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国徽的设计人(国徽的设计人物是谁)

    发布时间:2023-03-08 07:10:5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259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徽的设计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国徽的设计人(国徽的设计人物是谁)

    一、国徽设计者是林徽因吗?

    国徽设计者不是林徽因,林徽因是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油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学的罗哲文等。

    国徽的设计人(国徽的设计人物是谁)

    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

    国徽的设计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它凝结着许许多多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对新中国的深情。每一个参加国徽设计的人,都将在中国人民的美好记忆中永存。

    二、国徽设计者

    中国的国徽,是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国徽的设计要比国旗晚一些,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组的设计小组与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等人的设计小组集体创作。国徽也是经过多次审议,多轮重组之后,才最终获得通过的方案,他是集体创造的结晶。

    国徽的设计人(国徽的设计人物是谁)

    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

    只有特定的国家重要文件才能盖上国徽大印,正式生效。国徽上通常有来自自然的元素,如动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现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意识形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徽属于盾徽。

    三、中国国徽设计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浙江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少年青年时代就读于原瑞安县小学(现瑞安市小学)、瑞安市中学。1936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

    2、国徽的设计者是清华大学的设计组(包括了梁思成、张仃、张光宇等当时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设计师以及贺嗣昌等工艺美术设计的新秀)。这一凝结无数人心血的平面图案,要由高庄雕塑为国徽立体模型,这当然是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高庄接受任务后,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垂头的,杂乱的。

    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赋予国徽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导思想,组成国徽的素材,如国旗、天安门、齿轮、稻麦,红绶,是由中央规定了的。

    在修改国徽图案和塑造国徽立体模型的过程中,高庄参考了大量资料,自己还买了一尊佛像和几方秦、汉、隋、唐的铜镜作为参考、借鉴。为了使国徽更完美、壮观,他把做好了的国徽石膏模型与原平面图案放在一起,让人们比较评论,听取意见,不断修改,以求臻于完美。

    国徽的设计人(国徽的设计人物是谁)

    扩展资料

    国旗、国徽、国歌、首都是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作为国际交往中的国家识别标志,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国家象征。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尊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甚至国体和政体等。还有,它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联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象征

    四、中国国徽是谁设计的

    国徽采用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方案,本应是不争的事实。

    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

    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前,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专家就已着手进行国徽设计。

    1949年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5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

    也大约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了一个国徽图案,被要求修改并参加复选。经过清华大学教授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的协助,10月23日提出修改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后来又提出一个仿政协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国徽图案。这个方案与上述两个方案于1950年6月10日送到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常务委员会讨论。政协常委会对这三个方案均不满意,但对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表示肯定,决定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之一,设计国徽。

    马叙伦、沈雁冰在1950年6月21日写出的《国徽审查组报告》中,对6月10日的这次会议有明确记载:“计得有仿政协会徽拟制的五个图案(张仃、钟灵方案--笔者注),亦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图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拟制的两个图案(林徽因、莫宗江方案--笔者注),一并送请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经常委会认为均未恰当,指示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进行讨论。最后,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形。此后,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竞赛。

    6月15日,张仃拿出其新设计的国徽图案(张光宇、周令钊提供技术意见,曹肇基助理绘图)。

    6月15日晚8时国徽组召开会议,讨论清华大学新绘制的3幅图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方案。

    这次会议决定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中的两幅进行合并:“将梁先生设计的国徽第一式与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内容,请梁先生再整理绘制。”

    6月16日,梁思成拿出新修订的图案,国徽审查小组再次开会,将这一方案与张仃方案进行比较。

    或言张图美丽,或言梁图完整,而觉得两图都不理想。

    由于一些评委又提出修改意见,梁思成再次组织人员修订图稿,这次的设计是以全国委员会国徽小组讨论所决定采用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内容之一,而设计的。

    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

    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上,郑振铎、张奚若、沈雁冰认为清华大学方案“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周恩来对清华大学方案评论道:“图下面带子联结一起,象征着工农团结。”周恩来与马叙伦提出,清华大学方案“金色和红色表现了中国特点”,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红红绿绿,虽然明朗,但不够庄严。”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国旗、国歌、国徽中选方案的褒奖问题。马叙伦认为清华大学中选方案(二图)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最初绘有天安门的方案(六图)改造而来的,提出褒奖时要重视这一因素:“二图与六图尽管体系性质不同,但二图的图样是由六图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初造意与描仿画下来的都不能不奖,给奖章纪念册都不成问题,奖金多少,望大家考虑。”

    清华大学营建系获得了国徽设计一等奖,并领到了一千万元(旧币)的奖金,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生性耿介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时,认为国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上书毛泽东:“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术家……”。毛泽东主席同意了高庄的意见。

    从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国徽模型的设计塑造工作,中央同意了高庄所作的国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徽终于诞生了

    以上就是关于国徽的设计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国国旗林徽因设计过吗(林徽因设计了中国的国徽是什么)_1

    林徽因是国徽主要设计者吗(林徽因是国徽主要设计者吗为什么)_1

    中国国徽是谁设计的(我国国徽谁设计的)_1

    无忧传媒一年能赚多少钱(无忧传媒一年收入多少)

    十大室内设计网站(设计师常用的8个素材网站)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