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吗(教师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吗对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教师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课程资源分为哪些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它们。下面列举了一些课程资源的分类,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资源分类本身不是目的,列举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分类旨在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避免可能出现的偏颇。例如,我们可能比较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我们可能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淡化了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我们可能看到了显性资源,忽略了隐性资源;我们可能过分强调条件性资源,遮蔽了素材性资源等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民族众多,文化特色不同,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显现学科和教师个性。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例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理课程的水文和地貌、天气和气候。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样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另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3)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材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们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的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4)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比较易于开发与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例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性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寻中小学继续教育在线考试的试题,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英语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考题课堂教学技能指导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一、判断题
1、意义建构是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最为困难的一个阶段。对
2、假说如果被证伪,就不能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错
3、情意创设与课堂导入是一回事。错
4、策略性知识不适宜通过个性化的探究获得或表现出来。错
5、学和是合作学习的“当事人”,他们的评价不可能客观。错
6、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是共同的,但最终的评价应该经学生的个体表现为依据。错
7、教师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又是素材性资源的载体。对
8、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时机,方式,伙伴或对象的知识”对
9、教师是校内课程资源,不是条件性和素材性的课程资源。错
10、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错
11、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性色彩都很浓。错
1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学习只能是包括各个五一节的完整探究,不可以是只经历其中一个或几个五一节的不完全探究。错
13、选择和判断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否适宜用作诗歌单元的教学材料,属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技能。错
14、不恰当的探究不能称之为探究。错
15、“聪明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好”是个好的假说。错
16、假说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对
17、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四个阶段。错
18、学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不是学生实现社会的场所错。
19、探究学习只能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使用。在语言、英语、政治、历史等语言和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中,不能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错
20、探究性学习是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对
21、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的现时,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对
22、教师要重视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对
23、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能力差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
24、新课程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列为了课程目标。对
25、有时学生之所以不去尝试,是他们不想尝试。错
26、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错
27、在影响合作学习的各因素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对
28、、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42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错
29、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对
30、罗伯特•加涅(R�M�Gagne)是俄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错
3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对
32、意见、设计、猜想、看法可归为领悟性知识。对
33、条件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是课程的构成或来源)错
3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学习只能是包括各个环节的完整探究,不可以是只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不完全探究。错
35、探究只是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的目的。错
36、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对
37、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具有提供反馈的作用,但它不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与效果。错
38、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很难监控和组织。错
39、在效果律中,桑代克认为,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的行为被削弱或淘汰。对
40、最早对试误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错
41、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都可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对
42、素材性课程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管理方式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错
二、单项选择
1、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只能是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2、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与课堂导入的区别,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导入与情境创设没有区别)
3、关于探究学习意义建构阶段所包括的要素,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从收集的材料,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4、关于合作学习的组织,下列说话不恰当的是:(D事后可以不置一词)
5、关于桑代克学习理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推理最重要)
6、在其提出的理论中,没有体现出探究思想的教育家是:(C凯洛夫)
7、关于合作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有利于促进同学间互助互爱和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8、关于教师在判断学生建立的假说是否合适的标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假说应尽可能用疑问句的形式陈述出来)
9、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方面,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C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学生个体之力所能完成)
10、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只能是前后桌的4—6人小组)
11、关于学生制订研究方案的目的,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就是要证明假设没有错)
12、教师在使用利用错误技能时,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C不能将错就错)
13、关于设计的迷惑技能,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教师所设计的迷惑应尽可能简单)
14、运用试误技能时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设计的迷惑越简单越好)
15、关于提出探究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只能由学生独立提出)
16、“请说出中国的一条河流”这样的问题属于(A一般性提问)
17、在学了《司马光》一课后,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的小朋友掉进水缸,你会怎么办?”这样的总是属于(B开放性提问)
18、我国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地把探究学习作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B 2001)年
19、关于“从功能的角度看,知识包括的内容”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知识只有陈述性知识)
20、杜威提出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时间是:(A1909年)
21、“为什么说五四无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样的问题属于(分析水平提问)
2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不包括以下那个方面(情绪)
23、要求学生对一个段落中的不恰当发表意见,教师提问的表述为:“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先发现问题”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4、关于探究学习,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知识系统性)
三、多项选择
1、关于确定科学探究的问题,下列不适合小学生的问题有哪些?(食盐是否无限制地溶解于水中呢,食盐能否溶解于汽油,食盐能否溶解于汽油苯中呢?
2、差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具有启发、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功能)
3、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有利于使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学科走进社会)BCD
4、下列说法较恰当的是:(与接受学习的方式相比,探究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意义体验,更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培养)
5、关于制订探究方案的主体,下列说法恰当的是(方案可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有教师适当 指导)
6、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包括自我表现、本组的成员表现、小组整体和他组的表现等)ABCD
7、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教师只能是课程的执行者、教材和教参的使用者,教师只能是知识的传授者。)
8、关于合理调控合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合作的时间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是否有跑题现象需要纠正,是否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讨论的声音是否过大需要提醒)ABCD
9、课堂教学中有关提问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应该只提问好学生,应该只提问差学生)
10、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学生)
11、关于合理调控合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教师应是有效的调控者)
12、提问的功能包括(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后续教学渗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3、好的提问表现在(教师深入研究了教材,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助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
14、关于制订探究方案的主体,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方案只能由学生独立提出才中探究,探究方案只能由教师提出,学生只需要确认)
15、关于合作过程中的教师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可以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教师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过程)
一、判断题
1、意义建构是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最为困难的一个阶段。对
2、假说如果被证伪,就不能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错
3、情意创设与课堂导入是一回事。错
4、策略性知识不适宜通过个性化的探究获得或表现出来。错
5、学和是合作学习的“当事人”,他们的评价不可能客观。错
6、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是共同的,但最终的评价应该经学生的个体表现为依据。错
7、教师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又是素材性资源的载体。对
8、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时机,方式,伙伴或对象的知识”对
9、教师是校内课程资源,不是条件性和素材性的课程资源。错
10、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错
11、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性色彩都很浓。错
1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学习只能是包括各个五一节的完整探究,不可以是只经历其中一个或几个五一节的不完全探究。错
13、选择和判断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否适宜用作诗歌单元的教学材料,属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技能。错
14、不恰当的探究不能称之为探究。错
15、“聪明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好”是个好的假说。错
16、假说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对
17、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四个阶段。错
18、学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不是学生实现社会的场所错。
19、探究学习只能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使用。在语言、英语、政治、历史等语言和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中,不能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错
20、探究性学习是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对
21、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的现时,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对
22、教师要重视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对
23、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能力差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
24、新课程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列为了课程目标。对
25、有时学生之所以不去尝试,是他们不想尝试。错
26、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错
27、在影响合作学习的各因素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对
28、、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42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错
29、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对
30、罗伯特•加涅(R�M�Gagne)是俄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错
3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对
32、意见、设计、猜想、看法可归为领悟性知识。对
33、条件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是课程的构成或来源)错
3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学习只能是包括各个环节的完整探究,不可以是只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不完全探究。错
35、探究只是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的目的。错
36、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对
37、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具有提供反馈的作用,但它不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与效果。错
38、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很难监控和组织。错
39、在效果律中,桑代克认为,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的行为被削弱或淘汰。对
40、最早对试误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错
41、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都可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对
42、素材性课程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管理方式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错
二、单项选择
1、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只能是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2、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与课堂导入的区别,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导入与情境创设没有区别)
3、关于探究学习意义建构阶段所包括的要素,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从收集的材料,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4、关于合作学习的组织,下列说话不恰当的是:(D事后可以不置一词)
5、关于桑代克学习理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推理最重要)
6、在其提出的理论中,没有体现出探究思想的教育家是:(C凯洛夫)
7、关于合作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有利于促进同学间互助互爱和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8、关于教师在判断学生建立的假说是否合适的标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假说应尽可能用疑问句的形式陈述出来)
9、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方面,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C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学生个体之力所能完成)
10、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只能是前后桌的4—6人小组)
11、关于学生制订研究方案的目的,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就是要证明假设没有错)
12、教师在使用利用错误技能时,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C不能将错就错)
13、关于设计的迷惑技能,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教师所设计的迷惑应尽可能简单)
14、运用试误技能时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D设计的迷惑越简单越好)
15、关于提出探究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只能由学生独立提出)
16、“请说出中国的一条河流”这样的问题属于(A一般性提问)
17、在学了《司马光》一课后,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的小朋友掉进水缸,你会怎么办?”这样的总是属于(B开放性提问)
18、我国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地把探究学习作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B 2001)年
19、关于“从功能的角度看,知识包括的内容”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知识只有陈述性知识)
20、杜威提出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时间是:(A1909年)
21、“为什么说五四无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样的问题属于(分析水平提问)
2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不包括以下那个方面(情绪)
23、要求学生对一个段落中的不恰当发表意见,教师提问的表述为:“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先发现问题”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4、关于探究学习,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知识系统性)
25、“请举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理解水平提问
1.知识水平提问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的吗?”
2.理解水平提问
“你能解释稀释浓硫酸时的正确操作程序吗?”
“读了《画家与牧童》一文后,请你说说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在学习了元素与原子后,请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应用水平提问
“请用根毛吸水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在盐碱地上植物很难生长?”
“鲸鱼属于鱼类吗?”“蝙蝠是鸟吗?”
4.分析水平提问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综合水平提问
“人口的迅速增长可能会产生哪些社会问题?”
“人与自然为什么必须和谐共处?”
6.评价水平提问
“有人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最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何意义?”
“你如何评价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1.一般性提问
与知识水平的提问相对应。
2.开放性提问
在学了《司马光》一课后,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的小朋友掉进了水缸,你会怎么办?”“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冰凉的手暖和起来?”
3.高层次提问
“洋务运动为什么只从西方引进了技术,而没有同时引进制度和文化?”“李鸿章开办了许多工厂和公司,在今天看来算得上一个大资本家了。但为什么说他的思想和认识还停留在地主阶级层面上?”
4.探询提问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三、多项选择
1、关于确定科学探究的问题,下列不适合小学生的问题有哪些?(食盐是否无限制地溶解于水中呢,食盐能否溶解于汽油,食盐能否溶解于汽油苯中呢?
2、差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具有启发、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功能)
3、关于创设的探究情境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有利于使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学科走进社会)BCD
4、下列说法较恰当的是:(与接受学习的方式相比,探究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意义体验,更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培养)
5、关于制订探究方案的主体,下列说法恰当的是(方案可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有教师适当 指导)
6、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包括自我表现、本组的成员表现、小组整体和他组的表现等)ABCD
7、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教师只能是课程的执行者、教材和教参的使用者,教师只能是知识的传授者。)
8、关于合理调控合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合作的时间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是否有跑题现象需要纠正,是否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讨论的声音是否过大需要提醒)ABCD
9、课堂教学中有关提问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应该只提问好学生,应该只提问差学生)
10、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学生)
11、关于合理调控合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教师应是有效的调控者)
12、提问的功能包括(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后续教学渗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3、好的提问表现在(教师深入研究了教材,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助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
14、关于制订探究方案的主体,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方案只能由学生独立提出才中探究,探究方案只能由教师提出,学生只需要确认)
15、关于合作过程中的教师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可以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教师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过程)
三、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0.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应如何适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要落实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高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因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格式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2)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 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3)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训,来遮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芒.(4)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总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致力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落实,而不能仅仅是关注于“知识”或“能力”等单维目标的实现. 21.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22.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标设立;(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自发学习;(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高中教学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实施中各个学习领域中的模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教师要结合整个模块整体把握,设计模块的教学实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主题开展,避免学习过程过于发散,导致主题的迷失. (3)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4)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指导学生选课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 24.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转变学习的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5.新课程背景下应有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6.什么是校本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如下特征: (1)中小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在中小学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无穷智慧和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学校为基地进行教学研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特征抛弃了专业研究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传统假设,赋予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可以将教师从“教学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3)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的,它不以构建宏大的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为己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致力于促使教师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最终成功地实施新课程. 27.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何现实意义?(1)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让广大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2)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与探究可以体会新课程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问题.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深入理解新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可以积极参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适合于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学生的学校课程;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层面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下去,使课堂教学发生新的变化.(3)它可以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这可以促使教师投身于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高素质的学校教育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教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也能带动学校的发展. 28.什么是“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当前在学术界讨论并不多,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现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课程资源不是课程本身,但对于课程则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的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的.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媒介、场地、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29.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有许多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包括目的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评估方案的资源.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耷,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并据此确定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这些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此外,鉴别和利用外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各种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拓展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发掘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与评价改革30.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什么? “评价”原意为评论货物的价值,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课程教授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式子进行表述:评价=搜集信息+判断赋值+改进决策. 评价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厘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断并据此对教学进行调整. 价值厘定就是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因此,对高中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同,价值厘定的结果就必定不一样.在以追求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指导下,高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完全不同于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的价值观下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因此,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的回答,必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评价过程需要系统地搜集信息.考试是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却不是惟一途径.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使用不同工具来搜集信息.利用多种搜集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评价的结果将更加可信,更为合理公正. 评价活动的目的是根据所搜集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价值上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对教学效果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做出价值上的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3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有哪些要求? 随着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学实施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教学实施必须要注重基础性.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课程内容的变化也体现了基础性要求.因而,在教学实施中,应当要强调掌握必须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在评价方面,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整:(1)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3)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3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一是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心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四是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五是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等. 3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在展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35.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
四、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是非常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有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教师要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执行者,不再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是,“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好歹要有本书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其他课程不同,没有“课本”,没有“教参”,虽然各地陆续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包”,但这只是教师组织教学时的一种辅助性的参考资料,跟“课本”不是一回事。课本课本,“课之根本”,没有了课本,就好比红楼梦里的宝二爷失了通灵宝玉,简直是丢了命根子。两手空空,两眼发蒙,心里扑腾。可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学会主动的开发资源。过去有首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战争中获取战略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样,没有人把现成的课程资源呈现给我们,我们只能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开发、利用和积累课程资源。
一.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简言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等等;条件性资源是课程实施所必须的一些条件,比如我们上体育课需要操场、球场,这些设施、设备和环境,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很难截然分清,有很多课程资源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等等。
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既可以是教师、领导和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人士。物质资源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各种文化制度、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等,比如案例“走近端午节”,就侧重于文化资源的开发。照这么一说,课程资源是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干吗还要发愁没有课程资源呢?不要忘了,这些资源之所以能够称为课程资源,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应用于教学,为我们所用,成为课程的要素。如果没有被我们所应用,这些资源只是潜在的课程资源,或者说,广义的课程资源。有人说过一句话,世界上不是没有美,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没有课程资源,是我们需要发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的能力。那么,如何把潜在的课程资源变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呢?
二. 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很多学校和教师过分依赖文本性课程资源,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往往把各类资源包、学生用书和指导用书等文本性课程资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形成了教综合实践活动,以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怪圈。坦率的讲,如果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这样的课程就没有什么开设的意义了。各地陆续开发的课程资源包,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编写比较平庸,有的集中了当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开发的教学案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肯定是必要的,但人家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不一定适合于我们。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立足于本地实际,突出地区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如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大附小是一所子弟学校,他们所在社区的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军乃至全国的一流的高科技学府。在这个社区里,有很多科技场馆,学校就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了“走进高科技”的主题活动。
长沙市清水塘小学与长沙市博物馆比邻,走到这里就会发现街道两旁的店铺装潢都是古色古香的,经营项目也都以古董、文化艺术品为主,清水塘路也被成为“文物一条街”。学校就利用这个优势,开展了《走进文物一条街》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了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
有的老师说,我们农村学校可没有这么好的福气。其实在课程资源方面来说,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城市的高楼大厦是课程资源,农村的小桥流水也是课程资源。我国的各地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课程资源的开放上各有其优势。农村学校不应该妄自菲薄,应该立足于农村特色,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转载
以上就是关于教师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