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铜矿景观设计方案(铜矿景观设计方案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3-08 06:49:0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1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铜矿景观设计方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铜矿景观设计方案(铜矿景观设计方案怎么写)

    一、铜陵市狮子山铜矿()

    狮子山铜矿(区),包括东西狮子山、老鸦岭、大团山和冬瓜山等一批大、中型隐伏(盲)矿床组成的矿床群,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已逾150万吨,占铜陵地区铜储量的60%,是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产铜的重要矿区之一。

    矿区位于铜陵市东偏南直距7公里,属铜陵市狮子山区管辖。市区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沿江铜陵港,市内公共汽车与狮子山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矿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大通-顺安复向斜中次一级青山背斜东段的轴部和东南翼。狮子山和大团山矿床赋存在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岩层中,老鸦岭主矿体赋存在上二叠统大隆组底部岩层中,其中、上部的次要矿体向深部延伸,形成了主要成矿围岩自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其不同岩性层间裂隙、地层分界面;同熔型钙碱性中酸性岩和区域东西向深断裂复合了北北东向、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多种构造,控制了岩浆和矿床(体)的就位,实质上狮子山铜矿成矿模式是以热液脉型、夕卡岩型、层控夕卡岩及斑岩型子模式组合的模式——“多位一体”(多层楼)模式。诸矿床的矿石类型较为相似,以含铜夕卡岩型和含铜硫化物型为主,含铜角砾岩在狮子山矿床中出现,含铜蛇纹石岩型和含铜硬石膏岩型在冬瓜山矿床中出现。矿石铜平均品位在1.01%—1.60%范围内。诸矿床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狮子山铜矿床于1966年由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建成投产以来,又开拓了老鸦岭铜矿床,大团山铜矿床1995年投产,冬瓜山铜矿床1993年提交勘探报告,现在北京有色设计总院正在进行设计,准备探采结合,以扩大矿山开拓规模。狮子山矿开采规模已由800—1000吨/日扩大到日产2000吨。本区已成为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重要的原料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狮子山地区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采掘浅而富的铜矿,不仅支持了铜矿事业发展,而且为脱贫致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矿区古采坑、老窿、废石堆和炼渣分布广泛,自包村后山到沙子堡一线最为密集,炼渣大量堆积于大铜塘、冬瓜山等地,表明采、冶历史悠久,盛况非凡,但始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据铜陵县志记载:“狮子山原名铜精山,……齐梁时置冶炼铜于此”,传闻,矿区东侧的木鱼山曾掘出古冰铜,考古定为西周—东周年间,可见采冶年代之久远。但其产量如何,何时衰竭无据可查。

    区内地质调查工作大致始于本世纪,从1931至1949年不断有地质工作者前来调查。最早的有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等,曾在鸡冠山测制1∶2.5万地形地质图1幅,对该区的铁矿做过较详尽的叙述;另外,谢家荣、孟宪民亦曾来本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为在该区寻找矿产资源,积累了宝贵资料;1947年,谢家荣又根据铜官山铁帽下有铜的经验,专门来此检查,并做了以下工作:①提出该区有大面积的含铜夕卡岩;②对矿产地质做了较深入研究,测制了地质图;③做了有10万吨铜储量的乐观估计;④发现了罕见的铜白钨矿矿物;⑤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以上工作为以后的狮子山铜矿地质勘查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工业部矿产勘测处,分别派张兆瑾和刘宗琦及赵宗溥等来狮子山、铜官山一带进行铜矿地质调查。张兆瑾、刘宗琦完成了铜官山和鸡冠山—狮子山两处矿床地质详测任务,赵宗溥写了一份报告,对矿区地质、矿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1952年,三二一队杨庆如、董南庭、沈永和、段承敬等填制了7平方公里的1∶2500地形地质图1幅,同时做了同比例尺的物探详查。1953年,杨庆如、方云波做进一步检查,圈出铜矿远景地段,指出今后重点应解决夕卡岩中铜的价值问题,首先应把注意力转向含铜夕卡岩,并提出钻探和硐探的建议。由于当时受国外夕卡岩型无大矿的影响,将该区准备进一步勘查的计划搁浅,三二一队由江南调往江北勘查,该区地质勘查工作中辍。

    (1)狮子山铜矿东、西狮子山矿床 东、西狮子山矿床是狮子山铜矿区发现、勘查最早的重要矿床之一。1956年6月,华东地质局组建了扬子江普查队(即三七四队)来狮子山地区普查,该队地质技术负责人李锡之和苏联专家耶果洛夫等,选择该区有远景的矿带和物探异常布置普查钻孔19个,在大铜塘至西狮子山长约1500米的夕卡岩带上发现了铜矿化,并在西狮子山施工的9号孔中,于孔深150米处见到了隐伏铜矿体,肯定了西狮子山矿段的找矿远景,并指出东狮子山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从而揭开了狮子山矿区普查勘探工作的序幕。但由于当时施工的钻孔太分散,对西狮子山已发现的矿体形态、产状、规模也未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1957年2月,华东地质局指示三二一队来本区继续做详查,三二一队派张启址、刘学圭等到狮子山,和扬子江队办了交接手续。当时由杨澄祥代理技术负责人近半年,之后,狮子山矿区在三二一队总工程师常印佛的组织领导下继续勘查,经过1957—1959年两年工作,证实东、西狮子山两个矿床均为有工业价值的铜矿床,并相继转入勘探。狮子山铜矿矿山采矿准备工作于1958年第一次上马,后因1959—1961年的3年调整,矿山采矿工作暂时下马,特别是1960年春到1961年秋找煤、铁的任务较紧,勘探区内大批勘查力量调去搞煤、铁,对狮子山铜矿的勘探形成了时做时停的半停顿状态,直至1961年秋才逐渐恢复初勘。1962年正式进入详细勘探,在以钻探为主追索圈定矿体的同时,并配合坑道验证,证实狮子山矿床主矿体形态呈似层状和透镜体;矿体最长314.50米,一般长150—200米,厚度8—12米。东狮子山矿体铜平均品位为1.23%,西狮子山矿体铜平均品位为1.17%,全区总的平均品位为1.20%。

    1963年勘探工作全部结束,同年12月,在以队长苏波、书记谈德明、总工程师常印佛等组成的狮子山铜矿床报告编写委员会领导下,由常印佛主持、参加并组织周作祯、黄广球、阎如燧、陈训雄、孙悦鹏、黄许陈、张兆丰、汪德镛、范奎斌、李孟珠、杨成兴、侯生秀、胡焕德、刘兆连等二三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床最终地质勘探报告》。先后投入钻探工作量3.15万米,总投资约529万元。1964年7月24日全国储委批准探明铜储量14.73万吨。其中:西狮子山铜金属储量7.04万吨,东狮子山铜金属储量7.69万吨。矿山采掘业于1966年投产,是铜陵冶炼基地的重点矿山之一。

    (2)狮子山铜矿老鸦岭矿床 老鸦岭矿床位于西狮子山矿床西南处,与东、西狮子山矿床毗邻。矿床发现过程比较简单,勘查进程较快。

    1949年,赵宗溥在狮子山矿区调查所写的一份报告中讲老鸦岭地表有矿点。现在的老鸦岭矿床是深部的全隐伏矿床,不是赵讲的地表矿点。

    1963年,普查分队在进行铜陵幅1∶5万区调的同时,开展了一项水化学找矿工作,在整理水化学成果中,反映老鸦岭西侧有铜的化探异常,提供了找矿信息。

    1966年初,省地质局副局长郭珍、总工程师严坤元等,在青阳审查省地质局三二一队1966年地质设计时,认为三二一队后备勘探基地紧张,矿点检查安排少了,提出要给普查分队增加一些矿点检查任务。根据省地质局意见,去汇报设计的三二一队副队长李勇、队代理技术负责人周作祯、分队技术负责人黄广球和刘学圭,在研究增加矿点检查任务时,着重讨论了老鸦岭矿点。认为1962年在开展狮子山外围填图工作时,周作祯和狮子山填图组的杨澄祥、张慎昭、蒋介狄等到过老鸦岭,当时曾对老鸦岭西坡的凹坑是不是古采坑遗迹就产生过疑问。以后普查分队又发现有水化学异常,结合该区位于背斜轴部以及地质构造、蚀变情况和矿化特征等,认为成矿条件是不错的;经过讨论,就在那个会上,决定给普查分队增加一个老鸦岭矿点检查项目。回队后由普查分队王乙长组织安排周全兴、杨关照等开展地表检查。经过半年的检查,确证老鸦岭西坡有古采迹存在,并在施工的槽、井工程底部发现了致密块状的原生铜矿体(层)。同年10月,三二一队决定由狮子山工区(原一分队)以地表矿化和浅井中见到的矿体(层)为依据,部署钻孔验证,从而发现了深部全隐伏矿体。它的发现显示了狮子山矿区找矿思路的一个转折性认识——层位控制矿体。后经广大地质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对比,认识到老鸦岭主矿体赋存的层位是上二叠统大隆组底部,钻孔所揭示的矿体,基本上在这一部位,所以,老鸦岭主矿体的形态简单、呈似层状,并随岩层变化而变化,随岩层褶皱而褶皱。主矿体长1117米,平均厚度7.81米,铜平均品位为1.60%,(全区平均品位为1.04%)。说明狮子山矿区的矿床成因类型不仅有接触带夕卡岩型,还有层位控制这一成矿特点,从而丰富了矿床学的成因理论,进一步扩大地质工作者的找矿视野。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老鸦岭矿床中见到的小矿体(如T-3和Q-1),也得到合理解释,认为实际上是分布在下三叠统层位中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层位中的矿体,为以后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67年开始,增开钻机,进行了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的连续勘查,于1970年10月,由队革委会组织编写、提交了老鸦岭铜矿勘探报告。1973年2月又对11线以南的矿体进行了补充勘探,勘探结束后,由刘学圭、陈达源等人于1974年12月又编写提交了一份新的《老鸦岭铜矿床补充勘探报告》。两次总共完成1∶2000地形地质测量1.96平方公里,投入钻探工作量3.95万米、探槽2509立方米。1976年11月15日经省地质局批准,探明铜金属储量11.88万吨、伴生金4.374吨、银93.70吨、硒412.90吨、硫38.10万吨。

    (3)、狮子山铜矿大团山矿床 大团山铜矿位于老鸦岭铜矿的东北、西狮子山与老鸦岭之间,为老鸦岭矿床第11勘探线、标高在负500米以上的浅部见到的上三叠统矿体向深部延伸部分。是狮子山矿区继东、西狮子山矿床、老鸦岭矿床之后发现的又一个中型以上的铜矿床。

    1967年10月—1968年8月,为寻找“西狮子山式”夕卡岩铜矿,曾在大团山施工3个普查孔,未发现工业矿体而结束野外工作,编有《狮子铜矿区大团山铜矿点普查找矿小结》。

    1969年11月,三二一队在勘探老鸦岭铜矿床时发现了赋存于三叠系小凉亭组底部的铜矿体,当时只控制了浅部。

    1970年10月,全面开展了大团山铜矿的普查,于1973年2月结束野外工作,初步了解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控矿因素以及矿体大致分布范围,并求得铜地质储量17.68万吨,编有《狮子山矿区大团山铜矿床普查评价报告》。1978年4月到1981年6月进行初步勘探,以100×100米以及100—150米×80—150米勘探网度求得铜金属储量19.38万吨,编写了《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区大团山矿床初步勘探报告》。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自1966年建成投产以来,已开拓了东、西狮子山和老鸦岭三个矿床,现有生产矿山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大团山铜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作为狮子山矿的接替矿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多次要求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规划安排,经省地矿局研究,并经地质矿产部同意,1984年3月省地矿局给三二一队下达了《关于进行铜陵大团山、冬瓜山铜矿床勘探的通知》;同时,矿山为了开采大团山铜矿,开拓井巷已作了前期准备,现有的混合井井简已下延至负390米,在负200米中段开凿一个盲井,从负200至负700米中段与老鸦岭坑道采掘系统衔接起来,作为大团山矿床深部的坑道采掘系统。

    1986年4月—1990年7月,大团山矿床结束野外勘探工作。勘探证明,大团山主矿体长830米,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平均厚度29.21米,全区铜平均品位为1.02%。从普查到勘探共施工钻探7.10万米,其中地质探矿孔6.79万米,专门水文孔1897米,制图孔1165米,抽水试验10层/8孔。1990年7月由省地矿局三二一队总工程师诸骥、副总工程师兼矿区技术负责人杨志佳和报告主编人张慎昭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狮子山矿区大团山铜矿床勘探报告》。1990年12月29日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探明铜金属储量26.38万吨、伴生金11.685吨、伴生银301.86吨。勘查总投资911.70万元,勘探成本为每吨铜金属储量约33.74元。

    (4)狮子山铜矿冬瓜山矿床狮子山矿区原来有个冬瓜山矿点,指的是铜塘边上的冬瓜山地表小矿点,现在的冬瓜山矿床是与上述矿点不同的深部全隐伏的冬瓜山大矿床。

    老鸦岭矿床被发现后,省地质局三二一队常印佛根据狮子山矿区多层位控矿的特点,在1969年和刘元玺研究进一步扩大找矿问题,商定以位于老鸦岭北部的一个钻孔(即198孔)中见到大隆组底部主矿层为依据,将198孔继续加深500多米,以探求铜陵(乃至沿江)地区最有利的容矿层位——石炭系,因钻孔进入闪长岩体于孔深833.36米处被迫停孔,虽未达到目的,却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这个孔即为现在冬瓜山矿床南缘外的边界孔。以后唐永成、刘学圭等亦提出在青山背斜轴部隆起部位打深孔了解黄龙—船山组赋矿情况的建议。后来发现了大团山三叠系底部含铜夕卡岩矿层,进一步证实了狮子山矿区多层位控矿的规律,更增加了向深部探索石炭系层位的共识和决心。1974—1975年,在酝酿选点和决策上项目时,董庆山、陈达源、汪德镛、黄许陈、杨志佳、蒋耀明等做出了积极努力,指导、编制、修改了普查工作设计,并认真组织了实施,终于在1976年4月,当设计的6311孔施工到880米时见到了石炭系中赋存的铜(硫、铁)矿体,厚度达50米。同年,又布钻孔2个,均在同一层位见到了同一矿体,确定了冬瓜山矿床的远景,从而使狮子山矿区深部找矿获得突破。由此可见,冬瓜山铜矿床的发现,是经过长时间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多次探索、反复实践的结果。深部矿体发现后,紧接着开展扩大规模的追索和详查工作。随后即以200×100—200米的网度对这层矿体进行追索控制,工业部门得知这一找矿成果后,提出了与大团山矿同时加速勘探的要求。1983年省地矿局指出:“根据工业部门的要求,冬瓜山的34—75线的详查应作为重点,并于1984年第一季度提交详查报告”。据此,于1983年9月结束了冬瓜山矿床野外施工,转入报告编写。在省地矿局三二一队总工程师刘宗权的领导下,由刘大生、刘仲山、胡富娥等于1985年6月编写了《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冬瓜山铜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86年10月27日省地矿局审查批准了报告中获得的铜金属储量93.70万吨、共生硫铁矿石储量7356万吨,折标矿4083.39万吨。

    根据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联合发文,以及1991年元月22日,地矿部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就冬瓜山铜矿勘探方案进行协商,并通过《关于冬瓜山铜矿床勘探方案意见》的会议纪要,在肯定冬瓜山铜矿床可以勘探的前提下,考虑到主矿体规模巨大,长1810米,平均视厚度32.24米,全区铜平均品位为1.01%,为尽快地给矿山生产部门提供资料,确定了以整体勘探、分段实施的最佳方案。首期勘探34—58线之间区段(现正在此区段进行勘探工作),1993年提交该区段的勘探报告;后期勘探58—75线之间区段,野外工作结束后一年提交《冬瓜山铜矿床勘探报告》。两区段各占总储量的50%左右,冬瓜山矿床勘探成果获地矿部地质找矿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

    狮子山矿区铜矿规模的不断扩大,除因矿区本身具备了特殊的成矿地质条件外,还有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①以矿区广泛分布的夕卡岩体、矿化、铁帽、古采坑、古炼渣为依据,坚持“就矿找矿”;②运用夕卡岩型铜矿接触交代成矿普遍规律,研究狮子山矿区以中、下三叠统层状矿体为主的成矿地质特征,寻找层位相同或类似层位的层状矿体;③重视基础地质研究,分析矿区最有利成矿部位,寻找、发现了位于背斜轴部上二叠统大隆组的层控矿床(体);④以铜官山铜矿富集层位——中、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和新发现的老鸦岭层控矿床(体)储矿层位为依据,预测、勘查发现了最理想的中、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层控矿床(体)。总结整个勘查工作过程和经验,是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成功模式为导向,以勘查成果为依据,不断推动矿产地质勘查,使勘查成果不断扩大,从而建立和完善了狮子山矿区、乃至铜陵地区“多层楼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模式。

    二、安徽安庆市西马鞍山铜矿床

    一、大地构造单元

    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褶带,位于郯庐断裂与“沿江断裂带”之间的怀宁断褶束东段。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赋矿地层主要是三叠系。三叠系分布于月山岩体周缘,主要是下统扁担山组,岩性为钙质页岩、泥灰岩;中统月山组和铜头尖组,岩性为中厚层、薄层灰岩和粉砂岩,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月山组中顺层产出的膏溶角砾岩(又称同生角砾岩)、膏盐层、层间剥离带,对岩体顶底面的控制以及对铜、铁矿床的就位和空间展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铜头尖组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屏蔽层的作用。

    (二)构造

    区域构造的展布受控于区域岩浆底辟变质、变形体系和白子山—月山推覆体的制约。西马鞍山矿区位于月山岩体的东部,区内褶皱断裂比较发育,根据各类构造行迹的空间展布及其成生联系,可以分为近EW向、近SN向、NE和NW向构造。

    (1)近NW向构造:西马鞍山-月山复背斜位于月山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成生时间较早,受后期近SN向褶皱叠加,控制了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及矿体形态。同时,沿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发育有隐伏至半隐伏的EW向断裂构造,该断裂成矿前及成矿期均有活动。

    (2)近SN向构造:是矿区内最发育的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次之。褶皱构造以中小型为主,以龟形山褶皱组最具代表性,其中以NNW向龟形山倒转背斜规模较大,是控制安庆铜矿的重要构造。近SN向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成带出现,由平行排列、近等距分布的压扭性断裂组成。规模较大的有F1断裂,位于龟形山背斜东侧,成矿后活动明显,是典型破矿构造。

    (3)NE向构造:位于月山岩体北支和东支交汇处的铁铺岭向斜,该向斜是很好的容矿构造。

    (4)NNE向构造:具代表性的是铜牛井断裂,位于岩体北支的闪长岩内,是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

    (5)NW向构造:以断裂为主,成矿期为张性、张扭性,控制安庆铜矿的部分矿体及成矿后的脉岩。

    (三)侵入岩

    月山岩体为燕山早期侵位的闪长岩体,岩体出露呈“十”字形,展布在铜牛井、刘家凹、东马鞍山一带,以大排山为中心,南北长5.5km左右,东西宽6.5km左右,地表出露面积约11km2。月山岩体为向NNE倾斜的似层状岩体。岩体东支接触带产状变化较大,北接触带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随围岩起伏而变化,南接触带产状变化较大。北支东缓西陡;西支北缓南陡;南支东接触带浅部向东倾斜,深部向西倾斜。与岩体接触的围岩主要是中、上三叠统。

    纵览月山岩体接触带产状和构造特征,推测月山岩体的这种“十”字形态可能是深部岩浆先沿着北东向基底断裂上侵,到达浅部后沿着T2y间的层间断裂带贯入,同时又受到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的控制而形成的。

    据1972年国际地科联中酸性侵入岩分类方案,月山岩体—400m以上的上部,岩石以闪长岩为主,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含铜铁岩体相比,钾长石含量相同,石英偏低。因此,月山岩体是一个由闪长岩向二长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过渡的碱高、偏酸、色率偏低的中性岩。

    新鲜闪长岩(或二长闪长岩)呈灰色,岩石具全晶质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钾长石,其次为石英和黑云母。另外,该岩体内还见到一种呈大的团块状分布于闪长岩中的由长石、透辉石、方柱石组成的岩石,呈灰绿色,具半自形粒状结构,而且透辉石、方柱石都是原生的。

    月山岩体副矿物组合的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属磷灰石-榍石型。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磁铁矿、榍石、锆石、黄铁矿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磁铁矿主要集中在闪长岩和二长闪长岩中,榍石则在透辉石、方柱石闪长岩中含量较高,而锆石在二长岩中的含量是其余两种岩石中含量的两倍。另外。岩体中普遍含白钨矿和稀土矿物褐帘石、蓝晶石、刚玉等,稀土具强选择铈族配分型。

    月山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及岩石化学参数平均值见表2-102。

    表2-102 月山岩体化学成分百分含量表(wB/%) Table 2-102 Chemical composition(wB/%)of Yueshan intrusion

    1.岩体平均化学成分特点

    Al2O3、SiO2、K2O、Na2O+K2O含量比黎彤值略高,FeO、Fe2O3、MgO、Na2O、CaO含量比黎彤值低,为富碱偏酸性的中性岩。

    2.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与A.H.维诺格拉多夫1926年统计的中性闪长岩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铁族元素种类(Cr、Co、Ni、V)普遍存在,与维氏值相比,Co含量偏高,Cr、Ni偏低。该族元素具有同步消长的变化规律。

    亲铜元素(Cu、Pb、Zn)与维氏值相比,Zn偏低,Cu、Pb偏高,Cu平均含量为65×10-6,较维氏值高0.85倍,反映了原始岩浆含铜较高。

    稀土元素(Be、Nb、Y、Yb、La)含量低,无明显异常。Ba、Sr、Zr广泛出现,含量略高于维氏值,Ga含量与维氏值相同,Ag、Bi含量较低。

    三、矿床地质

    月山矿田内矿体主要分布在月山岩体与三叠纪地层接触带、捕虏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少量分布于岩体内裂隙中。矿床在空间上的排列反映矿化的规律,以有用组分富集的地质环境和产出的状态不同,主要的矿化类型有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石英脉型铜-钼矿床。矿床在矿田内的分布,由东向西依次为安庆铁铜矿床、马头山铜矿床、铁铺岭铜矿床、刘家凹铁铜矿床、铜牛井铜钼矿床、学田铁矿点、刘家大排铁矿床(图2-149)。

    矿床在空间上由东向西依次排列为,矿浆型(安庆铜矿)→过渡型(刘家凹)→热液型(刘家大排)。

    矿床埋藏深度也有一定规律,矿浆型在深部—280~—620m,过渡型在中部—280~—60m,热液型在上部—60~0m。

    安庆铁铜矿位于月山岩体东支前锋,大小有40余个矿体,其中主要矿体有两个,分别称为I号和Ⅱ号矿体。矿体产在接触带舌状体构造部位,形状受舌状体构造控制(图2-150)并被后期断层切割。矿体与围岩界线截然清楚。

    (一)矿体特征

    1.Ⅰ号矿体赋存于矿区NE部,东西长1200m左右,南北宽400m,面积0.28km2。矿体形态简单,中心厚,两侧逐渐变薄、尖灭,为一变化不大的透镜体,埋深—210~—800m,矿体一般厚50m,最大厚度115m。

    图2-149 月山矿田矿点分布图 Fig.2-149 Location of mineral occurrence in Yueshan ore field(据安徽省地矿局三二六地质队)(after geological Team 326,Anhui province)

    1—安庆铁铜矿床;2—马头山铜矿床;3—龙门山矿床;4—刘家凹铁铜矿床;5—铁铺岭铜矿床;6—铜牛井铜钼矿床;7—刘家大排铁矿床;8—黎彤钨矿点;9—学田铁矿点;10—团凸山铜铁矿点;11—刘岗岭铁矿点;12—章河湾铜铁矿点;13—刘家岭铁铜矿点;14—洪屋铁矿;15—横湾铜铀矿点

    2.Ⅱ号矿体位于I号矿体的西侧。在F1断层上盘,主要赋存于—280~—520m间,最浅处为—236m,最大埋深—600m,面积约为0.17km2。规模次于I号矿体,厚度比Ⅰ号矿体小。一般厚15~40m,最大厚度48m,最小厚度1.5m,平均厚度19.4m。矿体形态似一张开的蚌状。在0线—460m以下,矿体走向急剧变化,普遍具分叉、尖灭、复合现象。

    Ⅰ号和Ⅱ号矿体,主要产于三叠系与月山岩体接触带内。整个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分为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或分为接触交代型铁矿石、磁铁矿型矿石、接触交代型铜矿石、闪长岩型铜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海绵陨铁结构及包含结构。

    矿石主要构造有致密块状、浸染状、脉状及团块状构造。

    2.矿石成分

    (1)矿物中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次要金属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赤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方柱石、斜长石,还可见有少量磷灰石、榍石、阳起石、方解石、绿泥石。

    (2)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以Cu、Fe为主,伴生组分有S、Co、Au、Ag,次要的组分有Pb、Mo、Ce、Ga、Se、Te、In、稀土及放射性元素。

    全矿区平均品位:Fe4 6.69%,Cul.32%,S 3.07%,Co 0.011%,Au 0.13×10-6,Ag 3.96×10-6

    (三)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很弱,大理岩几乎完全没有蚀变。钾质和钠质交代微弱,自交代夕卡岩发育。见有气成高温期钠质角闪石(钠铁闪石)化。

    图2-150 安庆铜矿床纵0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Fig.2-150 Schematic profile of line 0 in Anqing copper deposit(据安徽省地矿局三二六队简化)(simplified from geological Team 326,Anhui province)

    1—第四系;2—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角页岩;3—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钙质角页岩;4—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角砾状大理岩;5—三叠系中统大理岩;6—闪长岩;7—透辉石化闪长岩;8—夕卡岩;9—矿体;10—断裂破碎带

    四、成矿条件

    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本矿田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属于矿浆到热液的过渡型矿床系列。

    (一)成矿物质来源

    1.岩石、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月山岩体稀土丰度∑REE平均值为225.57×10-6,高于地壳平均值(164×10-6)。与中性岩(196×10-6)、宁芜地区同熔型岩浆岩(196.30×10-6)和鄂东地区岩浆岩(192.11×10-6)相近。

    w(∑Ce)/w(∑Y)平均值为8.90,远高于华南地区重熔型岩浆岩(1.19),与鄂东(5.86)、华南(5.41)和宁芜(5.82)同熔型岩浆岩相近。属于∑Ce富集型。

    δEu为0.90,Eu弱副异常富集分配模式,与鄂东(0.98)、华南(0.86)和宁芜(1.03)同熔型岩浆岩相似,但明显高于华南(0.20)重熔型岩浆岩。

    2.月山岩体成因类型的归属

    从月山岩体稀土参数及其图解可以看出,月山岩体稀土特征值都在同熔型岩浆岩区内。

    3.矿石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矿田内接触交代型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REE)丰度值具有以矿浆型矿石到过渡型矿石到热液型矿石依次减小的趋势。w(∑Ce)/w(∑Y)在矿田内各成因类型矿石中均大于1,表明它们都是轻稀土富集型。

    综上所述,本矿田内矿浆型矿石与闪长岩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热液型矿石具有与大理岩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从而说明成矿流体与闪长岩浆(月山岩体)可能具有同源关系。

    (二)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本区微量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与岩体中的含量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矿石中的亲石元素Cs、Li,亲铁元素Cr、Ni,亲铜元素Pb、Zn,挥发分元素S、F及部分常量元素与闪长岩岩体中的基本一致,而Ba、Sr、Rb、Mn、V、Co、Cu、Ga及部分常量元素Fe、Al、Ca、Mg与闪长岩岩体中的相应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矿石与闪长岩岩体中微量元素的一致性说明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其差异性是由于深部岩浆在分异过程中,地球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微量元素分别富集在不同的流体(K、Na硅酸盐熔浆和含矿夕卡岩浆)中造成的。另外,这些微量元素在不同成因类型矿石中的差异可能说明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以及可能受了围岩(大理岩)的影响。

    (三)同位素地质特征

    (1)氧同位素地质特征:本矿田矿床中δ18O在7.48‰~9.31‰,说明本矿田成矿介质是由初生水与部分地壳水混合而成的。区内磁铁矿的矿物δ18O 2.10‰~2.81‰,与鄂东部分地区(小包山、脑窖)深源铁矿床中磁铁矿的矿物δ18O 2.4‰~3.2‰和月山岩体中磁铁矿δ18O1‰~3‰一致。说明本矿田铁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是深源的。夕卡岩中石榴子石矿物的δ18O为7.33‰,与铁山夕卡岩中石榴子石矿物δ18O 5.7‰~8.56‰一致,说明了与本区铁铜矿密切相关的夕卡岩同样具有深源特征。

    (2)硫同位素:月山矿田δ34S变化范围在1.5‰~13.1‰,其中矿浆型矿床中硫化物δ34S在1.5‰~2.7‰范围内,基本接近陨石硫组成,说明其物质来源有幔源岩浆的特点,而过渡型矿石中硫化物δ34S的变化范围在11.7‰~15.2‰,既高于陨石的δ34S,又明显低于原生沉积的碳酸盐中的δ34S,这一特征可能是月山组膏盐层中硫酸盐或地下水提供了较多的重硫造成的。

    (四)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1.成矿温度和成矿压力的估算

    (1)成矿温度 矿田中主要成因类型矿石中,包裹体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个别样品中偶见熔融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在矿区内一般为3~8um,气相比总体积的10%~20%,均一温度在590~640℃。熔融包裹体存在于块状、条带状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及粉砂岩内石榴子石夕卡岩脉中,主要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大小在5~8μm范围内,气相为黑色,个别包裹体中有子矿物出现。均一温度在280~1020℃。

    区内磁铁矿爆裂温度区间很大,从411~720℃。

    本矿田均一温度具有从深部到浅部,从东到西(即从矿浆型到热液型矿石)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2)成矿压力的估算 根据邻区地层厚度来推测岩浆就位时上覆地层的总厚度。这样估算出的闪长岩形成深度约3km。本区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顶缘浅部,矿化顶面与闪长岩顶面标高基本一致,成矿是成岩的继续,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岩浆侵位深度与矿体形成时的深度一致。这样间接估算内生成矿期的主要成矿阶段时压力值为80~900MPa(按每3.3km产生静压力约100MPa计算)。

    2.氧逸度的估算

    由于本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流体具有从矿浆到热液过渡的性质,因此,根据Sack(1980)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氧逸度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矿田铁铜矿床成矿流体氧逸度值[1g(fo2/105Pa)]具有从矿浆型的—21.9526~—22.8731到过渡型流体到热液型的—20.1289~—20.3442,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五)矿床的成因类型

    月山矿床的成因类型有两类:一类是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另一类是石英—方解石脉型铜钼矿床,二者总体上分离,而局部重叠(如刘家凹)。

    矿田中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与通常接触交代型矿床显著不同,其特点有二:同时型和夕卡岩浆型。

    1.同时型

    同时型矿床的特征在于夕卡岩矿物与磁铁矿和硫化物为同阶段形成,其依据主要为:

    (1)豆状构造发育,它表现为磁铁矿石中有石榴子石+磁铁矿组成的豆体。豆体内磁铁矿与主体磁铁矿的特征一致,在透辉石夕卡岩中有磁铁矿和硫化物的豆体。

    (2)包含互包含结构发育,透辉石与硫化物互相包裹,常见透辉石与磁铁矿的互包现象,也是二者同时形成的证据。

    (3)海绵陨铁结构,结状结构等均反映了夕卡岩与磁铁矿、硫化物同阶段形成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月山矿田中接触交代型铁矿属同时型矿床,而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为同时型+叠加型,且以叠加型为主。

    2.夕卡岩浆型

    矿田中形成的夕卡岩的流体为一浆一液过渡系列,这与通常认为夕卡岩仅为热液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岩浆成因夕卡岩的依据主要有:

    (1)夕卡岩呈充填—贯入状穿入大理岩中。

    (2)夕卡岩既可穿入大理岩,也可穿入砂岩中。

    (3)夕卡岩除以石榴子石、透辉石为主外,还有石英、长石、磷灰石、榍石、锆石等一套花岗岩的矿物组合,有时还在夕卡岩中形成花岗伟晶岩囊。

    (4)夕卡岩中发育气孔构造,气孔壁上夕卡岩矿物晶体明显粗大。

    (5)夕卡岩中发育有粗晶夕卡岩矿物所组成的囊状体。这种粗晶乃至伟晶囊状体的存在表明形成夕卡岩的流体中挥发分是不均匀的,正是由于这种局部的挥发分相对集中,促使形成粗大的矿物晶体。

    (6)熔离条带的发育。矿石中发现由透辉石与磁铁矿组成的条带,一种形式为韵律状构造,一种为磁铁矿与透辉石各呈细条带相间而成。

    (7)豆状构造发育。

    (8)熔融包裹体的存在,在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阳起石中多次发现有熔融包裹体或熔体-流体包裹体。

    上述证据均表明月山矿田中一部分夕卡岩为岩浆成因,尤其在西马鞍山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安庆西马鞍山铜矿的成因类型可定为夕卡岩浆型铜铁矿床。从矿田空间分布看,无论是形成夕卡岩的流体还是成矿流体都具有东浆西液的特征,即从安铜向西成矿流体由浆逐渐变为热液,至刘家大排则形成热液交代型矿床。

    西马鞍山的成矿模式可参考铁山矿床。

    三、铜铁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选矿流程?

    我的方案:按岩矿报告的矿粒嵌布粒度,矿石破碎、磨矿至有用成分单体解离,然后铜硫混合浮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混合精矿再抑铁浮铜,使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分离。混合浮选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

    矿产品3个:铜精矿、铁精矿(磁铁矿)、硫精矿(黄铁矿、磁黄铁矿)

    希望可以帮助你。

    四、铜金矿床类型划分

    金属矿床类型的划分不仅是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进行成矿规律总结、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的重要基础。

    铜矿床的分类有很多方案,在国外,1975年前苏联矿床学家沃里弗松和德鲁日宁将铜矿床划分为岩浆型、接触交代型、中低温热液型、淋滤型和沉积型6种类型;1977年出版的“苏联矿床地质”将铜矿床划分为岩浆矿床、碳酸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矿床、黄铁矿型矿床和层状矿床6种类型(转引自宋叔和等,1989);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矿床学家古达林和柯瓦列夫则把铜矿床划分为铜镍型、黄铁矿型、多金属型、细脉浸染型、石英含铜脉型、矽卡岩型、铜钛钒型、层状型、铜钴型、含铜砂岩型、辉铜矿脉型和自然铜型12种类型(宋叔和,2001)。在我国,1976年郭文魁按成矿作用将铜矿床划分为6种成因类型: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以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和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床;1993年,芮宗瑶等从矿床建造是岩石建造的特殊形式的观点出发,以容矿围岩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和矿床成因,将我国的铜矿床划分为5种类型: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矿床、与长英质岩有关的铜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床、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和与变质岩有关的铜矿床。

    金矿床分类方案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温度和深度分类,如深成高温型金矿床、浅成低温型金矿床;②以矿体形态、矿化类型分类,如细脉浸染型金矿床、脉型金矿床;③以容矿围岩分类,如火山岩型金矿床、砂岩型金矿床;④以构造环境分类,如造山型金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⑤以成矿物质来源分类,如幔源型金矿床、壳源型金矿床;⑥以成矿作用分类,如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火山热液型金矿床等。

    截至目前,没有一种公认的、通用的铜金矿床分类标准,目前在国内外矿床界对某一地区的铜金矿床分类似乎有一种倾向,采用铜金矿床最具特征或国际上流行名称来混合分类,对于铜矿床,其主要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砂岩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等;对于金矿床,其主要类型有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交代型、热泉型、石英脉型、卡林型和黑色岩系型等。根据上述混合分类方法,我们把西天山研究区内主要铜矿床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低硫型)和石英脉型。各代表性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见图3-1,矿床地质特征见表3-1。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铜矿景观设计方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铜矿景观设计方案(铜矿景观设计方案怎么写)

    微商如何打造朋友圈

    文案策划岗位对于公司来说(文案策划岗位对于公司来说是什么)