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宾根大学教授(图宾根大学 英文授课)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图宾根大学教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留学、移民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关于谢林
谢林(1775~1854)
Schelling,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von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通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主要阶段。在早期,他批判过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实现资产阶级法治的要求;把I.康德与J.G.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把他们的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为后来G.W.F.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晚期,从资产阶级法治的倡导者转变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辩护士,从包含合理内核的客观唯心论走向天主教神学。
生平和著作 谢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发表了《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作为哲学原理的自我》和《关于独断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哲学通讯》。1796年,发表了《知识学唯心论集解》 ,他还吸收了G.B.维科(1668~1744)的历史主义,认为自我应该被理解为变化过程,并用唯心主义改造了B.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认为实体作为绝对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他研究数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了康德与J.G.赫尔德的自然哲学。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同年被聘请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
耶拿时期是谢林哲学创造活动的顶峰。在这里,他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这两部著作作为“同一哲学”的两个部分,确立了他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改造者的历史地位。他还参加编辑《思辨物理学杂志》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与黑格尔共同编辑《哲学评论》。
谢林于1803年5月离开耶拿,10月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804年发表的《哲学与宗教》标志着“同一哲学”的结束和从唯心主义向宗教的过渡。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08年获得巴伐利亚国内功勋奖章 。此后 ,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神秘主义。1809年发表的《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代哲学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担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巴伐利亚政府任命为科学中心总监,由科学院推举为院长。1841年秋,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并担任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年结束了在大学的教学生涯,只在柏林科学院里担任从1832年起就获得的院士职务。
1854年,谢林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死于巴德拉卡茨。他的著作编为14卷本全集,于1856~1861年出版。
哲学思想 谢林最初是作为费希特的拥护者出现在哲学论坛上的,但很快就超过费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由3个环节构成:①经过改造的费希特的自我。②遭到歪曲的斯宾诺莎的实体。③前两个环节在他那里的神秘统一,即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绝对同一性”。他用这种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现实联系,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从这个神秘的本原中发展出来的。从“绝对同一性”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无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伊利亚特,构成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自我意识返回到“绝对同一性”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奥德赛,构成他的先验哲学的内容。
社会政治思想 谢林早期的进步社会政治观点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形成的,他当时的著作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于整个德国现实的不满和希望改变现存封建关系的要求。他相信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能够并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原始状态”开始的,将来则以“理性王国”告终。这种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被描绘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法治的普遍实现。他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认为这种制度原初就不是由理性造成的,而是由环境的强制造成的,它自身就带有自己灭亡的萌芽。他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视为“人的解放”,认为这是理性的大胆冒险,必定会取得胜利,人将随着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而变得更加伟大,迟早会索回自己在环境压迫下放弃了的那些永远不能转让的权利,而实现资产阶级法治。
谢林的社会政治观点一方面主张人类自己创造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敢诉诸人民的力量。他寄希望于封建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方面号召人们进行大胆的冒险,在外部世界里获得人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又把争取自由的实践活动当做纯粹的内心活动,表现出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思想倾向。19世纪30年代末期,当青年黑格尔派作为宗教批判者和共和主义者冲击普鲁士王朝宝座的时候,谢林充当了镇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思想领袖。
马克思与恩格斯把谢林的早期哲学和晚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历史地肯定了谢林早期的“真诚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无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学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的A.叔本华与S.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F.尼采和W.狄尔泰、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则抹杀谢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奉为先驱,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服务。
二、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老公
邓小南,1950年6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之女,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1]
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宋代文官制度六题》等。
教育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1982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国内讲学
1985年—1997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年,升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6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2016年9月20日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海外讲学
2003年3月至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科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历史专题”(本科)、“唐宋课绩与资格制度研究”(研究生)。
2006年1月21日至2月11日,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学;4月6日至5月2日,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2006年9月14日至2007年1月8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史料选读”、“宋代政治制度专题” 。
2008年9月15日至2009年1月15日,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
2009年4月15日至8月15日,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任教。
2009年9月23日至2010年2月18日,应邀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
课题研究
邓小南先后主持“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合作项目)“丝绸之路——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与耶鲁大学合作,美国路斯基金项目)“‘祖宗之法’与宋代的官僚政治和制度”(中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组成部分)“唐宋时期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信息渠道”(中华社科基金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民间社会组织”(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
学术著作
邓小南先后出版了《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等学术著作,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
学术论文
邓小南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学术论著。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五辑,1996年3月)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2000年10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7月)
三、中国人民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哪个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介绍[专业简况]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我国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以适应海内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此类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自2007年起在全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招生试点单位。汉语国际教育是针对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汉语国际推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一种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作满2年,热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外语水平高,普通话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或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满1年,获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荣誉证书》者,也可以报考。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课堂教学与国内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实行弹性学制2-4年,一般为2年。[学科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齐全,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种整体优势将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中国人民大学设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该研究所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汉语国际推广研究”。这一平台可以使该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有关战略和对策研究的背景下展开,可以为其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并提供从宏观到微观的资讯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以文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为主,整合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师资雄厚、多学科综合的教育平台,并精心设计和安排了一系列核心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和中华文化素养以及汉语教学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工作。中国人民大学自1953年起就开展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美国、德国、爱尔兰、芬兰、津巴布韦等国建立了孔子学院,文学院还与国外7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完整的留学生教育体系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将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师资队伍]胡明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汉语语言学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理论、汉语语言学。蔡锺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国戏曲艺术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论。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英译国学经典选读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文论、基督教文化。何其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双语教学实践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英国文学。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当代中国国情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政策。叶君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殷国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汉语史。杨恒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比较文化概要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贺 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汉语语言学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言学。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英语国家文化与习俗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文学理论、艺术史和文化研究。杨煦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德语国家文化与习俗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比较文化、比较文学。李 泉,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汉语教学论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罗青松,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汉语教学法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张勇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双语教学实践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英语语言学。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书画艺术。赵 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国民族器乐与民歌艺术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族音乐。劲 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理论、双语教学。欢迎考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二00七年七月
四、《埃及通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埃及通史》(王海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zwQPS-M_VDxhfUROKvgoA
书名:埃及通史
作者:王海利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3
页数:376
内容简介:
本书兼顾学术性和知识性,力求体现史著的血肉丰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绵延五千年的埃及文明和历史的斑斓画卷,即从埃及文明的起源,经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时期、拜占庭帝国时期、倭玛亚王朝、法蒂玛王朝、马木路克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至英国统治时期和埃及共和国的埃及历史。全书以埃及法老形象的演变作为反映埃及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揭示了埃及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开创的辉煌的古代文明,阐述了埃及历史的兴衰之道,透视了埃及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作者简介:
王海利,生于197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际埃及学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古典文明史,专攻埃及学。200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会资助,在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08年,获瑞士联邦政府基金会资助,在巴塞尔大学从事埃及学研究。2010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基金会资助,在图宾根大学从事埃及学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有《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失落的玛阿特》、《埃及学的历史》、《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妇女》等9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
以上就是关于图宾根大学教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