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设计说明(古典园林设计说明范例)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典园林设计说明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苏州古典林园30字左右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同里镇东溪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由落职官员任兰生出资白银十万两建造。因寓有“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
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修筑,园如浮于水上,是中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体现了晚清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
二、说明一个优秀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至今仍为西方园林专家所啧啧称奇。其构园技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空间组织、区隔形式、构园造景、追求自然的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认识这些基本特点和构园技巧,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以现代形式来表现古典园林的本质属性和自然神韵。
1、 曲径通幽,丰富多变的空间区隔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乃至当代西方景观设计,在空间形态上的最大区别,便是其空间组织和区隔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曲径通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有洞天”。即空间组织灵活多变,空间尺寸大小结合,空间转换出其不意的趣味性。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值得当今小区环境设计充分借鉴的重要构园手法。
2、 以小见大、巧于因借的构景方式
以小见大、巧于因借,是古典园林在方寸之间便能体现大自然的特色风貌,形成如同盆景般的逼真效果。如以石砌假山表现崇山峻岭,以涓涓细流表现溪泉山涧,以丛植翠竹表现清新自然。巧于因借也是其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因借”,主要是充分利用园林某一局部环境之外的其它空间景观资源为我所用,如将外界的湖光山色通过一定的空间处理将其引入园内;或将相邻空间的景观,通过漏窗、门洞,或其它虚隔的形式,将其引入自身空间,以增加该空间的景深,或产生似透非透,隐隐约约的景观效果;又如水中倒影,则是借景的又一表现形式…..这些因借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3、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神韵
这与西方园林(包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审美取向,截然不同。西方园林追求的是规整有序、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几何图案美;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美。这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本质属性。当然,这一“自然美”,是人化的自然,是经过精心设计“虽由人作”的自然。其山水营造,绿化组合,其景点构图、空间尺度,都经过反复推敲审视,刻意为之。然而又不露痕迹,“宛自天成”。这种出神入化,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至高境界,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一大优长。
4、 “叠山理水,无水不园”的景观特色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在构园方式和表现形态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中国古典园林,都是有“山”有“水”,只是其体量大小和具体形式不同而已。叠山,有石砌的、土筑的、土石结合的;理水,有溪、涧、池、潭、湖、瀑等各种仿自然的形式。小巧精致,追求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无水不园”,是中国古代文人和造园行家对其园林特色和构园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概括。即没有山水就不成园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人的“智者乐水”,水有灵气,水喻财源,以及因水而活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直接相关。水景的表现形态也同样是仿自然的,又往往以犬牙交错式的天然山石为其驳岸,如同山涧溪流;也往往与其空间区隔相呼应,形成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泾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空间,构成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仿真山水景观。
三、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的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都是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发现手法。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造时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建造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首先表现为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造园者通过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的排列,把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凝聚其中,隐喻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如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它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目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手法。
首先,从建园目的上来说,禅宗所产生的影响最深远。禅宗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这是建园者的心态真实反应。这种矛盾在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园林提供了寂静冥想的场所,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其次,儒家思想在园林总体布局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儒家讲究的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反应出来的是实用主义的,古典园林的建造者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但隐居只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
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道法自然——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按自然布局,建筑物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3世俗风水学说
世俗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对园林内外环境的重视远重于建筑物本身,依照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居住舒适,借以各种手段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如一般认为建筑周围林木茂盛为吉,并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种“风水林”以聚气。这些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一整套关于园林风水的学说,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添上一抹生动奇丽的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从构建要素到建园的手法,多层次的体现出自然式山水式的风貌,这种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感情.色彩园林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和风俗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充分表达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虽然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历史悠久,但关于园林艺术和技术的总结并不充分。对于古代园林文献详加鉴别、梳理,力求除去其中的浮泛文句,扒剔出对研究古代园林有益的内容,并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整理出中国造园文化、风格和技术发展的线索、脉络,并用以指导和正确评价中国园林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是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相对于古典建筑研究而言,显得极不充分,理论体系的空白较多,大体由于以下原因。
(1)中国古代园林实物保存较少,现存遗迹的原真性较差。
我国园林实践早在汉代就渐趋成熟,但是由于缺少实物资料,理论界对此一直难下结论。现存明清园林作品大都经过后世不同程度的改建和后续叠加。从现存情况看,对清代中期以前作品的改造大多不成功,续貂之作占主要部分。北京现存皇家园林大都经过同光、民国等时期的改建,多风格叠加的园林现状给中国古代园林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有针对性的造园文献较少。
就中国古代园林的理论总结而言,直到明代末期《园冶》问世,中国园林始终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造园理论专著或技术总结。而且早期园林文献不足,内容过于空泛。古代造园文献大多以品赏性的文人随笔、笔记为主,缺乏具体技术性陈述。有关造园的具体材料、造型手法,基本技术的介绍较少,基本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可靠性较差。正如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指出,这些园林文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自身之经验。与技法无涉。”即便有涉及,而于精妙处,则如隔靴搔痒。这些都造成早期园林研究的难度加大。由于史料文献等方面原因,近代以来对造园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以后,且多以江南园林为中心,对北方园林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对清代皇家大型园林工程的工匠、材料管理、施工统筹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园林理论研究者大多疏于探讨具体的技术研究或回避技术细节,往往造成理论空泛和空白。这些都导致了对园林的风格鉴定和技术评价基本无标准可言,往往因一家之喜好,决定作品之优劣,这些都给传统造园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3)理论与工匠技术实践长期脱节。
中国造园实践既然是由来已久而且传承有序,那么2000多年来,涌现出的名匠、大师和技艺、手法也必定是灿若星辰,丰富多彩的。然而,真正能流传至今的工匠和技术却寥寥无几。以《哲匠录》为例,整个中国园林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工匠只有三十余人,其中还包括多位皇帝、宦官和爱搜寻峰石的官僚,真正精通造园技艺的工匠并不多见。而且,许多民间匠师的事迹记载不详,有的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这样的园林记载与长达两千多年,蔚为大观的中国园林实践显然是不相称的。由于缺乏理论总结和文献记载,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技艺都不幸失传了。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情和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素养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 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 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我认为, 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是私家园林。它最能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审 美核心。 又往往是文人雅士用以修心养性的处所,风格上讲求淡泊宁静的闲适意 味。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园主的文化素养, 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 家之手的原因, 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构园与吟诗作画有着相近的美 学标准和精神诉求。园林的建造常常出于文思,园林的妙趣更赖以文传,园林与 诗文、书画彼此呼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园林之所以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也与其表现了园主良好的艺术修养 和卓尔不群的个性有关, 于是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也就成了造园者最习以为常的出 发点和归宿。 我国建园以机械模山范水为大忌,而强调“立意” ,强调表现营建者“胸中 丘壑” 。整个园林,有它的诗情画意,某一风景点所展示的画面,也都氤氲着一 定的情意内蕴,足以牵人情思,动人魂魂。哪怕是一木,一山一水,一亭一树, 一株老梅,一丛翠竹,也都让人联想到某种人格,某种气度,成为情表意达的载 体。 如果是在苏州园林中游赏,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即便是一个角落,也都 能感受到图画美——开窗如果正对着白色的墙壁,就必有几竿竹子、几枝芭蕉点 缀其间或叠以山石, 以避免单调和直白——中国园林十分注意让粉墙的白色与整 座园林丰富的色彩、光影、景观造型取得和谐纯净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绘画技 法在造园细节上的运用。简言之,画中寓诗情,园林参画意,诗情画意就成了构 园的重要原则。这也与园主的文化素养有莫大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宛若天成” 引用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每个人对于自然纯粹的东西都 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情愫吧!这有点像老子的天人合一。只能说:这是一种艺术。 “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是造园的一种艺术。不论是空间有限的私家园 林,还是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不论是安抚灵魂的寺观园林,还是陶冶性情的名 胜风景园林,都极力追求天然山林的野趣。这不同于西方园林,作为西方古典园 林的代表, 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设计则是将古典主义的形式原则及巴洛克设计的 动感与开放、延伸的特点灌注于园林艺术之中,从而产生规矩严整、对称均齐的 人工秩序化的自然图景。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 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 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 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中国园林也 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 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 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因地制宜,随势就形,做到“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 假虚设”。园内的艺术加工,也尽可能寓诗情、参画意、避雕琢之痕。叠石成山 山有脉,凿池引水水有源,四时花木,虽由人植,但不假修饰。至于园中的亭台 楼阁,均不作园林的重心和主体,而重在发挥其“点景”作用,务求与四周的花木 融为一片。这样,亭台参差,道路逶迤,山石错落,花木掩映,整座园林就成为 艺术的整体,成为主体的画,无声的诗,一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境 域。 三、中国古典园林与人的对话 身处园林之中, 你会感觉到园林带给你的愉悦,心里的美好感受是很多其他 的美好东西无法取代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细腻仿佛人的内心,它的精彩之处就在 于在步移景易当中体味内心情感。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庄子· 秋水》记载,有一次庄子和惠施游于濠梁之 上,庄子说:水里的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 的快乐呢?庄子回答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这段对话充 满了智慧和情趣,流传极广,后世不少园林作品都引用了这个典故。如寄畅园有 “知鱼槛”、颐和园的谐趣园中有“知鱼桥”、香山静宜园中有“知鱼濠”、圆 明园中有“知鱼亭”、北海公园中有“濠濮涧”,所追求的都是乐而忘忧、自得 放达的境界。 这何尝不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人的对话?造园时都会考虑到园林与人 的交流,与人的共鸣。 同时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达到与人对话的良好效果, 是因为中国园 林在设计中很注重步移景易的设计方法,这也是一种时空关系的体现。扬州何园 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们在行进中体味何园带给我们的不同心理感受,这让我们体 味内心情感的变化。可知,步移景易创造了空间时间美,空间时间美使人的与自 然能安然对话。 总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 密切,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概括为“山水”,中国 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而是“追求 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 研 究中国,必当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味道。 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 我们应该汲取古典园林之精华, 创造设计出现代化的、 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空间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方向。 园林是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 园林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园林又是社会的 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水平的实境,所以,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明的 需要, 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 功能要求等内容, 创造出景色优美、 环境卫生、 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 使之既有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 又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以上就是关于古典园林设计说明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