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浙江早期历史名人
浙的行草写法(浙字行书写法)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浙的行草写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浙江旅游景点有哪些?
岱山境内的东沙镇是一个古老渔镇,也是舟山群岛历史上的著名渔港,更是清朝民国时期东部沿海的繁华商埠。三百多年前,清廷海禁重开,凭借濒临岱衢洋盛产大黄鱼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东沙镇以渔盐兴市,带动商贸业的高度发展,民国二十二年(1933)《申报》记载:“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至上个世纪中叶,随着大黄鱼资源的急剧衰落,冻结了东沙镇的时空,在大街小巷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百年建筑。
金维映史迹陈列室
金维映史迹陈列室坐落在东沙古镇,分序厅、陈列室、缅怀室、多功能放映厅和字画厅,以革命物品、文字档案、照片映像资料等形式展示金维映一生的革命历程。
金维映1904年出生在岱山县高亭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舟山第一个中共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委书记,上海丝织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调中央苏区工作后,任中共于都县委和胜利县委书记,中共苏区(瑞金)扩红突击队总队长,中共组织部组织科长,并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中央红军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1941年牺牲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德军炮火之中。1994年11月被批准为革命烈士。1991年5月,岱山县委县政府修复金维映故居。2001年,金维映故居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岱山县在县文化广场铸造金维映烈士全身铜像,在金维映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县史志部门搜集大量的实物史料,新建金维映史迹陈列室,陈列室向公众开放。
东沙中国通商银行
东沙角金融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最初开设的是当铺、钱庄。民国时期,当地金融业有了较大发展,民国七年(1918),在东沙角独资和合伙开办的当店和钱庄有永和成、永利、福润以及东升、大生等多家,服务对象多为渔民、鱼厂、鱼行、商家和岛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银行定海支行、中国通商银行等相继在此设立派出机构。
民国二十三年(1934)5月20日,中国通商银行定海支行在东沙角大横街头租赁街面民房二层楼10幢、上下10间,正门对直3幢营业房,东首2幢为住宿和辅助房(现人民路27号)。由东沙角乡绅郑海炳为主任,有职员7名,总资本10万元,其中银元2万元,通商银行钞卷8万元,设有US牌美国产大型保险箱,8个青壮年无法搬动,后用叠棍移动到室内。主要经营范围有存款、放款、汇兑和发行货币等业务,并受中央银行委托,代收盐税。为当时岱山金融业之最,舟山群岛屈指可数。
东沙角中国通商银行放款多以贴现形式,月均余额3~4万,大黄鱼汛期间则存微放多,增至6~7万。中国通商银行在当时繁茂的东沙古镇金融业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持续5年之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岱山沦陷时被迫撤离。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在岱山高亭闸口一村渔民赵行法先生于1998年7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创建的舟山市首家私人博物馆——“岱山海曙综艺珍藏馆”所展藏的舟山海洋渔业文化专题系列为基础,根据中共岱山县委、县政府关于打造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博物馆系列的思路并直接领导,以东沙镇人民政府为具体筹建责任单位,于2004年创建的。
馆址座落于昔日大黄鱼故乡——东沙古镇解放路203号,是一座民国初期建造的二层楼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古朴而典雅。它的创建填补了中国海洋渔业文化专题史博物馆的空白。
陈列的展品以赵行法先生近30年收藏的舟山渔文化实物、史料为基础,一期集中展出了自清道光年间至今的各种船具船模、网具、生活用具、渔民服饰、助渔导航设备、渔民画等近1000件,并配以照片、文字说明,使整个陈列既是一部海洋文化演变史,更是一部鲜活生动的近现代渔业发展史,较受观众欢迎, 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这座已衰落半个世纪无人问津的东沙古镇重新获得了振兴。
2005年1月,又筹资200余万元投入二期建设,新建展厅1000平方米,于7月1日完成二期陈列布展工作,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有海洋资源、海洋捕捞、贝壳博览展、旧的生产关系和渔民生活习俗四大陈列,共有展品1600余件。
第一海洋资源陈列,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富饶的舟山渔场”、“舟山海鲜享誉全球”三方面内容。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中,陈列着海洋世界中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鱼类剥制标本,大型的中华鲟、剑鱼、马鲛鱼、翻车鱼、真鲨等。海兽标本:海豹、海狗、海豚、海龟、玳瑁等。还有大型海兽骨骼:须鲸下额骨、鲸鱼头盖骨、鲨鱼脊椎骨、海豚头颅骨以及贝类、藻类、珊瑚标本等等,它向人们展示了海洋占地球面积71%,生存着许许多多海洋动植物,小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大至长达30米,重达60吨的蓝鲸。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工业原料,但它们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人们无限止的捕捞和污染,已经致使许多海生动植物惨遭厄运。为此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生态平衡已成为我们当今的历史使命。在“富饶的舟山渔场”中,陈列着舟山渔场捕获的各种鱼类、甲壳类浸制标本,展示了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为全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俄罗斯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而舟山渔场尤为盛名。历史上曾以春捕小黄鱼、夏捕大黄鱼、秋捕墨鱼、冬捕带鱼四大渔汛,迩遐中外。
第二海洋捕捞陈列,分“生产工具——渔船与网具”、“渔港”、“捕捞作业方式”、“资源保护与安全生产”四方面内容。在“渔船与网具”中,除展示木帆船的主要工具——铁锚、舵、橹、哨灯、洋灯,流网船拉网工具——滚筒外,还有机帆船上舵轮、螺旋桨、起网机、离合器以及先进的助渔导航设备:鱼探仪、对讲机、雷达等等,还有着重陈列了木帆大捕船、第一代机帆船、第二代改良机帆船、第三代外贸船、第四代大型机动船、第五代大型外海机动渔船,展示了解放后木帆船向机帆船发展的全过程。昔日使用的木帆船今天已被大型的钢质机动渔船所替代,并向现代化钢质渔轮发展,其生产作业渔场也由家门口的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发展,有的已闯出国门,参与国际渔业生产竞争。在“渔港”中,陈列着各种渔船模型,有过去的木帆船:大对船、背对船、流网船,有现在的机动渔船:机对船、机拖船、机流船、帆张网船、蟹笼船,还有来自全国沿海的广东船、福建船、沙飞船等,琳琅满目,目不胜收。作为渔船锚泊、避风、鱼货集散、生产生活资料补给的渔港面貌也焕然一新。在“捕捞作业方式”中,渔船和网具模型组合的捕捞作业场景,展示了舟山渔场几种主要的作业方式:对网、张网、大捕、拖网、流网、钓船及灯光围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在“资源保护和安全生产”中,展示了各种渔作业禁渔期的规定,渔政等职能部门执政服装和颁发的各种证件、证书以及被禁用的电脉冲惊虾仪等等,揭示了渔民保护渔业资源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意识的增强,配合渔业生产职能部门,贯彻执行政府颁发的渔业生产各项政策、法令、法规,以确保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第三贝壳博览展,分贝类知识和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社长神原真人赠送的贝类标本二大块。第一大块展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贝壳和贝壳工艺品,分贝类生活与习性,贝壳特征与分类,贝类价值与利用三个部份,较系统地介绍有关贝类知识;第二大块展出了日本赠送的贝类标本763个品种,1199件。这批标本品种较齐全,造型奇特、纹理清晰、光泽鲜艳,有较大吸引力,使观众大饱眼福,令人叹为观止。第四旧的生产关系和渔民生活,独特风情习俗陈列。运用人物雕塑,实物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初渔行栈以“放行头”形式介入渔业生产领域,和渔民结成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取得鱼货转营权,并“借牌”于冰鲜船在洋地收购鱼货,收取冰鲜船8——10%的佣金,使得渔民的收入大部分落入了渔行栈、冰鲜船老板的腰包。渔民生活越来越贫困,大多数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家具什物、生活用品、渔民服饰、住屋等足以佐证渔商富有,渔民贫穷。并用浮雕的形式结合实际展示渔民婚庆、寿诞、生育、丧葬、造船等独特的风情习俗,反映了昔日渔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当时生活的悲惨痛苦。
二期陈列内容较为丰富、系统性,形式多样化、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观赏性,有较大的吸引力,深受观众欢迎。
中国台风博物馆
中国台风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岛东沙镇燕窝景区拷门大坝北端,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为2500万元,是融科普、旅游、科研诸功能于一体,演绎台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国首家灾难性博物馆,由中国气象协会副理事长陈联寿先生题写馆名。
馆藏文物
中国台风博物馆展示灾害和抗台成果,模拟台风生成及行动过程,提供台风实地观赏台。观台厅内设波浪观测试验站,结合浙江省水利厅《海塘抗御超标准越浪能力的试验研究》的科研课题,对风暴潮和工程开展现场波浪要素、越浪量和波浪打击力进行观测,并人工模拟越浪状况,研究越浪水体对塘身的打击力。同时,结合水槽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海塘波浪爬越浪量分析计算的合理性,以及海塘工程在遭遇超标准风暴潮时的波浪爬高、塘顶越浪量和各主要部分的受力状况,提出对策措施。还将研究电视监督系统与网络的连接,对海塘遭遇台风风暴潮时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信息系统将图文传输到省、市、县防汛指挥机构,为领导、专家的防汛防台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台风博物馆坐落在燕窝景区拷门大坝北端,一期建成的展馆里陈列有650余幅图片资料和57件实物,配置有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为全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二期4D动感影院项目,整合各种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打造4D动感影院和仿真模拟系统,以参与性、互动性手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台风的凶、险、奇,同时推出观浪游项目。台风博物馆一期于2003年12月份开放以来已接待10余万人次,在台风博物馆的基础上,预计建设一个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凸现风科学、风文化、风娱乐、风景观、形成风休闲,发展风经济。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灾难体验性海洋文化休闲旅游胜地,这也是岱山县开全国灾难旅游之先河的一个创新之举。
科学普及
其展览厅运用图片、实物、台风模拟、台风科普投影等手段,能使参观者受到生动、详尽的科普教育;台风期间,在观台厅能亲身感受到惊浪拍岸,浊浪排空,风声呼啸的壮蔚景观。“台风乐园” 4D动感影院,以高科技手段模拟台风实景,让你亲历台风体验惊涛裂岸的震撼,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碰撞。台风乐园,以台风灾难体验旅游为核心,以风科学、风文化、风娱乐、风景观为主要内容,将成为舟山海洋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大品牌。
中国书雕城
中国书雕城坐落于岱山东沙古镇,占地20亩,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雕艺术研究院院长钱文浩先生创办,共有书雕、根雕、石雕等作品300余件,以其独特的海岛渔镇风姿和传统文化内涵为特色,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集艺术性、观赏性、历史性、学术性、休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观。“千年古镇多瑰宝,书雕根石皆奇葩”。
去过书雕城的朋友会说,走遍蓬莱仙岛的每个角落,书雕城是需要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仔细看的。
走进书雕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古朴的茶几,状似不经意地在门口放着,或许是馆主为了方便看客休息。一股泛着檀香与墨香的味道,让你的心灵不得不为之震撼,久坐钢筋混凝土的我们,一闻这种气息,如沐春风。
馆内有中国历代名人楹联、中国历代名人匾额、中国历代名碑名帖、中国历代帝王书法……篆隶楷行草,字字皆珠宝。它不像有的博物馆,只是简单地复制品,这里的每一个作品,是馆主钱文浩本人用心制作出来的,均是原创,在这个山寨文化流行的年代,馆主这样花尽心思,“完全脱胎于书法的前无古人的新艺术”,值得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去认真地聆听。
走在泛着檀香的各个展厅,徜徉于室内的每一幅作品,你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木雕的艺术字,甚至每一块作品中的纹理,都闪耀着光彩,饱含着浓郁的书香气,甚至还带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感,或许这些便是那些教师们说的“凝在作品深处的东西”,无法简单地用文字来表述的东西。
书雕城屋内所有的东西为馆主原创,透着一丝古意与幽香,屋外也有一个景点,那是一支巨型毛笔,是由一支冲天烟囱改造而成的,原来这个书雕城前身是东沙马铁厂旧址,要拆除这个烟囱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馆主考虑再三,将它改造成一支巨型毛笔。这无奈之举却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成为书雕城一道醒目的标志,更为书雕城融为一体。
中国书雕城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东沙古镇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与那些毗邻的旧屋相比,更显出一份古意与幽静来。年轻的书雕城,深深扎根于东沙这片古老的小镇,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以它内心富含的精神和文化气息,努力生长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有一天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燕窝山景区
燕窝山景区位于岱山岛北端,距县城16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万年来由于海水的不断冲刷形成的海蚀柱、海蚀礁,形似笋而称燕窝石笋。该景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形态各异,高低大小不一,色泽似真笋,随着海浪起伏而时隐时现、时出时没,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该景西北2公里处,有一海湾, 沿海湾遍地鹅卵石,被称为彩石塘。另外还有向蓬望海、桐盘聆涛、桃林春晓等景点。从县城乘汽车可直达该景区。该景区的主调为:野营度假区。
该景区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规划另外建设七大风景点:(1)由停车场、飞雁亭、采集区、购物商场、 餐饮服务组成的入口区;(2)由森林小木屋、吊库和通海道组成的森林游憩区;(3)由草坪、石笋、观景平台和铁索飞渡组成的海礁游赏区;(4)由烧烤亭和馒头山上不锈钢景点标志组成的烧烤区;(5)由一帆风顺、 晨曦台、星象台等组成的游览观光区;(6)由叠工帆影、彩塘争艳 组成的砾滩休闲区;(7)由野营帐篷、古炮神威、桃树春晓等组成 的野营度假区。建成后的景区,集食、住、行、游、休闲为一体, 形成山、海、滩、礁与建筑群相辉映的新景观。
1、彩石竞艳:在燕窝石笋西北面,有一长约1000米的彩石塘,塘中砾石有黑、黄、灰、红等多种颜色,经海水长期冲刷,变成了形态各异却光滑圆润的鹅卵石。这些砾石如泡在水中,更是五彩缤纷,光泽照人,可与南方雨花石相媲美,是极佳的旅游纪念品。
2、向蓬望海:与彩石塘一水之隔,有一悬水小岛,叫向蓬山。此山因形态奇特,表态独立,突兀于海中,又流传着不少传说,故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凡从上海一带驶来的船,一出长江口,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小小的向蓬山,且越远越大。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蓬莱仙药,是先看到此山,而得以再找到蓬莱仙岛(岱山)的。因此,把此山叫向蓬山。另据传当年徐福还在山上载了几株风藤,千百年来,治好过不少受过风寒的海岛人。此山独立于海中,三面无遮无掩,视野极为开阔,是观舟山群岛山海美景的极佳处。景区规划将建一索道,连接燕窝山,届时游客可享凌空飞渡与极目沧海之乐趣。
3、桐盘聆涛:桐盘山是伸向海中的一个山脚形成的,恰似微型的半岛,与燕窝山紧紧相连。三面临海,山上草木繁茂,山脚惊涛拍岸,显得清浊而壮阔。尤其是桐盘湾,在燕窝山的北岸,那儿有十几个沟壑和小型滩礁组成,每逢海水涨潮时,那海浪涌入沟壑, 拍打礁石而发出的各种声音,有惊心动魄之感。假如你静卧山上, 聆听山下送来的阵阵涛声,很是爽心悦耳。
——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
二、大头笔写法列表是什么?
全国大头笔书写要求
1.公司对大头笔总体要求是:省份或省份简称+市或县名称(到县(县级市)以下的地方必须写到县级);
2.江浙沪皖区域内互发的快件可以不写省份简称(如:上海发往安徽芜湖的快件,大笔可直接写“芜湖”),同省份内的
快件也可以不写省份简称,其它所有互发快件必须在所到“市或县名称”前面加省份(如:深圳发往浙江海宁,大头
笔必须写“浙-海宁”或“浙江-海宁”);
3.省级或地级市所管辖的县市必须写县市名称(例如:成都市管辖的大邑县、崇州市,必须写“川-大邑、川-崇州”);
三、唐代最有名的草书书法家是谁
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章草。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许慎的《说文序》中有“汉兴有草书”的解释。卫恒的《四体书势》也说:“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上述诸家之言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章草与隶书的关系及创造的年代。
至于“章草”名称的来源,还可以认为是后来有了“今草”,为区别而把前一种形式的“特殊”草书叫“章草”。这好像楷书古人叫它作“今隶”,把秦、汉之际的隶书叫“古隶”;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一样,因此,“章草”名从《急就章》引出,这是比较容易解释的。
凡是一种书体,必定要经过自然的因革损益,这是在字体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它在民间中流传,完善,最后把它固定下来。所以从某一角度说,它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至多是某人经过一番有系统地整理而已,只能叫作某人“集大成”。
章草的运用是解散隶体,使它趋于简便,至于用笔还是因袭了隶书的某些笔法。特别是“捺”画的末尾,很是明显。但是其他笔画基本是后来行书的雏形,不少字已有萦带(连丝)的笔划,开创了草书的连绵笔势,同时也为隶书向楷书过渡创造了条件,起了桥梁与媒介的作用。
后汉张芝的章草最为有名,今草也是从他开始演变的。因为他书技熟练,所以书写得很快。张怀 廿六《书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连茹,上下牵连,成借上字字终,而为下字之始……”阐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区别与关系。
章草中隶书的笔法,如横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圆笔和一些萦带,是隶书所无而今草常有的。即“气有方圆,法兼使转”的运气法。总之,写章草,横竖要古朴如隶,笔划萦带处则旋转如今草。这是章草最基本的笔法。《续书谱》上说:“大凡草书,光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解体平正,下笔有源。”指出写时要笔势平正,不要像今草从偏邪取势,在飞动中求平衡,笔法中有隶书渊源,内涵朴厚意境。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张学习今草,必须先从学章草入手,先学草法,掌握其中规律。现在看来学草书并不须非要学章草,才能掌握草书的规律。明朝人韩道亨编写《草诀百韵歌》就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便于记忆,如讲“氵”和“讠”,这两个部首的区别时用“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说字的结构特点,用“羞”举例则是“羞见羊踏田”,即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田”组成羞字,此帖虽不能包罗万象,但引人入门是完全可以的。
自看今草以后,从汉朝到唐朝,都说其源出自张芝,但是又因风格差异而各有特点和派系,从形体上看,前人把它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首先是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其特点是气势连绵,笔意奔放。古人称张芝的草书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他的草书并非整篇连绵不断,不过都能从锋笔的萦带关系看到其中的顾盼呼应关系,和贯串一气的精神。
张旭是学张芝的,《阁帖》中有张旭的两种帖,笔法、结体和张芝相似。张旭是唐朝吴人,善草书,嗜酒,每次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者用头发蘸墨而书,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故世称“张颠”,又称“草圣”。唐朝文宗时,世人以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怀素在《阁帖》中有一帖“真书过钟”与二张风格很像,但和自己的名帖“自叙”帖却不甚相同。而“自叙”帖才真正是怀帖的代表作。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毛泽东接见他并赠送一本精装的《怀素自叙帖》。
怀素字藏真,在《自叙帖》前有四个小篆大字“藏真自序”,他是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出家后就一直做和尚,生卒年皆不可考,大概是唐朝中叶。《自叙帖》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的作品之一,《宝章待访录》《书史》等书上皆有记载,字属狂草,多用中锋,笔划粗细变化不大,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健有力而又婉转自如;在行款、字形结体上,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尽得草书之妙。其帖和李白的诗一样,是一种古典的浪漫艺术,那么富于民族形式的美,不是拘谨古板,而是热情奔放,开朗活泼。如高峡涧水下泻,其气势尤其磅礴。清代杜衍在帖后题诗呼之曰“狂僧”、“草圣”。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优秀的书法艺术遗产。
怀素之所以有较大的成就,主要是长期刻苦地学习和实践的结果。他受过颜真卿的指点,又曾到长安、洛阳观摩了一些“遗编绝简”,在学习前人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自成一体。史书记载,他曾作漆盘、漆板,在上面练宇,擦了写,写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秃的笔埋起来,堆成土堆,名曰“笔冢”。对于怀素,后代的书法家推崇备至,尽力效法。
很为历代推崇的除上举二帖外,还有《苦笋帖》,潦潦十几字,足见其精神。宋人的《海岳题跋》卷一记载“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曾刻版本”。可见,唐宋时怀素的《自叙帖》就为时人所注意,也可知在当时对于书法碑帖上的需求是大量的。宋代的米芾、元康里夔(náo)、鲜于枢等也喜作狂草。
其次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他们在《阁帖》中有五卷帖,王羲之三卷(6~8)包括159帖,献之有二卷(9~10)共76帖,多是行草夹杂。就草书来看,“二王”的笔法比二张要瘦,更觉清新秀丽。羲之只有《十七帖》(因帖中第一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一种是纯草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大约是在唐朝人们搜集而成的。此外,《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等也很传神。王羲之改革当时草书中章草的遗迹,改变了当时影响很大的钟繇书风,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吸取民间圆转笔势,创造了“王派草书”。
王氏父子的书法,特别是草书风靡后世,其流广远,不仅当时书苑为之震动,现在谈及书法,总要提起“二王”,而且他对中外艺坛来说影响也是巨大的。王羲之是东晋豪门大族子弟,曾跟学钟繇的叔父王廙广学书,后又从卫夫人学书。王羲之刻苦学习和钻研,相传他平时常在胸前划字,所以衣服总是胸部的地方先破。因他每天练字洗砚,把门前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被后人称作“墨池”。这一段佳话,也告诉后人,学好书法和学习其他的技艺一样,是必须勤学苦练的。另外,就是要虚心,要善于发现问题,把技艺推向新高度。
羲之今草在南朝和唐初最为盛行,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是王的后裔,其今草最得王羲之神韵,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全国搜集王的手笔。唐初李怀琳(邕)、孙过庭,宋代的薛绍彭,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都属此派代表作家。日本空海僧唐时来中国,携羲之今草而归,对于日本书法的发展影响极大,日本书界对王羲之的推崇亦是很大的。
献之的草书,到盛唐以后大行,他的《鸭头丸帖》很为历代推崇,视为难得珍品,经张旭、怀素发扬光大而成“狂草”,宋米元璋、元康里夔、鲜于枢等也喜作狂草,明末傅山、王铎,更有所发展,书苑上“王体”蔚然成风,二王因而被誉为“书圣”。
第三是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法极有规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用笔和意态活泼飞舞,比较适合初学者研习,尤其是《书谱序》更便于学写、摹拟。
前人多以学草先学章草,再写《千字文》《书谱序》。然后再上追“二王”,写《十七帖》《阁帖》等为法,并多看明人草书(如宋克、祝允明、王铎、黄道周、张瑞图等的墨迹)。谓为此能取精用宏,参酌变化,对草书便可以应付无穷了。
智永是南朝陈时会稽人(法名智永,本姓王,相传是王羲之的后裔),住永欣寺,号永禅师,善书且能兼数体,其草书尤胜,临帖十三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向浙东诸寺各施一本,觅书者如市,门都挤破了,为此用铁皮裹之,后人有“铁门限”的佳传。其自制墓志铭,有王字遗风,故隋炀帝常说:“智永得右军肉,智果(隋会稽僧人,长于文学及书法)得右军骨。”可见其虽有特点但仍然传于王氏一脉。
孙过庭,名虔礼,唐陈留人,工草书,自宋以来皆推其书为“能品”。其著述的《书谱》很有价值,唐人张怀瓘最推奖之,称其深得书道旨趣。但现在《书谱》失传,只剩下“书谱序”一卷(章草)。其另一作品《孙过庭景福殿赋》有人怀疑是后人伪造,看上去与孙过庭其他帖风格很相似,可作参考。
值得一提的还有米芾的《草书九帖》,宋克的《杜子美壮游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康里夔的《渔父辞册》,祝允明的《李太白五云裘歌》《赤壁赋》,文征明的《滕王阁序》等。另外,武将岳飞的《出师表》也很为人们喜爱。
四、浙江早期历史名人
浙江古代10大历史文化名人排名榜
1、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明末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字太冲,又称黄梨洲。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2、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悟道,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3、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国北宋伟大的科学家。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沈括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沈括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沈括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沈括的科学贡献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在物理学方面,沈括研究了力学、声学、光学和磁学等现象。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会圆术”。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的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可以说是一个科学通才。除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以外,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也都有重大的成就,其成就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外交、军事、考古、音律、绘画、书法、诗词等等学术领域,这些学术成就,充分反映了沈括勤奋好学,而又锐意进取的治学精神。沈括堪称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的内容极为丰富,内容涉及到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图、地质、气象、农业、水利、建筑、冶金、医学、医药、史学、考古、文学、音乐、艺术、人事、军事、法律、财政、经济等等诸多领域,《梦溪笔谈》是世界科技史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在润州去世,终年65岁。相关建议,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建造“沈括公园”或“梦溪公园”》、《农历改称华历、春节改称华年、春节放假20天方案》、《建议把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十二气历”定为国历、副国历》、《建议把中国的传统新年春节固定在立春:宇宙新年、天历年、唐年》。
4、于谦
于谦(1398—1457年),明代民族英雄。名谦,字廷益,号节庵,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人。明朝兵部尚书。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廷益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于廷益亲自督战,击退瓦剌。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敌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英宗复辟后,于廷益被奸臣杀害。成化年间平反。弘治追谥于廷益“肃愍”,万历改谥于廷益“忠肃”。有《于忠肃集》。于廷益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5、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受秦桧排斥。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勤奋写作,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6、叶适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浙江温州永嘉人,生于瑞安县。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淳熙五年,进士第二名;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宰相韩侂胄北伐国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后,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嘉定十六年,卒,谥忠定。叶适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7、刘宗周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8、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9、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隋唐两代时的大书法家,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他不但书法冠绝一时,而且为人正直,性情刚烈,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书法圆融遒逸,风神萧散,自开面貌,秀丽中含筋骨。偏工行草,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相先后。传书之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晗仁寺碑》、《论道帖》等。
10、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之后。是元代最著名的画家,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等。
浙江古代历史文化名人还有:
徐渭(徐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曾服务于胡宗宪。当时胡宗宪任浙闽总督,总揽江南7省军务,负责剿除沿海倭患,徐渭曾入胡宗宪幕府,充任幕僚,期间,胡宗宪和徐渭运筹帷幄,出奇计,大破倭寇徐海,并降服汪直(又称王直),为除倭立下首功。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人旷达不羁,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褚遂良(596—659),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初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高则诚(1305-?),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浙江省温州瑞安市人。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在他任官期间,经常为人民着想,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专心致志从事他的戏剧《琵琶记》的创作。大约花了三年时间,《琵琶记》终于问世了。《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六百多年以来,流传不衰,影响深远。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刘基、宋濂、吕祖谦、陈亮、王冕、陶宗仪、朱之瑜、张煌言、林逋、孟郊、黄公望、戴复古、朱淑真、骆宾王,等等。
以上就是关于浙的行草写法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