元,这为留声机进入家庭创造了契机。
与此同时,歌王卡罗素(1902年)和俄国男低音夏里亚宾(1903年)相继参与了唱片的录音,不仅打开了唱片市场的需求,也带动了留声机的销售。
当时采用爱迪生Phonograph的有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法国百代公司;贝林纳的圆盘唱片Gamophon后来成为了Victor(胜利,通常又可以取译音“维克多”),不久又改用英国画家巴劳德(Francis Barraud)所画的油画“它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来作为标志并更名为HMV。HMV其实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EMI(科艺百代)、DG(德国留声机公司)、RCA(美国无线电公司)等唱片公司的始祖。HMV和小狗的标记今天还出现在日本JVC的产品中。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将当时的德国胜利公司更名为DG,日本胜利公司则只在国内使用Victor的品牌和标志,于海外市场改称JVC(Japan Victor Company)。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本地的二手市场,卖家习惯称JVC为“狗头牌”的缘故。
1925年Victor把贝尔实验室所发明、内部装有Exponential Hom的留声机以Victorla商标发售,其最高档的型号Victorla 30日后更为收藏家们所抢购。这下,家庭主妇们应该高兴了,因为再也不必看到客厅中摆着一支沾满大灰尘的喇叭了。
开创电气录音时代
1906年,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使得电讯号的放大成为可能。包括贝尔实验室在内,许多人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声音可以变成电流信号,利用电子管的电子增幅作用来转动录音机,将信号刻录到唱片中。相对于之前,必须对着大喇叭进行演奏或吼叫的机械录音(Acoustic),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1920年的11月11日,英国人杰斯特(Guest)和梅利曼(Merriman)将伦敦西敏寺举行停战纪念日典礼的实况透过电话线传输,记录在了附近高楼上的圆盘中,这是最早的电气录音实验。
1925年,英、美两家哥伦比亚公司采用了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商用电气录音。这一年由此被称为“电气录音元年”,与1948年LP唱片问世和1957年立体声唱片问世同属于模拟音响时代的里程碑之一。当时的唱片称为SP(即Standard Play),采用虫胶加干柏油粉的材料,转速每分钟78转,一面只能录3~5分钟的音乐。不过,即便有这许多限制,1925年的3月,哥伦比亚公司还是将录音机搬进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录下由900多人合唱的“圣子今夜诞生”,其壮丽的效果奠定了电气录音成功的基础。
在唱片录音品质改善的同时,重播设备也有了明显进步。唱盘的驱动由发条变成了电气马达,重播时还采用到电子管放大。这时唱片公司把目标转向古典曲目,1927年哥伦比亚为庆祝贝多芬逝世100周年,计划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全集。同时,唱片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整合:Victor入主RCA,成为RCA/Victor(所以今天RCA Red Seal Studio系列唱片中也能见到小狗标志);1931年HMV与英国哥伦比亚合并成了今天的EMI;德国Graophon改用Polydor(即后来的宝丽金,今天的环球唱片公司)的名字;以便携型留声机Decca命名的唱片公司出现,今天它在台湾被称为“福茂”(环球唱片的子品牌之一)。加上后来为索尼所收购的CBS(哥伦比亚/新力唱片,即CBS/SONY),今天的“5大”唱片公司在当时也已初具雏形。
发明家所特有的固执伴随着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令爱迪生彻底退出了留声机领域。此后的10多年,留声机技术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相反倒是录音设备,如麦克风等在技术上有了不小的改进,这最终又将促进留声机向LP的过渡。并且,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兴起也带动了音响行业的发展,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在下期分解了。
1883年,世界上最早的音响公司Thorens诞生,当时的产品是机械式音乐盒。1928年,它开始生产唱盘专用马达,从而揭开其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
1893年,在芝加哥的美国博览会上,爱迪生首次公开示范了Motion Picture,它被认为是有声电影的雏形。
1899年,巴劳德将他为爱迪生创作的油画His Master''''s Voice中的圆筒改成圆盘,卖给贝林纳的Gamophon。1900年6月正式成为Gamophon的商标。
1904年8月,哥伦比亚公司在美国以1.5美元推出双层唱片,超低价格得以顺利进入平民家庭。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成立松下电器制作所,到1931年才开始生产收音机。
1918年,丹麦高度风(Ortonfon)成立,二战后开始生产唱盘和MC唱头。
1923年,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试验将声音与胶片同步播放。
1925年,美国Shure成立,以出品MM唱头著称。
1927年,西方电器的子公司Altec Lansing(剧院之声)与Electro-Voice和JBL相继成立,它们同为美国音响业的元老。
1932年,乐富豪(Wharfedale)于约克郡成立,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音箱制造厂之一。
1939年,BBC开始试验立体声广播。
20世纪30年代后的整整40年间,模拟音响的发展进入到了颠峰时期。除了1925年首次商用电气录音,被誉为模拟音响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中,有两个就发生在这40年里:1948年LP(Long Playing)唱片的问世意味着现代意义上胶木唱盘/唱片的诞生;1957年美国录音协会确定将45/45刻片技术采纳为立体声唱片的标准格式,结果它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20世纪30年代前后,留声机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先的发条驱动改为了电动马达式,电子管放大技术也被运用到其中。此时,唱片公司将目标转向了古典音乐,还是在1927年,哥伦比亚公司为了纪念贝多芬逝世100周年就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全集。
这段时间里,唱片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整合:Victor入主RCA,成立了RCA/Victor(所以今天RCA Red Seal Studio系列唱片中还能见到小狗的标志);1931年HMV与英国哥伦比亚合并成了今天的EMI;德国Graophon改用Polydor的名字(即后来的飞利浦/宝丽金,现已为环球唱片所收购);以便携式留声机Decca命名的唱片公司出现,今天它在台湾被称为“福茂”(环球唱片的子品牌之一);加上后来为索尼所收购的CBS(哥伦比亚/新力唱片),后世的“五大”唱片公司在当时已初具雏形。
高保真时代的来临
所谓是“花开两枝”,伴随着电气录音的深入,麦克风、放大器等设备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得到了突破。1930年之后的有声电影已经开始采用多麦克风录音,声音的清晰度和频率响应都远比当时的SP(即Standard Play)唱片要好许多。这样,就对唱片的制作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战期间,为了能使海军军官分辨出英德潜艇不同的马达声,时任Decca技术主任的阿萨·哈替牵头开发出了一种能收录10kHz以上高频的监听器,这就是后来所谓的“FFRR全频录音技术”(Full Frequercy Rang Recording)。不过真正被运用到唱片业则是在临近战争结束的1944年。要知道,在战前,电气录音的频响被限制在了“可怜”的100Hz~500Hz以内,FFRR 40Hz~10kHz的频宽几乎涵盖了所有乐器的基频段,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1944年12月22日,赶在圣诞节之前,第一张FFRR技术制作的唱片在英国上市。它的出现令整个产业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中去。之后,沿用已久的蜡盘为噪音较小的醋酸盘所取代,加热型录音刻针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显著提高。家用留声机的循迹能力变得刚好,并且改装了采用宝石唱针的轻型唱头……类似的改进令High-Fidelity(高保真)时代逐步来临。
LP的诞生
音质的改善是一个方面,但78转SP唱片只能录制3~5分钟的音乐让人难以接受。
1931年,RCA就尝试推出33 1/3转的LP(Long Playing)慢速唱片,但却无疾而终。之后,哥伦比亚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由于不清楚LP的前景将会如何,两手准备的哥伦比亚同时采用78转和33 1/3转蜡板来进行录音。结果,1948年LP唱片实验成功,哥伦比亚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种唱片从最初的每面录制16分钟逐步增加到22分钟,恰好可以容纳大多数45分钟以内的交响曲。
不甘落后的RCA在第二年推出了45转的EP(Extended Play)唱片,音质等同于LP,每面录音时间约5分钟。由于配套的唱盘价格便宜,时长又恰好适合流行音乐的应用,很快在年轻人中打开了市场。
之后,还有种16 2/3转的超慢速唱片问世,但很快被淘汰。
恰恰是这样的原因,后世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唱盘上见到78、45、33 1/3转等3种转速的切换开关,就连唱头也分成了SP、LP/EP两种。1953年,RIAA(美国录音工程协会)确定将RCA的New Orthophonic均衡电路设定为LP统一的唱头放大标准,结束了近10种规格混于一世的局面。今天我们在放大器上见到的Phono端口,大多符合RIAA的这个标准。
革命性的立体声
1953年,Decca在West Hampstead录音室与曼托瓦尼乐队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性的立体声录音。3年后,它研制出了在同一个音槽内录制两种不同讯号的方法。不过,最终采取的45/45立体声唱片刻片模式却是由美国人所掌握的,那是1957年的事了。
美国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胶木唱片的音槽里以45度的V字型划出两路声轨分别用来记录左、右声道的信号,然后唱头内的线圈也被设计成45度读取,最终产生出立体声效果。相对Decca的方案,虽说各有优点,但由于前者在唱片的刻制与唱头的装配上比较方便而获得了广泛认同。
江山人才辈出,至此,LP开始了它的黄金岁月。
1956年,RCA与日本Victor开始出品45/45的立体声唱片。只是初期的立体声LP唱盘都为专业产品,主要提供给电台等机构使用,直到1962年气垫喇叭的创始人Edgar Villchur推出第一部供音响发烧友使用的AR手动式唱盘为止。AR唱盘的避震悬挂系统在当年被称为“什么都不怕”,广告里那把准备击向AR唱盘的铁槌令许多人至今还印象深刻。
立体声唱片推出后,Ortofon就有了它在MC唱头中的代表作——SPU系列。1995年,Ortofon还造了颗以6N纯银线绕制的MC Rohmannh唱头来夸耀他们的技术成就。Denon在1963年推出的DL-103唱头至今仍有后续型号在生产。Shure在1964年推出的Vl5唱头成为了MM 唱头中的经典之作。
立体声初期开始流行动态平衡型设计(Dynarc BalanceType)的唱臂,Grace于1958年发表的G-240 SemiIntergrated Tome Arm。1959年,英国SME推出了静态平衡型(Static Balance)唱臂3009(短臂)和3012(长臂),其优秀的构想设计与精密的工艺立刻改变了唱臂的流行方向。3009日后成为第一个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唱臂。1957年Thoren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非磁性转盘TD124,1983年为庆祝建厂100周年推出的TD126MK CCentenial转盘更为美好的模拟时代留下精彩见证。
那个时候,学习能力超强的日本厂家开始崭露头角。YAMAHA的KT-1唱盘就获得了不错的评价。Neumann的录音室用转盘同样如此。
面向Digital的时代
这之后,LP唱盘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开始了它退出主流舞台的时刻。因为数字技术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下一期中,我们将为读者分晓。
这一时期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些话题:
1940年,Walt Disney制作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Fantasia(幻想曲)。60年之后,Disney发行了《幻想曲2000》DVD来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
1946年,东京通讯株式会社成立。12年后,它以SONY的品牌推出了全世界第一部晶体管收音机。
1947年,世界上第一本音响杂志《Audio》创刊。它曾是美国最为畅销的音响杂志,于本世纪初停刊。
1949年,Harry Reizes在Hotel New Yorker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音响展。
1952年,Harman Kardon成立。在收购了JBL、Mark Levinson、Infinity、Lexion和AKG等多家公司后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音响制造企业。
1959年,各主要唱片公司开始发行立体声唱片。
1963年,飞利浦在柏林的国际音响展中发表了卡式录音带。
1965年,Ray Dolby在伦敦向Decca展示了它的录音噪声降低装置,这就是最早的杜比降噪技术。
1969年,以生产LP唱盘闻名的Linn在英国创立。
20世纪的最后30年对于LP的发展来说,是极富戏剧性的。在这其间,它经历了从颠峰到没落再到近乎消亡的巨大转折。新技术的涌现令LP无论在性能和普及度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然而,一些更新的技术,比如说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的数字处理技术却以更为强盛的生命力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们的到来则预示着LP终将告别历史舞台。
图00 Stanton STR8-30,直驱式LP唱盘中的翘楚(题图说明)
如果说前面的40年,LP的世界是为欧美厂家所主导的,那么,到了1970年代,勤奋好学的日本人终于有机会走到了前台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是多么惊人地相似,之前我们在说到相机时可能首先会想到莱卡,但在今天,数码相机的世界却为大多数日系品牌所掌控。LP,或者说整个音响史中,这样的一幕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重演。
新生代的崛起
1969年,日本松下(Technics)推出了第一部Direct Drive马达直接驱动式LP唱盘SP-10。这在当时还以Belt Drive皮带传动驱动为主导的LP世界里引起了轰动。富有创新精神的驱动方式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难题,那就是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唱盘皮带老化的问题,并且使得LP唱盘第一次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想让它转就转、停就停。如此一来,也为后世那些热衷于“打碟”和Remix的DJ们多了个炫技的法宝。
只是,直驱式唱盘在取代过皮带传动后不久又顺应了“风水轮回转”的说法,最终还是让位给了发烧友普遍认同的、“音乐味更浓”的皮带传动。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达直驱唱盘大多都是日本制的产品,如索尼TTS-4000、天龙DP-5000和Micro DDX-1000等。
不过,正是源于它的不再流行,使得我们有机会在二手市场上见到大量直驱式LP唱盘。对于那些今天依旧想品味LP滋味的初级玩家,这种价廉、同时又易于维护和保养的直驱式唱盘倒就成了首选。
1974年,日本Victor开始采用水晶震荡器的相位伺服方式来稳定转盘的转速,这就是所谓的“石英锁定”方式。之后索尼等厂家也纷纷使用到这项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转盘的精密度。
唱头与唱臂的演变
除去唱盘驱动方式的演变,1970年代前后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在唱针、唱臂等各个方面,LP都在不停“进化”着。
1973年索尼发表了采用碳纤维制造的唱臂;先锋则以铍来制作唱针的连杆;Technics用到了钐钴(Samarium-Coblt)混和磁铁来生产MM唱头;今天以出品静电耳机闻名的Stax推出了静电式唱头CP-X;而来自英国的Linn强调了高精密度的制造工艺,一直到现在它都在出品高级的LP唱盘。正是这些厂家,为LP的迅速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LP唱头与唱臂的制造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还是在1962年,朝仓收就创立了Supex,次年即以Ortofon(高度风)的品牌推出MC唱头,这一次,他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来自日本的音响美学。同年,松下秀雄创建了Audio Technica(铁三角),它在后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唱头生产商,其中的AT-l还是日本第一款MM唱头,之后的AT-35(VM式唱头,1967年)和AT-34(第一款双动圈式MC唱头,1977年)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一个人”的唱头
1977年,伴随着Grado对MC唱头专利的开放,更多日本制的MC唱头出现,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的“一人”公司,Hi-End音响的“小众”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至!像是只接受客户订货制作的Win拉力测量式唱头、采用象牙为原料的Miyabi、镶上蓝宝石的Argant和以石南根来制造Mr.Brier唱头的Goldbug,它们的诞生为发烧友们带来了更多乐趣。
另一位东京技术学校毕业的Nabori Tominari从技术观点制造MC唱头,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与光悦截然不同,但仍吸引一些追随者。
那个时候,由管野义信开创的Koetsu(光悦)唱头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终极目标。此人不仅精通古典乐和油画,还是位御用的铸剑师,就连日本天皇的佩剑都由他亲手铸造。多才多艺的他出于对市售制品的不满,亲手设计和制造起唱头来。起初只是自用或赠于亲朋好友,直到1978年拿到美国销售后才声名大起。他所强调的传统技艺与自身的神秘气氛让发烧友为之疯狂。另一位东京技术学校毕业的Nabori Tominari则从技术观点来制造MC唱头,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与光悦截然不同,却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数字时代降临
现在,我们可以谈一下飞利浦了。以灯泡起家的它到那时已经有80年的历史。
1969年,飞利浦率先提出了激光影碟的构想,5年后激光唱片的雏形出现,到了1979年它联合索尼开始进行Compact Disc(CD)的开发。而当1981年松下电气加入CD阵营时,CD与LP的大战才正式上演。
其实,还是在1970年代,录音师们已经开始了数字录音的尝试。这种被称为PCM(Pulse Code Modulation,脉冲码变调)的技术也就是后来CD的编码方式。
1972年,BBC在调频广播中试用数字设备。同期,NHK将PCM技术转移给了Denon。那一年的4月24日,在东京青山的TwerHall音乐厅,Denon录制了史麦唐纳弦乐四重奏演出的莫札特第15号弦乐四重奏。这一次的录音后来被制作成LP发行。现在我们该明白,为什么会在后期发行的那些LP唱片上看到Digital的字样。除了表明这是通过数字录音技术得到的之外,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意味着模拟音响代名词的LP即将日落西山。
1979年元旦,Decca在维也纳录制了鲍斯考夫斯基指挥维也纳爱乐的新年音乐会,这是英国唱片公司的首次PCM录音。比较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个录音在1980年代被制作成CD唱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DDD制作(即以数码录音、数码混音和数码制作的CD唱片)。
LP保卫战
虽然CD在上市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难,包括被人诟病为“声音粗糙”和“缺乏音乐味”(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对LP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很快,LP保卫战拉开帷幕。
1982年,当宝丽金在汉堡的CD压片厂正式投产之时,由Denon离职员工组成的Highphone在日本成立。
两年后,海老泽澈创立了Roundale Research。而曾在日本最早的MC唱头厂家Fudelity-Research工作的池田勇则成立了Ikeda公司,发表的Ikeda 9唱头被称为“梦幻终极唱头”,算是在进入到数字时代后模拟音响的一大进步。
在欧美, Goldmund(1984年,瑞士)、Roksan(1985年,英国)、VPI(美国)、Graham Engineering(1986年,美国)、Wilsonbenesch(1989年,英国)和Immedia(1990年)同样是数字时代模拟音响的拥戴者。
到了1990年代,LP终于从大众层面上消失。CD和磁带录音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各种各样新格式都不断涌现。在那个时期,“Digital”已深入人心,除了歌舞厅里DJ用到的LP,它已经不再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家中。LP唱片的全面停产更是令这一趋势迅速蔓延。
然而,有趣的是,到了21世纪,伴随着SACD和DVD-Audio这两种被称为下一代音频格式的唱片出现,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拥有LP才有的完美音质”成为了对SACD最好的褒奖,我们在音响展中见到越来越多以LP作讯源的演示,那些久未推出LP唱盘的老厂也从满是灰尘的仓库里重新找到那些模具和图纸,Opus之类唱片公司也重新开始了LP唱片的发行,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LP不死的神话,即便它们只在非常小众的音响发烧友中传开。
这一时期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些话题:
1967年,《Stereo Sound》(立体声)杂志在日本创刊。侧重Hi-End音响的《Stereo Sound》与侧重于家庭影院的《Hi Vi》在今天同时还出中文版。
1970年,EV提出4声道矩阵LP唱片格式。
1972年,日本Sansui(山水)推出QS矩阵式唱片,这是最早对LP环绕声的尝试。
1972年,Mark Levinson成立,它为现代的晶体管放大器奠定了新标准。12年后,Mark将公司转手再成立Cello,之后又再次转手并创建Red Rose。
1975年,Meridian(英国之宝)创立。如今以成为数码音响的领导者之一。
1977年,TEAC发表了DAD唱盘的试制品,为CD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1982年,CD正式上市,DAT原型机诞生。后者由于其近乎“完美”的数码录音而遭到唱片商们前所未有的封杀,最终退出家用市场。
1984年,宝丽金的CD压片厂里诞生了第1000万张CD唱片。
1991年,为了抗衡飞利浦的数码录音机DCC,索尼推出MD,但直到6年后才真正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1997年,DVD诞生。
广告设计中VI和CI分别是指什么?
VI即通译为视觉识别,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的。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译为“企业识别系统”。
CI设计,即有关企业形象识别的设计,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体、色彩、象征图案、标语、吉祥物等方面的设计。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即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无比丰富的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
扩展资料:
广告设计主要立足于广告学内部的学科理论研究,渗透传播学、市场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并辅之以写作、调查、摄影等具体实践,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同时广告又是一种营销行为,目的是帮助广告主销售产品。故而广告学又研究市场经济、小费心理、美学,以助长人们的消费意识,产生社会心理共鸣为目的。诸如电影海报、企业包装、书刊广告、网络广告等都是广告学的成果,总的来说更像是渗透到生活中间的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企业VI
百度百科-CI设计
东西方cis导入特色差异
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其实已经是很普遍的名词了,一般人都以为只是设计个Logo,至于VI、MI、BI所指何物,知道的人就比较少,更无论了解CIS的内涵。 日本在CI领域上,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成绩斐然,所以大部分的CI名词都来自于日本。台湾地区在研究CI时参照日本文献的比率也相当的高。这些名词中,最重要的就是“Identity”。 什么叫做Identity?在字典上,Identity的意义是:“同一、绝对相同、本体、身份、识别……。”其实指的,就是能辨识出本体,就叫做Identity,就好像身份证代表一个人,拥有奔驰车的人就是事业有成的有钱人一样。 品牌的识别叫做BrandIdentity。例如伯朗咖啡的人物造型,企业的识别就叫做CorporateIdentity,像麦当劳的红底黄色M字型的Logo,亦可用在RetailStore上,甚至是一个部门、一群人……。只要能反映出本体的特性者,都可以应用。 ◎Identity的结构 Identity的主要结构有3个层次,最重要的是:1找出定位,依据环境、竞争、目标对象等优劣性定出自己的地位(Position),澄清自我存在的主体性;2将其符号化,转换成一套能代表定位,具有亲和力、辨识力及延长力的符号系统;3应用上要不断要求其一致性、标准性。如果在应用时不加以管制,将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而逐渐变形,失去其代表性。 1主体化 “主体性”基本指的就是该本体主要存在的价值、特性、性格等,以企业体而言,包含下列项目的组合: ●企业远景 ●事业领域定义 ●经营理念 ●价值系统,价值观 ●竞争力 ●主要特点,独特点 2符号化 符号化的过程则是将主体的特性,转化成为具独特性,能引起偏好度的造型、标准字及色彩。 3标准化 标准化通常是透过一套标准化的范本来要求,使得Identity在任何人、时、地皆能以相同的面貌出现。 ◎CIS是企业体的沟通策略 CIS沟通策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首先必须依据企业经营策略整理出理念系统(MindSystem),理念系统是所有沟通行为的大方向,而实质的沟通则以行为及视觉为主,行为系统(BehaviorSystem)对内以教育训练为主,对外以活动传播理念为目的,视觉系统(VisualSystem)则分为基本系统及应用系统两大部分。 这三大系统,几乎是CIS沟通策略中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在进行CIS导入计划时,必须先明确地定出主体的理念系统,再依据该理念系统的内容去形成视觉及非视觉的推行及沟通计划,所谓视觉系统的部分,就是指VI(VisualIdentity):包括了基本系统及应用系统的设计。非视觉部份的推广,则以内部员工价值观来改变,企业文化的形成,甚至技能的养成为主,对外则是通过活动、公关,将企业的精神、理念对外宣传。 ◎CIS能提高企业形象 通过CIS的操作,可以重新为企业体做全身的健康状况诊断,并依据诊断的结果为企业重新寻找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定位,再以新的定位为追求目标,一方面改善经营体质,一方面对内、对外沟通,强化形象并将整体新的表现反应在产品上、服务上、企业环境外观上、宣传上、行为规范上,逐步地改变目标对象的认知,改变他们的想法,及对企业的态度,逐步地新的企业形象就形成了。 而最重要的,好的企业形象是具有信赖感的企业形象,而消费大众的信赖感正是企业成长的根本。 ◎CIS实例:Kenwood Kenwood原名为Trio,曾经是日本3个老牌音响之一,后来因为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业绩一落千丈。Trio原与山水、先锋并称为三大音响公司,其中只有先锋一家顺应潮流采量产制,Trio与山水则继续致力于音质技术的开发,一直到音响市场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还是丢不开偏执的身段。音响普及之后,许多大厂纷纷加入开发行列,整个市场变成先锋与国际二分天下,Trio业绩每况愈下。日银理事石阪一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聘为总经理,而石阪则大力主张引进CI革新形象。 Trio是战后不久由3人联合组成的公司,后来为了进军美国,因为无法登记Trio,才改名为Kenwood,而有些地区更以“Trio·Kenwood”双重命名为标志。 在内部管理上,各部门本位主义重,基层人员不清楚指挥系统,都不晓得要对谁报告,但是尽管业绩不振,每个员工皆事不关已。PAOS为了了解命名在消费者的印象,乃做了形象调查,结果发现Trio虽具亲切感,但失之庸俗,Kenwood给人的感觉较冷漠,却比较精准及感性,所以产品推广期间采用Trio为宜,普及之后为了迎合音响需求最殷切的高中生需求,可改用给人知性印象的Kenwood。 当时日本国内几乎还不太知道Kenwood的名称,因此在CI推动之后,人们并没有察觉Trio的改变,而是通过国外的资讯接受了Kenwood,建立了Kenwood进口品牌的印象。实际运作CI之后,只要是Kenwood的产品,市场接受度皆不错,3年后,Kenwood完全取代了Trio。 Kenwood音响品质优异,可是从文字的特性来看,却很难设计CI。前半段的“KENW”,都是直线文字,后半段的“OOD”是曲线文字,前后段截然不同,加以W、O等是比较宽的的字母,使商标变得很长。因此,只好在W上做一个三角的黑点,除了分散焦点,也使得整行字看起来不那么长。年轻人也开始把它贴在车上,Kenwood的贴纸变成了顶尖的流行,而每部车子内也都逐渐装上了Kenwood音响。 引进CI之后,Kenwood在5年后,业绩成长2倍,因为业绩成长,也就不需要再依赖打折或过份招待经销商,因此更节省了促销费用。 原先的Trio时代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重视生产,而忽略了市场的变化,通过CIS的操作,乃重新检视了其在市场上及经营上的问题,以形象的整顿为核心,对内强化企业向心力及经营效力,对外深入了解消费者,提高商品力、形象力,追求“高品质、先进性、敏锐性”的形象定位,终于转亏为盈,成为CIS的神话案例。 CIS简称CI,全称CorporateIdentitySystem,译称企业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统一战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国IBM公司首开先河,采用这一差异化战略取胜市场开始,半个世纪以来CIS风靡世界,被欧美、日韩等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成为创立国际名牌的现代经营策略,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CIS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由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导入CIS为起点,十几年来,已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并成为发展潮流,涌现出海尔、长虹、康佳、格力、科龙、健力宝等众多国内著名品牌,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杰出代表。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呈现,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意识高涨,纷纷借助CIS这一战略武器规划企业发展,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CIS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成为企业创立品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按照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CIS的理解不同与结构差异,有“欧美型CI”、“日本型CI”之分。“中国型CI”则正在探索与形成之中。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中国CIS之路”中,亦将为“中国型CI”的形成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欧美型CI 欧美型CI自创立起,就一直把它定义为:“是以标准字体和商标作为沟通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工具。”从实际操作而言,欧美的CI设计侧重于VI部分,强调视觉传达设计的标准化,力求设计要素与传达媒体的统一性,使得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能充分运用在整个企业体中,使美的视觉形象传达企业的整体信息。 -------------------------------------------------------------------------------- 日本型CI 日本企业界和设计界共同对CI策划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补充和完善,即把美国式的CI演变成日本式的CI策划,创造出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CIS理论。这一文化性的变革,完成了从CI到CIS的升华,即“CIS战略”。 与欧美型CI相比,日本型CI是一种明确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它侧重于改革企业理念与经营方针,整个CI策划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开发的。在注重视觉美感的同时,还着重于从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性的重新检讨、整理企业各项问题,从整体的经营思想、企业定位、价值取向、企业道德入手来规范员工行为,带动生产,创造利润。 -------------------------------------------------------------------------------- 中国型CI 中国型CI是“欧美型CI”、“日本型CI”的延伸与发展。“中国型CI”的共同点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与国际现代经营战略的融而为一。在对CI的认识上,“中国型CI”强调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灵魂作用;在运作方式上,比较认同三大识别构筑系统工程的CI观;在外观表征上,“中国型CI”更接近于“日本型CI”,这也许因为它们属于东方民族文化体系有关。但“中国型CI”的中国色,民族味,是绝不同于日本型CI的。“中国型CI”由于它植根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根基,由于博大的国度,更由于它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旺盛时期,由林林总总各类型中国企业所演生出来“中国型CI”运动,应该是更丰富、更完善、更具个性化特征的CI战略体系。 --------------------------------------------------------------------------------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的表现和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为: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环境形象、经营者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社会形象、总体形象等。 -------------------------------------------------------------------------------- 中国CI推进组织 “中国CI推进组织”是由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广州亚太CI战略研究所、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依照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顺应我国企业推进CI,强化品牌战略的要求,在一九九六年由国家统计局、经济日报社主的第二届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期间,由国航、海尔、长虹、科龙、康佳、格力、邯钢、茅台、嘉陵、青啤、昆烟、金利来、健力宝、万家乐、深圳石化、泸州老窖、天兴仪表、红塔集团等十八家全国著名企业联名发起成立《中国CI推进组织》基础上,联络自愿加入企业,专业从事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学习与交流的组织机构。 “中国CI推进组织”的宗旨是:“推进CI事业,振兴民族经济”。主要任务是创“中国CI研修院”,开展对中国经营管理系统的CI理论研修、培训、案例教学,并且以“实战型CI”培训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与需求提出导入CI战略实施方案;开展对“中国型CI”战略的系统理论研究;接受企业对导入CI、实施CI、推进CI、管理CI的咨询;编辑会刊《中国CI》杂志和“中国型CI丛书”等理论研究成果、经典案例及专业指导书刊,等等。 “中国CI推进组织”采取团体会员制。凡自愿申请加入,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企业,均可成为会员单位。 -------------------------------------------------------------------------------- 中国CI研修院 中国CI研修院是由我国具专业权威性的CI策划设计研究机构广州亚太CI战略研究所,同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经贸委广州经理学院联合创的我国第一所CIS专科学院。 学院以全国人大王光英副委员长题词“推进CI事业,振兴民族经济”为校宗旨,以帮助中国企业应对加入WTO之后的国际竞争挑战,培养CI专业人才为教育目标,奉行专业性、实战性、指导性、权威性为校方针,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咨询高度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让企业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回去,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施名牌战略的船和桥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一期中国CI研修院之“中国型CI名牌战略特训营”已于2002年12月下旬开始招生,将于2003年2月下旬开课。 -------------------------------------------------------------------------------- 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 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由我国著名CI策划设计研究机构广州亚太CI战略研究所(以下简称“亚太”)与经济日报社、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同创。 首届中国企业CI战略推广研讨会1994年8月在深圳银湖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批准,由亚太与广东省企协共同主,深圳石化集团承。中企协向大会发来贺电,中企协会长袁宝华为我国第一部大型CI专题片《中国CIS之路》题写片名。该片作为大会重要成果,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高度评价。 第二届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于1996年11月在广州从化温泉召开。经济日报社、国家统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亚太”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全国著名企业云集,会议盛况空前。大会播出第二部《中国CIS之路》专题片,开设“中国CI论坛”,评定“中国CI战略成果”。长虹、海尔、科龙、邯钢、康佳、格力、国航、茅台、嘉陵、健力宝、金利来等全国18家著名企业,联名发布“中国CI宣言”,发起成立“中国CI推进组织”。大会对推动中国CI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 第三届中国企业形象战略(CIS)高级研讨会于1999年1月在珠海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社主,“亚太”承,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政府作支持单位,科龙集团协。大会播出第三部《中国CIS之路》专题片,评审“中国CI战略成果”。本届会推出又一重要研究成果:由我国著名CI专家、亚太CI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梅雨先生编著出版的大十六开精装四卷本《“中国型CI”丛书》。 第四届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于1999年12月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经贸委与亚太经济新闻中心、亚太CI战略研究所主,国家经贸委企业司作支持单位,四川省企协承,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 第五届中国(国际)企业CI与品牌战略高层研讨会于2002年6月17日—18日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亚太CI战略研究所主。 中国企业CIS战略推广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常设亚太。亚太CI战略研究所所长梅雨担任组委会秘书长。
以上就是关于户外音响vi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无实体网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无实体网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